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举办“海峡两岸多项目晶圆(MPW)服务技术研讨会-台积电设计流程与工艺”

北京举办“海峡两岸多项目晶圆(MPW)服务技术研讨会-台积电设计流程与工艺”

一、北京举办“两岸多项目晶圆(MPW)服务技术研讨会——TSMC设计工艺及流程”(论文文献综述)

李俊德[1](2014)在《建构中小企业优质融资环境研究 ——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中小企业融资制度之比较》文中研究表明世界各国中小企业均是国民经济最活跃的主体,不仅其户数占全体企业户数均逾九成五,且提供约三分之二就业岗位机会,且孵育未来大企业、促进经济成长、增进社会安定与维护社会公平的作用,对经济社会稳定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学术界、金融界、及企业界进行广泛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和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生产模式更加灵活,在促进就业、打破垄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在稳定与刺激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重新审视,经济实践推动了理论的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理论逐步形成。尽管中小企业发展理论日臻完善,近几年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商业银行也努力尝试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越发明显,「融资难」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本之道在于营造中小企业优质融资环境,亦即进行金融制度的创新,即建立金融制度创新与中小企业发展相匹配的完整金融制度。另中小企业之所以融资困难之最重要原因在于其经营体质薄弱,面对外在环境恶化之抵抗力相对较差,金融机构即认为中小企业是贷款风险较大的一群。因此须进行扎根建设—强化中小企业健全体质,着手改造中小企业经营体质,将会改变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刻板印象,也是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之最佳保证,包括中小企业应不断充实自我提升、完善中小企业经营所需各功能协助之服务机构、建构中小企业辅导服务网络等。因此,如何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建构优质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与制度,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之问题是本论文之研究目的。惟本论文内涵精髓贵在实践,尤其在扎根建设—强化中小企业健全体质方面,可选择适当试点落实实践,相信可使我国中小企业有焕然一新的气象。

张贵红[2](2013)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资源是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组织以及成果等多种要素的总和,是由科技资源各要素及其次一级要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完整系统,此外,还包括科技服务的资源。科技资源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科技资源存在着很大程度的重复购置与浪费的现象,各个地方科技资源共享与服务情况发展很不均衡,只有个别省市出台了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立法性文件,各地的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也是多以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为主,忽视了科技资源的利用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国家层面也以科技资源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为主,虽然在推进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但是其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都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所以如何通过加快科技资源共享构建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发挥科技资源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成了我国目前科技政策与科技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科技资源共享与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是目前我国科技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技资源的共享,各地的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也正大规模展开,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却比较缺乏,本文对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服务平台进行了系统全面地研究,从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出发,分别针对平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怎么管等问题开展研究。本研究以科学技术与社会、科技政策学、技术创新等理论为基础,对我国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吸取国外发达地区的科技资源共享与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的成功案例的经验,探索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出需要通过构建社会化、高效的以科技资源共享为核心的科技资源服务平台体系,来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为企业创新提供共性技术服务,推动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通过政策制度、建设制度、运行机制与考核机制等方面的探讨,分析如何构建一种能适合我国发展现状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资源服务平台体系。同时,从国内目前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的现状出发,主要是以上海为例,对典型的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特点及优劣进行研究,最终提出能推进上海乃至我国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发展的积极建议。文章全体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内容,分别为理论篇、实证研究篇和政策建议篇。理论篇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基本理论研究,主要涉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指出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总结本课题的创新点与可借鉴的意义。同时,分析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可以掌握国内外在科技资源服务方面研究的脉络、进展和趋势,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思路、奠定基础。二是对国外与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有关的建设经验的分析。主要涉及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主要从科技资源服务立法建设、科技资源服务机构的打造,以及资源创新网络建设情况等方面和角度对其发展现状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初步总结其中有利于我国开展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的有益经验,为进一步开展我国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实证研究篇也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结构和功能分析。主要涉及对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内涵分析,从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再到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最后范畴定位在科技资源服务平台,有利于更清晰的理解资源服务平台的含义。然后通过分析科技资源服务平台产生的背景,再分析其核心特征,例如资源需求状况、共性特点以及发展特征等。最后对平台的构成及功能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对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模式进行分析。探索将对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途径与服务模式,通过比较研究,找出建设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途径,及其可行性途径分析各种模式的优势与劣势,提出相应的支持对策。政策建议篇也为两个部分。一是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体制机制研究,研究服务技术创新的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制度和运行政策分析,然后重点研究一下平台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及举措建议,再对平台建设支持方式和激励机制等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投入方面的发展建议。二是以上海科技资源共享法律体系为调研对象,总结法律体系建设在上海平台建设的特色及前期建设的经验,通过专门对上海科技资源共享与服务的法律支撑体系进行的调研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分析资源共享状况与存在的问题,以求进一步推进上海地区科技资源共享立法的进步,并提供一些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平台的政策法律体系的完善提供一些实用的意见。

