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联优化论文-Mashair,Anwar,Saeed(玛莎尔)

耦联优化论文-Mashair,Anwar,Saeed(玛莎尔)

导读:本文包含了耦联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乙醇-甲烷耦合系统,餐厨垃圾,发酵参数优化,微生物群落

耦联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Mashair,Anwar,Saeed(玛莎尔)[1](2019)在《餐厨垃圾乙醇—甲烷耦联发酵过程中参数的优化及微生物群落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餐厨垃圾排放量大,有机物含量高,中国每年大约产生6000万吨的餐厨垃圾,对其进行有效处理意义重大。与传统的垃圾处理方法(包括填埋、焚烧和堆肥)相比,厌氧发酵技术由于可以回收能源,被视为一种有前途的餐厨垃圾处理技术。餐厨垃圾乙醇发酵具有反应时间短,产物易运输的优点,但是产生大量难以处理的乙醇糟液。糟液未经适当处理排放,将对水资源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而高浓度糟液废水处理成本高,因此寻找合适的技术从糟液废水进行资源化和能源化的回收十分重要。本研究通过构建餐厨垃圾乙醇-甲烷耦合发酵系统,利用乙醇糟液进行甲烷发酵,对影响该过程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同时确定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与过程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了不同方法对糟液进行预处理,进而回流发酵产乙醇,对比分析其对乙醇发酵的影响。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全过程进行了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分析。结果表明,餐厨垃圾乙醇-甲烷耦合发酵系统可以在20天内将乙醇废液完全消化,甲烷累积产量约为569 mL/g vs。氨氮浓度对耦合系统中甲烷的生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采用铵离子脱除实验研究对甲烷发酵的影响,分别在厌氧前加入氢氧化镁,采用磷酸铵镁(MAP)沉淀,在厌氧期间使用氢氧化镁,氨氮脱除率均高于80%。生化甲烷电位测试(BMP)表明,pH和温度对乙醇废水中甲烷的生成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在55℃和pH 7条件下,可以获得最高产量为164 mL/g vs。耦合发酵体系微生物群落表明,在属和门水平上,产氢菌是整个发酵过程中的优势种。古生菌产甲烷菌(醋酸产甲烷菌)的存在有助于利用醋酸和氢生产甲烷。乳酸菌种类(乳球菌)在乙醇反应器中占主导地位,这表明餐厨垃圾容易产生乳酸积累。耦合发酵系统中,大量的氨、盐和挥发性脂肪酸(包括高乙酸盐)可以促进醋酸盐氧化途径。运用不同处理方法对乙醇糟液进行了处理获得出水进行乙醇发酵,结果表明,利用电渗析废水和微生物燃料电池废水缩短发酵时间50%,乙醇最高浓度47 g/L。在发酵系统中发现的最高乳酸为15 g/L,甲酸最高为11 g/L。VFA的存在对乙醇发酵系统无明显抑制作用。通过生命周期评价对乙醇-甲烷耦合发酵系统的分析表明,该工艺具有很高的GWP和AP排放。比较来看,甲烷阶段比乙醇阶段有更高的GWP和AP排放。而乙醇的POCP排放量比甲烷多。(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7)

