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血管论文-张哲雄,梁伟,徐承来

参考血管论文-张哲雄,梁伟,徐承来

导读:本文包含了参考血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生物学参考区间,双抗体夹心法

参考血管论文文献综述

张哲雄,梁伟,徐承来[1](2019)在《健康成年人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生物学参考区间的确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健康成年人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生物学参考区间。方法收集2018年11-12月在该院体检的健康成年人为研究对象,收集其血清标本。采用双抗体夹心法进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测定,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并利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参考区间为18.36~158.60pg/mL,女性参考区间为16.11~121.46pg/mL。结论该研究根据不同性别建立了该实验室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生物学参考区间,为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9年18期)

杨伟山,杨艳,邵枫[2](2019)在《基于血管分割的视网膜图像无参考质量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失真类型和不同失真程度对血管分割的影响,本文将图像的失真类型和失真程度量化为图像血管分割精确度,由于现有公开库中包含血管分割标签的图像中均为低失真甚至无失真图像,因此本文构建了一个视网膜失真图像数据库,共包含2种失真类型,每种失真类型的图像均有8个等级的失真程度,共552幅视网膜失真图像,并将每幅失真图像对应的血管分割精确度作为该图像的标签。此外,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血管分割方法的视网膜图像无参考质量评价方法,通过提取视网膜图像的像素值统计特征、图像纹理特征以及血管形状特征得到最终视网膜图像的质量。在提出的数据库上测试结果显示,皮尔逊线性相关系数值高于0.96,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值高于0.95。与现有评价方法相比,该方法优于传统的无参考评价方法,更能够客观的反映不同失真图像对血管分割这一应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激光》期刊2019年05期)

冷敏,刘爱云,司家峰,肖纯新,王晓丽[3](2018)在《化学发光法检测鲁西健康人群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参考范围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鲁西地区健康成年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3项指标正常参考值范围,为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该院社会招募的健康成年人288例,研究对象排除已知对RAAS水平有影响的疾病,于清晨空腹采集卧位及立位血液标本,应用郑州安图生物全自动化学发光仪(AutoLumo A2000)检测卧位及立位血浆肾素水平(PRC)、血管紧张素Ⅱ(AⅡ)水平、醛固酮(ALD)水平以确定参考范围。结果 RAAS 3项PRC、ALD、AⅡ卧、立位检测数值呈偏态分布,以双侧限值(2.5%~97.5%)表示参考范围,RAAS(卧位)3项指标:PRC为2.84~29.25pg/mL,AⅡ为24.09~139.54pg/mL,ALD为16.05~166.25pg/mL;RAAS(立位)3项指标:PRC为3.90~36.62pg/mL,AⅡ为35.23~305.86pg/mL,ALD为36.43~318.33pg/mL。PRC、ALD和AⅡ卧、立位水平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55岁组PRC、AⅡ卧、立位活性水平较≤55岁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55岁组ALD卧、立位水平较≤55岁组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鲁西地区健康成人RAAS正常参考值范围与试剂说明书参考值有所不同。该调查的统计结果为鲁西地区健康人群RAAS 3项指标建立参考范围。(本文来源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5期)