林坚[3](2009)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科技产业对接为切入点,探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台湾产业转型、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并尝试从博弈的研究视角来揭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台湾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范式。通过规范分析,本研究揭示了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现状、区域演进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台湾科技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区位选择因素,并在两岸学界研究成果和台湾地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对台湾科技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环境需求、风险顾虑进行深入的解构分析。研究中,重点选取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两个方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大陆其他三大台商聚集地的投资环境进行了比较,总结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内外制约因素,并结合区域内福建、浙南、赣东南、粤东各地区的情况论述了各自的具体约束性条件。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结合国家关于海峡西岸发展的相关战略指向,本研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区域梯次、区域布局、产业定位和承接战略、承接模式进行了规划性论述,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硬环境”、“软环境”和“竞争性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投资环境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认为,科技产业转移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海西区与台湾区域经济整合的必由之路,而将海西区科技产业发展作为整体来描述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本文的研究仅止于对海西区(尤其是区内各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定位和承接重点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作为整体的海西区科技产业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报记者 彭会安[4](2008)在《辽宁省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基地正在大连崛起》文中研究指明位于大连高新区七贤岭产业化基地的辽宁省集成电路(IC)设计产业基地, 自2007年10月12日正式揭牌以来,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已经聚集集成电路设计及相关企业14家,产品涉及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及数模混合电路,其中东北最大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已经进驻。目前,该基地正在为相关?

徐晓珍[5](2008)在《基于员工关系的企业和谐管理研究 ——以A公司为例》文中认为构建和谐社会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而企业是组成社会的一分子,也是最基本的一个组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有企业的积极参与,企业中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彼此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就成了构建和谐企业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管理环节,而企业的和谐管理也成为当今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是以具有台湾管理背景的A公司为例,来探讨该公司的和谐管理。首先介绍了近年来台商高科技厂商投资大陆的状况,及在不同政治环境下成长的两岸员工在一起工作时员工之间的关系,并对于过去有关员工关系及企业和谐管理的相关文献做一番回顾。在介绍A公司的同时也针对该公司的两岸员工做一次工作价值观的抽样问卷调查,运用工具从员工的个人特征来看两岸员工在工作价值观上的差异。本文基本是从员工关系管理的视角对A公司内部可能存在的管理矛盾提出分析和及建议,期望通过员工关系使得两岸员工不同的工作价值观趋于一致,并进一步有助于促进A公司的和谐管理,进而提升其竞争力。

