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往伦理论文-徐静

网络交往伦理论文-徐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网络交往伦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网络交往,中学生,交往伦理

网络交往伦理论文文献综述

徐静[1](2016)在《中学生网络交往及对其交往伦理影响十年对比研究(2006-2015)》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最复杂的工具,互联网络的发展全面地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也改变了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和行为方式。青少年作为网络大军中的重要部分,是其中最活跃的群体,同时也是最容易受到网络影响的群体。网络空间的平等性、互动性和隐蔽性等特点,给人们在网络中的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网络交往成为当下人与人之间交往联系的重要途径。网络交往发展至今,给人带来的影响也是足够深远。中学生正处在从儿童走向成人,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期。研究网络交往给中学生交往伦理带来的影响,对帮助教育和研究者更好地把握中学生道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量化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比较法,对比2006年的相关研究,从问卷数据分析中得出当下中学生网络交往较十年前发生的新变化,同时结合访谈和个案研究,探析网络交往的时代变化对中学生交往伦理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发现:与2006年的调查结果相比,网络交往在中学生中的普及度有了新的飞跃,中学生择友的谨慎态度有所下降,情感需求和交际需要依然是中学生热衷于网络交往的主要原因。“网恋”人群小幅下降,网络交往依赖人群却明显增多。网络交往中的变化与不变,对中学生交往伦理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网络交往的自由和开放特性,让中学生更好地培养自信,发展个性,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和谐友好的同伴关系;同时网络的去个性化、虚拟性等特点,也让中学生时常发生语言失范、看淡网际情感、自我迷失等消极的道德行为。本研究立足探索中学生网络交往的时代新变化对其交往伦理带来影响,以期为教育者更好地把握中学生道德成长的重点和关键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6-03-25)

杨汉云,陈艺玮,匡阿红[2](2012)在《网络人际交往伦理道德危机的改善》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人际交往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伦理道德的危机。目前网络人际交往已经出现了大量目的不相一致、利益互相冲突、需要互相撞车与伦理道德相左等情形。网络时空中充满着竞争、冲突与斗争,甚至已经出现了大量网络暴力活动。因此,针对网络人际交往中的伦理道德危机,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改善,从而优化网络环境,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道德建设。(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2年05期)

张银[3](2011)在《大学生网络交往伦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交往是网络社会所特有的一种交往方式,它是基于网络技术存在的,是现实社会交往的延伸和新发展。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网民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网络使用的主力军,网络交往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网络交往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大学生交往的空间、丰富了大学生交往的内容;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大学生网络交往伦理问题,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规范大学生网络交往伦理已经刻不容缓。基于此,本文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网络交往伦理问题,以大学生作为网络交往行为的主体,对如何规范大学生网络交往伦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本文从大学生网络交往伦理问题的本质探究开始,阐述大学生交往、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内涵和大学生网络交往伦理的基本特点。分析大学生网络交往伦理问题的各种具体表现,剖析了大学生网络交往伦理问题产生的内在和外在根源。尝试从构建大学生网络交往伦理规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意义及原则几个方面进行探索,提出规范大学生网络交往伦理的途径,以期规范大学生网络交往、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学院》期刊2011-06-12)

孙艳杰[4](2011)在《网络交往伦理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交往活动自古有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项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所必不可缺少的条件。在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传统社会在地域上是相对狭小的,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局限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地域的有限性也就决定了交往的双方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熟悉的,并且对于交往的双方来说,无论是交往所采取的方式,还是交往所遵守的规则都有着一致或是相似的看法。传统社会的自然条件使传统社会的交往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特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网络交往空间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交往平台。这个新的交往平台是依靠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搭建起来的。在计算机技术深入到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此时的交往与传统社会的交往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时的交往摆脱了地域的限制,不需要在彼此熟知的人们之间进行。此时的交往是虚拟性的交往,因此网络交往具有自身的特点,此时的交往是以计算机为媒介,以文本信息为基础来传达人们之间的交流信息,现实社会中的人与人交往变成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往。交往的内容不会受到道德的审核。由于网络交往是以计算机等工具为中介,任何技术带来社会发展的同时,必然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网络交往也是如此,网络交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学习,但同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的包括无政府主义泛滥、道德相对主义、人际关系的弱化、网络犯罪等等,这些问题是在网络交往的过程中出现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网络交往产生问题的根源所在,这些原因主要包括网络自身的技术原因、网络法律的滞后、网络道德主体的缺失等等。最后,也就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就是在认识到问题产生根源的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根据以上的思路,本文主要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简单的论述了交往和网络交往的概念,以及他们各自的特点,从论述中就可以清晰的得出交往和网络交往的区别和联系。第一部分的论述也就为我们展开下一部分的内容做好了铺垫。只有认识到网络交往和传统社会交往的不同才能够更好的理解网络交往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网络交往中所出现的伦理问题。在区别传统交往和网络交往的基础上,认识到网络交往所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着重介绍这些问题的表现及其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这些问题主要的包括无政府主义泛滥、道德相对主义、人际关系弱化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了网络社会的有序运行,尤其是网络犯罪给国家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正常有序的运转。如果对这些问题放任自流,后果将不堪设想。第叁部分是解决伦理问题的措施。这部分是本篇文章的核心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所需要论述的部分,任何事情的产生,都有其原因,网络交往伦理问题的产生也是如此,因此就要求我们在认真的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的基础上找到相应的对策,从而从根本上制止网络交往伦理问题的产生。进而促进网络交往健康有序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1-06-01)