李兴凤[2](2019)在《高阶煤超临界CO_2与微生物耦联增产煤层气的条件优化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煤层气是煤层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微生物厌氧降解煤炭所形成的,因此煤层气通过厌氧微生物可以再生。煤分子的生物利用度是限制微生物厌氧降解产甲烷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对于煤化度很高且质地坚硬的无烟煤。为增强微生物与煤中可降解成分的接触,提高煤中有效生物底物浓度,在微生物厌氧降解产甲烷前,可利用一些技术对煤样进行预前处理。超临界CO_2具有惊人的溶解能力,且有研究证明超临界CO_2可以萃取煤中小分子有机物,同时改善煤的孔隙裂隙结构。由此,本文利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对沁水盆地无烟煤进行萃取,并将萃余煤及萃取物进行生物厌氧培养,考察了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等萃取条件对萃余煤及萃取物生产生物甲烷的影响。研究了超临界CO_2对萃余煤理化性质及萃取物成分的影响,并设计二氯甲烷溶剂萃取及非超临界CO_2萃取作为对照,以分析超临界CO_2萃取影响生物甲烷生成的作用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超临界CO_2流体在不同的温度、压力及时间条件下萃取无烟煤,并将萃余煤进行生物厌氧培养。结果显示各个条件下的萃取率都很低,但对生物甲烷的产生具有显着促进作用。且在本实验所选温度压力条件中,60℃、10MPa的条件下萃取8h的煤样产气量最高,为266.88μmol,相较于原煤甲烷产量增加增产约为1030.85%。(2)对于原煤与萃余煤表征分析,工业分析的结果显示,超临界CO_2萃取降低了煤中的水分及挥发分的含量,增加了固定碳的含量。傅立叶红外光谱的结果显示,超临界CO_2萃取使煤中部分有机物脱除,暴露出更多的官能团,且煤的芳香结构的缩合性下降。BET分析结果显示,经过超临界CO_2萃取后,煤的比表面积降低。(3)萃取物生物厌氧培养结果显示,萃取物可以产生生物甲烷,但由于无烟煤挥发分低且难以萃取,所以萃取物生物甲烷产量较低。萃取物GC-MS结果显示萃取物中含芳香类化合物、脂肪烃、含氧类化合物及杂原子化合物,不同萃取条件萃取物成分及含量不同,但主要成分为芳香烃和含氧化合物,其中芳香烃中含量最多的是甲苯,含氧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是乙酸丁酯。(4)二氯甲烷溶剂萃取萃余煤,并将残煤进行微生物厌氧培养,结果显示二氯甲烷萃取残煤几乎无生物甲烷产生。滤液中有机物成分相较超临界CO_2萃取物及纯CH_2Cl_2萃取,物质种类及含量增多,说明超临界CO_2萃取煤中部分有机物分子,使致密的芳香结构发生松动,也暴露出更多的官能团,有利于微生物降解产甲烷。(5)在非超临界条件下萃取的无烟煤,萃余煤进行微生物厌氧培养。结论显示超临界CO_2萃取无烟煤增产生物煤层气,超临界CO_2发挥的萃取作用很重要。压力在CO_2萃取无烟煤增产生物甲烷方面也有贡献,但并不是主要的因素。(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张蕾[3](2018)在《水电站厂房上部结构耦联动力特性及其设计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水电事业蓬勃发展,水利水电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水电站厂房作为电站的核心部分,承受着各种静力及动力荷载,厂房振动问题愈益普遍和复杂,因此厂房振动分析预测和振动控制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水电站厂房上部结构相对于厂房下部和整体结构,结构较单一薄弱,刚度较低,是动力设计应关注的重点之一。在水电站厂房设计规范中,重点关注机墩的振动问题,上部结构振动复核尚无规定,且在模型简化中将屋架简化为刚性二力杆。本文针对厂房上部结构型式的多样性及其连接方式的复杂性,对屋架、排架结构和下部结构的整体耦联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厂房整体模型,进而分别建立屋架模型、屋架与支承结构的耦联模型,对各种结构型式及其连接传力方式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振动特性对比分析,以求准确掌握其振动特性和影响规律。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并取得了若干主要成果和结论:1.分别建立了平面桁架与空间四角锥形网架两种不同型式的钢屋架结构,分析了结构自振特性和在机组振动荷载、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厂房整体结构振动反应,结论认为:相对于桁架结构,空间网架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厂房上部结构的刚度,在动力荷载作用下厂房整体最大动位移和最大动拉应力有所减小。2.针对空间屋架结构,屋架支座处分别采用两端铰支、一端简支一端铰支、一端滑动一端铰支叁种形式来模拟屋架与上下游排架结构的不同连接传力方式,研究在叁种连接模拟方式下水电站厂房的自振特性以及在机组振动荷载和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结论认为:采用简支方案时厂房上部结构刚度相对较低,但厂房整体结构抗振性能表现更好,简支方案模拟是适用的。3.为探究厂房上下游排架结构型式对厂房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分别建立上下游均为实体墙、上游立柱下游实体墙以及上下游均为立柱结构,分析叁种不同排架结构的固有振动特性变化规律,进而研究在机组振动荷载和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结论认为:上下游均采用实体墙不仅提高了厂房上部结构刚度,也提高了对下部结构的约束刚度,从而起到了降低楼板等部件振动幅值的效果。本论文工作结合某水电站工程实例展开,对水电站厂房上部结构的不同型式和不同连接方式开展了振动分析,取得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成果,为水电站地面厂房振动预测和动力优化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7)