何明燕[6](2008)在《中国大陆集成电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集成电路(Integrate Circuit,简称IC)产业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基础产业,代表着一个国家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从而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近年来,由于半导体产业的国际转移,以及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在不断崛起,而其中集成电路产业占到将近90%,由此使得我们初步可以从国际角度来评判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竞争力水平。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全面的分析,认清目前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和水平,既不盲目乐观,也不盲目悲观,客观地评价其国际竞争力,同时找出尚存的问题,以利于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并寻找出切实有效的途径以加快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在具体的分析中,笔者借鉴了波特的“钻石模型”和国内学者提出的“圆轮模型”,针对集成电路产业的特点和具体情况,主要从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环境、产业分布与集聚效应、要素禀赋、市场需求以及相关支持产业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比较分析和数据运用是本文的特色。研究发现,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内地的集成电路产业增速远远超过国际平均增速,为世界所瞩目。其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较低的生产成本、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稳定的经济发展和优越的政策扶持等众多有利条件。目前已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四个比较集中的产业区域,全国90%以上的IC产业的销售收入集中在前三个地区。初步形成了设计业、芯片制造业及封装测试业三业并举、比较协调的发展格局,芯片制造的工艺技术水平已进入国际主流领域,设计和封装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从全球来看,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仍然处于比较弱小的地位,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国际集成电路强国,主要表现为:基础薄弱,产业规模小,总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低,设备和材料等支持产业比较落后,产品生产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和优势企业。当前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人才紧缺、资金匮乏、供需矛盾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一要靠创新,包括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二要靠政府的全力支持,包括制度环境的改善、政策的完善等。全球IC产业向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大陆转移以及中国大陆巨大的市场需求是目前我国IC产业发展的最大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当前的机遇,同时迎接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各种挑战,如非贸易壁垒、知识产权纠纷等,发挥比较优势,把创新放在第一位,不断提升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文嫮[7](2005)在《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地方产业网络升级机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以经济活动的地理集聚为特征的地方产业网络,正逐渐嵌入全球价值链。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单纯从地方产业网络内部,挖掘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已很难把握区域间产业重塑的动态变化。因此,在注重地方产业网络内部联系的同时,重视区域外部联系,结合全球价值链分析区域经济现象和中国地方产业网络的升级机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这便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 本文以地方产业网络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这两条分析线索,贯穿于研究的始终。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中国地方产业网络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原因和背景,阐述了中国地方产业网络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所面临的升级压力。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分析了地方产业网络的升级机制,构建了中国地方产业网络升级的理论框架,并探讨了中国地方产业网络升级的途径。文章认为,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地方产业网络升级的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从地方产业网络内部来说,“创新能力”产生了地方产业网络升级的“原动力”;而嵌入全球价值链带来的外部联系,特别是领先公司对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行为,既对地方产业网络升级产生“推动力”,也产生了“阻挡力”。中国地方产业网络的升级,受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然而,目前嵌入全球价值链中的中国地方产业网络,大多数发育程度不高,创新能力有限,其升级主要受外部联系左右。 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以浦东集成电路(IC)地方产业网络为例,探讨了地方产业网络的升级压力,描述了浦东IC地方产业网络基于“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的全球竞争格局。依托大量实地调查资料,文章从内部联系评估了浦东IC地方产业网络的创新能力大小;从外部联系探讨了浦东IC地方产业网络与处于美国硅谷、台湾新竹的全球领先公司,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互动,对浦东IC地方产业网络升级带来的巨大影响。最后,笔者通过实证部分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与国际相关研究不完全一致。本文认为,价值链治理者—全球领先公司,对地方产业网络升级的推动或阻挡,决定于地方产业网络的升级行为是否侵犯了其核心权益,而不是决定于升级行为的“种类”。领先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会推动地方产业网络实现非关键性升级。而一旦地方产业网络的升级行为,侵犯其核心权益,不管是“产品升级”、“过程升级”、“功能升级”,还是“链的升级”,都会被领先公司阻挡和压制。 本文在理论研究部分以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石,借鉴了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原理,采用价值链分析和网络分析的方法,对融入全球化的中国地方产业网络的升级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实证研究中,笔者选择了嵌入“生产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的浦东IC地方产业网络作为研究对象。它作为外向型地方产业网络,与全球价值链的整合程度最高,面临的升级的压力非常大。文章的实例研究,建立在笔者为期半年的实地调研基础上。为了保证采集信息的准确和代表性,笔者在浦东IC产业各

