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通量模型论文-徐俊,赵丽英,贾虎,于水利,解冰瀚

膜通量模型论文-徐俊,赵丽英,贾虎,于水利,解冰瀚

导读:本文包含了膜通量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驱采油废水,陶瓷膜,膜通量,回归模型

膜通量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徐俊,赵丽英,贾虎,于水利,解冰瀚[1](2019)在《陶瓷膜处理聚驱采油废水过程中膜通量预测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陶瓷膜处理聚驱采油废水过程中的膜通量预测回归模型进行了建立及检验.通过析因交叉试验设计,分别考察了不同膜面流速和跨膜压差下的瞬时膜通量和24 h内平均膜通量的变化情况;在析因交叉试验的结果上,基于ColinMaclaurin数学原理建立了陶瓷膜处理聚驱采油废水的膜通量预测回归模型,通过Matlab软件对模型的等高线图和响应曲面图进行了拟合;对膜通量预测回归模型分别进行了理论检验和试验检验.理论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和预测值的标准残差均在±2.00的范围内,预测膜通量和实测膜通量具有相似的统计学分布特征;试验检验结果表明,除模型自变量区间端点处的预测膜通量和实测膜通量误差相对较大外(约14.6%),其余误差均小于8%,说明该膜通量预测回归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为陶瓷膜水处理过程中的运行参数优化以及给定运行条件下的膜通量预测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马森,高俊永[2](2015)在《磁化甘蔗汁微滤膜分离过程的膜通量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模拟磁化甘蔗汁微滤膜分离过程,建立了磁化微滤膜分离过程的的膜通量的无量纲数学模型。该研究以磁场、微滤膜器和膜管的参数、微滤膜的操作条件和料液的流体力学性质为影响因素,根据π定理,因次一致性和流动相似理论建立了磁化微滤膜操作过程的膜通量的无量纲模型,并以甘蔗混合汁为原料进行了模型的求解与验证。结果表明:关于磁化甘蔗混合汁微滤过程所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值为0.905,标准误差为0.173,模型精度较高。该模型可预测膜器条件、操作条件和磁场强度等参数条件下的磁化糖汁微滤膜分离过程的膜通量,为磁化陶瓷微滤膜装置的设计和操作工艺条件的确定提供了简便的计算方法。(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马蕊[3](2012)在《双膜工艺处理含藻水及膜通量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饮用水水质的要求与常规水处理工艺不能满足其要求之间的矛盾,新的、更经济高效的工艺应运而生。超滤、反渗透等膜分离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给水处理中,本文探讨双膜工艺去除水中一些有机污染物的效果。在保证饮用水安全的前提下,深入研究膜污染的过程,旨在能够从理论上指导膜运行过程中参数的选取以及清洗时间的选取,从而能够保证出水水质并减缓膜污染,延长膜的使用寿命。我国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湖泊水库水华频频发生。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蓝藻是引起淡水水华的主要藻类,蓝藻的爆发可能产生一种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有毒害作用的藻毒素。针对这种现状以及传统工艺除藻、藻毒素以及一些溶解性有机物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也为了给净水膜处理工艺提供一些数据资料,本文选用超滤(UF)+反渗透(RO)双膜工艺对含藻地表水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超滤对浊度及叶绿素a的去除效率较好,分别为91.8%和98.2%;对COD的去除率高于对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62.04%和45.34%,原因可能是超滤膜孔径相对较大,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有限。反渗透对溶解性有机物以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比较明显,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14%和96.01%,反渗透出水满足饮用水标准;砂滤出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进入超滤装置,超滤膜通量随时间的变化较大,膜通量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叁个阶段。在保证出水水质的情况下,深入研究了膜污染。在原有膜通量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新的模拟超滤、反渗透膜通量随时间变化的模型。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压汞实验分析了超滤膜的表面形貌、引起膜污染的主要物质以及膜运行过程中孔径和孔隙率的变化。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了膜运行过程中膜面污染的过程;红外光谱分析得出造成膜污染的主要物质是多糖类物质、核酸和蛋白质等有机物;膜孔径以及孔隙率的分析验证了叁阶段划分超滤膜通量的合理性。最后用试验数据验证了所推导的反渗透膜通量模型,试验值和模拟值相关度都大于0.95,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为反渗透膜污染的预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2-03-01)

赵鹤飞,杨瑞金,熊明民,赵威,孙中国[4](2008)在《陶瓷膜微滤秸秆木聚糖酶解液的阻力及膜通量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膜技术应用的障碍在于膜污染和膜通量下降。为掌握无机陶瓷膜微滤处理爆破秸秆木聚糖酶酶解液过程中纤维、粗蛋白、木质素在膜材料上的吸附和沉积及其对膜透过液通量影响的规律,依据试验结果,应用线性拟合建立了滤饼层阻力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相关系数为0.9914;分别基于饱和模型,修正Pearl生长模型和Pearl生长模型,应用非线性拟合建立了吸附阻力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叁种吸附阻力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9931,0.9980,0.9982。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计算微滤膜通量的微分方程数学模型,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相关系数达到0.9963,重复试验数据与模型预测值相关系数0.9838。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可以很好地对该料液体系微滤过程的膜通量衰减进行预测。(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7期)

任南琪,张颖,陈兆波[5](2001)在《SMBR中不同膜组件形式的膜通量变化数学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 (SMBR)处理污水 ,对自行研制的两种膜组件形式的膜通量变化进行考察 ,运行结果表明 :A和B两种组件均好于对照组件 ,且B种能有效防止端头污染 ,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膜通量的衰减。通过建立数学模型 ,提出求解的数值计算方法 ,并编程进行上机计算 ,从理论上说明B种优于A种及对照 ,证实膜组件形式优化的必要性(本文来源于《高技术通讯》期刊2001年09期)

膜通量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模拟磁化甘蔗汁微滤膜分离过程,建立了磁化微滤膜分离过程的的膜通量的无量纲数学模型。该研究以磁场、微滤膜器和膜管的参数、微滤膜的操作条件和料液的流体力学性质为影响因素,根据π定理,因次一致性和流动相似理论建立了磁化微滤膜操作过程的膜通量的无量纲模型,并以甘蔗混合汁为原料进行了模型的求解与验证。结果表明:关于磁化甘蔗混合汁微滤过程所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值为0.905,标准误差为0.173,模型精度较高。该模型可预测膜器条件、操作条件和磁场强度等参数条件下的磁化糖汁微滤膜分离过程的膜通量,为磁化陶瓷微滤膜装置的设计和操作工艺条件的确定提供了简便的计算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膜通量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徐俊,赵丽英,贾虎,于水利,解冰瀚.陶瓷膜处理聚驱采油废水过程中膜通量预测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检验[J].膜科学与技术.2019

[2].马森,高俊永.磁化甘蔗汁微滤膜分离过程的膜通量预测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15

[3].马蕊.双膜工艺处理含藻水及膜通量模型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

[4].赵鹤飞,杨瑞金,熊明民,赵威,孙中国.陶瓷膜微滤秸秆木聚糖酶解液的阻力及膜通量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08

[5].任南琪,张颖,陈兆波.SMBR中不同膜组件形式的膜通量变化数学模型分析[J].高技术通讯.2001

标签:;  ;  ;  ;  

膜通量模型论文-徐俊,赵丽英,贾虎,于水利,解冰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