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论文-薛碧宇,薛斌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论文-薛碧宇,薛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共培养,DNMT1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薛碧宇,薛斌[1](2019)在《BMSC共培养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DNMT1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该实验探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能否通过旁分泌作用影响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last, KF)中DNA甲基转移酶1(DNA methyltransferase 1, DNMT1)的表达,从而影响TGF-β/Smad信号通路。培养BMSC、KF及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normal human skin fibroblast, NHDF),使用0.4μm微孔孔径的悬挂式细胞培养皿构建BMSC与成纤维细胞之间非接触的细胞间接共培养模型。通过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技术、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各组细胞内DNMT1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分子TGF-β1、Smad7的表达。在成功构建共培养模型后,利用细胞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技术, Western blot及qPCR检测各组细胞内DNMT1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 DNMT1在KF中高表达而在NHDF中呈低表达,共培养组KF较非共培养组DNMT1的蛋白和m RNA水平表达明显降低(P<0.01)。利用Western blot, qPCR检测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结果显示较非共培养组,共培养组KF中TGF-β1在蛋白水平表达显着降低(P<0.01),抑制性蛋白Smad7在m RNA水平表达增高(P<0.05)。研究证实,人BMSC可能通过旁分泌作用抑制了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DNMT1的表达,从而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使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趋于正常。(本文来源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郭亚东,吴红娟,孙要文[2](2019)在《PODXL参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podocalyxin样蛋白(PODXL)基因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RT-qPCR检测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hDF)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hKF)中PODXL mRNA的表达量;用重组PODXL基因的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感染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下调PODXL基因的表达量; EdU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周期和凋亡率;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苏氨酸蛋白激酶(AKT)总蛋白和磷酸化蛋白。结果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相比,PODXL mRNA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下调PODXL基因表达显着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P<0.05),阻滞细胞周期于S期,促进细胞的凋亡(P<0.05),降低PI3K和AKT磷酸化蛋白水平(P<0.05)。结论 PODXL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量显着增加;下调PODXL基因表达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从而将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抑制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凋亡。(本文来源于《基础医学与临床》期刊2019年09期)

徐志山,张倩,叶萌,郭冰玉,常鹏[3](2019)在《苦参碱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及相关调控蛋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药苦参碱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物功能的影响及相关调控蛋白表达的作用,了解其对瘢痕疙瘩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将瘢痕疙瘩行体外细胞培养后进行细胞处理。实验组加入20μmol/L和40μmol/L的苦参碱;对照组加入生理盐水。分别通过四甲基噻唑蓝(MTT)检测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情况;AV-PI染色检测其凋亡情况;Transwell检测其侵袭和迁移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其生物功能相关调控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经苦参碱处理后,细胞增殖受到抑制,且抑制作用具有浓度、时间的依赖性;AV-PI染色发现,苦参碱能在一定程度上诱导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且对其侵袭和迁移有抑制作用;通过Western blot实验结果发现,苦参碱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凋亡、自噬、侵袭和迁移等生物功能相关蛋白Cyclin D1、Bcl-2、LC3、Beclin-1、MMP2、MMP9的表达水平具有调节作用。结论苦参碱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相关蛋白的表达来影响瘢痕疙瘩的生长。(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陈琳,苏映军,马显杰,宋雅娟,张曦[4](2019)在《雷帕霉素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实验,观察雷帕霉素对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探讨雷帕霉素用于治疗瘢痕疙瘩的可能性及有效性。