曾翀[8](2002)在《北京举办“两岸多项目晶圆(MPW)服务技术研讨会——TSMC设计工艺及流程”》文中认为 近日,北京大学微处理器研究开发中心(MPRC)和台积电(TSMC)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两岸多项目圆片(MPW)服务技术研讨会——TSMC设计工艺及流程",其宗旨就在于针对TSMC的深亚微米和超深亚微米工艺,开展多项目圆片服务进行技术研讨,从而协

燕斌[9](2004)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集成电路(IC)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世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异常迅速,技术进步日新月异。虽然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无论从质还是从量来说都不算发达,但伴随着全球产业东移的大潮,中国的经济稳定增长,巨大的内需市场,以及充裕的各类人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尽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势,将会崛起成为新的世界集成电路制造中心。借鉴别国的经验和教训,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为加速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使中国踏上 IC 强国之路的对策等是值得深入研究并妥善解决的问题。本文欲抛砖引玉,以求共同探讨中国 IC 产业的振兴之路。首先,本文介绍了集成电路产业的相关概念,并对集成电路产业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其次,在介绍世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本文详细描述了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概况。并特别介绍了韩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经验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特点和带给我们的启示。再次,本文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论述。通过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进程、产业构成和分布简况的分析,总结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最终概括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最后,本文在总结其他国家和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加速发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九大对策。如要研究规律,形成共识;要统一规划,集中领导;要完善创新体系,加快技术创新;要抓住信息产业转移机遇,优化产业链结构;要向高技术密集、新知识密集转移;要增强、提升大公司的国际竞争力;要解决好我国 IC 产业发展的六大关键问题;要加强海峡两岸 IC 产业的合作;要提高我国 IC 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等。总之,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核心战略产业,其已成为一些国家信息产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相比于其它地区,中国是 IC 产业的后来者,但新世纪 IC 产业的变迁为中国 IC 产业的崛起带来了机遇,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中国不仅能成为 IC 产业的新兴地区,更能成为世界 IC 强国。在世界 IC 产业风云骤变之际,相对薄弱的中国 IC 产业蕴含着潜龙腾空的契机。

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10](2003)在《纪念国务院18号文件颁布三周年 七个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巡礼》文中认为在国务院18号文的指导下,通过国务院各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及七个产业化基地的努力,到目前为止,全国集成电路设计单位已发展到400多家,其中有100多家落户在产业化基地。去年,产业化基地服务的企业的总产值已达到10多亿元,占全国设计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强。目前,七个产业化基地可以提供孵化场地5万平方米,在场地租金方面均对入驻企业给予了极大优惠。一些产业化基地已经开展了MPW服务、设计服务、测试服务等专业服务。为纪念国务院18号文件颁布三周年,本刊为七个产业化基地进行一次全面的报道。

二、北京举办“两岸多项目晶圆(MPW)服务技术研讨会——TSMC设计工艺及流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举办“两岸多项目晶圆(MPW)服务技术研讨会——TSMC设计工艺及流程”(论文提纲范文)

