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稻恢复系论文-牛付安,程灿,周继华,储黄伟,曹黎明

粳稻恢复系论文-牛付安,程灿,周继华,储黄伟,曹黎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粳稻恢复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杂交粳稻,恢复系,产量,外观品质

粳稻恢复系论文文献综述

牛付安,程灿,周继华,储黄伟,曹黎明[1](2019)在《杂交粳稻新恢复系产量相关性状和外观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9个杂交粳稻新恢复系和4个BT型粳稻不育系为亲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36个组合,对产量相关性状和外观品质性状进行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性状一定程度上均受基因加性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影响,多数性状父本的影响大于母本。申恢415、申恢26、申繁C8和申繁C7是较优的杂交粳稻新恢复系,由其作为父本较易配制出高产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申繁40的小区产量和外观品质特殊配合力方差较大,作为父本也有可能配制出高产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株高、播始历期、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穗数的广义遗传力较高;播始历期和千粒重的狭义遗传力也较高,加性遗传作用较大,而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单株穗数的非加性遗传作用更为突出。(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时羽,闫昊,陈玉波,全东兴,周广春[2](2018)在《稻/菰远缘杂交创制BT型粳稻恢复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北方粳稻品种通35与野生禾本科植物菰进行远缘杂交,自D_2世代开始出现变异株,杂交后代分离明显,经人工选择获得了若干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的新材料;通过恢复力鉴定,筛选到了1份对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具有良好恢复能力的稳定遗传变异系TH1,TH1与BT型粳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P6A的测交F_1代植株结实率达到了90.3%,与通禾830A、通禾832A和通禾857A的测交F_1代结实率分别为86.2%、84.5%和56.7%,表明稻/菰远缘杂交能创制出BT型粳稻恢复系。(本文来源于《杂交水稻》期刊2018年05期)

王坚,刘炜[3](2018)在《粳稻优势生态型不同世代恢复系的恢复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粳型优势生态型台湾粳‘嘉农428’和‘嘉农育251’为受体材料,粳稻骨干恢复系‘C418’为供体材料,连续回交到BC_1F_1和BC_2F_1代,选择具有恢复基因的植株与不育系‘秋光A’‘宁粳16A’‘216A’‘552A’‘宁粳23A’‘宁粳24A’和‘花43A’测交,F1代均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超对照优势最高达62.0%,超对照优势10%的比例最高达71.0%。BC_1F_1代与各不育系杂交F1较BC2F1代与各不育系杂交F1有更高的单株产量,有效穗数多,每穗粒数多。BC_1F_1代具有更高的配合力,与各不育系杂交F1杂种优势更明显。(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谢辉,黄殿成,刘二宝,党小景,曾思远[4](2018)在《利用有效穗优异配合力分子标记改良粳稻恢复系的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亲本性状配合力改良是提高水稻杂种优势水平的重要环节。利用粳稻恢复系武育粳3号R的单株有效穗数优异配合力标记RM208-180条带,以武育粳3号R为供体亲本,宁恢8号为受体亲本,通过SSR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杂交、回交和自交,获得了RM208位点为180 bp纯合条带的宁恢8号遗传背景的改良恢复系4个。改良恢复系8010-4-10、8010-4-14和8012-2-9分别与BT型雄性不育系863A配组,3个杂交组合单株有效穗数均显着高于对照宁恢8号,分别提高65.5%,56.9%和86.2%。3个组合的生育期和株高与对照差异不显着而单株有效穗数、单株日产量和单株产量显着增加,表明在不育系相同的条件下,改良的恢复系在目标性状的配合力上得到了明显改良。(本文来源于《杂交水稻》期刊2018年01期)