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切取人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分离培养其成纤维细胞;实验分为不同浓度雷帕霉素(2.5、5.0、7.5、10.0μmol/L)处理组和DMSO溶剂对照组。分别采用MTS法、划痕法和Annexin V-PI染色检测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对两种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结果雷帕霉素能够抑制两种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且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更强,其浓度越高抑制效率越高;能够显着抑制两种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并明显诱导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凋亡,且高浓度(10.0μmol/L)雷帕霉素处理组的凋亡率最高,但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凋亡作用不明显。结论雷帕霉素可以抑制两种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诱导成纤维细胞的凋亡;雷帕霉素对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可能成为预防瘢痕疙瘩等纤维化疾病的有效药物。(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杨艳,郭桂珍,王卫涛,马春锋[5](2019)在《积雪苷软膏对BALB/C裸小鼠瘢痕疙瘩模型成纤维细胞及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外用积雪苷软膏对瘢痕疙瘩裸鼠模型的成纤维细胞和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组织植入16只裸鼠肩胛及骶尾部,建立瘢痕疙瘩裸鼠模型。随机分为A组(外用对照软膏基质),B组(外用0.00125%积雪苷软膏),C组(外用0.0025%积雪苷软膏)和D组(外用0.005%积雪苷软膏),每组4只。观察瘢痕疙瘩大体形态学及光镜下变化;免疫组化检测瘢痕疙瘩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结构的变化。结果:大体观察裸鼠瘢痕疙瘩经不同浓度积雪苷软膏作用后组织块体积均变小,光镜观察成纤维细胞数明显减少。A~D组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79.17%、70.83%、37.50%、33.33%,四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法,P<0.05)。透射电镜观察B-D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较A组明显减少,可见凋亡细胞,细胞核固缩,膜结构不清,有坏死的细胞碎片及裸核状态的成纤维细胞。结论:外用积雪苷软膏能减少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并下调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郭洪耀,乔军波,林斌,沙树奎[6](2019)在《DKK3基因过表达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DKK3基因过表达对人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取瘢痕疙瘩组织21例和正常皮肤组织20例,采用qRT-PCR检测其中DKK3 mRNA的表达水平。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 DNA3. 0-DKK3,通过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其转入瘢痕成纤维细胞中(DKK3组),未转染细胞为对照组,转染pc DNA3. 0空质粒的细胞为pc DNA组。转染48 h后,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效率; CCK-8法检测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情况;双染法检测成纤维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DKK3 mRNA在瘢痕疙瘩组织中表达下调(P <0. 05)。3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DKK3 mRNA和蛋白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DKK3组高于其他两组(P <0. 05)。3组细胞凋亡和增殖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DKK3组增殖减少,凋亡增加(P <0. 05)。结论:DKK3基因过表达可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发生凋亡。(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薛碧宇[7](2019)在《探究人BMSCs通过共培养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DNMT1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瘢痕疙瘩为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和透明变形而引起的良性皮肤病变。目前瘢痕疙瘩形成原因尚未明确,虽然临床上有多种治疗瘢痕疙瘩的方法,但均各有利弊,且单一方法疗效差,复发率高,不能令医生及患者满意。有研究发现KFs中存在DNA甲基化现象,DNMT1表达明显增高,表明DNMT1在瘢痕疙瘩生长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且发现通过DNMT1的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可以调节KFs中TGF-β/Smad这一重要的信号通路,使KFs中TGF-β1、Coll-Ⅰ蛋白质表达下降,抑制型Smad7蛋白表达回升。间充质干细胞在预防和治疗皮肤瘢痕的领域已取得较好成效,且有研究发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条件培养基抑制KFs的增殖、迁移,抑制KFs中TGF-β的分泌及胶原的合成,但产生影响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我们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液及DNMT1的抑制剂均可使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TGF-β1的表达降低,故我们猜想BMSCs是否通过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DNA的甲基化而对TGF-β/Smad信号通路产生影响,进而影响KFs的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的合成。本实验通过Transwell小室构建间接细胞共培养体系,并比较共培养体系和非共培养体系中成纤维细胞内DNA甲基转移酶1,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及金属基质蛋白酶2的表达,探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产生抗瘢痕作用的部分机制。