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设施农业发展呈现六大趋势

全球设施农业发展呈现六大趋势

一、全球设施农业发展呈现六大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朱硕[1](2020)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软件出口的转型升级研究》文中认为软件出口是软件产业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重要途径,是数字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对外贸易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依托。当前,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软件出口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推动软件出口的转型升级是中国面对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提高数字经济时代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关键。论文探讨了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内涵,对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然后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软件出口转型指数和中国软件出口升级绩效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每个因素对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具体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得出如下结论:2007年至2019年,中国软件出口转型指数分布在2.2-12.1之间,呈现“M”形变化趋势,中国软件出口转型水平总体呈现下降的态势。中国软件出口升级绩效分布在0.25-1.59之间,呈现“V”形变化趋势,中国软件出口升级水平总体呈现上升的态势。科技创新投入、数字经济生态发展水平、国际市场需求、人力资本水平、国内市场需求、出口政策支持、外商投资水平分别增加1%,中国软件出口升级水平将会提高相应的数值。最后论文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推动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快数字经济战略布局;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精准对接软件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完善多层次软件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开拓软件出口市场,提升软件出口层级;完善软件出口政策法规,优化软件产业营商环境。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领域进行理论性与实证性的探索,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研究上的空白。

万柏玲[2](2020)在《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食品观念和消费习惯也有了明显变化,由过去的“温饱型”向现在的“健康型”、“营养型”转变。水产品具备天然、健康、绿色的特性,备受人们的青睐,消费需求量不断增加。从2009年至2018年,水产品的实际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增长趋势,消费量持续提高,年增速将近4%。水产品在食物消费领域地位不断提升,已成为国民消费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G港集团是市属国有上市企业,于2004年由G港务局改制成立。经过多年来地茁壮成长,已形成港口装卸、水产、地产、商旅等多元化业务发展的综合性经营体系。随着各项业务的发展,G集团需要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以满足股东对企业绩效的要求。G港下属水产集团是广州地区唯一的国有水产贸易流通企业,依托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区域发展战略,努力构建水产品展贸、水产品物流、水产品加工、远洋渔业四大板块,实现产业化经营,争取把广州水产发展成为主业突出、行业优势明显、经济效益高、竞争能力强的知名品牌。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法,较全面地叙述了国内外水产行业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运用发展战略的理论知识,通过PEST模型从政策法律、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等因素角度分析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的总体环境;根据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现状,采用SWOT分析法,剖析其内部优劣势、外部机会和挑战,运用方差分析确定对水产业务发展有显着作用的影响因素,采用线性回归模型、三次指数平滑法对中国未来数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和消费支出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得出G港集团水产业务有着坚实的市场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根据发展战略的思路和战略选择,提出适合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的战略实施方案及保障措施。

刘根廷[3](2020)在《四川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第三次信息浪潮以及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重塑竞争优势战略的提出,全球服务经济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日趋显着。同时,由于人力成本上升、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趋紧,以创新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也备受关注。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对于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川省作为西部大省,在经济、科技、文化以及生态等多个方面对西部的辐射带动作用日渐增强。当前,四川省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规模质量同步提升期、发展动力转化关键期、产业转型升级接续期,必须加大推动四川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本文在产业融合理论的基础上对四川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做以下研究:首先,基于四川省近十年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数据,分析发现四川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在产业结构优化、吸纳就业能力、创造效益能力等方面取得显着提高,但也面临先进制造业创新驱动较弱、现代服务业总体量较小等问题。进而探析四川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内在需求与外在动力,指出促进四川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势在必行。其次,利用VAR模型分析两者的融合类型,并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分析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之间关系进行深入探究,研究发现:四川省正处在现代服务业向先进制造业单向渗透的融合阶段,区域内现代服务业的提升对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对现代服务业业的影响却不明显,两者存在互动不平衡问题。再次,运用Lotka-Volterra模型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来构建四川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测度模型。模型测度结果表明,四川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属于处于中等水平融合程度,但其融合程度在逐渐加深,两产业联系越来越紧密;互动效率的差异阻碍了区域内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深度融合。最后,结合理论分析、现状研究、实证结果及融合测度,从促进先进制造业创新驱动、引导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及完善相关制度三个层面提出四川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本文对四川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关系进行探索,拓展了制造业与服务业产业融合的视角与对象,为四川省两产业深度融合的具体实践提供理论解决方案和推进策略的参考,对四川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以区域产业链发展为“底色”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对策启示。同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Lotka-Volterra模型对四川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水平进行测度,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业融合的测度研究。