(1)建构中小企业优质融资环境研究 ——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中小企业融资制度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与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第四节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相关理论之文献探讨
    第一节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相关理论
    第二节 文献评析
    第三节 建构适合中小企业优质融资环境的必要性
第三章 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制度
    第一节 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制度之重要作用与理论分析
    第二节 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制度之经验
    第三节 世界部分国家或地区中小企业政策金融机制架构模式之启示
第四章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
    第一节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之功能
    第二节 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中小企业政策性信用担保制度
    第三节 台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信用保证制度
    第四节 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性信用担保制度之经验
第五章 落实中小企业辅导体系
    第一节 台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中小企业融资、经营诊断与经营辅导间之关联性
    第三节 我国中小企业辅导体系
    第四节 台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辅导机制
    第五节 提升中小企业负责人素质
    第六节 防范中小企业财务危机之机制
第六章 结论—建构中小企业优质融资环境
    第一节 基础建设—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第二节 扎根建设—强化中小企业健全体质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绪论
    第一节 科技资源及其重要意义
        1. 基本概念与定义与类型
        2. 科技资源及其共享的重要性
        3. 科技资源整合与科技资源服务的构成
    第二节 科技资源的相关研究
        1. 科学社会学界的研究
        2. 马克思的对资源与科技的研究
        3. 创新理论对资源的研究
        4. 经济学界的分析
        5. 科技政策方面的论述
    第三节 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的现状及问题
        1. 我国科技资源利用与科技平台建设的阶段与成果
        2. 国内主要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经验分析
        3. 上海科技资源分布与共享现状
    第四节 本文选题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3. 平台研究的重要性
        4. 主要创新点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绪论注释
第一章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理论
        1. 技术创新理论
        2. 创新体系理论
        3. 公共服务理论
    第二节 平台建设与经济发展
        1. 几个基本概念
        2. 平台经济的主要特点
        3.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 平台与科技服务业
        1. 科技服务业的内涵与特征
        2. 对研究有借鉴的三个发展模式及分析
        3. 存在的问题
        4. 可借鉴的经验
    第一章注释
第二章 发达国家的科技资源服务现状及可借鉴的经验
    第一节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现状
        1. 发达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共享方式概况
        2. 发达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研究情况
        3. 国外成功经验对我国建设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启示
    第二节 主要发达国家科技资源共享的经验
        1. 美国的国家实验室
        2. 英国的科技中介机构
        3. 德国的主题研究计划
        4. 日本的技术研究组合
    第三节 国外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运行模式
        1. 政府支持模式
        2. 间接支持方式
        3. 国外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一般模式
    第四节 国外科技资源服务平台支持政策典型案例分析
        1. 案例一: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
        2. 案例二:西方的MPW公共技术平台发展
        3. 案例三:InnoCentive.com——企业主导的科技资源服务平台模式
        4. 案例四:荷兰创新平台——政府主导的科技资源服务平台模式之一
        5. 案例五:英国的创新平台
    第二章注释
第三章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第一节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内涵
        1. 平台
        2. 公共服务平台
        3. 公共技术服务机构
        4.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含义分析
        5. 上海科技资源服务总体状况分析
    第二节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产生的背景
        1. 传统创新模式的变化产生新的需求
        2.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背景分析
        3. 上海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发展情况
    第三节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核心特征
        1.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需求分析
        2.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共性特点
        3.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发展特征
    第四节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构成及功能
        1.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构成分析
        2.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信任机制研究
        3.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功能分析
        4.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主要的服务模式
        5.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对创新集群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注释
第四章 我国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运行模式研究
    第一节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核心运行模式
        1. 建设与认定模式
        2. 组织保障机制
        3. 设计机制分析
        4.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配置模式
    第二节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绩效考核机制
        1. 绩效考核机制现状及问题
        2.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对外服务的成效体现
        3. 考核体系
        4. 考评指标
    第三节 平台建设的市场机制探索
        1. 我国平台建设市场化现状
        2. 平台市场化运作的问题
        3. 市场化运作的途径选择
    第四章注释
第五章 我国平台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研究
    第一节 服务技术创新的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对策建议