第一部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和鉴定及共培养体系的建立目的:通过培养BMSCs和成纤维细胞,构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成纤维细胞的间接共培养体系,探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微环境对成纤维细胞的作用。方法:1)用HE染色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鉴定。2)用流式细胞仪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鉴定(CD29+,CD44+,CD45-);3)用Transwell小室构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成纤维细胞的间接共培养体系,并观察共培养后成纤维细胞形态学上的变化。结果:1)HE染色显示细胞NHDFs细胞为多角形或长梭形,KFs细胞多为长梭形,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细胞波形蛋白表达呈阳性,表现为抗原定位处为棕黄色。NHDFs细胞排列较为规则,呈放射状或螺旋状。KFs细胞排列紊乱,失去极性。2)BMSCs呈长梭形、成纤维细胞样,表达CD90、CD44,不表达CD34;3)用Transwell小室成功建立人BMSCs与成纤维细胞间接共培养体系,共培养48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KFs细胞数目明显少于正常组,形态由长梭形变短,细胞排列局部呈漩涡状。结论:用Transwell小室可以构建人BMSCs与成纤维细胞间接共培养体系,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旁分泌可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形态产生影响。第二部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微环境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DNMT1的影响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因子所构成的微环境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DNMT1的影响方法:取第3代成纤维细胞随机分为4组:KF组,KF共培养组,NHDF组,NHDF共培养组,培养48h后使用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技术,Western blot和q PCR检测各组细胞内DNMT1的表达情况。结果:DNMT1蛋白主要在细胞核内表达,在KFs中呈高表达,在NHDFs中呈低表达,共培养组KFs较非共培养组DNMT1的蛋白和m RNA水平表达明显降低(P=0.000)。共培养组NHDFs较非共培养组DNMT1的蛋白和m RNA水平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共培养48h,共培养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DNMT1的表达明显降低,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旁分泌作用可以抑制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DNMT1的表达。第叁部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微环境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TGF-β/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目的:探究人BMSCs影响KFs中DNMT1的表达后,是否对KFs中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产生影响方法:取第3代成纤维细胞随机分为4组:KF组,KF共培养组,NHDF组,NHDF共培养组,培养48h后,使用Western blot各组细胞内P-smad2、P-smad3、TGF-β1,MMP2的蛋白表达情况,q PCR检测各组细胞内抑制性蛋白Smad7在m RNA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共培养组KFs较非共培养组中TGF-β1、P-smad2、P-smad3,MMP2在蛋白水平表达显着降低(P=0.000),抑制性蛋白Smad7在m RNA水平表达增高(P=0.002),而NHDFs在共培养前后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BMSCs通过旁分泌作用使得TGF-β1,P-smad2,P-smad3表达减少,smad7表达增多,同时抑制MMP2的表达,说明BMSCs通过旁分泌作用可以调控TGF-β/Smad信号通路,使KFs细胞外基质合成减少。(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江萌[8](2019)在《自噬在mTOR抑制剂抗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效应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mTOR信号与细胞的增殖、生长、代谢等活性密切相关,更为重要的是mTOR是自噬调控信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自噬同样与细胞的增殖等生物学功能上密切相关。然而,mTOR/自噬信号通路对瘢痕疙瘩的作用仍未阐明。本研究分析瘢痕疙瘩患者中mTOR信号通路的活化情况及细胞的自噬水平,探讨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Rapamycin)和KU-0063794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生物学效应,进一步探究自噬机制在mTOR抑制剂发挥功能效应中的作用。方法:1.分别在瘢痕疙瘩组织水平及其成纤维细胞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mTOR和下游信号分子S6以及自噬相关蛋白LC3、ULKI、ATG7、ATG9A、ATG12的表达情况;细胞进行吖啶橙(AO)荧光染色,观察胞浆内酸性囊泡的形成情况。2.以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mTOR抑制剂处理,包括100 nM雷帕霉素或5 μM KU-0063794刺激不同时间点,分别通过CCK-8实验及BrdU掺入实验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EGFP/PI双染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同时,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凋亡标志分子Caspase 3及PARP的剪切情况;二维细胞迁移实验检测其对细胞迁移的影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其对细胞Ⅰ型、Ⅲ型胶原合成的影响。3.