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族知识精神在家乡发扬光大

让民族知识精神在家乡发扬光大

一、让国知精神在他的家乡发扬光大(论文文献综述)

江婷[1](2021)在《吴汝纶德育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强调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学校办学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定为国育才的立场,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吴汝纶德育思想在其教育思想中始终占有核心地位,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进入了备受欺凌、任人宰割的时期。近代中国,无数有识之士走上救亡与启蒙、变革与革命的道路。处于清末时期的吴汝纶,让教育成为武器,通过学术的力量实现改变国家命运的目的,这一迫切心情,凸显出一代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变国家的现状,改变国民素质,以求达到兴国强国的目的。吴汝纶的一生都与教育息息相关,是晚清教育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探路者”、“晚清现代教育的拓荒者”、“制度化教育的开拓者”,是“兼通新旧,融合中西的人物”。吴汝纶的德育思想在不断的教育实践和持续的学习中逐渐丰富和成熟,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汝纶希望通过改造国民性,达到“普国人而尽教之”“智开然后知德教”的目的以及培养出以“爱国心为主者”的现代人才,这是他投身教育事业的基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他所提出的“合东西学问精粹陶冶而成”、“智开然后知德教”、“须以养成爱国心为主者”、“无体育则弱”等思想主张,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学界开始重视研究吴汝纶的教育思想,也产出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但是系统梳理、专题研究其德育思想的着作、论文较为欠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亟待加强。鉴于以上情况,尝试选取吴汝纶德育思想这一视角,系统梳理、深入研究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形成渊源、实践养成、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内涵和价值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首先,详细介绍了吴汝纶先生的生平及其德育思想的形成,深入分析了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个人背景、理论渊源以及发展历程,认为其德育思想的形成既受救亡图存的社会大背景影响,也是吴汝纶主动继承和发展传统德育思想、主动学习和借鉴西方德育现代理论的产物,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萌发、形成、发展和成熟四阶段。其次,阐述了吴汝纶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其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及德育方法。归纳来看,吴汝纶的德育思想主要有“男儿当志在四方”、“德行第一”与“学为立身”相结合的德育目的,以“开民之愚而使之智”、“智开然后知德教”的大德育观,“普国人而尽教之”、“勉成国器”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修身、齐家、治学、为官和社会等方面的德育内容。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过渡的开创性探索、培养现代人才的有益尝试等视角高度评价吴汝纶德育思想的重要历史贡献,完整呈现吴汝纶德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统一、成才与成人的兼顾以及认识与实践的结合。最后,在全面论述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历史定位和局限性的基础上,阐述了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分析了吴汝纶德育思想在目标上、内容上、实践途径上的借鉴价值,并分析吴汝纶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对其转化路径进行探索。

王福军[2](2021)在《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文中指出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一种崇高的文化思想,是黑龙江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精神产物。它体现了黑龙江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优良的政治品格、优秀的文化传承、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执着的价值追求,是一系列优秀精神的整体体现和智慧结晶。包括黑龙江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所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在开发建设北大荒苦难而壮丽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北大荒精神,在大庆油田大会战艰难险阻的条件下创造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在黑龙江革命、开发、建设等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闯关东精神、东北小延安精神、大兴安岭精神、马恒昌小组精神、马永顺精神、哈尔滨城市精神、抗疫精神等共同构成了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精神资源体系。这些精神在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慢慢的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成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产物。当前,我国已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新征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首要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方向。为此,加强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充分认识和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总结和提炼基本特征和时代价值,探索弘扬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路径和方法,对于构筑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展现中国价值,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奋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一共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主要讲的是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研究现状,阐述相关核心概念,概括相关研究内容,阐明课题研究的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述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溯源进行梳理总结;第三章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具体体现作了深刻阐释。在此基础上凝练和升华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第四章系统分析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精准把握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第五章通过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的论述,强化黑龙江优秀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引领;第六章通过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分析,全面论证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刻阐明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原则,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深入阐述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文章试图从新的内容、新的思路、新的视角对黑龙江优秀精神产生、发展和弘扬进行必要研究,目的是将黑龙江优秀精神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策略。将黑龙江优秀精神内化为龙江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夏慧[3](2020)在《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研究》文中指出大别山区红色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其红色文化资源及红色文化内核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精神价值和现实价值,传承好、发展好大别山区红色文化是促进全国红色文化整体而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研究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文化、利用红色文化的热潮持续高涨。对比现阶段各重点地区红色文化发展状况,大别山区红色文化的传播度和利用率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产生的影响力和经济效益也与其它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推进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是目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和现实课题。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研究发现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仍处于初步的、浅层次的状态。红色资源利用和开发缺乏与之匹配的人力、物力和宣传力,大别山各地区在红色资源整合和分享上缺乏深度合作,红色资源开发尚未形成整体规模,因而大别山红色品牌特色不突出,知名度偏低。深度考察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形成和存在的特点,研究从开发理念、管理机制、投入资金和治理实践四个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其一,开发创新意识不足,不能依据大别山区三省交界的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地创新红色资源保护、整合和合作理念;其二,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管理部门职责不清和管理法规章程不具体;其三,资金投入不到位,红色资源市场融资渠道窄,专项资金利用效率低;其四,治理能力提升慢,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不能因时因地地转变治理方式,基层红色单位对红色资源的掌控力不强,不能充分发挥基层治理优势。针对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研究主要从原则、途径和举措三个方面对深度开发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实践路径进行了分析。首先,大别山区红色资源开发要树立保护为先、可持续发展、整体利用、合作共赢的原则;其次,要从利用新旧宣传媒介,立足区域自然人文特色,建立大别山区命运共同体三大途径规划大别山区红色资源开发的整体方向;最后,基于大别山区红色资源开发的具体问题,结合全国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典型的成熟经验,从资源整合、开发模式、市场建设、资源拓展等方面提出可行性举措。只有以红色文化资源理论特别是大别山红色资源开发实践为基础,深度开发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有效促进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在我国的传播、应用和发展,才能塑造大别山区红色文化特色品牌,逐步形成具有实践价值的整体性、特色化的大别山红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才能为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作出新时代的贡献。