司华[5](2016)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粳稻恢复系C418的恢复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实率低是目前制约杂交粳稻产量优势发挥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本课题组在之前的研究中,从广亲和品种02428中定位到1个新恢复基因Rf18,该基因对BT型粳稻不育系具有部分恢复力;同时在以9311为供体、日本晴为背景的一套染色体片段系中鉴定出1个携带Rf6基因的代换系R1093,该代换系对BT型、HL型粳稻不育系均具有恢复力。本研究,以R1093、02428分别与BT型粳稻恢复系C418杂交,通过常规回交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Rf6、Rf18分别导入C418中,进行Rf6与Rf1、Rf18与Rf1的基因聚合育种,探索进一步提升BT型粳稻恢复系恢复力和选育HL型粳稻恢复系的途径。研究进展如下:(1)以BT型52605A/C418 F2为遗传群体,利用与Rf1紧密连锁的标记STS10-16、STSH-7对F2群体内94株单株进行检测,Rf1位点杂合带型与纯合带型符合1:1分离比(χ2=0.681<χ20.05=3.84),验证了 C418仅带有1个主效恢复基因Rf1。(2)开发了 Rf6基因紧密连锁标记RM407和Rf18基因紧密连锁标记RM12941,并用于C418不同回交世代群体的单株基因型检测,阳性植株率接近理论值,说明利用RM407和RM12941标记能够有效对目的基因进行选择。(3)以BT型、HL型、WA型粳稻不育系六千辛A为测交亲本,对C418背景的Rf6聚合单株和Rf8聚合单株进行了 2年的测交鉴定试验,结果表明:聚合Rf6基因,对HL型、WA型粳稻不育系的恢复度可提高20%左右,多数Rf6聚合系对HL型粳稻不育系的恢复度达到BT型杂交粳稻的可应用水平;聚合Rf18基因,对HL型、WA型粳稻不育系的恢复度可提高近10%;聚合Rf6基因对提升BT型粳稻不育系的恢复度有效果,但效果不显着,聚合Rf18基因对改良BT型粳稻恢复系的作用不大。(4)考查12个BC3F4和BC4F3恢复基因聚合系(G1-G12,其中Rf6聚合系、Rf18聚合系各6个)的14个农艺性状,并与C418进行差异显着性测定,大多数聚合系的农艺性状基本回复到受体亲本状态,G1、G9、G10等3个系生育期及农艺性状已与C418十分一致。(5)以BT型、HL型粳稻不育系陵风A与恢复基因聚合系G1-G12配制杂交粳稻组合,并以陵风优18(BT型陵风A/C418)为对照,鉴定结果表明,Rf6聚合系与BT型陵风A的配组单株产量较对照增产显着;Rf6聚合系与BT型、HL型陵风A配制的杂种结实率显着高于C418的配组,在HL型组合中差异尤为明显,但Rf18聚合系在两类细胞质配组中的结实率均与对照没有显着差异。说明Rf6的改良效果明显优于Rf18,这与小穗育性的分析结果十分一致,体现了Rf6在改良粳稻恢复系恢复力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6-12-01)

钏兴宽,李国生,康洪灿,王锦艳,尹正钦[6](2015)在《高配合力两系杂交粳稻恢复系BR-4的选育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选育高配合力亲本是育成强优势组合的基础。介绍高配合力恢复系BR-4的选育过程和主要性状表现以及繁殖技术要点。简要介绍配组组合保粳杂2号应用表现情况和制种技术要点。(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5年10期)

朱子超,王楚桃,李贤勇,何永歆,蒋刚[7](2015)在《优质野败型粳稻恢复系粳恢35的选育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粳恢35是用"人工制恢"法选育的能恢复野败型粳稻不育系的粳型新恢复系,与野败型粳稻叁系不育系热粳1A配组育成具有米质优、中抗稻瘟病、花粉量大等特点,于2012年通过重庆市品种审定委员会技术鉴定。杂交粳稻组合热粳优35(热粳1A/粳恢35),在区试中表现高产、抗病、米质优,于2014年2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来源于《杂交水稻》期刊2015年01期)