李劼慧[4](2015)在《解剖性与功能性检査参考标准下的完全/不完全再血管化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预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的再血管化治疗经常出现治疗不充分的现象(不完全再血管化治疗),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评价完全/不完全再血管化治疗下冠心病患者的结局预后。有研究显示完全再血管化治疗的临床预后要好于不完全再血管化治疗,但也有研究显示两者的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因此该课题需要更全面深入的予以评价。另一方面,由于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病变与局部心肌缺血之间的关联度不佳,使得现阶段单纯以冠状动脉造影术(以下简称冠脉造影、或冠造)为标准的再血管化治疗亟需做必要的革新和突破。有研究显示在以纠正心肌缺血为目标的治疗下,冠心病患者的预后要好于以纠正血管病变为目标的患者,而是否纠正心肌缺血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不过以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MPI)检查为标准的完全/不完全再血管化治疗冠心病的研究目前尚未见诸报道。因此,本课题以冠脉造影检查及SPECT-MPI检查为标准,回顾性的纳入本院门诊的冠心病患者,评价完全/不完全再血管化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研究目的1、系统评价并荟萃分析既往已有的关于冠心病内外科完全或不完全再血管化治疗的已发表的论着或大会发言,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预后的影响;2、回顾性分析我院完成SPECT-MPI检查及冠脉造影检查,同时完成了内科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比较SPECT-MPI标准下和冠脉造影标准下,完全再血管化治疗与不完全再血管化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分析预测不同影像技术标准判断全因死亡和主要负性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3、回顾性分析我院完成SPECT-MPI检查及冠脉造影检查,同时完成了外科搭桥术、内科介入术或保守药物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在SPECT-MPI标准下完全/不完全再血管化治疗与药物治疗间、以及轻中度或重度心肌缺血等情况下对的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分析预测全因死亡和主要负性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资料与方法1、设定"In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 "Angioplasty, Balloon, Coronary"和 "Coronary Artery Bypass"等为检索词,在MEDLINE中筛选与研究目的相关的已发表论文或大会摘要,并对符合标准的文献后附的参考文献做进一步人工检索查找可能符合标准的研究,确定最终荟萃分析的入选文献。初级终点事件定义为全因死亡,次级终点事件定义为心源性死亡;收集文献数据: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设计方法;研究入选患者的基本特征;结果测量指标,患者的预后,失访人数及对失访的处理;记录各终点事件发生的次数或者发生率,如果试验标示了SYNTAX积分,则相应记录,但不作为研究入选的必须项;反映研究质量的指标。比较各个研究间的异质性、并根据异质性大小采用不同的效应模型。采用RevMan 5.0及Stata 12.0等统计软件完成相关文献的统计学分析。2、通过病历查找2007年11月至2009年12月间,阜外医院门诊诊断冠心病可疑,完善负荷/静息SPECT-MPI检查及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入选标准:SPECT负荷显像提示存在心肌缺血;冠状动脉左主干或主要分支血管存在显着的狭窄病变;SPECT-NPI检查后3个月内接受了内科介入治疗。排除标准:8周内发生过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已接受内科介入术治疗或外科搭桥术治疗的患者;合并心脏瓣膜病的患者。如果患者的心肌缺血分(SDS)≥2即视为存在心肌缺血;并根据SDS为3分、7分、10分、14分的界线将患者分为5个亚组。根据SPECT-MPI以及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不同标准判断下的完全/不完全再血管化治疗(Complete/In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 CR/IR)将患者分为四组(组1:CR-MPI+CR-CAG;组2:IR-MPI+CR-CAG;组3:CR-MPI+IR.CAG;组4:IR-MRI+IR-CAG);比较四组间患者的临床预后。初级终点事件设定为全因死亡,次级终点事件设定为主要负性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MACE由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目标血管再血管化治疗等构成。累积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并用时序检验作组间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全因死亡和MACE的独立危险因子。统计软件采用SPSS 15.0。3、患者入选标准在参考第2点的基础上,继续纳入同一时间段内接受冠脉搭桥术治疗或保守药物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不变。心肌缺血标准同第二部分;并将SDS≥7(相当于心肌缺血面积≥10%)定义为重度心肌缺血。患者首先根据是否接受单纯药物治疗分为再血管化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SPECT-MPI检查与再血管化治疗间隔超过3个月的患者被视为接受单纯药物治疗,相应的再血管化治疗则被视为心脏事件);再根据SPECT-MPI标准下是否完全再血管化分为完全/不完全再血管化治疗组;最后根据是否存在重度心肌缺血分为轻中度心肌缺血组和重度心肌缺血组。对以上3种分组情况进行亚组分析,比较各组冠心病患者间的预后。初级、次级终点事件定义同第2点。统计学方法及统计软件同第2点。结果1、共有26篇文献最终入选荟萃分析。不完全再血管化治疗组的全因死亡率大于完全再血管化治疗组[RR=1.43;95%CI(1.28,1.59);P<0.001];内科介入亚组[RR=1.53;95% CI(1.31,1.79);P=0.02]和外科搭桥亚组[RR=1.31;95% CI(1.12,1.52);P=0.002]的结果均呈同样的表现。不完全再血管化治疗组的心源性死亡率也要大于完全再血管化治疗组[RR=2.12;95% CI(1.722.67);P=0.012]。2、共计170例患者入选研究,其中共有92例(54%)为冠脉造影标准下的不完全再血管化治疗(IR-CAG),84例(49%)为SPECT-MPI标准下的不完全再血管化治疗(IR-MPI)、死亡率(log rank P=0.048)和MACE发病率(log rankP=0.025)在CR-MPI组低于IR-MPI组,但累积生存率在CR-CAG组与IR-CAG组间无差别(log rank P=0.081)。患者的预后以冠脉造影与SPECT-,PI为标准下均未接受完全再血管化治疗时最差,而两种标准下均完全再血管化治疗时患者的预后最好(log rank P=0.047).多元Cox回归分析示,"IR-CAG与IR-MPI间的交互作用”是预测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P=0.025)。3、再血管治疗组患者与药物治疗组患者的累积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log rank P=0.158)。完全再血管化治疗组患者的预后优于不完全再血管化治疗组的患者与药物治疗组的患者(累积生存率:log rank P=0.019;累积无MACE生存率:log rank P<0.001)。该差异主要表现于存在重度心肌缺血的患者中(累积生存率:log rank P=0.034;累积无MACE生存率:log rank P<0.001)。多元Cox回归分析示SDS与IR-MPI是预测全因死亡和MACE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与SPECT-MPI标准下完全再血管化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相比,接受不完全再血管化治疗患者潜在的死亡率和MACE发生率更高;当冠脉造影和SPECT-MPI标准下均未实现完全再血管化治疗时,患者的死亡率和MACE发生率最高。相反,当冠脉造影和SPECT-MPI标准下均实现完全再血管化治疗时,冠心病患者的中远期预后最好。同时,接受完全再血管化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其预后明显优于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重度心肌缺血(≥10%心肌缺血)的患者中。接受不完全再血管化治疗患者的预后,与接受药物治疗患者的预后相似,两者无统计学差异。本课题的研究验证了完全再血管化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意义,并提示在以SPECT-MPI纠正心肌缺血为标准的再血管化治疗对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并且提出了治疗冠心病的新思路,即从“完全、不完全再血管化治疗还是药物治疗”到“合适程度的再血管化治疗”。这一观点对于内外科治疗冠心病都很重要。(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5-05-03)