阮鸿璜[4](2020)在《康僧会汉译佛典故事与东亚文化认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佛教典籍的中文译者之中,康僧会是一位重要的人物,他身兼西域、中土、南亚三种文化背景。康僧会是三国时人,赤乌十年(247)“杖锡东游”,在建业传播佛教三十三年,一生中以着作、译经等弘法度生,有江南佛教第一人的美称,其翻译作品《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至今流传。《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属于《佛本生》寓言故事集,这两本经书的故事除少数佛传以外,大部分都是讲述佛陀前生修行的故事,其中属于《佛本生》的故事大多数都是从印度民间故事中借鉴并改编的。印度作为世界寓言故事之乡,各宗教常利用民间故事来达到各自的宗教目的,佛教也不列外。通过汉译佛典的传入,佛教化的印度民间故事对中国文学特别是民间文学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些故事从佛典来到民间,为适应中国的文化背景变成本土化的民间故事,但通过考证可发现其根源在印度。这些故事不仅流传在中国民间,在其他国家及民族中都有流传,有些故事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故事类型和母题。本文将康僧会所译的《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与东亚文化圈诸国,包括中国、越南、日本和朝鲜等国的民间故事进行比较,采用比较故事学和历史地理学的方法来分析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故事的演变过程和传播的路线,通过其在东亚文化圈内的流传状分析其亲缘关系及本土化后的改变。这些故事起源于民间,经过宗教改编成为宗教故事,之后又回归民间,随着佛教经典的传播对东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最终成为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东亚文化认同有着重要意义。

伍鹏飞[5](2019)在《曹操诗文用典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曹操是三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文学方面有很深造诣,凭着自己的相王之尊,身体力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彬彬之盛,呈现了与先秦百家争鸣并峙的中国文学的高峰。从古至今,人们对曹操这位优秀的作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对其作品也给予了充分的研究,这主要集中在对曹操的生平、思想、人格和诗歌、散文以及综合性评价等几方面的研究。尽管也有对曹操作品中用典的研究,但相对来说是比较薄弱的。本文以曹操诗文中所用典故为对象作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对曹操诗文用典进行论述:绪论主要对有关曹操诗文及用典的研究概况分别进行阐述,曹操诗文用典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散见于一些期刊。此外,笔者对相关概念的界定,为了便于分析,首先通过曹操在政坛上的作用,把诗文分为三个时期;其次对用典和典故的概念进行界定;最后简述用典与诗文语言,意境等的关系。第二部分为正文,共分三章。第一章探讨曹操作品典故的来源及其原因,按照经、史、子、集四分法,通过表格的形式,对曹操诗、文用典进行统计,其中引用经类典故约126个,史类典故约107个,引用子类典故约42个,引用集类典故约1 9个,另有2条谚语,说明曹操还善于向民间学习。其次通过剖析社会,家庭及个人等因素来探讨曹操大量用典的原因。在对曹操作品的语典和事典进行分类中,通过文本分析,结合历史背景,以探曹操使用语典和事典的特征。第二章是曹操作品用典的特征。分别从取语、取义和文学三个方面研究曹操作品中用典的特征。取语特征对引典所涉及到词语,篇目和句子来探析。曹操对典故的取义分别由正用、反用和活用进行分析。第三章是从用典看曹操的人格和思想倾向。第一节从曹操作品对经、史、子、集典故的引用情况来探讨,曹操的人格是真正将原始儒学“诗言志”理想落实到创作之中。第二节从用典的角度探讨曹操的思想倾向,曹操作品中用典极为广泛,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得知,原始儒学是他的治国理想,兼及道、法、兵多家融合。第三部分为结语。总结了曹操诗文以经部取向为主的原因,是揉杂儒、道、法各家的思想而形成的,尤其与《孟子》关于理想王国的描绘一脉相承。

汤素娥[6](2019)在《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文中认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辉煌的历史;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上审视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明确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赋予了劳动更多首创性、生动性、科学性的时代内涵、美好展望、切实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如何深入研究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捋顺其生成源流、廓清其内容构件、探究其理论品格、查摆其现实挑战、审思其实践要求,这对党中央在新时代团结带领广大劳动人民向劳动要精神力量、向劳动要社会实践、向劳动要文明素质、向劳动要生产力、向劳动要核心价值观,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蕴和实践价值。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生成源深流长。从理论渊源上看,得益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学说的涵养;从价值传承上看,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劳动论述的赓续;从文化涵育上看,深受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伦理、中国共产党劳动文化、红色革命家庭美德的影响。从实践养成上看,离不开习近平自身在知青岁月、地方从政、治国理政等不同时期工作岗位的劳动锻造。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内容博大恢弘。其中,劳动价值论,阐述了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劳动铸就“中国梦”、劳动成就人的价值。劳动精神论,披述了目标层面的科学劳动、体面劳动、幸福劳动的理想状态;理念层面的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德性态度;行为层面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实践道义。劳动主体论,沥述了扞守劳动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扬劳动群众的精神引领、助力劳动群众的全面发展。劳动关系论,陈述了和谐劳动关系意义深远、着力化解劳动关系纠纷、全面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品格鲜明。其内容架构的严谨性与逻辑关涉的指向性表现在:劳动价值论阐述立论旨趣并回答“何为劳动”、劳动精神论披述价值遵循并回答“何以劳动”、劳动主体论沥述力量依托并回答“何人劳动”、劳动关系论陈述实践照应并回答“何从劳动”。其外显特征的鲜明性与内隐特质的立体性表现在:时代性与人民性的高度融汇、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传承性与超越性的紧密结合、系统性与针对性有效贯通。其现实地位的重要性与理论贡献的深远性表现在: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成为民众共识、艰苦奋斗成为主流风尚的社会底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成为国家旋律、劳动浇筑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追求。当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面临多方面的现实挑战。现实挑战的问题表现在,劳动价值认知异化偏向、劳动群众地位被边缘化、弘扬劳动精神知易行难、劳动关系纠纷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成因在于,正面引导乏力与负面止损迟滞、逐利本性膨胀与调解组织疲软、家庭教育流俗与全面教育脱节、认知判断犹疑与实践定力不足。其危害在于,一定程度消解民族复兴的资源投入、妨碍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加大用人单位的成本开支、弱化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要遵循科学的实践要求。首要任务是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发挥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学校教育的育人质量、改进继续教育的育人效能、激活自我教育的内化作用。基本要求是筑造健康劳动环境,营造劳动至上的社会环境、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创造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必备保障是构建科学管用的劳动机制,建立健全劳动责权清晰的工作机制、劳动实践规范的奖惩机制、劳动权益维护的监督机制。

