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写作论文-郭艳

世俗写作论文-郭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世俗写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年写作,代际,现代个体,主体性

世俗写作论文文献综述

郭艳[1](2015)在《重建现代世俗生活精神的合法性——从近期“70后”创作看当下中国青年写作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下中国青年写作的社会情境和以往时代具有本质性差异,现代个体存在感日渐清晰,在审美现代性的维度上作家个人主体性日益彰显。更多后苦难时代成长的写作者摹写当下现代个体平庸生存的具体镜像,并企图对这种新的现代生存方式进行打量与剖析,描述其中被物化的现代人日常的生活图景与精神困境。当下青年写作最突出的价值和意义在于重建现代世俗生活精神的合法性,寻求中国现代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意义和价值诉求。当下中国青年写作开始显露出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现代性美学特征,且在更大范围内将持续对汉语写作产生质变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11期)

夏玲[2](2012)在《谈世俗文化下写作主体的文化与审美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写作主体在写作活动中始终是处于中心的主导地位,在写作活动中融各种因素和技法于一体。提高写作能力,从写作的特征和规律来看,关键是提高主体的素质,培养写作所需要的各种素养。本文试从写作主体的生活阅历、文化积淀、人格力量、人生哲学意识、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境界等方面来探讨形成主体写作文化与审美的建构所必备的素养。(本文来源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胡志国[3](2011)在《世俗乡村的及物写作——安遇诗歌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充实之谓美"对于眼下的诗歌写作别具意义。在纯粹形式化和形而上的天空很美地飞了几圈之后,诗人们最终承认,还是及物写作更有持久的魅力。自从1986年"现代诗群体大展"以来,诗人们对古诗和新诗传统中处理"词"与"物"关系的方法进行了大肆颠覆,以"反修辞、反文化、反意象"为口号,主张"诗到语言为止",试图建立起一个没有所指的能指世界。这本是诗歌作为一门语言艺术的本体(本文来源于《山花》期刊2011年16期)

[4](2010)在《李洱主张写作要穿越世俗层面》一文中研究指出《文艺报》就当下文坛的创作现状发表了格非、李洱、北村、解玺璋四人谈,李洱说,我觉得当代作家被失败感所笼罩。我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为文学是一种真理的声音,(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与研究》期刊2010年29期)

童清华[5](2009)在《从女性小说中的世俗题材论女性文学的自觉写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因为日常生活比较贴近女人的生活经验,并由于社会和心理的原因,所以,世俗是女人眼中的生活,是女人的另一情感世界。伍尔芙曾经分析过,由于女人的大部分时间在家庭起居室和厨房度过,天长日久,养成了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揣摩各种人的性格、心理的习惯。所以女人对世俗的爱出自女人的"个我"与"自觉",女作家以手写心,写她们心目中的世界,从而完成了并正在建构着自然随意的女性文学。(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理论)》期刊2009年09期)

李瑞芬[6](2009)在《论苏青的日常世俗写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苏青的日常世俗写作为切入点,文本分析和当时沦陷区史料相结合,着力探讨她的日常世俗写作的审美呈现,以及在那个民族生死存亡时期,这种写作的意义和价值。苏青不是那个特殊年代宣扬抗战的歌者,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附庸文人,她就是上海沦陷时期的一个普通小知识分子,一个女性遭遇了家庭的变故,不得不谋生,所以她的写作自然而然会取悦当时的读者大众,但并非刻意迎合当局。在那个年代,苏青的日常写作获得畅销,因为在和平年代引为平常的事情置于特殊年代便弥足珍贵。她怀着一种市民情怀,远离政治抗战等宏大叙事,给她的人物一个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那就是普通市民的粉墨登场,发生在小人物身上的是一些日常琐事,热闹喧嚣甚至聒噪,却兴致冲冲,爱情婚姻不再理想,女性要在那片“低沉的天空”下生存,无力而又无可奈何地生存下去,赋予了一种现代意义,生于宁波生活于上海的她受两地文化熏陶,力图在作品中展现风俗民情,这种展现是平和的景象展现,没有高深的启蒙理性,读不到民风民俗的愚昧,只有属于那个地方的淳朴憨厚的平和,她用自己的言语方式自说自话,第一人称叙事,形式依附内容,讲述故事也如生活片断再现。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叁部分。正文由以下叁章构成:第一章:苏青日常世俗写作的选择。苏青的日常世俗写作在独特的背景下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有她根深蒂固的市民情结,苏青出生在宁波,宁波重商的地域文化深深影响了苏青,形成了她现实、爽朗、执着的性格气质和独特的创作个性,在上海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她的这种创作个性,上海弄堂的小市民文化和她的市民情结恰巧相吻合。另一方面是她的强烈的谋生意识,作为一个离婚女性,要想在沦陷区的上海立足,必须赚钱谋生,她在“言”与“不言”之间取巧,去取悦当时读者大众,获得了畅销,一切出于有意,一切又似乎无心,并非对当局的一味迎合,她只是想获取自己的生存而已。第二章:回归日常世俗的言说。本章主要就苏青具体的写作进行分析,苏青在言说着普通市民生活中的“无事之事”,呈现给读者一个日常的世界,日常的凡俗消解了理性、崇高和宏大等字眼;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她也在日常叙事中传达出女性真实的声音,言说出女性自己的思想,一切都是有什么说什么,不遮不掩,坦坦荡荡,大方直爽;展现乡土风俗有她自己的方式,以一种边缘的写作方式从另一角度传达了民族的声音,她没有写轰轰烈烈的抗战,但对乡土民风的展现又何尝不是民族精神的传达;苏青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语言,有论者称为“苏青语”,泼辣而又直白,方言谚语也是穿插其中,获得一种民俗意义和价值,她讲述故事不再线性发展,而是取其片断,这符合她对日常生活表现的写作个性。第叁章:苏青日常世俗写作的意义。这章主要探讨苏青日常世俗写作的意义和价值。40年代的上海日常生活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领域被作家关注,在这种写作的沿袭中苏青有不可磨灭的意义,同时联系当时抗战时期的上海背景,日常世俗写作对于沦陷区整个的文学又获得深一层的价值。苏青的文字是简简单单的存在,但在四十年代雅俗文学合流之时有了独特的意义,她为谋生不仅写作还当编辑,一批和她有类似风格的日常写手得以有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所以大而言之,苏青在沦陷区文学重建中也获得了一种价值意义。从简单的写作、简单的存在到深入的意义、深入的价值,并非把简单问题搞复杂,而是由简入繁,探讨简单背后的繁复。(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4-20)

