认知一致性论文-叶何珍

认知一致性论文-叶何珍

导读:本文包含了认知一致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危重症患者,护士,护理需求认知,一致性调查

认知一致性论文文献综述

叶何珍[1](2019)在《危重症患者与护士护理需求认知一致性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与护士护理需求认知一致性调查。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4月治疗的危重症患者67例及科室护士31名作为对象,对入组危重症患者、护士进行同等性质的问卷调查,调查危重症患者需求与护士需求情况,比较危重患者与护士需求方面的认同程度、差异。结果:危重患者与护士床上进行大小便时希望自己控制便器、生活照顾情愿自己通过锻炼完成、护士不该为患者提供一切生活护理等方面的一致性数据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危重患者渴望知道自己的护理知识需求认知率,显着高于护士(P<0.05)。危重患者卧床期间不想依赖他人、希望自理吃饭但是需要有协助进餐的设备、卧床期间主动参与护理、ICU入住期间需要慢慢锻炼照顾自己需求认知率均显着低于护士(P<0.05)。结论:危重症患者与护士护理需求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临床上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护理、干预,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提高二者护理需求一致性。(本文来源于《中医药管理杂志》期刊2019年13期)

徐万佶[2](2019)在《中国老年人健康认知一致性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老年人客观身体健康情况以及健康自评情况,客观健康与健康自评之间的是否一致状况,并找出老年人健康认知一致性的影响因素。通过找到影响客观健康与健康自我评估之间一致性的因素,从而提高老年人健康自我自评的准确性。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真实的健康状况,为卫生政策及人口老龄化提供数据支持和建议。方法:根据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数据,对我国老年人的客观健康状况,自评健康状况,以及客观健康与自评健康的是否符合情况的研究进行描述性分析研究,并利用logistics模型对老年人客观健康与自评健康一致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研究对象中,客观健康结果为不健康的老年人占比92.97%,其中血液检查含有高风险项的老年人有2722人,占比66.7%;老年人中有3304人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占研究对象的80.96%;在日常活动中,有466名老年人无法自理,占比11.42%。在健康自我评估方面,64.74%的老年人健康自评结果为健康,35.25%的老年人健康自评结果为不健康。健康自评在客观健康的分布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5.6106,P<0.0001);健康自评不同的老年人在血液检查分布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6515,P=0.0174<0.05);在是否患有慢性病的分布上也具有统计学意义(?~2=126.8730,P<0.0001);在自理能力上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70.3158,P<0.0001)。根据logistics回归模型的结果,客观健康与健康自评一致性在性别、户籍情况、居住情况、社会交际情况上存在统计学意义。男性老年人较女性老年人,其客观健康与自评健康不一致的概率要大(p=0.0438<0.05);农业户籍的老年人客观健康与自评健康不一致的概率要低于非农业户籍的老年人(p<0.0001);与配偶一起生活的老年人客观健康与自评健康不一致的概率高于未与配偶居住再一起或无配偶的老年人(P=0.0199<0.05);社交情况方面上,参与社交活动的老年人客观健康与自我评定健康不一致的概率高于不参与社交活动的老年人(p<0.0001)。结论:通过对老年人客观健康状况及自评健康状况的研究,多方面的了解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并通过客观健康与自评健康是否一致的影响因素研究,从而提升老年人健康自评的准确性,为卫生政策及人口老龄化提供数据支持和建议。(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孙利,刘扬,吴俭涛[3](2018)在《复杂组合形态整体认知一致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汽车车身与车轮搭配的形式审美一致性问题。方法提出了一种"审美匹配临界值法"。以SUV车型为例,在处理车型A与轮型B认知一致性问题时,通过k-means聚类算法对样本A进行聚类分析,找出典型样本所在的簇群。对该簇群的B部件进行形态学分析,找出有影响力的B部件造型设计因素的典型特征。采用对应分析,通过感知实验,对设计特征进行分析,找出AB匹配范围。结果通过实验,得到了6个有影响力的轮毂设计特征范围。并通过感知实验得到了反映SUV车型与轮毂匹配的感知评分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车型A与轮毂B在视觉审美上的匹配更加和谐。结论提出的研究形态最佳审美匹配临界值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复杂组合产品之间的匹配关系或者匹配质量,帮助设计师、企业或个人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包装工程》期刊2018年22期)