高雪[7](2019)在《虞集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虞集是元中期最负盛名的诗人,堪称元诗巨擘。据王颋点校的《虞集全集》,虞集的诗歌现存1500多首。虞集于文坛崭露头角,大致始于仁宗延佑年间,到了文宗朝,其地位与声名达到了人生顶峰。延佑、天历年间正是统治者大兴文治的盛世,虞集作为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也是“治世之音”的抒写者。论文第一章探索虞集诗歌的思想来源。首先梳理虞集的家世生平,其次从元代社会的政治环境和文学风尚来分析对虞集诗歌创作的影响。虞集的诗歌主张,是他对蜀学、许衡和吴澄的学术进行学习吸收、兼容并包的结果。提倡儒家诗教、追求雅正清和的诗歌;主张宗唐得古、倡导平易正大之风是虞集诗歌的创作倾向。论文第二章用分类研究法具体分析归纳虞集诗歌的思想内涵。虞集诗歌的内容广泛,大致可分为反映朝务活动的诗歌、社会文化交流的诗歌和抒发内心情致的诗歌。反映朝务活动的作品中,应制颂圣诗显示出诗人的公忠体国心迹,馆阁宫廷诗流露出诗人对政治民生的深切关心。社会文化交流的篇章中,题图咏画诗展现了诗人高度的艺术审美水准,酬唱赠答诗隐藏着作者的理想和抱负。抒发内心情致的创作中,家国情怀诗表达了诗人拳拳赤子之心,隐逸访道诗透露出世事人生的苦闷彷徨和对山林野趣的由衷向往。论文第三章研究虞集诗歌的艺术特色。虞集的诗歌,以雅正着称,典雅丽泽,但也有意境淡远、潇洒豪放、委婉深沉、自然清新等特点,“光芒变化”并且“诸体皆备”,呈现出繁复多彩的诗歌风貌。作为宗唐得古的倡导者,虞集的诗歌讲究对仗,注重炼字;善于用典,恰切深微;以唐为法,惜缺气度。论文第四章阐述虞集诗歌的价值和影响。抒写元蒙统治者的政治,这不仅是虞集作为一名馆阁文臣的应有之职,还是虞集倡导诗歌教化讽谏、颂扬盛世的诗学实践,也是他作为名门之后延续和传播文化的责任。虞集的诗歌对世人的影响则集中体现在他任职馆阁时和退隐山林之后的两个时期。生活在元代承平之时的虞集,不仅见证了元诗的发展,而且以自己的实际创作推动着元诗的兴盛,引领着元中后期诗歌风气的变迁。

由春桥[8](2020)在《孙中山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的影响下,价值观交锋日益激烈,道德滑坡和道德困境愈加突出和明显,在社会的某些领域,一些诚信缺失和道德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社会道德问题日益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挑战的今天,大力加强现代德育建设已经是一项时不我待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前加强现代德育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要认真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国近代着名的政治家、革命家和理论家,孙中山提出了许多进步的德育观点和主张,当前整理和分析孙中山的德育思想,并充分挖掘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以文献研究法为主,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为辅,以孙中山德育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孙中山文献的研究,同时运用计量分析,用可视化的手段把握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理清学理脉络,认真分析了孙中山德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梳理了孙中山德育思想的来源及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初步归纳和凝练了孙中山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即孙中山德育思想的要旨——“立志学说”、孙中山德育思想的核心——“启发爱国说”、孙中山德育思想的精髓——“革新道德说”、孙中山德育思想的追求——“改造人心说”、孙中山德育思想的新视角——“团体意识说”。本文总结了孙中山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阐述了孙中山德育思想的深远影响,分析了孙中山德育思想的局限性,结合当前德育建设的实际,阐明了孙中山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包括立志学说的当代价值,即树立远大志向、求学首在立志、根据国情立志、立志有大作为、立志重在实践;启发爱国说的当代价值,即培养爱国精神、弘扬家国情怀、培育爱国人才、凝聚爱国力量;革新道德说的当代价值,即弘扬“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吸收“平等、博爱、互助”;改造人心说的当代价值,即培养“兴趣”之心、培养“独立”之心、培养“冒险”之心、培养“乐观”和“坚韧”之心、培养“勇气”和“决心”;团体意识说的当代价值,即树立“集体精神”、恪守“行为正大”、遵守“公共规范”。当前,孙中山德育思想还远远没有过时,在当前全中国人民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背景下,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赖妙宽[9](2016)在《那边》文中认为一场风暴,弟弟捡到了一个从海上漂来的女孩子,女孩成了哥哥的女人。但在哥哥与女孩同房的第二天,哥哥被派丁。弟弟主动顶替哥哥去当兵。他随国民党军队从南向北打,后被解放军俘虏成为解放军,从北往南打,直到打回自己的家乡东山岛。就在弟弟解放东山的同一天,哥哥被败退的国民党军队抓丁虏往台湾。从此兄弟俩开始了漫长的思念和等待,亦亲亦敌。等到两岸和解,哥哥回到家乡时,弟弟已离开人世。留在东山的哥哥又开始了对台湾的思念,就像在台湾思念大陆一样。生活永远在一个无法抵达的那边。