为明确雷帕霉素和KU-0063794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自噬流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加药处理后LC3的表达情况;通过加入自噬抑制剂wortmannin预处理或转染si-ATG5的方法阻断细胞自噬后,再给予雷帕霉素或KU-0063794处理不同时间点,用上述同样的方法,再次检测其对细胞增殖、迁移及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m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瘢痕疙瘩组织中总mTOR、S6及p-mTOR Ser2448、p-S6 Ser235/236表达增加,自噬标志蛋白LC3表达降低;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成纤维细胞相比,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p-S6 Ser235/236、p-ULK1 Ser757表达增加而LC3表达降低;吖啶橙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酸性囊泡数量减少。2.100 nM雷帕霉素及5μM KU-0063794均能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及胶原的合成,但对细胞凋亡无影响,并且双重mTORC1/2抑制剂KU-0063794抑制效应强于mTORC1抑制剂雷帕霉素。3.100 nM雷帕霉素和5μM KU-0063794均能诱导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自噬,而通过加入自噬抑制剂wortmannin预处理或转染si-ATG5的方法预先阻断细胞自噬后,不能改变由雷帕霉素或KU-0063794引起的对细胞增殖、迁移及胶原合成的抑制效应。结论:瘢痕疙瘩的发病过程中存在mTOR信号通路异常活化,并伴有细胞自噬受抑制的现象。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和KU-0063794具有显着的抗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和胶原合成的生物学效应,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自噬作为mTOR下游的关键信号,我们的研究发现,尽管mTOR抑制剂在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和胶原合成的同时还能诱导自噬,但自噬并未介导mTOR抑制剂的上述效应。(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4-01)

潘静[9](2019)在《剪接因子SRSF2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瘢痕疙瘩(keloid)是皮肤发生创伤后形成的良性纤维增生性肿瘤,以真皮成纤维细胞增生及细胞外基质分泌增多为特点。瘢痕疙瘩切除后易于复发,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瘢痕疙瘩的发病原因未明,目前认为成纤维细胞在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研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等生物学特性及其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因子分泌功能,对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因的转录后调控,可在不造成细胞基因改变的条件下影响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转录后调控目前鲜有研究。剪接因子SRSF2(serine and arginine rich splicing factor 2,SRSF2)也称SC35,可通过影响前体mRNA的剪接、出核及mRNA稳定等方式,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有研究表明,该蛋白可影响多种细胞的凋亡、增殖等生物学特性,而在成体成纤维细胞中其作用尚无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拟探讨SRSF2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功能的影响,为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研究目的1.明确SRSF2在正常皮肤及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差异。2.明确SRSF2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3.明确SRSF2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ECM表达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研究法和结果1.SRSF2在癜痕疙瘩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鉴定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检测SRSF2在正常皮肤与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瘢痕疙瘩组织中SRSF2阳性细胞多,且SRSF2表达于成纤维细胞细胞核。而在正常皮肤中,SRSF2阳性细胞表达量极少。二者有显着性差异(p<0.001)。2.生物信息学分析SRSF2在瘢痕疙瘩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通过在线数据库,获取SRSF2下游靶向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取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组织基因表达谱,筛选差异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取SRSF2下游靶向基因与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组织的差异基因的交集,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SRSF2下游靶向基因富集于转录调控、细胞外分泌、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等多方面;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组织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外基质组成、胶原形成、骨发育、细胞粘附等方面;SRSF2靶向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外基质形成和降解、胶原形成和交联、生长因子结合等方面。3.SRSF2对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构建过表达及敲减SRSF2质粒,利用病毒载体,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过表达SRSF2,或在正常皮肤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敲减SRSF2,检测细胞生物学特性改变。利用Annexin V/7-AAD染色结合流式细胞分析检测细胞凋亡水平;并用PI染料结合流式细胞分析检测细胞周期;利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绘制细胞增殖曲线;利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SRSF2与成纤维细胞的凋亡水平、增殖能力及迁移能力有关。