张芷寻[4](2020)在《基于积累的社会结构视角的经济全球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目前全世界最重大,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作为全人类全世界发展的客观的趋势之一,经济全球化体现在各个方面,世界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受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促使了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新的方式与方向,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有了空前未有的深度与广度。但不可避免的是,在享受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红利,经济发展速度变快的同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安全和稳定、文化和社会问题同样不能忽视。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危机和风险。目前,经济全球化是当代各个国家和地区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政治讨论范围很广的领域,关注度一直较高,甚至有些讨论非常激烈,例如:“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与定义”、“经济全球化会给各个国家带来什么正负面影响”甚至“经济全球化将来的走向于前景”都是一些关注度极高的热点问题。任何国家在发展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同时,都必须重视经济全球化的参与程度,甚至成为了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一项衡量标准。国家和地区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要不断改进本国的发展方向,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本国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处于正确的方向并且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浪潮。如今,我们国家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为关键的阶段,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之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暴露了一些短板和问题,世界也爆发了一些国际经济的突出矛盾,中国始终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即SSA理论,对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和中国对经济全球化所做出的贡献均做出了科学的分析。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通过回顾经济全球化发展历史以及我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从选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入手,提出本文的创新点,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运用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困境,建立国际SSA分析框架,结合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挑战,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反作用于经济全球化。并且突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背后的制度原因,重点分析中国经济发展背后的制度支持,突出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根据这些优越性,中国提出全新的经济全球化新主张。第二部分首先对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界定进行阐述,并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起源和历史演变,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经济全球化的部分进行梳理。马克思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没有直接提出经济全球化理论,但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出发,提出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联系变得日益紧密的条件下,世界历史开始逐渐形成这一基本理论,也就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与作用。结合马克思主义和SSA理论,对SSA理论的起源、发展和研究趋势进行分析。早期的SSA理论一方面在制度分析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因缺乏统一标准而精确性不足。对21世纪,特别是2010年以来SSA理论最新发展研究发现,该理论的整体框架发生了具有明显马克思主义观念的自我完善,新自由主义SSA的全面分析以及对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发展的研究亦突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关键作用,说明SSA理论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包容性和发展潜力。并且SSA理论在中国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原本单单由于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发展成了一个逐渐成熟的中国SSA理论体系。CSSA理论之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朝着对新时代新矛盾,构建中国的积累社会结构框架方向以不断探索和发展。第三部分结合对SSA理论的研究,对经济全球化的最新发展及其困境进行分析,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和特征研究,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SSA,并试图研究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和新动向。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国际SSA理论框架,并应用该理论分析国际SSA的内部矛盾以及演变规律,以及国内SSA与国际SSA的相关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对生产方式的扩张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也将缓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余地走向极端,资本主义未来面临的矛盾和危机会越来越多,旧的SSA体系会逐渐瓦解,进一步形成新的国际SSA格局,并将进一步影响世界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第四部分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了重要优势。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带来了显着的投资和贸易利益。但是经济全球化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了负面的影响,本文结合前文构建的国际SSA框架,系统的分析了国际贸易SSA带来的经济安全威胁;国际金融SSA促使国际资本加速流动,;国际生态SSA利用产业转移带来的生态危机,从而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结合前文的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中国经济发展的正负面影响,本文分别从中国的制度优势方面对中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进行和研究和解释。首先是制度方面,核心优势来源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避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提供了坚实制度基础,其次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助于防范经济危机发生,最后,重点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经济工作采用集中统一领导的方式,这样的方式有利于集聚全民的思想,团结一心,有利于各方的能力集中在一起,形成合力,具有防止和应对国际带来的各种风险和危机的能力。中国经济增长在中国的制度优势体现之下,得到了更加稳定的进步,更进一步说明了在国际SSA的框架之下,中国政府虽然受到些许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克服了不利影响,并且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会发展本国经济,并建立新型国际话语体系。强调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国际SSA形成和发展的作用与意义。第五部分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分析时,提到了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美国为了维持霸权主义,试图通过重建更加狭隘保守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来转嫁危机,恢复曾经的繁荣强盛,但是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只会加速内部危机的全面爆发。本章结合SSA视角对中美贸易摩擦进行分析。分析了美国自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矛盾不断积累,一系列制度都发生的变化,经济结构发生改变,制造业转移到国外造成本国产业空心化。贫富差距的扩大国内矛盾不断激化造成了美国国内SSA出现问题。为了转移国内矛盾,美国开始将矛盾转向国际,以针对中国发起贸易战为代表,利用贸易战用金融霸权获取福利,破坏了国际政治经济的秩序,造成了全球经济的失衡。在未来世界格局的博弈中,中国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将会影响国际SSA的发展方向,这必然会影响新全球化的发展方向。除此之外,文章还对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战略和主张进行分析,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中国化的创新成果,。一带一路战略旨在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引领全球经济的发展潮流,带动本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实现世界经济平衡发展和再繁荣,是带领全球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战略。中国不仅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同时也反作用于经济全球化。这些从研究SSA理论和经济全球化中得到的经验、建议,可能为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经济全球化作为人类发展史中的客观存在,我们在强调经济全球化给人类历史带来的机遇和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经济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不确定的隐患。虽然经济全球化的发生和未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可是经济全球化同时也促使了人类社会向更好更完善的方向发展,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共产主义的发展,为全人类解放为目标去共同进步。目前,在世界和人类发展处于全新阶段的时期。理性科学地分析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隐患和挑战,可以让经济全球化未来的发展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前进。

卢臻臻[5](2019)在《故宫吸猫文化传播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中外文化交流的场所和见证者,承载着国家记忆,彰显着传统文化实力和时代精神。故宫博物院以创新方式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理念和实践,让传统文化获得更广泛的传播,推动青年人与传统文化的深度交流。本文主要研究故宫博物院以敏锐的触角和对青年文化的关注、认同,找到结合当下青年人潮流和意识形态的切入点,借助吸猫文化,将故宫猫与提炼的传统文化内涵融合创新,创作出以猫为故宫博物院新文创的符号,打造文化产业链,提升文化价值,形成超级IP,将传统文化、历史哲学用流行的艺术和传播形式,活化和传承,激发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故宫博物院创新传播理念,通过独特创意,以吸猫文化传播,将猫元素和传统文化相结合,让故宫和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气息,更具有亲和力、生命力。故本文以故宫博物院新文创吸猫文化为例进行研究,寻求如何通过博物馆文化传播和传统文化传播,做好青年一代的网上思想引领工作。