何婉莺,李小燕,孙小雯,潘思轶[4](2018)在《葡聚糖-大豆分离蛋白耦联接枝工艺优化及接枝产物理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条件温和、高接枝度、低褐变程度的糖接枝技术,以葡聚糖、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研究大豆分离蛋白-葡聚糖接枝物的制备工艺。选取物料比、接枝温度及接枝时间进行单因素实验;采用物料比、接枝温度及接枝时间为变量,以接枝度(DG)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实验设计,优化糖接枝蛋白制备工艺,并进行理化特性分析。结果表明,糖接枝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蛋白∶糖(质量比)1∶1.2,接枝温度83℃,接枝时间7.3 h,此工艺条件下,接枝度可达56.38%,褐变程度为0.041。分别以聚丙烯酰胺电泳、氨基酸分析鉴定糖接枝蛋白,表明葡聚糖以共价键接枝在蛋白上。糖接枝蛋白在pH为7.0处的溶解性与原蛋白相比提高40.48%;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明显提高,分别比原蛋白提高69.76%和62.11%。(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杨圣乾[5](2016)在《“酒精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工艺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酒精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工艺的提出基本实现了生物乙醇产业废水零排放的目标。目前中温厌氧出水回用工艺已取得成功,但由于中温厌氧出水碱度大,拌料后pH较高,需消耗大量硫酸将料液的pH调至6.0左右,所以研究室在中温厌氧出水回用的基础上,提出部分蒸馏废液协同回用技术,目前工艺已在进入产业化阶段,但是在产业化过程中由于工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放大,生产过程也暴露出酒精发酵总糖残余浓度较高、易染菌等问题,本文围绕“总糖残余量高”、“酸化”等现象开展研究,明确原因,同时提出解决方案。针对酒精发酵总糖残余浓度较高问题,研究发现,蒸馏废液对木薯淀粉液化过程的抑制导致较多的淀粉残余,从而使酒精发酵总糖残余浓度普遍升高,蒸馏废液中的抑制因素包括不溶性固形物和部分金属离子,其中金属离子是最主要的抑制因素。实验结果表明,Fe3+、Al3+和Li+对耐高温α-淀粉酶酶活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Fe3+是主要的抑制因素,1.40 mmol·L-1 Fe3+使耐高温α-淀粉酶二级结构中α-螺旋含量下降24.40%,酶活力下降19.18%。研究发现,Mg2+可以提高耐高温α-淀粉酶酶活力,在蒸馏废液中加入16 mmol·L-1Mg2+可以使木薯淀粉的液化效果恢复至自来水配料的液化水平,降低发酵液中残余淀粉的含量,使酒精发酵总糖残余浓度下降10.29 g·L-1,应用可行性最佳。另外增加60%的耐高温α-淀粉酶使用量,液化过程还原糖生成量增加8.03 g·L-1,每吨乙醇的生产成本增加15.66元,成本增加较大;延长液化时间至130 min也可以改善木薯淀粉液化效果,液化过程还原糖生成量增加7.13 g·L-1,但是长时间液化可能会导致焦糖的出现,从而造成碳源浪费。针对酒精发酵染菌酸化问题,研究发现,中温厌氧出水和蒸馏废液混合后,中温厌氧出水中携带的产酸细菌利用蒸馏废液中的营养物质快速繁殖并生成大量的小分子有机酸,在28 h内挥发性有机酸的合成速率达到了116.50 mg·L-1·h-1,丁酸含量占80%以上,浓度高达2648 mg·L-1。当丁酸浓度达到3000 mg·L-1时,酒精发酵酵母细胞数下降了48.20%,酵母失去优势菌群的地位,增大发酵染菌几率。研究发现,将中温厌氧出水经管式超滤膜处理后,在28 h内挥发性有机酸合成速率控制在8.35 mg·L-1·h-1,可以很好的解决酒精发酵染菌酸化问题,同时利用物理方式进行处理,不会向循环体系中引入新物质,能够很好地维持循环发酵的稳定性。另外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长期使用青霉素、克菌灵等化学药物会使产酸细菌逐渐产生抗药性;将混合水经115℃处理10-15 min后,在28 h内挥发性有机酸的合成速率控制在7.25 mg·L-1·h-1,也可避免酸化现象的产生,但是可能会导致混合水结垢现象。(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6-06-01)