陆怡雯[7](2007)在《当代世俗生活中的“信仰式”写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深陷于“小市民气”中的突围残雪在近期频频提到“纯文学”。“纯文学”在残雪这里表现为故事和人物的纯精神演义化。但假如由此读解,便忽略了与这个精神世界相对的作家的世俗生活。事实上,残雪突显了一个“精神/世俗”的二分法之后把“世俗”的头绪隐没了。残雪的方式可(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1期)

康新慧[8](2003)在《融入大众 拥抱世俗——评池莉的平民化写作》一文中研究指出自 1 987年《烦恼人生》问世以来 ,池莉一直受到读者的关注与喜爱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贯坚持的平民化写作立场是一个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向荣[9](2002)在《日常化写作:分享世俗盛宴的文学神话》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常化写作是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中流传甚广、影响颇大的一种写作倾向。在历经 10多年的实践和演变过程中 ,日常化写作已经建构了关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原则和叙事法则 ,并且获得了大众社会赋予的话语权力 ,成为世俗社会“日常生活神话”在文学中的反应和表达。日常化写作消解神圣性的叙事法则及其扩张泛化 ,进一步加大和凸现了文学叙事的精神危机。因此 ,重建一种与时俱进的、符合现时代人性健全发展的精神向度 ,是当代中国文学不容置疑的历史使命(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02年03期)

崔子恩[10](2002)在《世俗写作的终极意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上帝边创作这个世界,边阅读这个世界。人也必须边写作才能边阅读。严格地讲,不是作者的读者根本不存在。不是通过写作这一方式来切近心灵的人,根本无法读解心灵。(本文来源于《北京文学》期刊2002年04期)

世俗写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写作主体在写作活动中始终是处于中心的主导地位,在写作活动中融各种因素和技法于一体。提高写作能力,从写作的特征和规律来看,关键是提高主体的素质,培养写作所需要的各种素养。本文试从写作主体的生活阅历、文化积淀、人格力量、人生哲学意识、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境界等方面来探讨形成主体写作文化与审美的建构所必备的素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世俗写作论文参考文献

[1].郭艳.重建现代世俗生活精神的合法性——从近期“70后”创作看当下中国青年写作的变化[J].山东社会科学.2015

[2].夏玲.谈世俗文化下写作主体的文化与审美的建构[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

[3].胡志国.世俗乡村的及物写作——安遇诗歌解读[J].山花.2011

[4]..李洱主张写作要穿越世俗层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

[5].童清华.从女性小说中的世俗题材论女性文学的自觉写作[J].大众文艺(理论).2009

[6].李瑞芬.论苏青的日常世俗写作[D].山东师范大学.2009

[7].陆怡雯.当代世俗生活中的“信仰式”写作[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8].康新慧.融入大众拥抱世俗——评池莉的平民化写作[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9].向荣.日常化写作:分享世俗盛宴的文学神话[J].求索.2002

[10].崔子恩.世俗写作的终极意向[J].北京文学.2002

标签:;  ;  ;  ;  

世俗写作论文-郭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