崔皓园[5](2015)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检测候选参考物质旳研制及一致化相关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检测主要应用于血管性血友病的诊断及分型,也可用于血友病的辅助诊断,但目前vWF检测没有国际公认的参考方法,国际标准品不易获得,不同检测系统间结果的可比性较差,难以满足临床需要。为便于临床实验室实施质量改进,促进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检测的一致化,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国内vWF检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备了vWF检测候选参考物质,对其进行均一性、稳定性、互通性评价、定值和室内质控试应用;对vWF抗原检测一致化相关问题(如性能验证、校准等)进行了探讨。方法:1.vWF检测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设计、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国内临床实验室开展vWF检测项目的相关检测信息,包括实验室基本信息、仪器试剂使用信息、质量控制情况以及参考区间使用情况等;将对国内实验室vWF检测的情况与国外标准的要求进行比较分析,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2.vWF检测候选参考物质的研制与评价:对不同制备方法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确定最佳的制备方案。依据ISO Guide35《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定值——通用原则和统计原理》和CNAS-GL03《能力验证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指南》的要求,对候选参考物质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依据行业标准WS/T356-2011《基质效应与互通性评估指南》对参考物质在两种主流检测系统(STAGO和IL检测系统)的互通性进行评价;依据ISO Guide35的要求,以NIBSC凝血标准品为溯源标准,采用多家实验室协作定值。将参考物质试应用于室内质控,同时检测商品质控物作为对比。3.vWF抗原检测结果一致化相关问题研究:对vWF抗原定量检测系统的正确度、批内不精密度、日间精密度、携带污染率和线性进行了性能验证评价。采用新鲜临床样本对两个系统检测结果进行可比性评价,并探讨使用NIBSC凝血标准品对两个检测系统进行模拟定标,评价定标效果。结果:1.检测现状的调查研究:问卷调查显示,65.5%的实验室检测标本量较少(<50个/月),20.7%的实验室未开展室内质控,16.7%~20.0%的实验室仅进行正常水平的室内质控,44.8%的实验室对检测仪器进行了性能验证。各实验室所用参考区间的上限范围在122%-176%,下限范围在40.6%-75%。仅2家实验室对参考区间按血型分类进行了设定。大部分实验室直接使用厂家提供的参考区间。2.候选参考物质的研制与评价:选取人新鲜冰冻血浆为原料,采用低温沉淀方法分离提取vWF,将低温沉淀获得的上清液与正常原料血浆按一定比例混合并调整浓度水平,然后分装成1mL/支,置于低温冷冻(-80℃)条件下保存。本研究共制备两批次候选参考物质(第一批制备物批号分别为vWF201401、vWF201402和vWF201403, vWF:Ag浓度范围37.0%-83.5%;第二批制备物批号分别为vWF201501, vWF201502、vWF201503、vWF201504和vWF201505, vWF:Ag浓度范围14.0%-133.5%,vWF:A范围6.3%~118.3%)。候选参考物质vWF:Ag检测已完成均匀性、稳定性、互通性评价、室内质量控制试应用和定值,参考物质的vWF:A检测已完成均匀性评价,长期稳定性已观察16周。候选参考物质vWF:Ag、vWF:A均匀性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批候选参考物质的长期稳定性评价显示vWF:Ag浓度在44周内无明显趋势性变化(P>0.05),长期稳定性不确定度ui1ts为0.79%~-1.20%。第二批候选参考物质(vWF:Ag、vWF:A)的长期稳定性将继续观察。候选参考物质vWF:Ag检测在STAGO和IL两种检测系统间互通性良好。第二批候选参考物质各批号vWF:Ag定值结果为12.2%~138.9%,定值引入不确定度Uchar为0.06%-0.09%。参考物质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为1.05%-2.17%,扩展不确定度U(k=2)为2.1%-4.4%。室内质控试应用结果显示,候选参考物质、WF:Ag检测结果的日间不精密度CV为1.3%-2.3%,进口商品质控物vWF:Ag检测结果的日间不精密度CV为1.2%-2.6%。3.一致化相关问题研究:性能验证结果显示,正确度验证偏差范围为-0.99%-3.96%,批内精密度CV范围1.1%~1.8%,日间精密度2.9%-3.6%,携带污染率为0.0%,线性验证斜率为1.003,相关系数为1.000,各稀释度的实测值与理论值的百分偏差均在10%以内。两系统检测结果相关系数为0.953,相关性较好,偏差分布范围为-20.8%-23.7%。采用凝血标准品对两种检测系统进行模拟校准,校准前相对偏差范围-20.8%-23.7%,校准后相对偏差范围为-9.7%-13.3%;校准前绝对偏差范围-30.5%-20.9%,校准后绝对偏差范围-26.7%-24.3%。结论:1.问卷调查显示vWF检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vWF相关检测的标准/指南,临床实验室检测的质量控制不规范。2.本研究明确了vWF检测候选参考物质的最佳制备方案,利用冰冻血浆能够制备出浓度水平可控的候选参考物质,其均匀性、稳定性及STAGO/IL系统间互通性良好,可应用于室内质量控制。3.本研究所用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方案可为其他检测系统开展性能验证提供参考;不同检测系统检测结果相关性较好,但偏差较大,即使使用同一种凝血国际标准品校准,系统间检测结果差异仍较大,需要作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5-05-01)