李乘[6](2019)在《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城镇的建设发展是中国特色城市化进程的一种现实选择。小城镇一方面是城镇体系的末端,另一方面是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和集聚基地。长期以来发挥着连接城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依然面临着诸多新的困境和问题。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实践和反思,提出在新型建设模式指引下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策略的研究。在浙西南山区的实践为实践案例基础,为全国小城镇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本文通过扎根理论方法对国内外城乡发展历史和理论的进行充分研究,将“建成环境”与“人居环境”及“历史环境”进行对比分析,阐释本文的研究重点建成环境是包含建筑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社会生态系统。通过对“新陈代谢”、“有机更新”、“城市复兴”与“同源设计”等的研究,总结出城乡属性的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策略理论框架,其中包含整体性策略,综合系统规划体系,开放式工作程序与循序渐渐的工作方法,以此补齐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策略的理论框架短板。在更新策略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充分分析相关小城镇实践案例,总结出从建成环境类型划分的人为创造要素主导与自然进化要素主导的两类更新策略,以及从区域集群到个体到片区到片段到节点到细部的多尺度细分可持续更新策略。提出规划-设计-施工-评价的环形实践体系,并选取浙江西南山区案例进行使用后评价实践尝试。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各层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模糊分析法对各层级选取的案例进行计算,各方面反馈均较好,但在绿色节能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提出更切实的更新策略。

方向明,李姣媛[7](2018)在《精准农业:发展效益、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文中认为当前世界农业生产面临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食品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在生物、工业、信息等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精准农业兴起,并成为了世界各国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共同选择。本文首先分析了精准农业发展对生产者、消费者和社会总体产生的效益,接下来总结了世界各国精准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策略。之后聚焦中国,发现精准农业在我国发展的技术支持、土地规模保障和人才支撑都略显不足。最后,根据中国国情和国际经验,基于技术、土地和人才三个视角为精准农业在中国的实践发展理清思路。

罗昌智[8](2018)在《数字创意产业凸显优势 文化旅游融合开辟新局》文中提出2017年,我国创意产业重点业态、新业态继续保持优先发展。数字产业领跑技术进步和产业创新,数字经济成为国家经济增长新动力。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7.2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占GDP的比重达到32.9%。同时,文化旅游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得以快速发展,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40万亿元,增长15.1%,对GDP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文化演艺、影视、艺术品交易、会展广告、游戏与电子竞技等业态亦表现不俗。知识付费、数字阅读、音乐社交、共享经济、人机协同等创意经济领域热点频现。2017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5462亿元,占GDP的4.29%,比2016年占比4.14%增加0.15个百分点,逐步发展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未来几年,数字文化产业将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人工智能+文化创意产业将是我国创意经济发展的又一片蓝海。

林惠玲[9](2018)在《服务创新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当前世界服务贸易高速增长,服务业国际转移日渐增多,一国服务贸易收入对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一国基于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也越来越重要。服务创新不仅可以提高服务产品的竞争力,调整和优化服务贸易结构,为服务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而且有利于在国际服务市场上形成优势地位,控制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资源,如资金、知识、信息等。正因为如此,推进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已成为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之一。服务创新对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2016年2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我国15个省市(区域)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以此推进我国外贸转型并增强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现实经济的发展形势,迫切需要理论界根据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加强研究通过服务创新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服务创新为视角,首先梳理服务贸易竞争力和服务创新的相关文献和概念,阐述了服务创新与服务贸易竞争力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概况、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和特征,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论证服务创新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接着回顾了 1980年以来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轨迹,阐明服务创新如何推动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以及对提升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引入服务创新因素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理论模型进行探讨,构建了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对中国与G20国家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及其优劣势。本文还分析和借鉴了一些国家基于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措施建议。