陶长琪,周璇[6](2015)在《产业融合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分析——基于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耦联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本文依据信息产业与制造业间的耦联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空间效应开展定量研究,并以此量化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和细化产业耦联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及作用力度。结果表明:除广东省和江苏省外,我国信息产业与制造业间的耦联协调度属普遍不协调,归因于产业转型时期低下的耦联效率;区域产业耦联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表现出空间相关性及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致性,这得益于东部发达的经济体、中部"两型社会"的创新政策特权和"中部崛起战略"以及西部和谐的政府管制政策。综上,我国应深化产业的耦联效应;发挥省域高新技术的竞合优势;维护知识密集型高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而化解信息技术的空间壁垒、巩固政府的动态调节机制、模糊产业耦联边界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本文来源于《产业经济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张桂英[7](2013)在《“酒精—沼气双发酵耦联”工艺影响因子探索与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发酵生态工程学”理论,本实验室提出了“酒精-沼气双发酵耦联”工艺,为燃料酒精行业进一步节能减排,实现“零能耗、零污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双发酵耦联”体系在燃料酒精行业率先实现工业化运行,不仅将为柠檬酸等液态深层发酵产业提供模板,还将推动整个液态深层发酵产业向绿色、无废制造方向转型。实验室规模(酒精发酵体积8L)和中试规模(酒精发酵体积1m3)的实验表明,利用工艺中的中温厌氧沼液直接作为配料水时,酒精产量比对照(自来水作为配料水)下降3.47%。前期实验表明,硫化物、乙酸、丙酸等物质对酒精发酵具有潜在的抑制作用,但其在中温厌氧沼液中的含量均低于各自的临界抑制浓度。为了使该工艺能够顺利实现产业化,本文对中温沼液中的抑制物进行了进一步查找,并提出和优化解除其抑制的方法。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气提实验、氨氮梯度添加实验,并辅以GC-MS等检测手段,确定氨氮是中温沼液中对酒精发酵产生抑制的主要物质。在添加及不添加0.05%尿素的条件下,氨氮的临界抑制浓度分别为300mg/L和500mg/L。氨氮造成酒精产量下降的原因是:①为酵母生长提供无机氮源,使得副产物甘油增加;②液化及灭菌阶段,氨氮与料液中少量还原糖发生美拉德反应,造成还原糖损失,进而造成酒精产量下降。(2)沼液中污泥、微生物及其它物质会对酒精发酵产生影响。污泥的临界抑制浓度为0.7g/L(干重)。实验还表明,中温沼液的抑制性强于高温沼液,原因除了在中温沼液中氨氮浓度高于高温沼液外,可能还存在其它的影响因素,具体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3)在中试规模下将气提脱氨分为脱碳、脱氨两个阶段,对两阶段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脱碳过程中料液温度、吹脱时间与脱碳效率呈正相关,与气液比呈负相关;而脱氨过程中料液温度、pH与脱氨效率呈正相关,与料液在塔内流速呈负相关。实际生产中最终采用何种条件为最优工艺条件进行脱氨则需通过进一步的经济衡算确定。(4)在中试平台上“酒精-沼气双发酵耦联”工艺在运行过程中,从经脱氨资源化后的中温沼液回用配料的发酵结果看(共连续进行38批次),不管是纯木薯、玉米或混合料配料,其中温沼液回用相比自来水配料,都未发现有任何的明显的抑制作用,工艺运行是可行的。(5)考察了利用蒸馏废液调节中温沼液pH的可行性。实验表明,蒸馏废液的回用上限为30%。当蒸馏废液回用比例超过30%时,非挥发性的酵母代谢副产物,如甘油、乙酸、乳酸、柠檬酸、琥珀酸等,会出现明显累积,并导致酒精产量的下降。在“酒精-沼气双发酵耦联”工艺中,利用10%蒸馏废液调节中温沼液pH,可降低硫酸使用量8.07%,并且不会对酒精发酵产生抑制。(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3-06-01)