[6](2014)在《《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关于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要求》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后参考文献着录格式执行GB/T-2005《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着录,依照文献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上角码标出。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按下述3种格式之一标注:(1)第一作者XXX等[1]研究指出棉酚从体内排泄缓慢;(2)麦胶敏感性肠病的发病有3种机制参与[2,4-6];(3)间质细胞cAMP浓度测定方法见文献[7]。同一文献作者不超过3人,全部着录;超过3人,只着录前3人,后加"等"。外文期刊作者姓名一律姓氏在(本文来源于《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4年02期)

李钢,韩向君,鲁宏,史克珊,曹作为[7](2011)在《脑膜瘤术前CT血管成像对手术入路设计的参考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脑膜瘤术前CT血管成像对手术方案设计的参考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在CT血管成像后进行手术治疗的31例脑膜瘤患者资料。结果 CT血管成像显示,有17例患者可见颅内血管参与肿瘤供血并增粗;有9例患者可见明确的引流静脉;有3例患者可见矢状窦受到压迫或浸润;有6例可见肿瘤对颅底大血管造成推移和压迫(3例可见大脑中动脉受推移;2例可见大脑前动脉受到推移;1例斜坡处脑膜瘤可见基底动脉受推移与颅底分离并迂曲延长)。根据CT血管成像检查情况,针对手术切口进行个性化设计和调整,以利于在术中充分暴露CT叁维血管成像检查显示的重要供血动脉或引流静脉,肿瘤均得到全切,术后(本文来源于《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1-10-13)