姜希玉[10](2016)在《荀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荀子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35年,战国末期赵国人,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其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奔波于各诸侯国宣传自己的政治和教育思想,在齐国的稷下学宫三次为“祭酒”,被尊为“最为老师”,德高望重。在学术研究方面,荀子不拘泥于儒家一脉,综合诸子百家,提出“教化”概念,把儒家德育思想发展为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强的德育思想体系,在儒家文化及我国道德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荀子生活于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乱频繁,社会秩序混乱,礼崩乐坏是社会的真实写照;为实现大一统的理想社会,各诸侯国普遍完成变法和经济社会改革,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建立、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学术思想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又相互借鉴融合,这一切为荀子思想的产生奠定时代基础。“性恶论”和“天人之分”的思想是荀子德育思想的形成的哲学基础。立足于“人性本恶”的人性论基础,荀子认为人可以“化性起伪”,并提出一系列方法和途径。荀子从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提出“天行有常”“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观,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认为人能够知天、识天并制天,为其德育思想奠定认识论基础。明分使群的社会分层论、上下俱富的裕民富国思想、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和保护并合理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其德育思想提供经济和社会思想支持。荀子德育思想包含丰富的内容,以礼为道德教育的核心,以义为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以孝为家庭德育的核心,在整个德育过程中,强调忠信端悫。礼是荀子道德教育的核心,礼起于欲、争,由圣王而制,礼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各种制度、规范、礼仪、礼节等,是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决定因素。隆礼贵义是荀子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面对义利冲突,荀子提出“先义后利”“见利思义”等义利辩证统一的义利观。孝是中国家庭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荀子提出“孝之道,礼义之文理”“从义不从父”“君恩高于父恩”等“孝”的理论。忠信端悫是社会道德的核心,荀子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同维度,进行全面详尽阐述,提出很有价值的思想和见解。荀子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塑造理想人格,理想人格分为三个层次:士、君子和圣人。“士”是修身养性的初级目标,他的基本要求是“好法而行”。“君子”是修身养性的高级目标,其特点是“言必当理,事必当务”。“圣人”是修身养性的终极目标,是完美之人的体现,是道德的化身,是“化性起伪”的终极目标。教化和修养是荀子德育的主要方法,具体表现为外在道德教化和内在自我修养。“心有征知”和“礼乐法”是荀子德育目标实现的两种途径,心能知、虑、可和知道是道德规范内化的前提;“礼”“乐”“法”是道德教育的外在保障。弘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道德,须对其进行全面认识和准确评价,真正做到有鉴别地对待和有扬弃地继承,对待荀子德育思想亦然。一方面,荀子德育思想产生于战国中后期,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荀子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目的明显,为封建制度辩护的倾向显而易见,其思想必然带有时代特征和阶级特色,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另一方面,荀子德育思想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其明确提出“教化”概念,发展儒家德育内容;论证德育必要性,奠定德育理论基础;探讨德育方法,为德育实现提供路径保障;概括德育内容,丰富儒家德育体系。研判荀子德育思想的阶级实质和历史局限性,探讨其历史贡献,为儒家德育思想的传承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弘扬提供理论支持。荀子的德育思想饱含深刻而丰富的内容,集中反映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特色,对当前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和深远的启示价值。在理论方面,理想人格理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目标的确立提供借鉴;德育核心命题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提供重要思想来源;德育方法为主体性道德教育提供理论借鉴。在实践方面,荀子注重道德环境的思想对当前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影响颇深;注重道德实践的思想对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大有帮助。时代在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完成向现代的转化,才能在当代体现其价值。一方面,荀子德育思想的超越性使其现代转换成为可能。荀子德育思想中超越时代的内容,仍然是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荀子德育思想的方法和途径对今天的道德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另一方面,当代社会的发展使荀子德育思想现代转换成为必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呈现出大发展的新局面,同时,人们的道德观念随之发生剧烈变化,出现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下降。荀子德育思想对优秀人格的培养以及先义后利、以义制利、隆礼重法等思想恰好可以对这些负面影响起到理想的引航作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实现荀子德育思想现代转换的根本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要求结合时代特征,剔除糟粕,保留精华,赋予其新的含义;适应时代需求,借鉴合理内核,赋予新的内容和表达方式;顺应时代发展,创新转化载体,探求理性、健康转化路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①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荀子德育思想独树一帜,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荀子德育思想的丰富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对今天的道德建设依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传承过程中,必须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到“古为今用”和“推陈创新”,分清精华与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二、让国知精神在他的家乡发扬光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国知精神在他的家乡发扬光大(论文提纲范文)

