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透作用机理论文-李磊

促透作用机理论文-李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促透作用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软”煤层,水力压裂,数值模拟,作用机理

促透作用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磊[1](2019)在《豫西“叁软”煤层水力压裂防突增透作用机理及工程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水力压裂对"叁软"煤层防突增透的作用机理,结合豫西告成井田煤层的水力压裂试验,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构建了水力压裂条件下"叁软"煤层中水—瓦斯两相渗流模型及应力—应变模型,分别对水力压裂过程中瓦斯与压裂液的运移过程、煤层内应力-应变、煤层瓦斯压力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实测法进行了工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叁软"煤层中水力压裂的作用机理主要是瓦斯驱替、卸压消突,扩缝增透作用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期刊2019年06期)

张树川,刘泽功,刘健,李重情,高魁[2](2017)在《爆破载荷作用下控制孔增透作用机理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爆破载荷作用下控制孔增透作用机理,在实验室搭建爆破模拟试验系统,设计了有控制孔和无控制孔两种不同的模型试件,以煤体工程分类为依据结合构造煤物理力学特性利用相似材料配比加工制备尺寸为300 mm×300 mm×300 mm的两种模型试样进行爆破模拟试验。利用高速摄像仪记录试样完整的裂纹萌生、扩展、贯通直至试样破坏的全过程,采用超动态应变仪监测煤岩层的应变信号,利用网络并行电法仪CT反演爆破前后模型试件电阻率的变化,分析两种模型试件在爆破载荷作用下裂纹扩展、动态力学和电性参数特性,进一步揭示了控制孔在深孔控制爆破卸压增透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爆破载荷在固定端("硬"材料)产生反射压缩波,在控制孔全部反射成拉伸波;爆破试样在冲击波、应力波、爆生气体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两段主要波形,测点径向应变峰值与切向应变峰值相近;爆破前后煤岩电阻率产生异常变化,前后的平均异常系数为6~9。研究成果可用于现场工程实践中利用深孔控制爆破技术卸压增透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等瓦斯灾害。(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7年24期)