本刊编辑部[8](2011)在《《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对参考文献着录的要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刊参考文献着录格式基本执行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着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引用文献(包括文字和表达的原意)务请作者与原文核对无误。日文汉字请按日文规定书写,(本文来源于《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期刊2011年02期)

祝庆[9](2011)在《动脉粥样硬化参考血管对以血管内超声静态方法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病变进展和重构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组织学研究表明,随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增长,人类冠状动脉可能有所扩张。动脉壁存在适应性重构,并以此种方式保持稳定血流及管壁张力。Glagov等认为,当斑块面积小于动脉截面积(CSA)40%时,正性重构有助于保持管腔面积。相反,负性重构致病变段内弹力层(IEL)下面积缩小。应用血管内超声的在体研究也证实了此动脉重构过程,此概念正扩展至对心血管事件的认识中。正性重构被认为是不稳定病变,特征为高脂质含量及高巨噬细胞计数,更容易导致斑块破裂。然而,由于缺乏在体的完整的动态研究方法,我们尚不能完全理解动脉重构的自然过程。以IVUS或其他非侵入性方法可能无法完成对动脉重构的定性及定量研究。事实上,IVUS无法识别IEM及内膜,而且由于参考段可能存在重构,以IVUS静态方法研究重构指数是有所限制的。依照指南2001,正重构被界定为增大的外弹性膜(EEM),而缩小的EEM被界定为负重构。基于Glagov现象,正重构几乎可以补偿受损管壁导致的管腔面积丢失。虽然血管造影更普遍也更简单,但管腔造影无法评估动脉重构。在多项临床研究中,斑块负荷、外弹力膜(EEM)、管腔叁者的相互关系,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的目的旨在:目的1.本研究以择期IVUS静态方法研究103名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病变段。2.本研究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段的参考段血管的动脉粥样瘤负荷进行研究,有助于对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和重构过程的理解。方法1.患者本研究是从2005年6月到2008年5月期间进行的前瞻性、单中心、非随机研究。本研究获当地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获得所有患者及其亲戚的知情同意。招募入组的103名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均接受择期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急性心肌梗死(AMI)定义为:至少一种阳性生物标记物水平升高(CK,CK-MB,肌钙蛋白T或I),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以及长期的发作性的胸部、上腹部、颈部、下颌以及手臂部位的疼痛病史。不稳定型心绞痛(UA)定义为进行性加重的心绞痛或静息状态下发作的心绞痛。所有的患者均接受阿斯匹林、硝酸甘油、肝素和钙或p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不得入组。2. IVUS影像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接受IVUS检查。冠状动脉病变点的位置由image-in-image系统(西门子Angiostar,德国)确定,并选取并分析1-3个存在狭窄病变的冠脉节段,并进一步观察距靶病变20mm以外的非靶病变斑块。本研究选用VOLCANO公司所产IVUS系统(Volcano Corporation, version 4.2,USA)。简言之,冠脉内应用0.2mg硝酸甘油后,将带有20MHz旋转探头及2.9F外鞘的传感器置入目标动脉。为到达目标病变,在进行球囊扩张前,IVUS导管定位于靶病变远段或近段至少10mm处,由传感器电动回撤系统牵引(0.5mm/s),直至主动脉口交界处。在传感器回撤过程中,以高分辨率S-VHS录像带记录影像供术后分析使用。2.1 IVUS结果分析IVUS影像通过Medvision-2.06工作站进行分析。EEM和斑块截面积(EEM CSA管腔CSA)的测量方法如前所述。重塑指数(R1)的定义为病变段EEMCSA除以参照段平均EEM CSA。RI≥1的病变段被定义为正性重构,而RI<1则被定义为负性重构。斑块负荷以(斑块CSA/EEM CSA)×100%方法计算。斑块内超过75%的组织密度低于动脉外膜,即被归类为软斑块。钙化斑块密度高于动脉外膜,且伴有声影,而弧状钙化可由管腔中心的回撤探头进行测量。2.2统计方法本研究以SPSS11.5统计软件(芝加哥SPSS公司开发并适用微软Windows系统)进行分析,连续数据以mean±SD记录。以Student's t test方法对两组重构病变进行比较分析。应用Paired t test(配对t检验)比较远近端参考段之间及病变段与参考段之间的区别。两组变异数间的相关性应用线性回归分析进行比较。以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来识别独立因素对动脉重构的影响。双向比值的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特点本研究对103例临床患者的103处目标斑块进行了分析。患者按照重构指数(RI)被分为两组:RI≥1组(67例)与RI<1组(36例)。