梁玲燕[8](2013)在《基于磁基解耦联协同效应的活性污泥工艺优化及剩余污泥减量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活性污泥处理工艺因具有处理效果好、基建投资费用少等优点,成为当前污水处理技术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但其具有一个重大的弊端——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本文以源头上减少剩余污泥为目的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解偶联剂邻氨基苯酚(OAP)具有减少剩余污泥的特点,但是对活性污泥工艺的运行效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所以本实验利用纳米磁粉(NMPs)的强吸附能力和催化性能来达到在保证污泥减量化的同时改善解偶联剂对剩余污泥及工艺效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第二,在城市污水中存在铜离子,铜离子有抑制活性污泥的产率的作用,本实验利用铜离子和邻氨基苯酚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从源头减少剩余污泥产量的目的。在模拟SBR的条件下,在反应器中同时投加纳米磁粉和邻氨基苯酚,铜离子和邻氨基苯酚来进行实验研究。考察纳米磁粉和邻氨基苯酚,铜离子和邻氨基苯酚协同作用下,对剩余污泥产量、工艺运行效能、污泥活性及沉降性能和微生物结构的影响,探讨了在纳米磁粉和邻氨基苯酚、铜离子和邻氨基苯酚协同作用下实现从源头上减少剩余污泥产量的可能性。本实验得到的研究结果如下:(1)纳米磁粉能够提高活性污泥的产率、增强活性污泥对C、N、P的去除效率,改善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解偶联剂邻氨基苯酚能够减少剩余活性污泥的产量,但是对C、N的去除影响较大,对P的去除的影响较小。在本实验中纳米磁粉和邻氨基苯酚的最适投加量分别为0.8g/L、15mg/L。(2)在连续36天的运行过程中,在OAP的单独作用和二者协同作用下污泥产量分别减少了31%和25%,并且随着运行时间的增长,活性污泥对邻氨基苯酚并未表现出抗药性。NMPs与OAP协同作用下对COD和TP的去除率比OAP单独作用下分别增加了8%和5%,出水NH3-N的浓度和平均SVI值分别下降了58%和10%。(3)连续运行36d后,OAP和NMPs协同作用下的脱氢酶活性比对照增加了6%,镜检发现:生物反应器中活性污泥絮体结构紧密,并且存在大量种类繁多的原生和后生动物。(4)当活性污泥处在铜离子浓度为1mg/L的条件下,铜离子对活性污泥的产量是有抑制作用的,在这一方面和邻氨基苯酚存在协同作用。连续运行36后发现,在Cu2+(1mg/L)和OAP单独作用下,剩余活性污泥产量比空白分别减少了31%、22%,二者协同作用下,剩余活性污泥产量比空白下降了52%。(5)在连续36天的运行过程中,铜离子对C、N的去除效果影响较小,但是对P的去除影响较大。在铜离子和解偶联剂邻氨基苯酚的协同作用下,COD去除率仅比空白下降4%,出水氨氮浓度为0.09mg/L(空白反应器中出水氨氮浓度为0.058mg/L),对TP前期的去除率影响很小,后期对TP的去除率波动较大,但平均值仅比空白下降了4%。(6)Cu2+单独作用下可以促进活性污泥沉降,SVI值比空白下降17%,OAP单独作用下比空白升高9%,二者协同作用下比空白下降10%,说明二者共同作用下可以改善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Cu2+单独作用下污泥的脱氢酶活性相比空白下降了26%,OAP单独作用下提高了13%,二者共同作用下下降了16%,说明Cu2+和OAP对污泥的活性的影响是相反,OAP正好可以减轻Cu2+对污泥的活性的负面影响。以上的结论表明,利用纳米磁粉和OAP、铜离子和邻氨基苯酚的协同作用来实现从源头上减少剩余污泥的产生量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期刊2013-06-01)