        1.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行政策制度问题分析
        2. 加快完善中央、部门和地方相关政策制度框架体系
        3. 健全规范平台建设运行过程中的相关政策制度内容
    第二节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1. 我国科技资源服务平台人才队伍需求与现状分析
        2.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3.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与建议
    第三节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方式研究
        1. 发展现状
        2. 问题分析
        3. 关于平台建设投入模式的建议
        4. 针对目前平台投入的对策建议
    第四节 平台建设激励机制的构建
        1. 政府作用
        2. 物质性激励
        3. 非物质性激励
    第五章注释
第六章 上海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研究
    第一节 上海科技资源共享现状分析
        1. 上海科技信息资源共享需求分析
        2. 上海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分析
        3. 科技文献共享供需分析
        4. 科学数据共享供需分析
        5. 实验动物共享分析
        6. 组织样本库共享分析
        7. 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与发展
    第二节 上海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发展状况与问题
        1. 上海科技资源服务法规与政策状况
        2. 上海科技资源服务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上海科技资源服务政策法律体系完善的建议
        1. 推动建立科技资源信息披露制度
        2. 实行科技资源宏观统筹
        3. 注重存量资源的综合利用
        4. 完善增量科技资源新购评议制度
        5. 建立共享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6. 发挥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作用
    第六章注释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3)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分析架构
    第三节 研究创新和局限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局限
第一章 理论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有关理论
        一、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国际(区域)竞争力理论
        二、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区位理论
        三、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区域分工理论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有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一、产业转型升级与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二、产业集群理论及与相关研究成果
    第三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产业转移理论
        一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二、产业转移理论
    第四节 博弈论
        一、博弈论研究方法的导入
        二、博弈视角看海西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转型
    第五节 两岸学者关于台商投资区位和模式选择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大陆对台商投资区位的研究
        二、台湾对企业投资大陆动机、区位选择和进入模式的研究
第二章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现状、演进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 海峡两岸对(高)科技产业的界定
        一、国际上对高科技产业的界定方法
        二、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分类标准
    第二节 台湾科技产业发展概况和基本评价
        一、产业规模——世界前列
        二、重点产业——两兆双星
        三、产业形态——科技制造
        四、台湾科技产业的优劣势
    第三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结构和形态
        一、产业结构
        二、投资形态和关联形态
    第四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区域分布、演进和发展趋势
        一、区域分布
        二、区域演进
        三、发展趋势及对海西区的展望
第三章 台商投资大陆的环境需求和投资风险分析——基于大陆台商的视角
    第一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中国大陆的动因分析
        一、台商对外投资的驱动
        二、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动因
    第二节 台湾科技产业资本投资的区位选择与投资环境偏好
        一、GDP总量大
        二、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完善
        三、市场经济环境好、经济开放程度高
        四、投资成本低
        五、人才储备多
        六、产业集聚度高、信息成本低
        七、政策环境好
        八、区位条件优越
    第三节 大陆的投资环境和投资风险——对TEEMA历年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一、总体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分析
        二、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分析
        三、城市投资风险评价指标的分析
        四、海西区历年受调查城市推荐评级排名情况概述
        五、台商大陆布局统计结果分析——依城市、产业别
第四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科技产业对接的正和博弈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建设意义与发展进程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意义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推进
    第二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理论基础——产业升级和生命周期
        一、产业升级
        二、科技产业的生命周期和产业转移
        三、科技产业的动态特征
    第三节 海西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正和博弈
        一、博弈论研究方法的导入
        二、“零和博弈”观念误区下的台湾科技产业管制
        三、海西区与台湾在科技产业上的正和博弈
    第四节 海西区与台湾科技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以福建为例
        一、福建与台湾的科技产业分工
        二、福建与台湾的科技产业合作
第五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基于福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比较
    第一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经济环境比较
        一、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二、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
    第二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经营环境比较
        一、教育和科技发展概况
        二、科技产业经营环境比较分析
    第三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科技产业投资环境比较
        一、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科技产业投资环境分析
        二、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科技产业投资环境比较
        三、海西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合作空间
    第四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影响因素和约束条件
