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沙植物群落论文-杨瑞红,赵成义,王新军,唐毅

固沙植物群落论文-杨瑞红,赵成义,王新军,唐毅

导读:本文包含了固沙植物群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荒漠生态系统,固沙植被,指标体系,群落稳定性

固沙植物群落论文文献综述

杨瑞红,赵成义,王新军,唐毅[1](2015)在《固沙植物群落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固沙植物群落是风沙区生态系统的阴阳表,其稳定性的研究,对于风沙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至关重要。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固沙植被稳定性研究进展,阐明了植被稳定性机制研究的现状和稳定性研究的方法,运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理论分析,建立干旱区固沙植被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共分为3层30个指标,较全面地涵盖了植被、生境、干扰不同范畴。(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常兆丰,韩福贵,仲生年,王强强,张应昌[2](2012)在《民勤荒漠区几种主要固沙植物群落的水分平衡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在自然状态下植物群落的自然稀疏密度、水分营养面积和耗水量等水分平衡特性,选择民勤荒漠几种典型植物群落,运用连续4 a的样方观测资料,分析了天然沙蒿、天然麻黄和人工梭梭林群落在自然降水条件下植物群落的自然稀疏密度、水分营养面积和耗水量等水分平衡特性。结果表明:天然沙蒿、天然麻黄和人工梭梭林群落在当地的自然稀疏密度相对稳定。群落中成年梭梭林的年耗水量与他人在同一地区用蒸渗仪且地下水位控制在1.4 m时测定的3 a幼苗的耗水量相当,梭梭密度较他人用降水量和蒸腾量、蒸发量推算的密度偏小。实验条件下单株植物的耗水量并不等于群落中个体的平均耗水量,在自然状态下研究得到的单株耗水量较在实验条件的下结论更为真实。植物蒸腾耗水量方面研究的真正有意义的是其在接近凋萎时的蒸腾耗水量,而不是特定供水条件下的几个特定值。(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2年01期)

代金霞,赵辉[3](2011)在《宁夏荒漠草原固沙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宁夏荒漠草原5种主要的固沙植物群落不同土层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中均以细菌占绝对优势,其次为放线菌,真菌种群数量最少。土壤微生物数量垂直动态分布明显,微生物总数在土壤表层显着多于深层,而同一土层内各种微生物数量随植被类型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沙蒿群落土壤微生物数量最多,而苦豆子群落土壤微生物数量最少;不同植被土壤酶活性有显着性差异,过氧化氢酶和脲酶的活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碱性磷酸酶则无定向变化。(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4期)

张颖,李伦,曹成有[4](2011)在《科尔沁沙地典型人工固沙植物群落土壤硝化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26年生的小叶锦鸡儿、山竹岩黄蓍、差巴嘎蒿、小黄柳和樟子松5种典型人工固沙群落及不同生长年限的小叶锦鸡儿群落为研究对象,对群落土壤养分、酶活性和硝化活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26年生的小叶锦鸡儿群落土壤有机质、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明显高于其他4种植物群落;小叶锦鸡儿群落土壤脲酶、蛋白酶活性和硝化活性最高,小黄柳群落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土壤脲酶和蛋白酶分别与有机质呈显着正相关。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小叶锦鸡儿群落土壤养分、酶活性和硝化活性逐渐升高,其中有机质、脲酶和蛋白酶活性与生长年限之间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1年07期)

曹成有,陈家模,邵建飞,崔振波[5](2011)在《科尔沁沙地四种固沙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季节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科尔沁沙地不同人工固沙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动态规律,选取25年生小叶锦鸡儿、山竹岩黄蓍、差巴嘎蒿、樟子松群落为对象,研究了固沙植物群落0~30cm土壤蛋白酶、脲酶、蔗糖酶、磷酸单酯酶、多酚氧化酶、硝酸还原酶、脱氢酶7种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C、N、P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种人工植物群落土壤7种酶活性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均表现为春季开始逐渐升高,到夏季植物旺盛时逐渐达到最大值,秋冬季达到最低值。微生物生物量C、N的动态变化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相同,而土壤微生物量P的季节变化则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这些变化在0~10cm土层更为显着。7种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最高值均出现在土壤表层(0~10cm),随着土层的加深生物活性逐渐降低。小叶锦鸡儿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7种酶活性均高于其他3种植物群落。(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1年02期)