(1)吴汝纶德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依据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2.1.2 德育思想与教育思想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德育理论
        2.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德育理论
3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3.1 吴汝纶生平简介
        3.1.1 年少好学 早着文名
        3.1.2 登入仕途 学贯中西
        3.1.3 致力教育着述办学
    3.2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2.1 晚清的历史环境
        3.2.2 晚清的政治及教育环境
    3.3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个人背景
        3.3.1 家庭条件—教育世家下的“古文大家”
        3.3.2 为官环境—幕府中的“关键人物”
        3.3.3 交友情况—与严复关系密切
    3.4 桐城派与吴汝纶德育思想
        3.4.1 桐城派概况
        3.4.2 桐城派对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和发展历程
    4.1 理论渊源
        4.1.1 传统道德思想的渐化
        4.1.2 吴氏家族家风的滋养
        4.1.3 独特桐城文化的濡染
        4.1.4 西方近代思想的启迪
    4.2 发展历程
        4.2.1 客居幕府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萌发
        4.2.2 改革书院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形成
        4.2.3 考察日本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发展
        4.2.4 创办学堂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成熟
    4.3 吴汝纶对近代德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4.3.1 中国近代德育思想的演变历程
        4.3.2 一个开明的旧人物:吴汝纶的双重身份
        4.3.3 吴汝纶对近代德育思想理论的主要思考与实践
        4.3.4 吴汝纶对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过渡的开创性探索
    4.4 本章小结
5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实践养成
    5.1 聘请名师,振兴地方教育
        5.1.1 裁并义学整顿书院
        5.1.2 振兴书院筹措经费
        5.1.3 聘请名师开启风气
    5.2 主讲莲池书院,创办东西文学堂
        5.2.1 率先开办东、西文学堂
        5.2.2 自筹经费购买新书
        5.2.3 广交中西名士培养文化氛围
        5.2.4 莲池俊秀影响后世
    5.3 赴日考察学务,着《东游丛录》
        5.3.1 实地观摩日本各级各类学校
        5.3.2 赴日听教育专题讲座与介绍
        5.3.3 接触日本政治界、教育界官员和学者
        5.3.4 《东游丛录》中所涉及的教育问题
        5.3.5 吴汝纶赴日考察的作用
    5.4 心系桑梓教育,创办桐城学堂
        5.4.1 创办动因及经过:“欲救此厄,必在培才”
        5.4.2 办学指导思想:“只今学术当全变,安得东西并一堂”
        5.4.3 课程设置方式:“合东西学问精粹陶冶而成”
        5.4.4 师资选聘原则:“西师难请,东师易聘”
        5.4.5 学堂管理体系:“各有职司,无相侵越”
    5.5 本章小结
6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6.1 德育目标:勉成国器
    6.2 德育内容
        6.2.1 修身
        6.2.2 齐家
        6.2.3 治学
        6.2.4 为官
        6.2.5 社会
    6.3 德育原则
        6.3.1 循序渐进:“读书不必过急”
        6.3.2 因材施教:“学当择性之所近”
        6.3.3 言行一致:“自行其言”
    6.4 德育方法
        6.4.1 传统与现代统一的方法:兼通新旧 融合中西
        6.4.2 成人与成才兼顾的方法:德行为重 而艺次之
        6.4.3 认识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躬亲实践 考察学制
    6.5 本章小结
7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历史定位和局限性
        7.1.1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历史定位
        7.1.2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局限性
    7.2 吴汝纶德育思想目标上的借鉴价值
        7.2.1 改造国民性,促进个人之全面发展
        7.2.2 挣脱传统枷锁,实现个人之人生价值
        7.2.3 改革教育,实现国家之兴盛富强
    7.3 吴汝纶德育思想内容上的借鉴价值
        7.3.1 强化文化认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7.3.2 注重培养爱国心,树立爱国精神
        7.3.3 引导生活态度,审视人生意义
    7.4 吴汝纶德育思想实践途径上的借鉴价值
        7.4.1 通过改革莲池书院,兼容中西文化
        7.4.2 通过赴日考察学习,促进教育近代化
        7.4.3 通过创办新式学堂,改革传统教育模式
    7.5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
        7.5.1 吴汝纶德育思想现代转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7.5.2 吴汝纶德育思想现代转化的理论支撑
        7.5.3 吴汝纶德育思想现代转化的路径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期刊
    三、学位论文
    四、外文着作、译着、论文及期刊
附录一:吴汝纶年谱
附录二:吴氏家训(摘录)
附录三:论及吴汝纶及其着述的着作
附录四:吴汝纶诠释、点勘、评注的经书、史书、诗集等
附录五:学堂章程
附录六: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参与项目及获奖情况

(2)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相关概念
        1.4.1 优秀精神
        1.4.2 中国精神
        1.4.3 区域精神
        1.4.4 黑龙江优秀精神
    1.5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之处
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
    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思想来源
        2.1.2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支撑
        2.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引领
        2.1.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文化根基
    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实践基础
        2.2.1 救国图强的革命运动
        2.2.2 开疆拓土的生产实践
        2.2.3 艰苦卓绝的支援建设
        2.2.4 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科学内涵
    3.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
        3.1.1 东北抗联精神
        3.1.2 北大荒精神
        3.1.3 大庆精神
        3.1.4 铁人精神
        3.1.5 大兴安岭精神
        3.1.6 闯关东精神
        3.1.7 其它黑龙江优秀精神
    3.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
        3.2.1 忠贞报国、勇于献身的爱国奋斗精神
        3.2.2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3.2.3 尊重科学、讲究实效的求真务实精神
        3.2.4 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开拓进取精神
        3.2.5 胸怀全局、富国强民的顾全大局精神
        3.2.6 淡泊名利、忘我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
    3.3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
    4.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
        4.1.1 鲜明的地域性
        4.1.2 广泛的包容性
        4.1.3 艰苦的开拓性
        4.1.4 奉献的无私性
        4.1.5 优秀的传承性
        4.1.6 先进的时代性
    4.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主要功能
        4.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凝聚功能
        4.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激励功能
        4.2.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整合功能
        4.2.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育人功能
        4.2.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导向功能
    4.3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5.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
        5.1.1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5.1.2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发展
        5.1.3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繁荣龙江文化的内在动力
        5.1.4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促进龙江振兴的重要支撑
    5.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价值
        5.2.1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5.2.2 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的时代要求
        5.2.3 当代人民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路标
        5.2.4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使命担当
        5.2.5 鼓舞人民建设新龙江的精神动力
    5.3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6.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6.1.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
        6.1.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紧迫性
    6.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原则
        6.2.1 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6.2.2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6.2.3 全局性与区域性相结合
    6.3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
        6.3.1 推进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与阐释
        6.3.2 聚焦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塑造与实践
        6.3.3 建立黑龙江优秀精神弘扬培育机制
        6.3.4 纳入各层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3)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问卷调查法
        (三) 实地调研法
        (四) 比较研究法
    四、论文创新之处及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一、 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概述
    (一) 相关概念界定
        1. 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概念
        2. 红色文化资源的概念
        3. 红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的关系
    (二) 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内涵
        1. 深度性的概念
        2. 可持续性的概念
        3. 深度性和可持续性的内在联系
    (三) 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特征
        1. 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2. 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
二、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一) 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理论基础
        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2.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的重要论述
    (二) 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思想资源
        1.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及“洋葱皮理论”
        2. 文化认同理论
        3. 消费文化理论
        4. 共生理论
三、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价值
    (一) 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地理和历史价值
        1. 大别山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 大别山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二) 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精神价值
        1. 以“坚定信念”为核心的大别山精神加强党性修养
        2. 以“团结一心”为原则的大别山精神践行群众路线
        3. 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引领时代创新
        4. 以“胸怀全局”的眼界把握发展方向
    (三) 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现实价值
        1. 丰富国家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实际内容
        2. 彰显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特质
        3. 发挥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的综合价值
四、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调查问卷的综合情况
        1. 调查问卷的基本信息
        2.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3. 调查问卷回收的数据分析
    (二) 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
        1. 大别山红色历史有一定的传播度
        2. 大别山区红色旅游具有一定吸引力
        3. 大别山红色文化现有市场同其资源蕴含量不相匹配
    (三) 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2. 开发模式单一
        3. 宣传不到位
        4. 资源开发不平衡
        5. 专业人员短缺
        6. 地区各自为政
    (四) 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开发意识创新少
        2. 管理机制不健全
        3. 资金投入不到位
        4. 治理能力提升慢
五、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对策
    (一) 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原则
        1. 坚持保护为先原则
        2.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3. 坚持整体利用原则
        4. 坚持合作共赢原则
    (二) 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途径
        1. 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发达的网络为媒介
        2. 立足区域环境,以特色的自然人文为条件
        3. 协调各地各部门,以建立大别山区命运共同体为重任
    (三) 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举措
        1. 坚持党的领导,整合红色资源
        2. 提供政策支持,建立合理合法的合作机制
        3.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4. 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创新管理模式
        5. 健全市场体系,发展红色文化产业
        6. 密切联系群众,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力
        7. 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大别山红色文化的传播程度及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大别山红色文化的传播程度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的科研情况
后记