        一、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海西区各区域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约束条件分析
第六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战略定位和模式选择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区域定位
        一、基本格局
        二、区域定位
    第二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类别定位
        一、海西区与台湾科技产业对接的已有亮点——以福建为例
        二、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应把握的原则
        三、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路径选择:科技创新、环保节能
        四、对接重点和对接空间
    第三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战略研究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差异化(竞争)战略
        三、产业集群战略
        四、科技人才战略
        五、科技园区战略
        六、科技企业联盟战略
        七、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第四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模式
        一、产业链转移模式
        二、合作生产模式
        三、良性竞争模式
        四、资源整合模式
        五、委托招商、登岛招商模式
第七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政策取向
    第一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政策现状——以福建省为代表
        一、福建省“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
        二、福建省与台湾科技产业对接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
    第二节 海西区区域政策协调和产业机制整合
        一、海西区各市域的合作和联动机制
        二、海西区各次区域产业机制整合和协同发展
        三、政府在科技产业对接中的调控、协调作用
    第三节 海西区吸引台湾科技产业的“硬环境”建设政策取向
        一、构建区域联动网络,推动海西协调发展
        二、培育科技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三、借鉴两岸发展经验,推进科技园区建设
        四、促进科技人才聚集,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第四节 海西区吸引台湾科技产业的“软环境”建设政策取向
        一、营造有利于产业对接的服务环境
        二、采取适当的政策优惠,提升海西吸引力
        三、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融资环境
        四、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台商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自创品牌
        五、倡导社会商业伦理、妥善解决涉台贸易纠纷,降低台商投资风险
        六、培育科技中介机构,构建科技服务平台
    第五节 提升海西区竞争性环境的政策取向
        一、争取国家特殊政策扶持
        二、“先行先试”创造政策空间
        三、发挥对台政策的集成效应
        四、完善海西区市场经济环境
        五、推动金融服务创新
        六、科技园区对接促进产业对接
        七、“以台引台”扩大合作
        八、强化对台农业科技产业合作优势
        九、着力解决域内台湾科技产业转型升级问题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5)基于员工关系的企业和谐管理研究 ——以A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2.1 A 公司介绍
        1.2.2 A 公司的创新策略
        1.2.3 A 公司的人力资源策略
        1.2.4 A 公司的未来发展
        1.2.5 研究流程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员工关系
    2.2 工作价值观
        2.2.1 价值观
        2.2.2 工作价值观
    2.3 企业和谐管理
        2.3.1 儒家的和谐管理理论
        2.3.2 无为而治的和谐管理理论
        2.3.3 阴阳二元和谐管理理论
第3章 环境分析与研究方法
    3.1 影响企业和谐管理的因素分析
        3.1.1 产业的影响
        3.1.2 企业内部管理的矛盾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架构
        3.2.2 研究工具
        3.2.3 研究对象与资料搜集
        3.2.4 资料分析方法
第4章 研究结果分析
    4.1 工作价值观问卷之信度分析
    4.2 回收问卷分析
    4.3 基本资料分析
        4.3.1 性别分布
        4.3.2 年龄分布
        4.3.3 婚姻状况分布
        4.3.4 教育程度分布
        4.3.5 职位分布
        4.3.6 年资分布
    4.4 工作价值观之现况与比较
    4.5 个人特征与工作价值观之差异分析
        4.5.1 性别对两岸员工工作价值观的影响与差异
        4.5.2 年龄对两岸员工工作价值观的影响与差异
        4.5.3 婚姻状况对两岸员工工作价值观的影响与差异
        4.5.4 教育程度对两岸员工工作价值观的影响与差异
        4.5.5 工作职位对两岸员工工作价值观的影响与差异
        4.5.6 服务年资对两岸员工工作价值观的影响与差异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理解-两岸员工的差异
        5.2.2 沟通-组织内部和谐关系的建立
        5.2.3 激励-满足员工的价值需求
        5.2.4 再造企业文化
    5.3 研究限制及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中国大陆集成电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评价方法
    2.1 核心概念界定
    2.2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2.3 国内外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理论及方法
    2.4 其他相关理论与方法
第三章 全球IC 产业特点与发展概况
    3.1 IC 产业的特点
    3.2 IC 产业的分工演化
    3.3 全球IC 产业现状
    3.4 主要国家和地区发展概况
    3.5 中国大陆IC 产业发展概况
第四章 中国大陆集成电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4.1 总述:产业规模及产业结构分析
    4.2 产业环境分析
    4.3 产业分布与集聚效应
    4.4 要素禀赋分析
    4.5 国内市场需求分析
    4.6 集成电路支撑产业分析
    4.7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SWOT 分析法
第五章 提升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思考
    5.1 必须通过创新来提升我国IC 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5.2 政府的支持及主导作用对IC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地方产业网络升级机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基本思路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基础理论的回顾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2 网络的相关基础理论简述
第三章.中国地方产业网络的升级压力
    3.1 嵌入全球价值链成为地方产业网络发展的必然
    3.2 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地方产业网络
    3.3 中国地方产业网络的升级压力
第四章.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地方产业网络升级机制分析
    4.1 地方产业网络升级的内部机制—创新能力
    4.2 地方产业网络升级外部机制—获取价值能力
第五章.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地方产业网络升级的途径
    5.1 完善网络发育程度提升地方产业网络创新能力
    5.2 合理利用外部联系提升地方产业网络获取价值的能力
第六章.上海浦东集成电路地方产业网络升级的实证研究
    6.1 集成电路、集成电路地方产业网络
    6.2 中国集成电路地方产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6.3 上海浦东集成电路地方产业网络形成和特点
    6.4 浦东集成电路产业网络现状与升级压力
    6.5 浦东地方IC网络的升级机制分析
    6.6 促进浦东地方IC产业网络升级的政策建议
论文结论与讨论
附件
参考文献(Reference)
后记