万光[3](2016)在《薄荷醇经皮促透作用及其机理的多尺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角质层是皮肤对于外界物质的一道有效屏障[1],它的存在极大限制了经皮给药制剂的开发和应用。中药挥发油类促透剂的发展为经皮给药制剂的有效发挥提供了一种简便、高效、安全的方法。作为应用广泛的中药挥发油类促透剂,薄荷醇的促透作用、促透机理及其临床应用,都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促透及发挥促透作用机制的复杂性以及经典实验方法的局限性,薄荷醇的促透机理尚为模糊。本课题以薄荷醇为研究对象,选择常与之在经皮给药制剂中相配伍且应用广泛的蛇床子素为被促透药物,结合经典实验方法以及计算机模拟技术,在宏观、介观、微观叁个层面上,对薄荷醇的促透作用及其机理进行多尺度研究。一方面,为薄荷醇作为经皮吸收促进剂的合理应用提供指导,另一方面,为中药挥发油类促透剂机理的研究提供一种可靠、简便、有效的多尺度方法。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本文主要开展以下叁个方面的研究:(一)薄荷醇促透作用的经典实验研究采用经典体外透皮实验的方法,观察不同浓度薄荷醇与皮肤角质层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浓度薄荷醇对蛇床子素的促透作用,并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实验后的皮肤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任何实验浓度的薄荷醇对蛇床子素都有一定的促透作用,这种促透作用存在最佳浓度(copt),即1.5%。薄荷醇的浓度低于copt时,薄荷醇引起原整齐排布的层状角质层变得松散、褶皱,而当浓度高于copt时,薄荷醇完全破坏角质层的层状结构,使其发生断层、剥落,甚至出现单层空泡状的特殊结构。本章在宏观尺度上,通过经典体外透皮实验明晰薄荷醇的促透作用,并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初探薄荷醇的促透机理,为后续关于薄荷醇促透机理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二)薄荷醇促透机理的介观模拟研究采用基于martini力场的介观模拟技术,在浓度、温度层面对薄荷醇与角质层脂质双分子层模型的相互作用进行观察,继而考察不同浓度的薄荷醇对蛇床子素的促透作用。结果表明,薄荷醇很容易进入角质层,并对脂质分子疏水尾链有较好的亲和力。模拟浓度低于10%的薄荷醇造成角质层流动性增大;模拟浓度15%的薄荷醇诱导角质层形成瞬时水孔和逆胶束结构;模拟浓度20%以上的薄荷醇会完全破坏角质层结构。蛇床子素自身无法进入角质层,薄荷醇的加入对其有不同程度的促透作用。低浓度(<2%)薄荷醇主要通过增大蛇床子素向角质层内的扩散促进其透膜;较高浓度(3%、5%)薄荷醇主要通过增大蛇床子素向角质层内的分配能力来促透蛇床子素;过高浓度的薄荷醇(>10%)诱导角质层形成整齐的菱形膜结构,反而不利于蛇床子素透膜。本章研究在介观尺度上,借助介观模拟方法,解释了宏观层面实验中发现的现象,明晰薄荷醇的促透机理。(叁)薄荷醇促透机理的分子模拟研究采用分子模拟的方法,基于gromos54a7力场,对不同浓度薄荷醇与脂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考察。结果表明,薄荷醇主要通过两种两种方式增大角质层的流动性:①与脂质分子头基形成连续的氢键,破坏原来脂质分子间紧密的氢键网络,从而扰乱脂质分子紧密、有序的排布,降低其屏障功能;②与脂质分子中胆固醇分子的最突出的亲和力,有效地增大胆固醇分子对膜流动性的贡献。而高浓度薄荷醇与脂质分子间的上述相互作用能力均减弱,更趋向于通药物分子相互作用,从而达到不同程度的促透效果。本章研究在微观尺度上,进一步解释了宏观、介观层面上得到的结论,明晰薄荷醇分子层面的促透机理。综上所述,本课题从宏观、介观、微观叁个尺度探究薄荷醇经皮促透作用及其机理,各尺度所得结论相互验证、层层深入,研究结果可靠。一方面,明晰了薄荷醇作为经皮吸收促进剂作用机理,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指导;另一方面,为中药挥发油类促透剂机理的研究提供一种可靠、简便、有效的多尺度方法。(本文来源于《首都医科大学》期刊2016-03-01)