王丹[4](2018)在《小学数学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之间的认知一致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学数学的上课提问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门艺术,高效率的提问可以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很多人都认为上课时老师高认知水平的提问可以活跃学生的大脑并提高他们的思维层次,然而老师提出的高水平问题学生并不一定能回答的好,即不一定有高水平的回答。通过大量调查发现,老师高水平的问题和学生的回答水平比老师低水平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水平认知一致性更低,尤其在数学教学方面。正因为如此,老师课堂所提问题应该与学生的水平相适应,这样才能达到需要的教学效果与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华少年》期刊2018年26期)

李懿航,张瑞晨,韦维,何宁[5](2017)在《道德绑架中态度及其评价-认知一致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绑架是近年来备受争议的社会现象。在道德绑架中,绑架主体表面上履行道德义务并谴责道德失范行为,但实际上多是其基于自身观点和利益,假借道德之名贬损他人。尽管媒体一直声讨胁迫他人从善的行为,但道德绑架依然屡禁不止,甚至有人表达默许和支持。研究以"逼捐"这一经典案例为材料,探讨道德绑架中个体的态度倾向。态度的结构一致性研究认为,认知、情感与评价可能存在不一致,进而影响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研究通过改变故事情境考察个体对道德绑架行为的态度及其"评价-认知一致性"(EEC)。实验一(N>200)采用伤害程度(高、低)和绑架结果(给予帮助、拒绝帮助)两个变量,实验二(N>300)则考察绑架结果和卷入角色(绑架主体、绑架对象和旁观者)的影响。研究使用对道德绑架行为的接受程度和判断分别作为评价和认知的指标。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大多数被试对道德绑架行为持有消极态度,同时将逼捐判定为道德绑架;(2)伤害程度影响个体的态度及其"评价-认知一致性":相比于高伤害情境,低伤害情境下被试对绑架行为的接受程度更高,但对道德绑架的判断没有受到影响;(3)绑架结果对态度的影响不稳定,但部分被试的"评价-认知一致性"并未发生改变,表现为:给予求助者帮助能够提高被试的评价,同时被试否认发生了道德绑架行为;(4)相比于绑架对象和旁观者,被试作为绑架主体角色卷入时对逼捐的评价提高,同时部分被试否认其道德绑架行为,"评价-认知一致性"没有受影响。研究结果能够解释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对逼捐等道德绑架行为的默许和容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进一步探讨道德绑架这一热点话题提供证据与思路。(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期刊2017-11-03)

张景斌,郝婕[6](2017)在《初中数学教师与学生认知一致性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数学教师对学生数学认知水平的认知与学生实际数学认知水平的一致性问题,基于对两所学校16名教师、486名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初中数学教师的一致性水平总体良好,81%的教师达到了较好的一致性水平;教师的微观一致性水平要高于宏观一致性水平,说明教师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了解、把握多拘于与具体问题的联系,对学生的认识水平还较多地停留在具体经验层面;教师的一致性水平与学生学业成绩显着相关,实验班数学教师的微观一致性水平显着高于普通班数学教师;总体而言,教师倾向于高估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阎世平,覃庆城[7](2016)在《企业最高决策层与执行层文化认知一致性测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最高决策层与执行层OCAI量表得分最高维度是否一致,定义企业最高决策层与执行层文化认知是否一致。针对不一致的情况,通过引入坦南鲍姆的态度一致性模型,构建企业最高决策层与执行层文化认知一致性模型,通过调整最高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的态度来实现调整最高决策层与执行层企业文化认知的态度,把不一致的情况调整为一致。然后,通过构建信效度较高的最高决策层对执行层的态度量表和执行层对最高决策层的态度量表并将最高决策层(或者执行层)对企业文化各维度的态度进行数学转化,以实现企业最高决策层与执行层文化认知一致性测量。(本文来源于《学术论坛》期刊2016年03期)

龙静,程德俊[8](2015)在《知识型团队专业技能认知一致性对创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基于江苏省内42家高科技企业的知识型研发团队,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利用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探索团队成员专业技能认知一致性对创新氛围和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以及团队成员公平感知在其中起何种作用。结果发现,知识型团队成员专业技能认知一致性对团队创新绩效和创新氛围均具有正向影响,且团队成员分配公平感知在该正向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而团队成员程序公平感知对上述影响过程起调节作用,团队成员的程序公平感知越强烈,则其专业技能认知一致性对创新绩效和创新氛围的正向影响作用越显着。(本文来源于《科研管理》期刊2015年08期)

