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化时期论文-常利兵,李辉芳

集体化时期论文-常利兵,李辉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集体化时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技术,卫生,教育,当代史

集体化时期论文文献综述

常利兵,李辉芳[1](2019)在《重构中国当代史研究的问题意识——以集体化时期农村技术、卫生和教育为讨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伴随地域性档案资料建设的长足进展,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地域史转向方兴未艾,体现了由整体性的宏观叙事向局部性的微观叙事转型的历史建构过程。然而,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基于集体化时期农村技术、卫生和教育的视角分析,必须研究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农村社会改造和民生工程的广泛历史实践,为当代史研究的再出发开辟新路径;并以足够的学术自觉避免直接以地域性史料呈现去简单对接总体史视野下的当代史问题研究,进而构建出一个更加贴近"政治与日常"历史演变脉络的本土化叙事架构和话语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陈彦君[2](2019)在《农机赋能:集体化时期农民主体性的成长及其社会效应——以山西汾阳贾家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梳理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这个模范村庄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史,并聚焦于农民主体在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的成长,可总结出农业机械所具有的"赋能"作用及其政治内涵。农业机械提高了劳动效率,在乡村社会中塑造了农业的现代化景象,并作为性别化劳动分工模式的关键因素发挥了解放妇女的重要作用,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解放思想、激发主观能动性的动力,可见农机赋予了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身做主"的能力。农机的"赋能"作用内含丰富的政治实践意义,以"土洋结合"的方式将农民的成长与农机化的阶段性发展融为一体,以全国范围的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为农业机械化的开端,从而定下了以农民群众为发展主体的基调,使农业机械化具有明显的社会革命动员的特征。这是中国共产党基于50年代的现实国情,对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的辩证思考和对群众路线的贯彻实施。以农业机械化为切入点,可将农民个体与历史叙事相结合,探讨技术的意识形态作用,以全面理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众化的路径选择及其历史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程韡[3](2019)在《“地方性场所”的实验室化过程——以中国集体化时期的麻风防疫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室研究在STS领域有着悠久的传统。但四十年过去了,中国的学术界仅在世纪之交前后大规模译介、小规模践行了实验室研究的丰硕成果。通过澄清实验室研究"对称性"打开"黑箱"的本质发现,实验室研究学者在经济金融基础设施以及医疗实践多重本体的转向不但没有跳脱出上述两条原则,而且使实验室研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结合中国集体化时期的麻风防疫史,研究还证明了将后实验室时代的研究视角应用于探究中国问题的可能性。实际上,在狭义的实验室以外探究事实和科学意义建构的广阔天地仍大有作为。(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李安峰[4](2019)在《集体化时期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工效运动——以昆明市为例(1957~1960)》一文中研究指出1957~1960年,为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迅速实现农村"水利化",广大群众在农田水利建设工地上掀起了一场工效运动,这场运动前后持续叁年。在有效的组织动员下,昆明市各水利工地充分发挥民工的主观性和创造性,把提高工效作为推进工程进度、按时完成水利"跃进"指标的有效途径,包括政治挂帅、工具改革、关心民工生活、评比竞赛等,中间虽然存在问题,但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市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从整体上看,这场工效运动在"左"的思想干扰下有得有失。(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9年08期)

陈霞[5](2019)在《制度与生活:集体化时期乡村干部的劳动形象——以山西平遥道备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集体化时期,国家全面加强了对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管理,其中资源集中支配下的集体劳动管理成为乡村社会的主要特征。乡村干部作为基层制度推行和组织生活实践的桥梁,兼具"劳动管理者"和"劳动者"的双重身份。其中乡村干部亲自参与劳动或接受劳动改造是一种直接的劳动表现,乡村干部作为管理者干预并影响劳动实践是一种间接的由其身份作用的劳动表现。且在这一过程中乡村干部的劳动态度、参与劳动的程度、干预劳动的方式、对劳动改造意义的认识等影响着他们的社会身份和政治生命。因此,集体劳动和组织生产在改造农民并形塑乡村干部的同时也成为中共建构国家意志和重构乡村秩序的重要机制。(本文来源于《党史研究与教学》期刊2019年03期)