两组间在年龄、性别和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史方面存在显着差异。此外,单支血管病变多见于RI≥1组,而叁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在RI<1组更高。吸烟状态、心梗指数、斑块破裂及软斑块率在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表1)。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是RI的独立预测因子(Bate -0.37,95% CI 0.93-1.08, P=0.04)。斑块形态学及重构指数(RI)除一例患者例外,几乎所有患者的冠脉病变参考段均存在弥漫性动脉粥样硬化损害。在被分析的103处病变段及102处参考段这两组之间,斑块负荷、斑块CSA、管腔CSA以及病变段EEM CSA均未见显着差异(表2)。计算管腔/平均管腔CSA未见明显变化(0.50±0.16 at RI≥1 vs 0.39±0.16 at RI<1,P=0.76)。2.远端及近端参考段参考段间的比较结果表明,远端斑块负荷(39.76±12.54%vs.32.38±13.97%,P<0.001)和斑块CSA (6.14±3.20mm2 vs.4.75±3.07mm2, P=0.001均大于近端上述两项参数。远端参考段EEM CSA小于近端数值一个(14.99±4.12 mm2 vs. 28.37±4.48mm2, P<0.001)。除EEM CSA外,上述各参数在远端及近端参考段间呈正相关(表3)。3.病变段与参考段间的比较因为一例患者参考段未发现斑块,本研究对102例患者进行了分析。与参考段相比,病变段管腔面积均有缩小(71.76±9.17%,39.76±12.54%,32.38±13.9,respectively, P<0.001),病变段斑块负荷大于参考段(3.81±1.09mm2,8.91±2.43 mm2,9.03±2.16 mm2, P<0.001)。相比于近端参考段,病变段EEM CSA显着增加,但与远端参考段无统计学差异(314.71±2.89mm2*,14.99±4.12mm2, 28.37±4.48mm2*,respectively, P<0.001)。(图4)4.缩小管腔与扩大EEM间的关系相比于近端参考段,病变段EEM CSA明显增加(14.71±2.89mm2vs. 28.37±4.48mm2, P<0.001,配对t test),但病变段与远端参考段间EEM CSA未见统计学差异。在5例患者中,病变段与参考段管腔相同,而在其他患者中病变段管腔相比于参考段有所减小(3.81±1.09mm2,P<0.001,以配对t test与参考段比较)。管腔/平均管腔CSA与RI间无显着相关性(r=0.38,P=0.07)。斑块负荷相关于RI(r=-0.84, P<0.001),相关于EEM CSA(r=0.64, P<0.001),相关于管腔CSA (r=-0.74, P<0.001)(图1)。管腔/平均管腔CSA同时相关于斑块负荷及管腔(respectively, r=-0.85, P<0.001; r=-0.72, P=0.004)。RI与其他参数间无统计学相关性(表4)。结论1)ACS患者的冠脉参考段存在严重的弥漫性动脉粥样硬化损害,可能使冠脉重构过程的评估变的更为复杂。静态方法或许无法反映重构反应的动态过程。2)参考段的病变可能是早期的动脉粥样硬化,而扩大的EEM CSA与该病变过程及斑块负荷相关。3)EEM及管腔CSA均相关于病变段的斑块负荷,但重构指数与病变段斑块负荷、EEM CSA及管腔CSA并无相关。狭窄比率相关于斑块负荷及管腔CSA。4)病变段的管腔CSA/参考段平均管腔CSA的比值可能成为斑块依赖性动脉重构的重要指标。研究背景相关研究表明,相比于单纯冠心病(CHD),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DM-CHD)的冠脉粥样斑块病变程度更为严重,具有明显的自身组织学及影像学特性,这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转归发展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糖化白蛋白(GA)是反映患者糖脂代谢过程中短期血糖控制状况的较好指标,并且发现其具有可能的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所以推测其可能成为评估DM-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一项敏感指标。因此,深入认识GA与糖尿病患者冠脉斑块特征性改变的可能内在相关性,以便早期有效识别冠脉易损斑块,预防和减少急性心肌梗塞及猝死的发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方向。IVUS虚拟组织(intravascular ultrasound-virtual histology, IVUS-VH)技术是近年来在IVU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能够对冠脉粥样斑块形态学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对DM-CHD及单纯CHD患者进行冠脉介入治疗的过程中进行IVUS-VH检查,分析不同患者的IVUS-VH影像特点及斑块组织学表现,并进一步探讨其与GA、HbAlc水平的可能内在相关性。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ntravascular ultrasound-virtual histology, IVUS-VH)技术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组织学特点,及其与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的可能相关性。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入选2008年9月—2010年9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02例冠心病住院患者(均通过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其中男48例,女54例,平均年龄(53士10)岁。