(4)康僧会汉译佛典故事与东亚文化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意义及目的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第二节 康僧会个人及其作品研究回顾
        一、康僧会生平事迹研究回顾
        二、康僧会作品研究回顾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理论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东亚文化圈
        (二)民间故事及其分类
        (三)民间故事AT分类与类型和母题
        二、研究方法与理论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理论
        三、本论文章节安排
第一章 康僧会生平及其所着的作品
    第一节 康僧会生平考
        一、康僧会少年时期
        二、康僧会在华传教时期
    第二节 康僧会所着的作品
        一、诸经录记载康僧会作品
        二、僧会作品着作时间问题
    第三节 康僧会大乘禅思想及其故事
        一、康僧会大乘禅思想
        二、康僧会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小结
第二章 《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的文本问题
    第一节 《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的本问题
        一、章节问题
        二、词序倒置问题
    第二节 来源于印度的故事
        一、来源于巴利文《本生经》的故事
        二、来源于印度民间故事
    第三节 康僧会与东亚共同文化价值
        一、运用儒家“仁”、“孝”的价值
        二、康僧会的治国思想
    小结
第三章 《六度集经》及《旧杂譬喻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六度集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一、《理家本生》与“善用小钱成巨富”
        二、《国王本生》与“狸猫换太子”
        三、报恩的动物和忘恩的人
        四、心挂在树梢上
        五、“戒言和尤利亚式的信”
        六、把乌龟弄到水边淹死
        七、狼和鹤
    第三节 《旧杂譬喻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一、雁衔龟
        二、寻宝者互相谋害
        三、田螺姑娘的原型
    小结
第四章 《六度集经》、《旧杂譬喻经》与越南民间故事
    第一节 概说
        一、越南民间故事从形成到衰退
        二、越南民间故事主要特征
        三、越南民间故事收集和分类
        四、越南民间故事的来源
    第二节 《六度集经》、《旧杂譬喻经》与越南民间故事
        一、《六度集经》与越南民间故事
        二、《旧杂譬喻经》与越南民间故事
    第三节 从《国王本生》到越南民族起源传说故事
        一、越南民族起源的记载
        二、《国王本生》和《百卵的故事》的联系
    小结
第五章 《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与朝、日民间故事
    第一节 概说
        一、朝鲜半岛
        二、日本
    第二节 《六度集经》与朝、日的民间故事
        一、理家本生故事
        二、活猴肝故事
        三、强中更有强中手
    第三节 《旧杂譬喻经》和朝鲜、日本的民间故事
        一、听懂动物语言的老爷爷
        二、寻宝者相互谋害
        三、飞在天空的乌龟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中文译着
    三、越语文献
后记