赵雅鑫[6](2019)在《集体化时期石家庄家畜养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30、40年代,战争破坏、资源匮乏等因素导致了农村家畜数量的减少与缺乏。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家畜养殖形势严峻,为恢复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国家着重发展农村家畜养殖以助推工农业生产。石家庄政府响应国家号召,建立完善畜牧组织,改善家畜繁殖、防疫等条件,推动农村家畜养殖的发展。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等一系列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影响了家畜养殖的发展路径与模式。家畜养殖集体化的要求与农村资源匮乏以及饲养经验不足之间的矛盾,基层执行中的冒进情绪及强迫命令与农民利益之间的矛盾,造成了石家庄家畜养殖的“非正常化发展”,出现基层家畜养殖实践与国家治理逻辑不同步的现象。基于此,国家不断调整并落实家畜养殖政策,促使其进入良性发展。70年代,家畜养殖发展逐渐回稳,但深受革命化社会环境的影响,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阶段特征。在石家庄家畜养殖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农民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而产生了不同于上层制度安排的家畜养殖实践,当其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推动了国家农村经济治理政策及方式的调整与优化,从而促进家畜饲养、使役制度的不断完善与畜牧技术的发展,这推动了家畜养殖自身结构化的转变。同时,国家借助农民家畜养殖这一日常生活场景,在农村中建构并传播国家意志,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农民的思想及行为,增强其政治认同感。在这“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互相调适的过程中,农村经济革新得以实现。(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张瑜,张俊峰[7](2019)在《厚积薄发:集体化时期资料的若干问题——基于当前理论、方法和成果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学界对集体化时期的资料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在搜集和利用集体化资料时所倚重的方法也各有侧重,历史学工作者对集体化时期的农村社会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随之也产生了思想缺位、碎片化等问题,研究者应以心理史研究为突破口、以分类研究重建宏大叙事、以档案作为回归历史学本位的立足点,循序渐进,将集体化时期资料的运用和研究推向深入。(本文来源于《当代中国史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赵胜,江玲[8](2018)在《危机与调适:农业集体化时期的耕畜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集体化时期,伴随耕畜所有权的变迁,中国农村经历了一场耕畜危机。1954~1955年,由于耕畜折价归社价款低、还款期限长,农民因利益受损而大量出卖、滥宰耕畜; 1956~1957年,由于高级社管理不善,耕畜大量瘦弱、死亡; 1958~1962年,由于耕畜所有权收归人民公社,再加之国民经济困难,农村局部地区耕畜瘦弱、死亡现象仍有发生。对此,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并果断采取措施。从1955年政策纠偏到1957年管理责任制建立,再到1962年所有权下放至生产小队。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危机造成的损失。(本文来源于《党史研究与教学》期刊2018年04期)

О.В.扎列斯卡娅[9](2018)在《苏联集体化时期远东地区中国劳务移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20—30年代是苏联远东地区革命和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在社会主义转型进程中,中国人积极参加了远东地区的建设,参加集体农庄,为当地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人在俄远东地区从事农业种植,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取得了显着效果。中俄人民在交往过程中相互学习,为两国在跨地区和跨文明层面上的进一步协同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来源于《西伯利亚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王静,赵良艺[10](2018)在《从石首国忠大队集体化时期档案看基层农村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散落在乡村的农村基层档案正在逐渐消失。基层村级档案或霉烂销毁,或流落到旧货市场是常有之事,抢救和保护农村基层档案,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是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是国家"双一流"学科,自成立以来即致力于乡村治理研究,近10年来一直在着重挖掘乡村资料,收集了大量的原始村庄档案、村级财册、村民档案、契约文书、村史、家谱等历史材料,多名硕士、博士生利用这些(本文来源于《档案记忆》期刊2018年06期)

集体化时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梳理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这个模范村庄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史,并聚焦于农民主体在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的成长,可总结出农业机械所具有的"赋能"作用及其政治内涵。农业机械提高了劳动效率,在乡村社会中塑造了农业的现代化景象,并作为性别化劳动分工模式的关键因素发挥了解放妇女的重要作用,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解放思想、激发主观能动性的动力,可见农机赋予了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身做主"的能力。农机的"赋能"作用内含丰富的政治实践意义,以"土洋结合"的方式将农民的成长与农机化的阶段性发展融为一体,以全国范围的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为农业机械化的开端,从而定下了以农民群众为发展主体的基调,使农业机械化具有明显的社会革命动员的特征。这是中国共产党基于50年代的现实国情,对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的辩证思考和对群众路线的贯彻实施。以农业机械化为切入点,可将农民个体与历史叙事相结合,探讨技术的意识形态作用,以全面理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众化的路径选择及其历史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集体化时期论文参考文献

[1].常利兵,李辉芳.重构中国当代史研究的问题意识——以集体化时期农村技术、卫生和教育为讨论中心[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9

[2].陈彦君.农机赋能:集体化时期农民主体性的成长及其社会效应——以山西汾阳贾家庄为例[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王程韡.“地方性场所”的实验室化过程——以中国集体化时期的麻风防疫史为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

[4].李安峰.集体化时期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工效运动——以昆明市为例(1957~1960)[J].学术探索.2019

[5].陈霞.制度与生活:集体化时期乡村干部的劳动形象——以山西平遥道备村为例[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9

[6].赵雅鑫.集体化时期石家庄家畜养殖研究[D].河北大学.2019

[7].张瑜,张俊峰.厚积薄发:集体化时期资料的若干问题——基于当前理论、方法和成果的思考[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9

[8].赵胜,江玲.危机与调适:农业集体化时期的耕畜问题[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8

[9].О.В.扎列斯卡娅.苏联集体化时期远东地区中国劳务移民研究[J].西伯利亚研究.2018

[10].王静,赵良艺.从石首国忠大队集体化时期档案看基层农村治理[J].档案记忆.2018

标签:;  ;  ;  ;  

集体化时期论文-常利兵,李辉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