入组排除标准包括:①慢性完全闭塞病变,②PCI术后再狭窄病变,③钙化病变影响到血管外膜的识别,④弥漫性病变,⑤风湿性心脏病、心内膜炎、心肌炎、心肌病、肿瘤、结缔组织病等疾病者。入组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是否确诊为DM,分为DM-CHD组及CHD组,其中DM-CHD组53例,CHD组49例,DM-CHD组与CHD组临床资料比较见表1。2.检查方法2.1冠脉造影检查:以配有冠状动脉形态学定量分析软件的Siemens Axiom Artis和PHILIPS CV数字血管造影机进行检查。术中穿刺股动脉,常规经鞘管内注入肝素3000 IU,以Judkins造影导管分别行左、右冠状动脉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常规多体位曝光投照,并同步记录CAG连续影像。2.2 IVUS-VH检查:使用Volcano公司生产的采用2.9 F相控阵式探头的In-vision-Gold型血管内超声诊断仪观察靶病变斑块。本研究将冠状动脉分为数个长度为10mm的片段进行评估,以评价易损斑块沿冠状动脉的空间分布。具体步骤为,冠脉造影操作后,鞘管内追加肝素3000 IU,并经导管于靶血管内应用硝酸甘油0.2mg,采用常规冠状动脉导管介入操作技术进行IVUS检查:由导引钢丝导入超声探头并去除自身伪影后,将超声探头沿导丝推送通过靶病变送至血管远端,以1mm/s的自动回撤方式回撤至病变近端,同时连续记录IVUS影像,之后以专用软件将超声数据重建为血管内超声图像。本研究中,主要关注区域(region of interest, ROI)为从冠状动脉开口至远端的冠状动脉长度。2.3 IVUS图像的定量测量斑块形态由至少二位研究者采用盲法分别进行操作和分析处理。通过IVUS-VH所获影像,将动脉粥样斑块成分分为4种:①黄色标记为纤维脂质成分(fibro-fatty, FF);②绿色标记为纤维成分(fibrous tissue, FT);③红色标记为坏死成分(necrotic core, NC);④白色标记为钙化成分(dense calcium, DC)。2.3.1 P-CSA(斑块面积,plaque-CSA):经由外弹力膜面积(EEM-CSA)-血管管腔面积(L-CSA)计算获得。2.3.2 PB(斑块负荷,plaque burden):为斑块面积除以外弹力膜面积乘以100%,它不同于管腔狭窄率。2.3.3 EEM-CSA(血管外弹力膜横断面积):手工描记外膜内边缘,由仪器自身的测量系统测得的。2.3.4 L-CSA(lumen-CSA):是指血管腔的横断面积,手工描记内膜的内边缘,由仪器自身的测量系统测得。当斑块包绕探头时,推测管腔的大小等于探头的大小。2.3.5 EI(斑块偏心指数,plaque eccentricity index)定义为最小斑块厚度/最大斑块厚度。2.3.6 RI(血管重构指数,remodeling index)指病变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CSA)/参考部位近端与远端血管外弹力膜面积,RI>1.05为正性重构,RI<0.95为负性重构,RI在0.95~1.05为无重构。2.3.7 PAV(血管斑块面积百分比,Percent atheroma volume)定义为:外弹力膜面积(EEM CSA)-内腔面积(L-CSA)/外弹力膜面积×100。2.3.8易损斑块诊断标准:坏死核心≥10%且无纤维组织存在、大脂质池上有薄的纤维帽、血管正性重塑、PAV≥40%。2.4参照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研究结果,我国糖耐量正常的人群中,酶法测定的GA (Lucica@GA-L)参考范围是11.89%~16.87%。以上述酶法测定(Lucica@GA-L)DM-CHD组及单纯CHD组患者的GA水平。所有入组患者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HbA]c。结果1. DM-CHD组与CHD组IVUS-VH(?)险查结果DM-CHD组患者53例,入组斑块共143处,其中易损斑块57处,占39.9%;CHD组患者49例,入组斑块71处,其中易损斑块18处,占25.8%。研究结果显示,①DM-CHD组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CHD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正性重塑部位的斑块脂质核心百分比明显大于负性重塑和无重塑部位(P=0.001)。③脂质核心和重塑指数呈显着正相关(r=0.553,P=0.002)。在斑块成分组成上,CHD组以绿色标记的纤维成分和白色标记的钙化成分为主,DM-CHD组以黄色标记的纤维脂肪成分和红色标记的坏死成分为主,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特征性影像表现见(图1)所示。2. DM-CHD组与CHD组血浆GA. HbAlc水平测定结果DM-CHD组患者GA. HbAlc水平均高于CHD组患者(P<0.05),易损斑块组患者GA水平显着高于稳定斑块组患者(P<0.01),但两组患者HbAlc水平未见显着差异(P>0.05)。3. DM-CHD组与CHD组血浆GA与脂质核心面积及重塑指数相关性两组患者GA水平与脂质核心面积呈正相关(r=0.404, P=0.027; r=0.422,P=0.020)(图3、5),GA水平与重塑指数呈显着正相关(r=0.472, P=0.008: r=0.525, P=0.003)(图4、6)。但HbAlc水平与脂质核心面积及重塑指数均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DM-CHD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CHD患者,且斑块成分不同。2.糖化白蛋白(GA)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可能相关。(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1-05-08)