陈飞[9](2009)在《青霉产纤维素酶条件的优化及膜耦联的水解发酵循环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木质纤维素发酵产乙醇是当今新能源开发研究的热点。由于地球上不可再生能源的迅速消耗,利用丰富而廉价的木质纤维素资源生产燃料乙醇,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课题对一株土壤中筛选得到的产纤维素酶的青霉FZU-401的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来实现纤维素酶的生产,并在对该酶的基本性质进行初步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不同条件对纤维素酶解过程的影响。并以滤纸作为乙醇发酵的底物,对一种新型的膜耦联的水解发酵循环系统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青霉FZU-401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最佳碳源为5%的稻草,氮源为0.8%按3︰4比例混合的氯化铵︰尿素,最适pH为5.4,接种量为2%,接种菌龄为50~60h。添加0.2%的PEG-20000,发酵4~6d后产酶达到最高峰。优化后的培养基比初始培养基的酶活力提高了5倍左右。2.在对纤维素酶降解纤维素效率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发现,当滤纸浓度为7.5%时,采用40FPU/g滤纸的酶用量,pH为5.0的条件下酶解32h后还原糖浓度达到23.94g/L。加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明显提高酶解效率,其中以聚乙二醇20000的效果最为显着,比对照提高14.74%。3.构建了一种新型膜耦联的水解发酵循环系统(MCCHF),使酶水解和乙醇发酵都能够在最佳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初步试验表明,当底物浓度为3%,酶用量40FPU/g滤纸,酵母的接种量为5%,膜通量为25mL/min,发酵48h后乙醇浓度为4.04g/L,乙醇的转化率为0.135g乙醇/g滤纸。分别从不同侧面(纤维素效率、酶效率和细胞效率)对该系统与分步糖化发酵(SHF)和同步糖化发酵(SSF)系统进行了比较,发现MCCHF具备应用于纤维素乙醇发酵的潜力。(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09-11-01)

宋长方[10](2009)在《机电耦联动力学分析与优化现状及其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机电系统动力学是将力学与电磁学结合起来,研究运动物体在电磁场中发生相互作用的规律。本文就其发展现状、动力学分析、及智能优化及其应用等做了简要综述,以期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江西化工》期刊2009年02期)