(9)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集成电路(IC)产业的概述
    1.1 集成电路(IC)产业的相关概念
    1.2 集成电路产业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 世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趋势与部分国家、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概况
    2.1 世界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趋势
    2.2 韩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概况与经验
        2.2.1 韩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概况
        2.2.2 韩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经验-企业自主创新和自我拯救
    2.3 我国台湾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概况与启示
        2.3.1 我国台湾IC业发展的主要阶段
        2.3.2 我国台湾IC产业发展的特点
        2.3.3 我国台湾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启示
第三章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进程
    3.2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构成与分布的简况
    3.3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特点
    3.4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差距
第四章 我国加速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4.1 加深认识,研究规律,形成共识
    4.2 统一规划,集中领导
    4.3 抓住国际信息产业转移机遇,优化产业链结构
    4.4 从一般技术密集型向高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移
    4.5 完善创新体系 加快技术创新
    4.6 增强大公司国际竞争力
    4.7 我国集成电路发展的六个关键
    4.8 加强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的合作
    4.9 提高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北京举办“两岸多项目晶圆(MPW)服务技术研讨会——TSMC设计工艺及流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建构中小企业优质融资环境研究 ——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中小企业融资制度之比较[D]. 李俊德.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2]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研究[D]. 张贵红. 复旦大学, 2013(02)
  • [3]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D]. 林坚. 厦门大学, 2009(11)
  • [4]辽宁省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基地正在大连崛起[N]. 本报记者 彭会安.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08
  • [5]基于员工关系的企业和谐管理研究 ——以A公司为例[D]. 徐晓珍.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8)
  • [6]中国大陆集成电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D]. 何明燕. 上海师范大学, 2008(01)
  • [7]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地方产业网络升级机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文嫮.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8]北京举办“两岸多项目晶圆(MPW)服务技术研讨会——TSMC设计工艺及流程”[J]. 曾翀. 中国集成电路, 2002(01)
  • [9]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 燕斌. 天津大学, 2004(04)
  • [10]纪念国务院18号文件颁布三周年 七个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巡礼[J]. 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 集成电路应用, 2003(09)

标签:;  ;  ;  ;  ;  

北京举办“海峡两岸多项目晶圆(MPW)服务技术研讨会-台积电设计流程与工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