夏昉[10](2017)在《中国信息服务业集聚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服务业是信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客观条件,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因其科技含量高且渗透性强的特点,该产业已经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倍增器和推进器,也是许多国家级地区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在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下,信息服务业不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成为较热的投资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的快速传递,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化水平也要受到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客观上要求信息服务业与社会经济建立协调发展的模式,并不断进行优势互补,协调创新才能使整个社会经济及信息服务业发展达到最优化效果。本文在研究中国信息服务业集聚的过程中,发现集聚对信息服务业本身存在推进效果,但对于区域经济却呈现负向影响;为深究其原因本文进一步选用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来反映产业效率的状况,研究信息服务业的集聚效应及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全要素生产率是指总产出中不能由资本、劳动等有形生产要素投入所解释的“剩余”,即在有形生产要素投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产业所达到的额外的生产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在新常态下,信息服务业的增长仅依靠资本和劳动等有形生产要素投入拉动方式是难以持续的。可以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新常态信息服务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能够有效地提升信息服务的发展质量。在产业集聚区内信息技术流动会以较低的成本溢出和扩散,集聚优势的作用也会促进共生技术集成和产学研协同创新,但是产业集聚是否促进了中国信息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业集聚对中国信息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如何产生影响的?产业集聚对中国信息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否存在门槛特征?是否有空间溢出现象?通过研究上述问题,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中国信息服务业发展变化状况,为实现中国信息服务业有质量的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依据。围绕上述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总结如下:第一,中国信息服务业产业集聚状况及其经济效应无论从静态集聚指标的计算结果还是动态的计量结果都可以得出,中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已经呈现集聚状态,从集聚的变化过程来看,信息服务业集聚呈现出主动的、相互合作的、由目标集聚优势向多方面协同集聚的动态过程;从信息服务业集聚对产业本体经济的影响来看,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通过集合要素与信息资源优势,提高了本经济体可用的先天资源与信息方面的优势。产业集聚对信息服务业经济的影响呈现威廉姆森倒“U”型,而且从总体效果来看信息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处于倒“U”型的左侧,在一定时期内对信息经济仍将表现为积极的正向影响;中国的信息服务业集聚对相应区域经济的影响表现为线性负相关,说明信息服务业的迅速集聚带来区域内资源过快集合,区域经济体还没能及时吸纳,因此初期往往易于形成离散,需要逐步实现外部优势的内部化和持续的积累以支配自身的集聚优势,同时经济体不能仅限于利用优势,还需要不断内化和再创新以实现优势再造。第二,信息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状况依据信息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结果,索洛余值法反映的是全要素生产率绝对数量的变化,数据包络分析法测量的是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技术变化的前沿面,二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中国信息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但总体趋于一致。在研究时间内各省的全要素增长率均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时间段内(2009-2011年)呈现跨越式增长,随后的时期里渐渐呈现缓慢并伴有下减趋势的走向,2013-2014年略有上升趋势。分省份变化来看,效率领先的区域仍位于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在期初迅速走高后,但后期有放缓趋势;发展紧随其后的中部地区变化的波动范围不大,而且在后期有较强的追赶态势;相比之下西部地区除四川重庆外,整体落后明显,信息服务业有待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集聚对中国信息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程度依据面板数据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信息服务业集聚明显已经呈现过度的态势,集聚优势作用亟待发挥;中国信息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依赖性于外部投资的拉动,并且信息服务企业相对来讲也过于集中,效率发挥与地区的受教育水平不同步;城市化经济的发展程度与信息服务业效率增长发展同步,表明现阶段信息服务业服务的效率发展水平并没有发挥其渗透作用,综合来看中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并未展现其应有的拓展力,应在现有的基础上拓宽产业融合,促进技术更新。第四,产业集聚对中信息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门槛效应从集聚对信息服务业效率的门槛效应来看,大多数影响因素存在双门槛,集聚优势的动态作用有待发挥,信息服务技术相对较低的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仍然通过调节各项环境因素来促进该地区行业效率;而技术较高地区则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受环境要素的限制,进而呈现负向作用。要达到整体效率的进步,适当的技术溢出是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技术溢出能否发生依赖于技术接受方所拥有技术承接能力和劳动力状况。当局部地区的吸纳能力满足一定的门槛条件时,相应的技术溢出才可能发生。第五,产业集聚对中国信息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从空间自相关检验来看,中国信息服务全要素生产率呈现空间集聚。空间集聚大致阶段为:首先以先进地区为中心发展,到区域间无领导的均衡发展,再重回以先进地区技术提升为中心发展。从空间面板模型估计结果来看,中国信息服务全要素生产量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来源于邻近地区信息服务业的误差冲击对本地区信息服务业行为的影响。信息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整体上增加了信息服务业的吸收能力,但是抑制了处于前列的区域的集聚优势,使其处于“被吸收”的状态。空间溢出效应充分反映了信息服务业集聚优势的动态转移过程,集聚优势本质是区域经济体首先获得优势的可利用,然后通过积累和内生性转化不断增强对优势的支配力,最终进一步再创新和升级。中国发达地区的信息服务业凭借其要素禀赋优势在一段时期内形成了信息服务资源的集聚优势,但是信息服务业作为科技类产业,需要以主动、积极的态度有目标、有重点地参与集聚优势合作,并在合作中促进产业升级。同时有利的空间政策导向可以引导要素流动,以影响信息服务产业的区位选择,使得经济外部性内部化,减少产业发展的空间不平衡程度。