林婕[4](2010)在《化妆品用中药促透剂的功效、作用机理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妆品活性成分的透皮吸收在近几年已经成为化妆品行业的研究热点。而一些化学促透剂因其具有毒副作用,应用受到限制,这使得化妆品促透剂的开发目标逐渐转向天然中草药植物。本论文通过对当归(INCI名:ANGELICA POLYMORPHA SINENSIS ROOT EXTRACT)、丁香(INCI名:EUGENIA CARYOPHYLLUS FLOWER EXTRACT)、丹参(INCI名:SALVIA MILTIORRHIZA EXTRACT)、肉桂(INCI名:CINNAMOMUM CASSIA)这四味中药的理化性质、安全性、促透功效性进行对比,探讨其促透机理,筛选出最优的中药促透剂并应用于化妆品配方中,以期为进一步开发新型高效安全的中药促透剂奠定基础。本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红细胞溶血实验证明,当归、丁香、丹参、肉桂四味中药的刺激性都明显低于化妆品中常用的化学促透剂氮酮,说明它们作为皮肤外用原料是安全的。2.以豚鼠腹部皮肤为皮肤模型,分别以化妆品中常用的有机酸(维生素C衍生物AA2G)、糖类(海藻糖)、多肽(燕麦多肽)、黄酮类(甘草黄酮)为被促物,以氮酮为阳性参照,通过Franz扩散池实验证明,四种中药的促透功效:1%当归提取物>1%丁香提取物>1%丹参提取物≥1%阳性参照物(氮酮)>1%肉桂提取物。且进一步实验表明,随着促透剂的用量增加,被促物的累积渗透量增加,促透功效:0.8%当归提取物≥1%氮酮。3.以豚鼠腹部皮肤为皮肤模型,通过Franz扩散池实验检测当归、丁香、丹参、肉桂四种提取物各自对维生素C衍生物AA2G、海藻糖、燕麦多肽、甘草黄酮的促透功效,实验结果显示,不同中药促透剂与不同结构的被促物之间不存在构效关系。4.以豚鼠腹部皮肤为皮肤模型,通过Franz扩散池实验证明,所用活性物样品(维生素C衍生物AA2G、海藻糖、燕麦多肽、甘草黄酮)的渗透量随时间推移而增加, 12小时后增速缓慢。而当皮肤通道被打开后,活性物分子量的大小是影响其透皮渗透的主要因素。5.以健康活体豚鼠腹部皮肤为实验材料,通过HE染色法观察1%当归中药促透剂使用前后豚鼠皮肤切片的结构变化,并与空白及阳性参照物氮酮作对比可得,用1%当归溶液及1%氮酮溶液处理后的豚鼠皮肤角质层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脱落现象,角质层明显变薄。同时,用1%当归溶液处理后的角质层脱落现象更加明显。结果表明,中药促透剂的透皮机理为结构变化理论,即中药促透剂作用于皮肤角质层,加速角质脱落,再加上本身同时含有的亲水亲油基团,利于进入皮肤,打开皮肤通道,从而使活性物透皮渗透。6.中药促透剂当归作为化妆品原料应用于化妆品中时,其原料及产品的各项理化指标都符合化妆品要求。同时,通过为期叁个月的人体美白功效评价实验可以得出,在美白乳液中加入1%当归提取物后,较不添加当归提取物的美白乳液相比,含1%当归提取物的产品更能使皮肤的黑色素含量降低,皮肤亮度提升。即说明当归能够促进活性物质的渗透,从而提升产品的功效性。本研究对化妆品用中药促透剂的功效、作用机理及其化妆品配方应用进行了探讨,为化妆品用中药促透剂的筛选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中药促透剂除本身具有促透功效外,还兼具不同的美容功效,加之其比化学促透剂更加安全无刺激,因此在化妆品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北京工商大学》期刊2010-03-01)