金成海,高明晶,周广春,全东兴,孟维韧[8](2014)在《北方杂交粳稻恢复系育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回顾了北方粳型杂交水稻恢复系的研究历史,综述了粳稻恢复系在品质、产量、抗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当前杂交粳稻恢复系育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今后恢复系选育的目标及分子育种技术将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4年23期)

时羽,孟令君,贾玉敏,韩康顺,严光彬[9](2014)在《稻/菰远缘杂交创制BT型北方粳稻恢复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北方粳稻品种通35与野生禾本科植物菰进行远缘杂交,在T2世代出现变异株,T3世代至今T8世代仍出现大量、明显的性状分离,变异后代经人工选择后大多表现丰产性好、抗逆性强。201 1年以16份稳定变异后代及受体CK通35为父本与BT型不育系P6A为母本杂交进行恢复力测定,筛选出一份材料TH1对BT型不育系P6A具有强恢复力,F1结实率高达90.3%,2012年继续利用此恢复系与叁个BT型不育系通禾830A、通禾832A、通禾857A杂交,F1结实率分别为86.2%、84.5%、56.7%,认为此材料可以做为BT型北方粳稻恢复系加以利用。(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10-29)

郑庆伟[10](2013)在《“一种改良BT型粳稻恢复系条纹叶枯病抗性的育种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王才林团队完成的"一种改良BT型粳稻恢复系条纹叶枯病抗性的育种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该专利于2012年3月23日申请,2013年4月10日授权公告,专利号为ZL201210078543.6。"一种改良BT型粳稻恢复系条纹叶枯病抗性的育种方法"选用感条纹叶枯病的粳稻恢复系宁恢8号为受体亲本,含条纹叶枯病抗病基因Stv-bi的关东194为供体亲本,通过连续回交、自交,同时利用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将条纹叶(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3年14期)

粳稻恢复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北方粳稻品种通35与野生禾本科植物菰进行远缘杂交,自D_2世代开始出现变异株,杂交后代分离明显,经人工选择获得了若干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的新材料;通过恢复力鉴定,筛选到了1份对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具有良好恢复能力的稳定遗传变异系TH1,TH1与BT型粳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P6A的测交F_1代植株结实率达到了90.3%,与通禾830A、通禾832A和通禾857A的测交F_1代结实率分别为86.2%、84.5%和56.7%,表明稻/菰远缘杂交能创制出BT型粳稻恢复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粳稻恢复系论文参考文献

[1].牛付安,程灿,周继华,储黄伟,曹黎明.杂交粳稻新恢复系产量相关性状和外观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上海农业学报.2019

[2].时羽,闫昊,陈玉波,全东兴,周广春.稻/菰远缘杂交创制BT型粳稻恢复系[J].杂交水稻.2018

[3].王坚,刘炜.粳稻优势生态型不同世代恢复系的恢复效果[J].西北农业学报.2018

[4].谢辉,黄殿成,刘二宝,党小景,曾思远.利用有效穗优异配合力分子标记改良粳稻恢复系的效果研究[J].杂交水稻.2018

[5].司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粳稻恢复系C418的恢复力[D].扬州大学.2016

[6].钏兴宽,李国生,康洪灿,王锦艳,尹正钦.高配合力两系杂交粳稻恢复系BR-4的选育与应用[J].种子.2015

[7].朱子超,王楚桃,李贤勇,何永歆,蒋刚.优质野败型粳稻恢复系粳恢35的选育和应用[J].杂交水稻.2015

[8].金成海,高明晶,周广春,全东兴,孟维韧.北方杂交粳稻恢复系育种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4

[9].时羽,孟令君,贾玉敏,韩康顺,严光彬.稻/菰远缘杂交创制BT型北方粳稻恢复系[C].2014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10].郑庆伟.“一种改良BT型粳稻恢复系条纹叶枯病抗性的育种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J].农药市场信息.2013

标签:;  ;  ;  ;  

粳稻恢复系论文-牛付安,程灿,周继华,储黄伟,曹黎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