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眩晕论文-张润娉,李建平,唐小琴,蒋欢,王李劼

周围性眩晕论文-张润娉,李建平,唐小琴,蒋欢,王李劼

导读:本文包含了周围性眩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眩晕,失眠,分析

周围性眩晕论文文献综述

张润娉,李建平,唐小琴,蒋欢,王李劼[1](2019)在《周围性眩晕与失眠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周围性眩晕患者中失眠的发病率;观察失眠对眩晕程度及复发的影响,探讨其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收集145例本院神经内科住院周围性眩晕患者,根据是否失眠分为失眠组及非失眠组,收集年龄、性别、眩晕发作严重程度、眩晕复发情况等资料,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老年、女性人群为眩晕易感人群;与非失眠组相比,失眠组眩晕发作程度重(P<0.01),失眠组周围性眩晕的复发率是非失眠组的3.5倍。结论年龄、性别为周围性眩晕的危险因素;失眠与周围性眩晕的发作有关,且影响发作的严重程度及复发。(本文来源于《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亚君,张荣珍,孙军,魏伟[2](2019)在《定眩颗粒治疗周围性眩晕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定眩颗粒治疗周围性眩晕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9月收治的120例周围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前庭抑制剂、对症治疗,以改善循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定眩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80.00%)(P<0.05);观察组治疗3、7、14天后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倦怠乏力、汗出异常、发作频率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情感、功能、躯体损害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定眩颗粒可有效改善周围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眩晕严重程度,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李晓璐[3](2019)在《前庭性偏头痛与几种常见周围性眩晕的鉴别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前庭性偏头痛(VM)是一种伴有前庭症状的偏头痛,有报道该病占耳鼻咽喉科眩晕门诊16%,被列为所谓"难治性眩晕"的重要病因之一,也是近年来眩晕方面的研究"热点"之一。VM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其临床表现多样,不仅某些表现与耳源性眩晕类似,而且甚至共存于同一患者。加之随着临床前庭功能检查和评估方法的迅速发展,能够对半规管、耳石器以及前庭神经功能进行初步评估。介绍了VM发病机制以及与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阵发症等临床常见的耳源性眩晕的鉴别诊断。(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冯磊,王继华,顾翠[4](2019)在《倍他司汀、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异丙嗪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有效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倍他司汀、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异丙嗪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有效性。方法:本文观察对象选自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治疗的100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将100例患者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倍他司汀、天麻素注射液治疗,试验组在倍他司汀、天麻素注射液基础上联合异丙嗪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性进行分析,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症状治疗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4.00%和76.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1、4周后临床症状评分为(3.52±1.34)、(1.20±0.5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6±1.52)分、(2.53±0.99)分,两组组间研究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现恶心呕吐、肌张力障碍、低血压晕厥等不良反应共4例,对照组为17例,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00%和34.00%,两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倍他司汀、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异丙嗪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临床效果显着,有助于改善各项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14期)

訾定京,惠晶[5](2019)在《眼震电图对周围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临床特征的鉴别诊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周围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的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选择收治的65例中枢性眩晕和65例周围性眩晕患者。所有患者给予对症处理,病情较轻者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病情较重给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和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视频眼震视图检查。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视频眼震电图异常情况。结果:中枢性眩晕组视频眼震电图异常率为89.23%明显高于周围性眩晕组的75.38%(χ~2=4.279,P=0.039);中枢性眩晕组视测距障碍试验、视动性眼震试验异常率明显高于周围性眩晕组,而变位性眼震、冷热试验则低于周围性眩晕组(均P<0.05)。中枢性眩晕组有效率为92.31%明显低于周围性眩晕组93.85%(Z=-3.125,P=0.002)。结论:眩晕症诊疗方案的确定应建立在充分考虑患者临床特征、眩晕类型的基础上,以便降低临床漏诊及误诊率。(本文来源于《陕西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孙坤[6](2019)在《延边地区周围性眩晕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既往1年眩晕疾病患者病例进行调查研究,旨在对延边地区周围性眩晕的发病特点和危险因素方面进行研究,为延边地区眩晕疾病预防与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延边第二人民医院病人中诊断为眩晕的患者,共收集556例,并进行整理和回顾性分析。结果:眩晕患者平均年龄60.2 士 12.3岁,发病高峰年龄段主要集中在50-69岁之间(占52.0%);眩晕患者中男性占26.1%、女性占73.9%,男女比例1:2.8,女性患者所占比高于男性;眩晕患者民族分布情况来看,朝鲜族33.5%、汉族占62.0%、其他民族占4.5%,汉族眩晕患者所占比高于朝鲜族患者;病因分析来看,周围性眩晕占75.0%,其中有BPPV占29.0%、中耳相关疾病占21.8%、MD占11.2%、前庭神经炎占4.0%、突发性聋伴眩晕占9.0%,非前庭性眩晕占25.0%;周围性眩晕单因素相关分析,性别、年龄、头外伤史、耳科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偏头痛、血脂异常、抑郁、焦虑、吸烟史、饮酒史与周围性眩晕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周围性眩晕患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3.514,1.431~8.725)、头外伤(2.446,1.502~6.451)、耳科疾病(1.712,1.110~2.611)、高血压(1.019,1.002~1.034)、糖尿病(1.017,1.007~1.055)、血脂异常(1.029,1.008~1.141)、吸烟(1.028,1.012~1.065)及焦虑(2.102,1.513~2.874)是周围性眩晕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1.眩晕患者岁年龄增大而增加,周围性眩晕发病年龄高峰段为50-69岁之间,女性发病比男性高(男:女=1:2.8)。2.延边地区眩晕患者以汉族、朝鲜族患者为主,占全部资料的95.5%。其中汉族病例数远多于朝鲜族。3.眩晕患者中周围性眩晕最多占75.0%,其中以BPPV为首,中耳相关疾病次之,MD高于突发性聋伴眩晕和前庭神经炎。4.本次研究过程中发现周围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头外伤史、耳科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焦虑、吸烟史,而与其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头外伤史、耳科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偏头痛、血脂异常、抑郁、焦虑、吸烟史、饮酒史。(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9-03-05)