张春莉,吴加奇[9](2015)在《小学数学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之间的认知一致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课堂教学中关于"高认知水平"提问的呼声持续不断,不少研究者强调教师高水平的提问将有助于提高学生高层次的思维。然而提出一个高水平的问题,未必能得到一个高水平的回答。研究发现在日常的师生对话中,教师高水平的提问比低水平的提问与学生回答水平的认知一致性更低,教师的提问水平应与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相匹配。(本文来源于《课程.教材.教法》期刊2015年08期)

周玲玉[10](2015)在《以《我是歌手》“李荣浩踢馆事件”为例分析粉丝的形成与态度改变机制——基于说服理论和认知一致性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最近热播的一档综艺节目《我是歌手》中的事件"韩红排挤踢馆者李荣浩被声讨"为例,分析《我是歌手》第叁期节目中歌手的演唱和行为激发的歌手新浪微博粉丝的形成与态度改变。本次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各自选取该事件当事人韩红和李荣浩两条微博下的粉丝评论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对粉丝的形成和态度改变机制进行研究。本次研究结合传播学中的说服理论和海德的认知一致性理论,研究结果表明,"认知的失调"在粉丝的形成与态度改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浪微博作为社会化媒体,其媒体属性在粉丝态度形成和变化的过程中起着强化、改变和结晶的作用。同时,粉丝的态度改变也有赖于自身的一系列的信息处理过程。(本文来源于《通俗歌曲》期刊2015年03期)

认知一致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老年人客观身体健康情况以及健康自评情况,客观健康与健康自评之间的是否一致状况,并找出老年人健康认知一致性的影响因素。通过找到影响客观健康与健康自我评估之间一致性的因素,从而提高老年人健康自我自评的准确性。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真实的健康状况,为卫生政策及人口老龄化提供数据支持和建议。方法:根据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数据,对我国老年人的客观健康状况,自评健康状况,以及客观健康与自评健康的是否符合情况的研究进行描述性分析研究,并利用logistics模型对老年人客观健康与自评健康一致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研究对象中,客观健康结果为不健康的老年人占比92.97%,其中血液检查含有高风险项的老年人有2722人,占比66.7%;老年人中有3304人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占研究对象的80.96%;在日常活动中,有466名老年人无法自理,占比11.42%。在健康自我评估方面,64.74%的老年人健康自评结果为健康,35.25%的老年人健康自评结果为不健康。健康自评在客观健康的分布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5.6106,P<0.0001);健康自评不同的老年人在血液检查分布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6515,P=0.0174<0.05);在是否患有慢性病的分布上也具有统计学意义(?~2=126.8730,P<0.0001);在自理能力上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70.3158,P<0.0001)。根据logistics回归模型的结果,客观健康与健康自评一致性在性别、户籍情况、居住情况、社会交际情况上存在统计学意义。男性老年人较女性老年人,其客观健康与自评健康不一致的概率要大(p=0.0438<0.05);农业户籍的老年人客观健康与自评健康不一致的概率要低于非农业户籍的老年人(p<0.0001);与配偶一起生活的老年人客观健康与自评健康不一致的概率高于未与配偶居住再一起或无配偶的老年人(P=0.0199<0.05);社交情况方面上,参与社交活动的老年人客观健康与自我评定健康不一致的概率高于不参与社交活动的老年人(p<0.0001)。结论:通过对老年人客观健康状况及自评健康状况的研究,多方面的了解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并通过客观健康与自评健康是否一致的影响因素研究,从而提升老年人健康自评的准确性,为卫生政策及人口老龄化提供数据支持和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认知一致性论文参考文献

[1].叶何珍.危重症患者与护士护理需求认知一致性调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

[2].徐万佶.中国老年人健康认知一致性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

[3].孙利,刘扬,吴俭涛.复杂组合形态整体认知一致性研究[J].包装工程.2018

[4].王丹.小学数学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之间的认知一致性分析[J].中华少年.2018

[5].李懿航,张瑞晨,韦维,何宁.道德绑架中态度及其评价-认知一致性研究[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2017

[6].张景斌,郝婕.初中数学教师与学生认知一致性的调查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7].阎世平,覃庆城.企业最高决策层与执行层文化认知一致性测量研究[J].学术论坛.2016

[8].龙静,程德俊.知识型团队专业技能认知一致性对创新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5

[9].张春莉,吴加奇.小学数学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之间的认知一致性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5

[10].周玲玉.以《我是歌手》“李荣浩踢馆事件”为例分析粉丝的形成与态度改变机制——基于说服理论和认知一致性理论[J].通俗歌曲.2015

标签:;  ;  ;  ;  

认知一致性论文-叶何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