林亮,刘灿[10](2010)在《D-二聚体生物参考区间及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最佳临界值的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确定D-二聚体的生物参考区间及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患者的最佳临界值。方法收集我院及附一医院2008年来健康体检者、DIC患者及其他血栓性疾病患者共490例,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通过百分位数法确定D-二聚体的医学参考区间,建立ROC曲线计算诊断DIC患者的最佳临界值。结果本组确定D-二聚体的生物参考区间为≤1.4μg/ml,诊断DIC患者的最佳临界值为2.7μg/ml,敏感性为66%,特异性为71%,曲线下面积为0.732。结论只有合理确定D-二聚体生物参考区间及诊断DIC患者的最佳临界值,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结果可靠性、科学行及适用性。(本文来源于《福建医药杂志》期刊2010年03期)

参考血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不同失真类型和不同失真程度对血管分割的影响,本文将图像的失真类型和失真程度量化为图像血管分割精确度,由于现有公开库中包含血管分割标签的图像中均为低失真甚至无失真图像,因此本文构建了一个视网膜失真图像数据库,共包含2种失真类型,每种失真类型的图像均有8个等级的失真程度,共552幅视网膜失真图像,并将每幅失真图像对应的血管分割精确度作为该图像的标签。此外,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血管分割方法的视网膜图像无参考质量评价方法,通过提取视网膜图像的像素值统计特征、图像纹理特征以及血管形状特征得到最终视网膜图像的质量。在提出的数据库上测试结果显示,皮尔逊线性相关系数值高于0.96,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值高于0.95。与现有评价方法相比,该方法优于传统的无参考评价方法,更能够客观的反映不同失真图像对血管分割这一应用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参考血管论文参考文献

[1].张哲雄,梁伟,徐承来.健康成年人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生物学参考区间的确立[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

[2].杨伟山,杨艳,邵枫.基于血管分割的视网膜图像无参考质量评价方法[J].光电子·激光.2019

[3].冷敏,刘爱云,司家峰,肖纯新,王晓丽.化学发光法检测鲁西健康人群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参考范围及影响因素[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

[4].李劼慧.解剖性与功能性检査参考标准下的完全/不完全再血管化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预后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

[5].崔皓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检测候选参考物质旳研制及一致化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

[6]..《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关于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要求[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

[7].李钢,韩向君,鲁宏,史克珊,曹作为.脑膜瘤术前CT血管成像对手术入路设计的参考价值[C].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1

[8].本刊编辑部.《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对参考文献着录的要求[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

[9].祝庆.动脉粥样硬化参考血管对以血管内超声静态方法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病变进展和重构过程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1

[10].林亮,刘灿.D-二聚体生物参考区间及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最佳临界值的确定[J].福建医药杂志.2010

标签:;  ;  ;  

参考血管论文-张哲雄,梁伟,徐承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