过表达SRSF2,可提高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并抑制其侧向迁移能力;敲减SRSF2,可提高正常皮肤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水平,并抑制其细胞增殖。4.SRSF2对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过表达SRSF2,或在正常皮肤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敲减SRSF2,检测ECM相关基因的表达及部分细胞因子的分泌。并利用TGF-βl刺激成纤维细胞,检测SRSF2表达。结果: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敲减SRSF2,COL3A1、FN1表达降低,TGF-βl、CXCL12表达和分泌减少。而TGF-β1可促进成纤维细胞中SRSF2的表达。研究结论1.SRSF2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皮肤,且主要表达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细胞核。2.SRSF2参与正常皮肤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增殖及迁移的调控。过表达SRSF2,促进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并抑制其迁移。而敲减SRSF2,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3.TGF-β1可促进成纤维细胞中SRSF2的表达,而敲减SRSF2,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COL3A1、FN表达降低,细胞因子TGF-β1、CXCL12表达和分泌减少。(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4-01)

张明子[10](2019)在《2—甲氧基雌二醇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和增殖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1.探究瘢痕疙瘩组织中细胞凋亡和增殖的状态,同时与浅表性瘢痕组织、正常皮肤组织进行比较。2.明确2ME2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浓度-时间-效应曲线,进而得出2ME2的IC50浓度和作用时间。3.明确2ME2的IC50浓度和作用时间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活性的影响。4.进一步明确2ME2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中关键因子和PCNA表达的影响,并对其可能的机制加以验证。研究方法:1.叁十例患者组织标本:10例瘢痕疙瘩组织(标记组别K),10例浅表性瘢痕组织(标记组别C),10例正常皮肤组织(标记组别S)。通过H&E染色和Masson染色对组织的形态学进行观察,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技术对组织线粒体凋亡通路中关键因子及PCNA的表达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2.叁例瘢痕疙瘩标本进行细胞原代培养。实验共分为3个组别:①2ME2组(7个浓度梯度,4个作用时间点);②曲安奈德组(9个浓度梯度,3个作用时间点);③5-FU组(10个浓度梯度,3个作用时间点)。通过细胞活性检测绘制浓度-时间-效应曲线并计算获得每个组别的IC50值。3.叁例瘢痕疙瘩标本和叁例正常皮肤标本进行原代培养。实验共分为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设置6个组别:①0μM2ME2+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标记组别0S);②0μM2ME2+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标记组别0K);③6.975μM2ME2+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标记组别S);④6.975μM 2ME2+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标记组别K);⑤0.07%DMSO+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标记组别DMSO-S);⑥0.07%DMSO+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标记组别DMSO-K)。通过细胞活性检测,判断IC50浓度的2ME2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活性的影响。4.六例瘢痕疙瘩标本和六例正常皮肤标本进行原代培养。实验共分为6个组别:①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标记组别S);②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标记组别K);③6.975μM2ME2+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标记组别2ME2);④0.07%DMSO+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标记组别DMSO);⑤8μMAc-DEVD-CHO+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标记组别IN);⑥8μMAc-DEVD-CHO+6.975μM药物+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标记组别IN+2ME2)。药物作用48小时后,对细胞活性进行检测。药物作用24小时后,通过TUNEL凋亡染色来观察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学改变,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技术对成纤维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中关键因子及PCNA的表达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1.瘢痕疙瘩组织中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表皮较厚,真皮组织排列结构紊乱;浅表性瘢痕组织真皮胶原排列规则;正常皮肤组织表皮最薄,真皮胶原排列疏松。瘢痕疙瘩组织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瘢痕疙瘩组caspase-8的相对表达量较其他两组显着升高;但是在其他因子表达和Bcl-2/Bax比值方面,叁组间却无显着性差异。在PCNA的Western Blot结果中,瘢痕疙瘩组织PCNA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浅表性瘢痕组和正常皮肤组。2.2ME2最佳IC50值为6.975μM,作用时间为48h;5-FU最佳IC50值为5520μM,作用时间为48h;曲安奈德最佳IC50值为152.4μM,作用时间为48h。