(5)曹操诗文用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曹操作品的创作时段
        二、用典、典故概念意涵
        三、用典与诗文语言、意境等的关系
第一章 曹操作品典故的来源、原因及其语典和事典
    第一节 曹操作品典故的来源及其原因
        一、曹操作品典故的来源
        二、曹操作品用典原因
    第二节 曹操作品中的语典
        一、曹操诗中的语典
        二、曹操散文中的语典
    第三节 曹操作品的事典
        一、曹操诗歌中的事典
        二、曹操散文中的事典
        三、曹操作品中的事典的政治人物类
        四、神仙道家类
第二章 曹操作品用典的特征
    第一节 曹操作品用典的取语特征
        一、对词语的引用
        二、对篇目的引用
        三、对语句的引用
    第二节 曹操作品用典的取意特征
    第三节 曹操作品用典的文学特征
第三章 从用典看曹操的人格和思想倾向
    第一节 从用典看曹操的人格
    第二节 从用典看曹操的思想倾向
        一、以原始儒学为主的治国理想
        二、法家的理政思想
        三、“恃武者灭,恃文者亡”的兵家思想
        四、道家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曹操诗文用典统计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生成源流
    2.1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学说的涵养
        2.1.1 根植马克思劳动学说的沃土
        2.1.2 汲取恩格斯劳动学说的精粹
        2.1.3 吸收列宁劳动学说的精华
        2.1.4 承袭斯大林劳动学说的精髓
    2.2 价值传承: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劳动论述的赓续
        2.2.1 坚持毛泽东劳动论述的价值底色
        2.2.2 延续邓小平劳动论述的价值取向
        2.2.3 拓深江泽民劳动论述的价值内涵
        2.2.4 丰富胡锦涛劳动论述的价值要义
    2.3 文化涵育:中国优秀劳动理念的影响
        2.3.1 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伦理的规范
        2.3.2 中国共产党劳动文化的浸润
        2.3.3 红色革命家庭美德的习礼
    2.4 实践养成:自身成长经历的劳动锻造
        2.4.1 萌芽阶段:知青岁月时期的劳动锤炼
        2.4.2 发展阶段:地方从政时期的为民服务
        2.4.3 完善阶段:治国理政时期的运筹帷幄
第3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内容构件
    3.1 劳动价值论
        3.1.1 劳动创造人类文明
        3.1.2 劳动托起“中国梦”
        3.1.3 劳动成就人的价值
    3.2 劳动精神论
        3.2.1 目标层面:劳动的理想状态
        3.2.2 理念层面:劳动的德性态度
        3.2.3 行为层面:劳动的实践道义
    3.3 劳动主体论
        3.3.1 扞守劳动群众的主体地位
        3.3.2 发扬劳动群众的精神引领
        3.3.3 助力劳动群众的全面发展
    3.4 劳动关系论
        3.4.1 和谐劳动关系意义深远
        3.4.2 着力化解劳动关系纠纷
        3.4.3 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第4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品格
    4.1 内容架构的严谨性与逻辑关涉的指向性
        4.1.1 劳动价值论阐述立论旨趣并回答“何为劳动”
        4.1.2 劳动精神论披述价值遵循并回答“何以劳动”
        4.1.3 劳动主体论沥述力量依托并回答“何人劳动”
        4.1.4 劳动关系论陈述实践照应并回答“何从劳动”
    4.2 外显特征的鲜明性与内隐特质的立体性
        4.2.1 时代性与人民性高度融汇
        4.2.2 科学性与革命性有机统一
        4.2.3 传承性与超越性紧密结合
        4.2.4 系统性与针对性有效贯通
    4.3 现实地位的重要性与理论贡献的深远性
        4.3.1 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成为民众共识
        4.3.2 艰苦奋斗成为主流风尚的社会底色
        4.3.3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成为国家旋律
        4.3.4 劳动浇筑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追求
第5章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现实挑战
    5.1 现实挑战的问题表现
        5.1.1 劳动价值认知异化偏向
        5.1.2 劳动群众地位被边缘化
        5.1.3 弘扬劳动精神知易行难
        5.1.4 劳动关系纠纷时有发生
    5.2 现实挑战的成因剖析
        5.2.1 国家层面:正面引导乏力与负面止损迟滞
        5.2.2 社会层面:逐利本性膨胀与调解组织疲软
        5.2.3 家校层面:家庭教育流俗与全面教育脱节
        5.2.4 个人层面:认知判断犹疑与实践定力不足
    5.3 现实挑战的主要危害
        5.3.1 消解民族复兴的资源投入
        5.3.2 妨碍和谐社会的有序构建
        5.3.3 加大用人单位的成本开支
        5.3.4 弱化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
第6章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实践要求
    6.1 首要任务:着力加强劳动教育引导
        6.1.1 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6.1.2 提升学校劳动教育的育人质量
        6.1.3 改进继续劳动教育的育人效能
        6.1.4 激活自我劳动教育的内化作用
    6.2 基本要求:全面筑造健康劳动环境
        6.2.1 营造劳动至上的社会环境
        6.2.2 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6.2.3 创造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
    6.3 必备保障:构建科学管用劳动机制
        6.3.1 建立健全劳动责权清晰的工作机制
        6.3.2 建立健全劳动实践规范的奖惩机制
        6.3.3 建立健全落实劳动理念的监督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虞集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一章 虞集诗歌的思想来源及主张
    第一节 虞集家世生平
    第二节 元代社会状况
        (一)文人地位与科举制度
        (二)元朝雅正之风的形成
    第三节 儒学对虞集的影响
        (一)蜀学对虞集的浸润
        (二)许衡和吴澄的濡染
    第四节 虞集诗歌主张
        (一)儒家诗教,雅正清和
        (二)宗唐得古,平易正大
第二章 虞集诗歌的思想内涵
    第一节 反映朝务活动的诗歌
        (一)应制颂圣诗中的公忠体国
        (二)馆阁宫廷诗中的政治民生
    第二节 社会文化交流的诗歌
        (一)题图咏画诗中的审美艺术
        (二)酬唱赠答诗中的理想抱负
    第三节 抒发内心情致的诗歌
        (一)家国情怀诗中的赤子之心
        (二)退隐访道诗中的彷徨苦闷
第三章 虞集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诸体皆备,风格多样
    第二节 讲究对仗,注重炼字
    第三节 善于用典,恰切深微
    第四节 以唐为法,惜缺气度
第四章 虞集诗歌的价值影响
    第一节 主导诗风,抒写盛世
    第二节 追求雅正,影响深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孙中山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孙中山德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1 孙中山德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1.1 内外双重的经济压迫
        2.1.2 腐朽黑暗的政治统治
        2.1.3 中西交汇的思想文化
    2.2 孙中山德育思想的来源
        2.2.1 孙中山家风及家庭教育
        2.2.2 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文化
        2.2.3 西方近代思想道德文化
        2.2.4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2.3 孙中山德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3.1 探索阶段(1866-1894)
        2.3.2 确立阶段(1894-1912)
        2.3.3 成熟阶段(1912-1925)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孙中山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孙中山德育思想的要旨——“立志学说”
        3.1.1 立志就是要有“政治之理想”
        3.1.2 “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
        3.1.3 “立志,要合乎中国国情”
        3.1.4 “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3.1.5 “立志务求实行”
    3.2 孙中山德育思想的核心——“启发爱国”
        3.2.1 爱国就是“谋四万万人之幸福”
        3.2.2 “国是一个大家庭”
        3.2.3 “国民须人人有爱国心”
        3.2.4 爱国是“做人最大的事情”
        3.2.5 “唤醒国人的爱国精神”
    3.3 孙中山德育思想的精髓——“革新道德”
        3.3.1 “恢复固有的道德”
        3.3.2 “提倡新道德”
    3.4 孙中山德育思想的追求——“改造人心”
        3.4.1 塑造“不可辱的人格”
        3.4.2 用“诚心”去“感化”人
        3.4.3 救国要有“勇气”和“决心”
        3.4.4 担负“振兴中华的责任心”
        3.4.5 “就自己喜欢的事彻底做去”
    3.5 孙中山德育思想的新视角——“团体意识”
        3.5.1 “不侵犯他人的自由才是真自由”
        3.5.2 做人要“行为正大”
        3.5.3 每个团体都要建立“公共规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孙中山德育思想的特征、影响及其局限性
    4.1 孙中山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4.1.1 民族性
        4.1.2 时代性
        4.1.3 兼容性
        4.1.4 实践性
        4.1.5 创新性
    4.2 孙中山德育思想的地位及影响
        4.2.1 在孙中山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4.2.2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4.2.3 对后来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影响
    4.3 孙中山德育思想的局限性
        4.3.1 对社会主义理想认识不清
        4.3.2 过于强调“心力”的作用
        4.3.3 将“个体自由”与“团体自由”对立起来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孙中山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5.1 立志学说的当代价值
        5.1.1 树立远大志向
        5.1.2 求学首在立志
        5.1.3 根据国情立志
        5.1.4 立志有大作为
        5.1.5 立志重在实践
    5.2 启发爱国说的当代价值
        5.2.1 培育爱国精神
        5.2.2 弘扬家国情怀
        5.2.3 培养爱国人才
        5.2.4 凝聚爱国力量
    5.3 革新道德说的当代价值
        5.3.3 弘扬“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5.3.4 吸收“平等、博爱、互助”
    5.4 改造人心说的当代价值
        5.4.1 培养“兴趣”之心
        5.4.2 培养“独立”之心
        5.4.3 培养“冒险”之心
        5.4.4 培养“乐观”和“坚韧”之心
        5.4.5 培养“勇气”和“决心”
    5.5 团体意识说的当代价值
        5.5.1 树立“集体精神”
        5.5.2 恪守“行为正大”
        5.5.3 遵守“公共规范”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孙中山先生生平