二、全球设施农业发展呈现六大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球设施农业发展呈现六大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软件出口的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全球价值链理论
        2.1.3 竞争优势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数字经济的含义
        2.2.2 软件出口相关概念
        2.2.3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内涵
    2.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2.3.1 关于外贸转型升级内涵的研究
        2.3.2 关于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研究
        2.3.3 文献综述评论
第三章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3.1 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3.1.1 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
        3.1.2 提升软件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需要
        3.1.3 增强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需要
    3.2 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迫切性
        3.2.1 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开拓新的软件市场需求
        3.2.2 软件与各行业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
        3.2.3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重塑软件外包行业
    3.3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发展现状分析
        3.3.1 软件出口规模效益
        3.3.2 软件出口国际竞争力水平
        3.3.3 软件出口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
        3.3.4 软件出口业务结构
        3.3.5 软件出口经营主体
        3.3.6 软件出口来源区域分布
        3.3.7 软件出口国际市场布局
    3.4 影响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
        3.4.1 市场需求要素
        3.4.2 人力资本要素
        3.4.3 科技创新要素
        3.4.4 产业生态要素
第四章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
    4.1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指数
        4.1.1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指数的测度
        4.1.2 实证结果分析
    4.2 中国软件出口升级绩效
        4.2.1 构建中国软件出口升级评价指标体系
        4.2.2 实证分析过程
        4.2.3 实证结果分析
    4.3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3.1 研究方法与变量选取
        4.3.2 实证分析过程
        4.3.3 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推动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5.2.1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以科技创新驱动软件出口转型升级
        5.2.2 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数字经济战略布局
        5.2.3 积极开拓软件出口市场空间,提升软件出口层级
        5.2.4 精准对接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完善多层次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5.2.5 完善软件出口政策法规,优化软件产业营商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1.4.1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2 论文结构框架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发展战略相关理论基础
    2.1 发展战略理论
        2.1.1 战略的概念
        2.1.2 发展战略的理论
        2.1.3 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过程
    2.2 企业发展战略
    2.3 SWOT分析法
        2.3.1 优势与劣势分析(SW)
        2.3.2 机会与威胁分析(OT)
第三章 水产行业外部环境分析
    3.1 国际水产行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3.2 基于PEST的国内总体环境分析
        3.2.1 政治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技术环境
        3.2.4 社会和文化环境
    3.3 广东水产行业发展环境
        3.3.1 广东渔业产量名列全国前茅
        3.3.2 广东水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平稳
        3.3.3 广东水产品冷链物流快速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状况及分析
    4.1 G港集团基本情况及多元化业务发展趋势
    4.2 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状况
        4.2.1 G港集团水产板块基本情况
        4.2.2 G港集团水产业务经营情况
    4.3 G港集团水产业务的SWOT分析
        4.3.1 优势
        4.3.2 劣势
        4.3.3 机遇
        4.3.4 威胁
    4.4 国内其他水产集团的成功经验
        4.4.1 上海水产集团有限公司
        4.4.2 浙江水产城象山渔贸发展有限公司
        4.4.3 G港水产业务与成功企业2018年主要指标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5.1 广州水产市场分析
        5.1.1 本地消费情况
        5.1.2 全国乃至世界提供交易情况
        5.1.3 全国与广州水产品人均消费额、消费量情况
    5.2 水产业务发展相关影响因素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5.2.1 方差分析原理介绍
        5.2.2 单因素方差分析过程及结果
    5.3 全国与广州水产品人均消费支出及消费量预测
        5.3.1 全国与广州水产品人均消费支出预测
        5.3.2 全国与广州水产品人均消费量预测
    5.4 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前景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的战略选择与实施
    6.1 战略思路
        6.1.1 战略思想
        6.1.2 发展思路
    6.2 战略选择
    6.3 战略目标
    6.4 战略实施
        6.4.1 近期战略实施
        6.4.2 远期战略实施
    6.5 战略保障措施
        6.5.1 近期规划保障措施
        6.5.2 远期规划保障措施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四川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国际背景
        1.1.2 研究的国内背景
        1.1.3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4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内涵的研究
        1.2.2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类型的研究
        1.2.3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的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基本框架
        1.3.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理论基础
    2.1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相关理论
        2.1.1 创新理论
        2.1.2 交易成本理论
        2.1.3 产业分工理论
    2.2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机理
    2.3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模式