杨欣[5](2010)在《网络时代的人际交往伦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际关系与人们的道德行为理念、价值观发生了巨变。网络空间的虚幻、刺激、无所不能使得人们在其中建立了虚拟与现实相交互的便捷、高效、立体、全方位的网络沟通平台,从而形成了道德主体不确定、伦理规范多元化、道德评价尺度相对化等特征。基于以上特点,笔者本着规范网络秩序,强化人际交往伦理的目的出发,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还网络一片宁静、有序、健康、和谐的运行空间。(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0年36期)

张华荣[6](2008)在《网络时代的人际交往伦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逐步成为时代的标志与特征,网络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传统交往提供了一种新的通信介质,带来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由于网络交往的独特性,与传统交往方式相比,这种虚拟交往方式的出现,提高了人们交往的效率,扩大了人们交往的范围,拓宽了人际交往的新领域,极大地增强了人们交往的互动性和多层次性,但它常常是以人们道德关系的松散和疏离为代价。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已经突破了传统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内涵。这种新的交往方式对现实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它对现有法律和传统道德规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网络交往产生的道德危机危及到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网络人际交往的困惑使社会正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如何解决这些技术进步和德性现代化命题,正视并深入研究网络人际交往伦理问题已迫在眉睫了。本文主要围绕网络时代人际交往产生的伦理问题展开论述,以此为基础平台,通过分析网络时代人际交往实践的现状,从理论分析到现实思考,多层次、多角度考察和分析主题,并结合计算机科学与网络技术以及哲学、伦理学、交往行为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侧重从伦理学角度对网络交往中出现的伦理道德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众多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网络交往基本形式、主要特征、网络时代人际交往方式的转变以及所产生的伦理问题进行梳理阐述和对比分析。立足于研究当前我国有关网络交往产生的伦理道德问题,深挖其根源,根据网络社会人际交往的特点与类型,将归结点定位在探寻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对策思路上、并试图探讨解决网络交往伦理问题方法与对策,发挥其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实践中的重要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08-12-19)

张茂聪,王培峰[7](2007)在《网络交往伦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新视域》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道德危机是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网络文化合理性的不足或缺失是网络道德危机的深刻社会根源。网络交往伦理的核心价值取向包括自由、开放与规范、秩序、理性的统一,公共意识与个体文化自觉的统一,对数字的尊重,有限共享与互惠的统一。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必须面向以网络文化为交往媒介的网络交往伦理的重建。(本文来源于《教育研究》期刊2007年07期)

王兴尚,马焱[8](2005)在《论网络组织的交往伦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组织是超越市场和企业两分法的复杂组织形态。网络组织的形成,一是通过在垂直的层级制企业之内缩减层次而形成水平化的网络结构,二是通过在分散的企业之间建立信任关系而形成聚集型网络结构。世界上典型的网络组织形态是华人的家族网络、日本的“系列”社群网络、东南亚的“关系”裙带网络、美国的企业家网络。网络组织形成了不同于市场与层级制的交往伦理:一是网络组织以非强制价值观和非正式行为规范作为彼此交往的基础;二是网络组织以超理性的、富有人情味的相互恩惠作为彼此交往的规则。网络组织交往伦理的精神实质是一种形式的非理性主义和实质的功利主义。(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05年35期)

黄少华,魏淑娟[9](2003)在《论网络交往伦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空间的崛起 ,使交往伦理面临一种全新的境遇。与现实社区中建立在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往基础上的交往伦理不同 ,网络交往伦理是以身体不在场的匿名交往为基础的 ,因而具有道德主体不确定、伦理规范多元化、道德评价尺度相对化等特征。建构网络交往伦理的根本目的 ,在于引导网络交往迈向一种真正平等、民主、自由、兼容、共享、公正、和谐的状态。(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期刊2003年02期)

网络交往伦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网络人际交往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伦理道德的危机。目前网络人际交往已经出现了大量目的不相一致、利益互相冲突、需要互相撞车与伦理道德相左等情形。网络时空中充满着竞争、冲突与斗争,甚至已经出现了大量网络暴力活动。因此,针对网络人际交往中的伦理道德危机,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改善,从而优化网络环境,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道德建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网络交往伦理论文参考文献

[1].徐静.中学生网络交往及对其交往伦理影响十年对比研究(2006-2015)[D].南京师范大学.2016

[2].杨汉云,陈艺玮,匡阿红.网络人际交往伦理道德危机的改善[J].东南传播.2012

[3].张银.大学生网络交往伦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

[4].孙艳杰.网络交往伦理问题及其对策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

[5].杨欣.网络时代的人际交往伦理研究[J].才智.2010

[6].张华荣.网络时代的人际交往伦理研究[D].南昌大学.2008

[7].张茂聪,王培峰.网络交往伦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新视域[J].教育研究.2007

[8].王兴尚,马焱.论网络组织的交往伦理[J].商业时代.2005

[9].黄少华,魏淑娟.论网络交往伦理[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

标签:;  ;  ;  

网络交往伦理论文-徐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