赵利刚[5](2009)在《新型薄荷醇酯类衍生物经皮促透作用评价及其促透机理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L-薄荷醇(MT)具有促透作用强、毒性低、刺激性小、对亲水性和亲脂性药物均有促透作用等优点,但MT易挥发,高浓度时味辛且具有一定的皮肤刺激性。为了提高MT的促透作用,降低挥发性、气味及刺激性,本论文设计合成新型薄荷醇酯类衍生物,并对该类化合物的经皮促透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将MT与饱和直链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己酸、庚酸、辛酸、壬酸、癸酸、十二酸、十四酸、十六酸、十八酸)及药用辅料有机酸(油酸、乳酸、水杨酸、肉桂酸)以酯键连接,合成了十七种薄荷醇酯类衍生物,并合成了文献报道促透能力较优的薄荷乙基醚(MET)作为参比促进剂。利用~1H-NMR、MS确证了目标产物的结构。对合成的薄荷醇酯类衍生物的基本化学特征参数进行计算,包括溶解度参数(SP)、油/水分配系数(K_(O/W))以及极化率(PLB)。分别选定不同K_(O/W)值和酸碱性的模型药物包括利多卡因(LD,碱性)、硝酸异山梨酯(ISDN,中性)、酮洛芬(KP,酸性)和具有较大K_(O/W)的吲哚美辛(IM)及较小K_(O/W)的5—氟脲嘧啶(5-FU),以大鼠皮肤为透过屏障采用水平双室扩散池,供给池一侧以肉豆蔻酸异丙酯(IPM)为溶剂,接收池一侧以PBS为接收液评价薄荷醇酯类衍生物的促透作用,结果表明:药物在IPM中的通透系数与药物和介质溶解度参数的差值正相关,且药物的稳态流量与其熔点成反比;直链饱和脂肪酸薄荷醇酯疏水链的长度对其促透作用有显着影响,对于亲水性药物5-FU而言,碳链长度与促透作用呈抛物线关系,长度为C14时促透效果最佳;而对于亲脂性药物当碳链长度为C6~C10时促透作用最强。乳酸薄荷醇酯(M-LA)可使高水溶性药物(5-FU、LD)的累积透过量(Q)显着增加,累积透过量的促透比值(ER_Q)分别为3.74及4.19;肉桂酸薄荷醇(M-CA)对不同K_(O/W)值的模型药物均无促透作用;水杨酸薄荷醇酯(M-SA)及油酸薄荷醇酯(M-OA)对低水溶性药物ISDN、KP、IM的促透作用显着强于高水溶性药物;除LD外四种模型药物的logK_(O/W)值与辅料酸薄荷醇酯通透系数的促透比(ER_P)间均呈抛物线关系{M-LA:r=0.989,(P=0.144);M-CA:r=0.965,(P=0.216);M-SA:r=0.786,(P=0.630):M-OA:r=0.996,(P=0.088)}。以双氯芬酸(DA)为模型药物引入烷胺或烷醇胺(二乙胺、乙醇胺、二乙醇胺、叁乙醇胺及N-羟乙基哌啶)制备双氯芬酸有机胺盐,并以DSC及FT-IR确证目标产物的形成,考察离子对存在时对薄荷醇酯类衍生物的促透作用的影响。DA与二乙胺(DETA)形成离子对可以改变DA的脂溶性从而显着增加其经皮透过量,其ER_Q值为为4.51;但结构中含有羟基的烷醇胺阳离子对DA的经皮透过均有抑制作用;M-TET对双氯芬酸二乙胺(D-DETA)有着最为显着的促透作用,M-TET与二乙胺的联合应用可使DA的累积透过量与对照组相比增加9.74倍。以托特罗定(TOL)为模型药物寻找在压敏胶分散型(DIA)贴剂中有显着促透作用的薄荷醇酯,结果表明,M-OA在IPM溶液及DIA贴剂中均有显着促透作用;大鼠单剂量尾静脉注射酒石酸TOL溶液,经DAS(?)2.0计算后该药—时曲线符合双隔室模型(r=0.993),TOL的中央室分布容积(V_d)及总清除率(CL)分别为3.57 L/kg和0.51L/h,药物代谢较快,6 h后血药浓度低于检测限。进行TOL贴剂的大鼠体内药动学实验,比较含有M-OA与MT及无促进剂贴剂在大鼠体内的稳态血药浓度(C_(SS))的差异并考察促进剂对药物在皮肤内储库作用的影响,并以贴剂体外稳态流量及静脉注射的CL值预测体内稳态血药浓度(C_(SS)~P)。经皮给药叁种TOL贴剂后采用DAS(?)2.0以非隔室模型计算TOL的药动学参数,M-OA组的C_(max)、C_(SS)、AUC_(0-24)以及AUC_(0-∞)均显着高于MT组及无促进剂组(P<0.05);MT组及无促进剂组的C_(max)、T_(max)、AUC_(0-24)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二者的AUC_(0-∞)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停止给药后,叁组贴剂TOL的血药浓度迅速消除,但消除速度均显着低于静脉注射(P<0.01);无促进剂组的消除速度常数明显大于M-OA及MT组(P<0.05),表明应用促进剂后可增强皮肤对TOL的储库作用。实验中测得无促进剂组、MT组及M-OA组贴剂的大鼠C_(SS)值分别为0.89、0.84、1.47μg/mL;计算得到的对应的0~24 h的C_(SS)~P尸值分别为0.95、1.04和1.44μg/mL,实测值与预测值非常接近表明TOL贴剂具有良好的体内外相关性,体外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体内评价用于TOL经皮给药系统开发研究。采用SPSS(?)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当以M-OA及MT作为促进剂时,TOL在IPM中的Q_8与贴剂中的Q_8、贴剂的体外Q_(48)与大鼠体内的AUC_(0-48)间有良好的促透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41及0.993。应用扫描电镜(SEM)及衰减全反射红外(ATR-FTIR)技术,以猪耳背皮肤为模型初步探讨M-OA的促透作用机理。SEM观察经M-OA处理的皮肤发现,M-OA可抽提角质层中的脂质,造成皮表光滑度下降且皮肤表面角质间距离增大;ATR-FTIR结果显示,v_SCH_2及v_(as)CH_2均向高波数移动,分别从2849.5 cm~(-1)及2919.4 cm~(-1)移动到2851.1 cm~(-1)及2920.9 cm~(-1);角蛋白的酰胺吸收峰Ⅱ带从1540.6 cm~(-1)向低波数位移到1539.1 cm~(-1)。M-OA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机理推测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1)M-OA可提取皮肤表面角质层中的脂质;2)可增加角质层中酰胺及亚甲基的自由度。(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期刊2009-05-01)