        2.3.1 互补性融合模式
        2.3.2 衍生性融合模式
        2.3.3 替代性融合模式
第3章 四川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动因分析
    3.1 四川省先进制造业发展现状
        3.1.1 四川省先进制造业产值及内部结构现状
        3.1.2 四川省先进制造业吸纳就业能力现状
        3.1.3 四川省先进制造业效益能力现状
        3.1.4 四川省先进制造业存在问题及原因
    3.2 四川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3.2.1 现代服务业产值及内部结构现状
        3.2.2 四川省先进制造业吸纳就业能力分析
        3.2.3 四川省现代服务业存在问题及原因
    3.3 四川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动因分析
        3.3.1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内在需求
        3.3.2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外在动力
第4章 四川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类型分析
    4.1 模型介绍与变量说明
        4.1.1 模型介绍
        4.1.2 数据说明与变量选取
    4.2 模型构建及融合类型分析
        4.2.1 平稳性检验
        4.2.2 VAR模型分析
        4.2.3 协整检验
        4.2.4 格兰杰因果检验
        4.2.5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4.3 实证结论及分析
第5章 四川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5.1 两产业融合测度体系构建
    5.2 Lotka-Volterra模型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构建
        5.2.1 Lotka-Volterra模型的构建
        5.2.2 耦合度模型构建
    5.3 Lotka-Volterra模型与耦合模型协调度计算
        5.3.1 Lotka-Volterra模型计算
        5.3.2 耦合协调度计算
    5.4 实证结论及分析
第6章 四川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
    6.1 加快先进制造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落实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6.1.1 强化技术创新,推进平台建设
        6.1.2 培育骨干企业,发挥行业带头作用
        6.1.3 开放合作,建设人才强省
    6.2 引导现代服务业发展,为先进制造业提供更多需求
        6.2.1 提高四川省现代服务业开放度,降低进入壁垒
        6.2.2 优化现代服务业分工机制,引导重点行业融合发展
        6.2.3 完善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流通渠道
    6.3 健全产业发展体系,完善保障机制
        6.3.1 完善管理体制,进一步简政放权
        6.3.2 加大金融财税扶持力度
        6.3.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基于积累的社会结构视角的经济全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理论意义、实用价值
        一、选题背景
        二、理论意义
        三、实用价值
    第二节 研究目标、内容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目标和内容
        二、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方法、重难点及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重点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国内外研究
        一、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研究
        (一)经济全球化的起源
        (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演变
        (三)经济全球化含义的深入研究
        (四)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作用分析
    第二节 经济增长的国内外研究
        一、关于经济增长的国外文献综述
        二、关于经济增长的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国内外研究
第三章 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第一节 积累的社会结构的文献综述
        一、积累的社会结构的定义
        二、积累的社会结构的形成、结构整体性和完整周期
        三、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的时空应用
        四、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与其他经济周期理论比较
    第二节 积累的社会结构最新理论研究
        一、SSA理论框架的重构与发展
        二、新自由主义SSA及其危机研究
        三、SSA理论的扩展应用
        四、CSSA的探索发展
        五、结论和展望
第四章 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分析——基于SSA理论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一、全球化的启动阶段
        二、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阶段
        三、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阶段
        四、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阶段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从中心到外围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的国家积累
        二、国际分工与资本主义的体系扩张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SSA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政治SSA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SSA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金融SSA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投资SSA
        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生态SSA
        六、总结
第五章 基于国际SSA视角下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一、国际贸易SSA变化使经济安全受到挑战
        二、国际金融SSA促使国际资本加速流动
        三、国际生态SSA利用产业转移带来生态危机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势
第六章 基于SSA视角的中美贸易摩擦分析
    第一节 美国试图发动贸易战转移国内SSA矛盾
    第二节 美国国内SSA的转变
        一、美国国内矛盾复杂
        二、美国金融业过度膨胀
        三、美国企图通过贸易战遏制中国和平发展
        四、美国试图主导新一轮全球化
    第三节 美国发动贸易战对经济全球化的危害
        一、美国利用贸易战维持霸权主义
        二、美国利用贸易战破坏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三、美国利用贸易战制造全球经济新失衡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5)故宫吸猫文化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4 理论基础
    1.5 研究方法和内容
2 故宫博物院新文创赋能故宫吸猫文化
    2.1 自有原创人才队伍是故宫吸猫文化价值生产之本
    2.2 数字文化生产为故宫吸猫文化实现创意提供无限可能
    2.3 新文创生态圈为故宫吸猫文化IP转化营造良好环境
3 故宫吸猫文化传播策略特征分析
    3.1 赋予守护寓意,打造新颖的圈粉符号
    3.2 借助社交需要与社群效应黏合聚集青年受众,口碑和共情加速传播
    3.3 打造吸猫文化多元主体产业链,提升新文创价值
    3.4 细分领域催生新文化融合,传播-互动-创作-传播形成传播闭环
    3.5 小结
4 故宫吸猫文化传播效果分析
    4.1 受众对故宫吸猫文化的认知、态度、行动方面较为正面
    4.2 故宫吸猫文化对故宫文化、传统文化传播具有正向积极的影响
    4.3 故宫吸猫文化能凝聚和增强青年受众热爱并为传统文化传播
5 结论和建议
    5.1 故宫吸猫文化是传播学在新时代的实践和延展
    5.2 青年受众通过故宫吸猫文化获得使用满足的启示
    5.3 文章不足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源起和意义
        1.1.1 小城镇更新建设的现状