耦联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物煤层气是煤层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微生物厌氧降解煤炭所形成的,因此煤层气通过厌氧微生物可以再生。煤分子的生物利用度是限制微生物厌氧降解产甲烷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对于煤化度很高且质地坚硬的无烟煤。为增强微生物与煤中可降解成分的接触,提高煤中有效生物底物浓度,在微生物厌氧降解产甲烷前,可利用一些技术对煤样进行预前处理。超临界CO_2具有惊人的溶解能力,且有研究证明超临界CO_2可以萃取煤中小分子有机物,同时改善煤的孔隙裂隙结构。由此,本文利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对沁水盆地无烟煤进行萃取,并将萃余煤及萃取物进行生物厌氧培养,考察了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等萃取条件对萃余煤及萃取物生产生物甲烷的影响。研究了超临界CO_2对萃余煤理化性质及萃取物成分的影响,并设计二氯甲烷溶剂萃取及非超临界CO_2萃取作为对照,以分析超临界CO_2萃取影响生物甲烷生成的作用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超临界CO_2流体在不同的温度、压力及时间条件下萃取无烟煤,并将萃余煤进行生物厌氧培养。结果显示各个条件下的萃取率都很低,但对生物甲烷的产生具有显着促进作用。且在本实验所选温度压力条件中,60℃、10MPa的条件下萃取8h的煤样产气量最高,为266.88μmol,相较于原煤甲烷产量增加增产约为1030.85%。(2)对于原煤与萃余煤表征分析,工业分析的结果显示,超临界CO_2萃取降低了煤中的水分及挥发分的含量,增加了固定碳的含量。傅立叶红外光谱的结果显示,超临界CO_2萃取使煤中部分有机物脱除,暴露出更多的官能团,且煤的芳香结构的缩合性下降。BET分析结果显示,经过超临界CO_2萃取后,煤的比表面积降低。(3)萃取物生物厌氧培养结果显示,萃取物可以产生生物甲烷,但由于无烟煤挥发分低且难以萃取,所以萃取物生物甲烷产量较低。萃取物GC-MS结果显示萃取物中含芳香类化合物、脂肪烃、含氧类化合物及杂原子化合物,不同萃取条件萃取物成分及含量不同,但主要成分为芳香烃和含氧化合物,其中芳香烃中含量最多的是甲苯,含氧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是乙酸丁酯。(4)二氯甲烷溶剂萃取萃余煤,并将残煤进行微生物厌氧培养,结果显示二氯甲烷萃取残煤几乎无生物甲烷产生。滤液中有机物成分相较超临界CO_2萃取物及纯CH_2Cl_2萃取,物质种类及含量增多,说明超临界CO_2萃取煤中部分有机物分子,使致密的芳香结构发生松动,也暴露出更多的官能团,有利于微生物降解产甲烷。(5)在非超临界条件下萃取的无烟煤,萃余煤进行微生物厌氧培养。结论显示超临界CO_2萃取无烟煤增产生物煤层气,超临界CO_2发挥的萃取作用很重要。压力在CO_2萃取无烟煤增产生物甲烷方面也有贡献,但并不是主要的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耦联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1].Mashair,Anwar,Saeed(玛莎尔).餐厨垃圾乙醇—甲烷耦联发酵过程中参数的优化及微生物群落变化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9

[2].李兴凤.高阶煤超临界CO_2与微生物耦联增产煤层气的条件优化及机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3].张蕾.水电站厂房上部结构耦联动力特性及其设计优化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8

[4].何婉莺,李小燕,孙小雯,潘思轶.葡聚糖-大豆分离蛋白耦联接枝工艺优化及接枝产物理化特性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8

[5].杨圣乾.“酒精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工艺的优化研究[D].江南大学.2016

[6].陶长琪,周璇.产业融合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分析——基于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耦联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5

[7].张桂英.“酒精—沼气双发酵耦联”工艺影响因子探索与工艺优化[D].江南大学.2013

[8].梁玲燕.基于磁基解耦联协同效应的活性污泥工艺优化及剩余污泥减量化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3

[9].陈飞.青霉产纤维素酶条件的优化及膜耦联的水解发酵循环系统的研究[D].福州大学.2009

[10].宋长方.机电耦联动力学分析与优化现状及其发展[J].江西化工.2009

标签:;  ;  ;  ;  

耦联优化论文-Mashair,Anwar,Saeed(玛莎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