(10)荀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界研究状况述评
    三、研究思路
    四、采用的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荀子德育思想的形成
    一、荀子德育思想形成的条件
        (一) 荀子德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 荀子德育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二、荀子德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 性本恶的人性论
        (二) 天人相分的天人观
    三、荀子德育思想的社会理论基础
        (一) 明分使群的社会分层论
        (二) 上下俱富的裕民富国思想
        (三) 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
        (四) 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发展理念
第二章 荀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命题
    一、德育核心:礼
        (一) 礼之起源
        (二) 礼之本质
        (三) 礼之功能
    二、德育最高标准:义
        (一) 义之内涵
        (二) 隆礼贵义
        (三) 义利两有
    三、家庭德育核心:孝
        (一) 孝之内涵
        (二) 孝之内容
    四、社会德育核心:忠信端悫
        (一) 忠之概述
        (二) 信之概述
第三章 荀子德育目标、方法和实现途径
    一、理想人格:荀子德育目标
        (一) 士:德育一般目标
        (二) 君子:德育崇高目标
        (三) 圣人:德育终极目标
    二、教化与修养:荀子德育方法
        (一) 道德教化:德育的外在体现
        (二) 自我修养:德育内化保障
    三、征知与礼乐法:荀子德育实现途径
        (一) 心有征知:德育内化前提
        (二) 礼乐法:德育外在保障
第四章 荀子德育思想的历史贡献及局限性
    一、荀子德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一) 提出“教化”概念,发展儒家德育内容
        (二) 论证德育必要性,奠定德育思想基础
        (三) 探讨德育方法,为德育实践提供路径保障
        (四) 概括德育内容,丰富儒家德育体系
    二、荀子德育思想的阶级实质及历史局限性
        (一) 荀子德育思想的阶级实质
        (二) 荀子德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第五章 荀子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及现代转换
    一、荀子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 荀子德育思想的理论价值
        (二) 荀子德育思想的实践价值
    二、荀子德育思想的现代转换
        (一) 荀子德育思想现代转换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 荀子德育思想现代转换的原则
        (三) 荀子德育思想现代转换的路径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
附件

四、让国知精神在他的家乡发扬光大(论文参考文献)

  • [1]吴汝纶德育思想研究[D]. 江婷.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1)
  • [2]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D]. 王福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研究[D]. 夏慧. 苏州大学, 2020(03)
  • [4]康僧会汉译佛典故事与东亚文化认同研究[D]. 阮鸿璜.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曹操诗文用典研究[D]. 伍鹏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6]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D]. 汤素娥. 湖南大学, 2019(07)
  • [7]虞集诗歌研究[D]. 高雪.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8]孙中山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 由春桥.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 [9]那边[J]. 赖妙宽. 福建文学, 2016(S2)
  • [10]荀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姜希玉. 山东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让民族知识精神在家乡发扬光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