        1.1.2 小城镇建成环境的研究动因
        1.1.3 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的挑战
        1.1.4 可持续更新策略的研究意义
    1.2 篇章结构组成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2 研究的背景、历史与概念
    2.1 经济社会背景
    2.2 建成环境更新理论体系构建的必然性
    2.3 建成环境作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解析
        2.3.1 建成环境概念和外延发展
        2.3.2 国外建成环境理论的历史与现状
        2.3.3 国内建成环境研究的过程和成果
    2.4 小城镇建成环境概念阐释
        2.4.1 “建成环境”与“人居环境”的概念辨析
    2.5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性理论框架
        2.5.1 建成环境可持续性框架及其重要性
        2.5.2 建成环境的多重维度
    2.6 小城镇作为研究载体的逻辑选择
        2.6.1 小城镇相关概念对比分析
        2.6.2 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2.6.3 小城镇发展阶段的差异性
        2.6.4 小城镇建设问题累积叠加
    2.7 小城镇建成环境特征与更新模式的分类
        2.7.1 小城镇建成环境总体特征
        2.7.2 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模式
    2.8 本章小结
3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体系理论建构研究
    3.1 建成环境更新理论研究方法的介入
        3.1.1 建成环境研究方法形成
        3.1.2 扎根理论的定义和演变
    3.2 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理论研究
        3.2.1 城乡双重属性下的小城镇建成环境分类研究
        3.2.2 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动力和演化机制
        3.2.3 小城镇乡村属性更新渐进研究
    3.3 基于建成环境理论的新型建设模式的思考
        3.3.1 新型建成环境更新模式的出现
        3.3.2 建成环境主动性更新方式特点
        3.3.3 新型建设模式在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中的探索
        3.3.4 设计主导工程总承包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
    3.4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理论体系探索
        3.4.1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体系理论构建
        3.4.2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体系理论阐释
    3.5 本章小结
4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策略模型研究
    4.1 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策略技术原则
        4.1.1 总体原则:同源、更新、再生
        4.1.2 技术原则:表现、协调、秩序
    4.2 基于小城镇建成环境类型划分的更新策略
        4.2.1 人为创造要素主导的更新策略
        4.2.2 自然进化要素主导的更新策略
    4.3 小城镇建成环境的地域性实施策略
        4.3.1 小城镇更新策略地域性本土营造
        4.3.2 地域性建筑风格传承的多尺度分级研究
    4.4 基于小城镇建成环境空间尺度划分更新研究
        4.4.1 区域-集群小城镇更新策略研究
        4.4.2 集群-个体小城镇更新策略研究
        4.4.3 个体-片区小城镇更新策略研究
        4.4.4 片区-节点小城镇更新策略研究
        4.4.5 细节-微整小城镇更新策略研究
    4.5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环形过程探索
        4.5.1 建成环境主观评价的内涵与意义
        4.5.2 建成环境主观评价的一般流程
        4.5.3 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与更新策略的关系
        4.5.4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评价方法选择
        4.5.5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环形研究的政策建议
    4.6 本章小结
5 浙西南山区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性更新的案例研究
    5.1 土浙西南山区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建设背景
        5.1.1 浙江省小城镇建成环境宏观分类研究
        5.1.2 庆元县小城镇更新建设背景
    5.2 庆元县域内小城镇更新策略关键信息整合分析
        5.2.1 宏观区域小城镇建成环境信息整合
        5.2.2 小城镇建成环境整体更新策略对比
    5.3 单体小城镇地域性实施策略对比实践
        5.3.1 自然资源主导的小城镇更新策略实践
        5.3.2 人为开发主导的小城镇更新策略实践
    5.4 建成环境多层级分级更新策略案例研究
        5.4.1 片区到片段层级分类更新策略
        5.4.2 小城镇片段到节点层级更新策略
        5.4.3 小城镇节点到微观层级更新策略
    5.5 乡土营造技艺在建成环境更新中的应用
        5.5.1 木--传统精神现代传承
        5.5.2 石--匠心石乡挖掘应用
        5.5.3 泥--残墙文化景观复兴
        5.5.4 竹--篾匠技艺再次创新
    5.6 本章小结
6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的评价体系研究
    6.1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评价体系构建
        6.1.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6.1.2 影响因素的权重分析
        6.1.3 调查问卷设计与结果计算
    6.2 AHP确定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6.3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性建设的模糊评价举例
        6.3.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运用
        6.3.2 FCEM基本步骤
        6.3.3 分层选取及概述评价对象
    6.4 统计与分析各类参与者调查问卷
    6.5 模糊综合评价计算与结果分析
        6.5.1 各独立指标隶属度计算
        6.5.2 上层非独立指标隶属度确定
        6.5.3 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成果值的隶属度的确定
    6.6 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的评价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1 主要结论
        7.1.2 主要创新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9.1 附录一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补充介绍
    9.2 附录二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性建设评价体系专家咨询问卷
    9.3 附录三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性建设评价体系——计算过程
    9.4 附录四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性建设模糊评价——计算过程
10 作者筒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精准农业:发展效益、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精准农业的兴起:农业生产的压力和技术进步的动力
二、精准农业的发展:给生产者、消费者和社会整体带来效益
    (一) 生产者角度
    (二) 消费者角度
    (三) 社会整体角度
三、精准农业发展的国际经验:现实问题、应对举措及发展趋势
    (一) 提高技术采用率:评估技术效益、健全推广咨询体系
    (二) 破解小规模农田应用难题:“土地规模化+农民组织化化”、“高附加值农产品+低成本技术”
    (三) 克服人才短缺困境:注重对青年农民的教育培训和资金支持
    (四) 实践模式和发展趋势
四、精准农业的中国实践: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和政策建议
    (一) 我国精准农业发展现状
    (二) 我国精准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政策建议
        1. 精准农业技术水平落后且对新技术的评估
        2. 土地流转增速下降, 应在推动规模化经营
        3. 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 应加快构建新型职
五、结论