崔彦儒,段宏,郑艳秋,高伟,胡文良[7](2019)在《天麻素联合地奥司明对前庭周围性眩晕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天麻素联合地奥司明对前庭周围性眩晕的疗效。方法:收集本院自2015年11月—2017年10月确诊为前庭周围性眩晕的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两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联合用药组,每组患者各48例。对照组予以天麻素静脉输液,联合用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地奥司明口服。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4周后分别予以评估两组患者眩晕症状积分,根据患者症状评估总体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眩晕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及4周后,两组患者眩晕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好转,且联合用药组患者眩晕症状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患者总体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联合地奥司明可明显减轻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黄志华[8](2019)在《周围性眩晕患者合并睡眠障碍出现焦虑、抑郁的临床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周围性眩晕患者合并睡眠障碍发生焦虑、抑郁的机制,为临床治疗周围性眩晕合并睡眠障碍提供依据。方法:2014年3月-2018年3月收治周围性眩晕患者200例,并应用睡眠障碍国际分类(ICSD)标准判断患者是否合并睡眠障碍,根据患者检测结果分为观察组114例(周围性眩晕合并睡眠障碍)与对照组86例(周围性眩晕不合并睡眠障碍),使用焦虑自评量表以及抑郁自评量表观察两组焦虑、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并给予对症治疗和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114例中出现焦虑、抑郁情绪57例,发生率50.0%;对照组86例中出现焦虑、抑郁情绪24例,发生率27.9%;两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3,P<0.05)。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有效治疗率为87.7%(100/114)和89.5%(77/86),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周围性眩晕合并睡眠障碍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状态的概率比单纯周围性眩晕患者的概率更高,且通过观察发现,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和强力定眩胶囊对于周围性眩晕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9年04期)

谷艳玲,张治平,呼和牧仁,王春丽[9](2019)在《视频头脉冲试验应用于周围性眩晕患者意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周围性眩晕患者由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进行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88例周围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具体眩晕类型分为良性外周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其他外周组(非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每组44例;并以同期4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叁组均通过vHIT进行检测来得到3对半规管平面前庭眼反射(VOR)增益值及其相应不对称值。比较叁组VOR增益值及相应不对称值,并观察增益不对称值定性结果。结果对照组的6个增益均值都与1相接近,其3个相应增益不对称值均<10%;与对照组比较,其他外周组患侧VOR增益值均减小,相应3个不对称值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良性外周组比较,其他外周组患侧VOR增益值均减小,相应3个不对称值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增益不对称值定性方面,对照组均正常;良性外周组阴性、阳性分别为41例和3例;而其他外周组阴性、阳性分别为5例和39例,敏感度为88.64%。结论 vHIT可通过VOR增益值、增益不对称值来对眩晕患者的前庭功能做出评估,进而起到对外周性眩晕的鉴别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02期)

[10](2018)在《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周围性眩晕)》一文中研究指出周围性眩晕(外周性)眩晕是指由于前庭神经末梢感受器(球囊、椭圆囊、半规管)、前庭神经或前庭神经节病变引发的眩晕,一般认为,是在前庭神经核团以下的前庭通路病变。根据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常见疾病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8年10期)

周围性眩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定眩颗粒治疗周围性眩晕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9月收治的120例周围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前庭抑制剂、对症治疗,以改善循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定眩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80.00%)(P<0.05);观察组治疗3、7、14天后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倦怠乏力、汗出异常、发作频率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情感、功能、躯体损害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定眩颗粒可有效改善周围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眩晕严重程度,效果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周围性眩晕论文参考文献

[1].张润娉,李建平,唐小琴,蒋欢,王李劼.周围性眩晕与失眠相关性分析[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

[2].王亚君,张荣珍,孙军,魏伟.定眩颗粒治疗周围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

[3].李晓璐.前庭性偏头痛与几种常见周围性眩晕的鉴别诊断[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9

[4].冯磊,王继华,顾翠.倍他司汀、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异丙嗪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有效性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9

[5].訾定京,惠晶.眼震电图对周围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临床特征的鉴别诊断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9

[6].孙坤.延边地区周围性眩晕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D].延边大学.2019

[7].崔彦儒,段宏,郑艳秋,高伟,胡文良.天麻素联合地奥司明对前庭周围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9

[8].黄志华.周围性眩晕患者合并睡眠障碍出现焦虑、抑郁的临床探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9

[9].谷艳玲,张治平,呼和牧仁,王春丽.视频头脉冲试验应用于周围性眩晕患者意义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

[10]..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周围性眩晕)[J].中国全科医学.2018

标签:;  ;  ;  

周围性眩晕论文-张润娉,李建平,唐小琴,蒋欢,王李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