褚爱武,崔跃红,刘文波,姜少军[6](2002)在《油酸经皮促透作用微观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皮肤角质层是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 ,而角质层类脂在角质层的屏障功能中起着主要的作用。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透皮促进剂油酸导致角质层类脂形态上的变化及其降低表皮屏障功能的机理。 10 %的油酸 丙二醇应用于雄性Wistar大鼠的表皮 2h ,标本用四氧化钌固定后 ,电镜观察表明由于油酸的作用导致角质层类脂膜结构发生了显着的变化 ,破坏了其类脂膜的有序结构并在角化细胞间隙中形成大量腔隙。表明透皮促进剂油酸的主要作用机理是破坏角质层类脂膜结构及在角质层细胞间形成腔隙 ,因而增加表皮的通透性(本文来源于《电子显微学报》期刊2002年02期)

促透作用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爆破载荷作用下控制孔增透作用机理,在实验室搭建爆破模拟试验系统,设计了有控制孔和无控制孔两种不同的模型试件,以煤体工程分类为依据结合构造煤物理力学特性利用相似材料配比加工制备尺寸为300 mm×300 mm×300 mm的两种模型试样进行爆破模拟试验。利用高速摄像仪记录试样完整的裂纹萌生、扩展、贯通直至试样破坏的全过程,采用超动态应变仪监测煤岩层的应变信号,利用网络并行电法仪CT反演爆破前后模型试件电阻率的变化,分析两种模型试件在爆破载荷作用下裂纹扩展、动态力学和电性参数特性,进一步揭示了控制孔在深孔控制爆破卸压增透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爆破载荷在固定端("硬"材料)产生反射压缩波,在控制孔全部反射成拉伸波;爆破试样在冲击波、应力波、爆生气体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两段主要波形,测点径向应变峰值与切向应变峰值相近;爆破前后煤岩电阻率产生异常变化,前后的平均异常系数为6~9。研究成果可用于现场工程实践中利用深孔控制爆破技术卸压增透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等瓦斯灾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促透作用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李磊.豫西“叁软”煤层水力压裂防突增透作用机理及工程应用[J].中国煤炭.2019

[2].张树川,刘泽功,刘健,李重情,高魁.爆破载荷作用下控制孔增透作用机理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7

[3].万光.薄荷醇经皮促透作用及其机理的多尺度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6

[4].林婕.化妆品用中药促透剂的功效、作用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0

[5].赵利刚.新型薄荷醇酯类衍生物经皮促透作用评价及其促透机理的初步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9

[6].褚爱武,崔跃红,刘文波,姜少军.油酸经皮促透作用微观机理的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2002

标签:;  ;  ;  ;  

促透作用机理论文-李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