(9)服务创新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服务创新的文献综述
        二、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文献综述
        三、对现有研究的总体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主要创新点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内涵
        一、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
        二、服务、服务业与服务贸易
        三、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服务创新概述
        一、服务创新的定义
        二、服务创新的特征
        三、服务创新的动力因素
    第三节 马克思的相关理论
        一、服务经济理论
        二、国际贸易理论
        三、竞争理论
        四、创新思想
    第四节 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
        二、竞争优势理论
        三、技术创新理论
        四、新增长贸易理论
第二章 服务创新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关系
    第一节 服务创新是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一、服务创新提高了服务的可贸易度
        二、服务创新促进服务贸易内部结构的优化
        三、服务创新成为服务贸易市场垄断的主导力量
        四、服务创新推动服务贸易企业网络组织的发展
    第二节 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是服务创新的动力
        一、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业是服务创新最主要的使用者
        二、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是服务创新的方向
        三、服务贸易是服务创新最重要的推广途径之一
        四、服务贸易为不同服务创新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
    第三节 服务创新、服务贸易竞争力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
第三章 服务创新对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服务业发展概况
        一、中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的变化情况
        二、中国服务业内部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三、中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第二节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和特征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水平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特征
    第三节 服务创新对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服务创新促进服务贸易项目的开发
        二、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贸易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贸易产品的质量
        四、服务创新影响服务贸易品牌打造
        五、服务创新影响服务贸易产品价格优势的形成
        六、服务创新促进服务贸易商业模式发展
    第四节 服务创新对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择
        二、模型构建
        三、数据来源
        四、实证分析
        五、结论
第四章 服务创新推动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
    第一节 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概况
        一、国际服务贸易1980年以来的发展轨迹
        二、现阶段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服务创新对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方式的影响
        一、服务创新对跨境交付的影响
        二、服务创新对境外消费的影响
        三、服务创新对商业存在的影响
        四、服务创新对自然人流动的影响
    第三节 服务创新已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的核心要素
        一、服务创新对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的作用
        二、服务创新与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理论模型的发展—从“钻石模型”到“加核钻石模型”
第五章 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基于“加核钻石模型”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方法
        一、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的指标评价方法
        二、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的综合评价方法
        三、综合评价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第二节 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二、指标体系
        三、评价对象和数据收集
    第三节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国际比较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过程
        二、实证结果分析
        三、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第六章 服务创新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障碍分析
    第一节 当前服务贸易发展中服务创新呈现出的几种趋势
        一、服务创新的外部环境变化发展越来越快
        二、服务创新领域不断扩大
        三、服务创新的人才多样化需求日益凸显
        四、服务创新带来的贸易收益不断增加
    第二节 服务创新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存在的主要障碍
        一、服务创新投资强度增大制约服务创新的发展
        二、服务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弱化了服务创新的动力
        三、服务创新政策管制过严影响了服务创新活力
        四、服务创新人才不足制约服务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服务创新能力偏弱制约了服务贸易收入的增长
第七章 一些国家基于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做法和经验
    第一节 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实践
        一、美国服务贸易的创新路径
        二、日本的东京模式
        三、德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经验
    第二节 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实践
        一、印度软件服务贸易业的成功经验
        二、巴西服务贸易发展及其促进政策
    第三节 上述国家基于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经验启示
        一、政策引导产业发展
        二、不断优化服务创新环境
        三、重视服务创新人才培养
        四、大力发展信息和通信技术
第八章 基于服务创新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措施建议
    第一节 以深化改革优化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宏观环境
        一、进一步改革创新服务贸易管理体制
        二、加强研究和出台有针对性的服务贸易产业支持政策
        三、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服务贸易竞争法制环境
        四、建设有利于服务创新协同发展的新型组织和共用技术平台
        五、进一步强化国际服务贸易竞争规则创新发展的话语权
    第二节 以强化规划完善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中观战略
        一、开展特色性的服务创新促进区域服务贸易发展
        二、优化服务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区域服务贸易效率
        三、建设服务创新园区攻克区域服务贸易发展瓶颈
    第三节 以创新管理强化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微观基础
        一、以服务创新战略改善服务贸易企业的市场竞争态势
        二、以服务创新要素汇聚提高服务贸易企业的竞争绩效
        三、以服务创新知识管理促进形成服务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
        四、以服务创新人才培育持续保持服务贸易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中国信息服务业集聚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2.1 信息服务业的概念与体系范围的界定
        1.2.2 信息服务业的分类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产业集聚及集聚优势理论综述
    2.1 产业集聚理论
    2.2 集聚优势理论
    2.3 集聚优势与其他优势的关系比较
        2.3.1 集聚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关系
        2.3.2 集聚优势与发挥后发优势的关系
        2.3.3 集聚优势与国家竞争的优势的关系
    2.4 集聚优势经济增长模型
        2.4.1 经济均衡点的存在性与均衡的增长路径分析
        2.4.2 集聚优势的作用机理
        2.4.3 集聚优势的前沿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信息服务业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
    3.1 中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3.1.1 中国信息服务业增加值结构分析
        3.1.2 中国信息服务业资源建设投入分布
        3.1.3 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省际分布
    3.2 中国信息服务业集聚现状
        3.2.1 信息服务业集聚指标及选取说明
        3.2.2 信息服务业集聚总体情况
    3.3 中国信息服务业集聚经济效应
        3.3.1 集聚经济效应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3.3.2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3.3.3 集聚经济效应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3.3.4 实证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信息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
    4.1 基于参数法测算的全要素生产率
        4.1.1 参数法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模型
        4.1.2 参数法测算模型变量选取
        4.1.3 基于参数法全要素生产率模型测算结果
    4.2 基于非参数法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4.2.1 非参数法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模型
        4.2.2 非参数法全要素生产率模型测算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信息服务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5.1 中国信息服务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模型设定与检验
        5.1.1 面板数据模型
        5.1.2 面板模型的检验
        5.1.3 模型指标选取
        5.1.4 模型设定
    5.2 信息服务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信息服务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门槛效应
    6.1 门槛效应回归模型构建
        6.1.1 门槛效应回归模型
        6.1.2 门槛效应模型的检验
        6.1.3 门槛效应模型变量及数据来源
        6.1.4 门槛效应模型的设定
    6.2 门槛效应模型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信息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
    7.1 空间溢出效应模型构建
        7.1.1 空间权重矩阵
        7.1.2 空间依赖性检验
        7.1.3 空间溢出效应模型的设定
        7.1.4 变量设计及数据来源
    7.2 空间溢出效应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7.2.1 空间依赖性检验结果
        7.2.2 空间溢出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及政策启示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主要创新点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全球设施农业发展呈现六大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软件出口的转型升级研究[D]. 朱硕.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2]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万柏玲.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3]四川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D]. 刘根廷.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4]基于积累的社会结构视角的经济全球化研究[D]. 张芷寻.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5)
  • [5]故宫吸猫文化传播策略研究[D]. 卢臻臻. 暨南大学, 2019(04)
  • [6]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策略研究[D]. 李乘. 浙江大学, 2019(01)
  • [7]精准农业:发展效益、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 方向明,李姣媛. 农业经济问题, 2018(11)
  • [8]数字创意产业凸显优势 文化旅游融合开辟新局[A]. 罗昌智. 两岸创意经济研究报告(2018), 2018
  • [9]服务创新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D]. 林惠玲.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10]中国信息服务业集聚效应研究[D]. 夏昉. 吉林大学, 2017(09)

标签:;  ;  ;  ;  ;  

全球设施农业发展呈现六大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