3.6.975μM浓度的2ME2作用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活性会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较为平缓,主要下降时间为用药后的6h至12h,细胞活性在2ME2作用12h、24h和48h均未见显着性改变,无继续下降趋势;在2ME2作用6h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活性下降较为显着,而在12h至24h之间,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活性下降略有缓和,但活性仍低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在48h时,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活性未出现下降趋势,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活性降低显着。4.2ME2能够显着降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活性且在形态学上导致了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典型的凋亡形态。除Bcl-2以外,其他所有线粒体凋亡通路关键因子在2ME2组均呈现最高的表达水平。大部分线粒体凋亡通路关键因子在K组、DMSO组和IN 组的表达水平接近。IN+2ME2 组较 2ME2 组而言,caspase-3、caspase-8、caspase-9表达显着降低。经2ME2处理后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PCNA的表达程度显着降低。研究结论:1.瘢痕疙瘩组织的细胞凋亡整体水平与浅表性瘢痕组织、正常皮肤组织接近,而增殖水平显着增高,意味着瘢痕疙瘩组织可能处于极高的细胞增殖水平与“相对较低”的细胞凋亡水平之间的“不平衡状态”。2.本课题中2ME2、曲安奈德、5-FU的最佳作用时间均为48小时,但是2ME2的IC50浓度远小于曲安奈德和5-FU,意味着若2ME2应用于临床治疗,在达到临床疗效的前提下其药物用量远小于曲安奈德和5-FU,这也可能降低因药物用量带来的临床并发症。3.IC50浓度的2ME2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强度很低,且持续时间不长,由此推断临床使用2ME2对正常皮肤的影响可能并不显着。4.2ME2可以显着降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活性,这一效应可能是通过促进细胞凋亡和抑制细胞增殖两方面来实现。2ME2通过影响线粒体凋亡通路中关键因子的表达来促进细胞凋亡过程,其机制有一部分是通过线粒体凋亡通路caspase依赖性途径实现的。5.IC50浓度中的DMSO不会影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活性、不会影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形态、线粒体细胞凋亡通路关键因子及PCNA的表达。(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3-01)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podocalyxin样蛋白(PODXL)基因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RT-qPCR检测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hDF)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hKF)中PODXL mRNA的表达量;用重组PODXL基因的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感染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下调PODXL基因的表达量; EdU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周期和凋亡率;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苏氨酸蛋白激酶(AKT)总蛋白和磷酸化蛋白。结果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相比,PODXL mRNA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下调PODXL基因表达显着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P<0.05),阻滞细胞周期于S期,促进细胞的凋亡(P<0.05),降低PI3K和AKT磷酸化蛋白水平(P<0.05)。结论 PODXL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量显着增加;下调PODXL基因表达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从而将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抑制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凋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1].薛碧宇,薛斌.BMSC共培养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DNMT1的影响[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9

[2].郭亚东,吴红娟,孙要文.PODXL参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殖[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9

[3].徐志山,张倩,叶萌,郭冰玉,常鹏.苦参碱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及相关调控蛋白的影响[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9

[4].陈琳,苏映军,马显杰,宋雅娟,张曦.雷帕霉素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影响[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9

[5].杨艳,郭桂珍,王卫涛,马春锋.积雪苷软膏对BALB/C裸小鼠瘢痕疙瘩模型成纤维细胞及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9

[6].郭洪耀,乔军波,林斌,沙树奎.DKK3基因过表达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7].薛碧宇.探究人BMSCs通过共培养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DNMT1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9

[8].江萌.自噬在mTOR抑制剂抗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效应中的作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9].潘静.剪接因子SRSF2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作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10].张明子.2—甲氧基雌二醇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和增殖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标签:;  ;  ;  ;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论文-薛碧宇,薛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