陈家模[6](2009)在《四种人工固沙植物群落对土壤养分及生物活性的改良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科尔沁沙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中人工植被与土壤的互作关系,选择小叶锦鸡儿、樟子松、山竹岩黄蓍和差巴嘎蒿4种典型的人工固沙植被为对象,以半流动沙丘为对照,研究了不同类型植被对风沙土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改良作用及这些指标的年内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植物群落建立后,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均显着提高,并均表现出表层(0~10cm)含量和活性最高,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含量和活性呈现下降趋势。但不同的人工植物群落对土壤的改良作用有显着差异,具体关系为小叶锦鸡儿>差巴嘎蒿>樟子松>山竹岩黄蓍。在季节动态方面,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含量和土壤蛋白酶、脲酶、蔗糖酶、磷酸单酯酶、多酚氧化酶、硝酸还原酶、脱氢酶活性均呈现出夏季>秋季>春季的特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P的含量为春季>夏季>秋季;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的含量中,差巴嘎蒿和山竹岩黄蓍为秋季>夏季>春季,小叶锦鸡儿则是夏季>秋季>春季,樟子松为夏季>秋季。科尔沁沙地中土壤养分(有机质、全N、全P、水解N、速效P、速效K)、微生物生物量(C、N、P)与土壤酶(蛋白酶、脲酶、蔗糖酶、磷酸单酯酶、多酚氧化酶、硝酸还原酶、脱氢酶)之间及7种土壤酶之间均存在极显着的相关关系(P≤0.01)。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P之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与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之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与蛋白酶、脲酶、磷酸单酯酶和多酚氧化酶之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P则与磷酸单酯酶;土壤有机质与蛋白酶和蔗糖酶之间;土壤水解N与蛋白酶和硝酸还原酶之间,均存在回归关系。小叶锦鸡儿对土壤改良效果显着且优于其他植被,是优良的固沙植物种类,可在科尔沁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条件的地区可混播山竹岩黄蓍和差巴嘎蒿并建立樟子松林,将更有利于防风固沙和植被恢复。(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09-06-01)

周景陶,高娃,史万林[7](2008)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飞播固沙植物群落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998~2001年连续4年对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飞播固沙植物群落特性研究的结果表明,其主要影响因子是土壤含水率。沙蒿(Artemisia arenaria DC.Prodr.)飞播8年后群落基本趋于稳定。其密度为1500株/hm2左右,盖度为10%左右;杨柴(Hedysarum mongolicum Turcz.)和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 CV.'shada wang')群落密度为800~1000株/hm2,盖度为12%左右。(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期刊2008年01期)

曹成有,朱丽辉,蒋德明,范世香[8](2004)在《固沙植物群落稳定性机制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多样性理论和冗余理论对固沙植物群落稳定性机制进行了论述。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能很好地反映固沙植物群落的稳定性状态。在生物学各级水平都存在冗余,冗余是生命系统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性,其主要功能是确保生物个体和群体更好地适应极端环境、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和保持稳定,而且其功能只是在受到干扰时才明显地表现出来。削弱冗余,会导致在个体、种群或群落水平上产生补偿作用,以此来增加群落的功能。固沙植物群落的稳定程度主要取决于群落内冗余的数量和结构,冗余越多结构越复杂,群落越稳定。削弱固沙群落的根系冗余可获得生物量上的补偿,但使群落稳定性下降。(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04年04期)

宁瑞些[9](2001)在《乌兰布和沙漠固沙植物真菌群落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98~2000年对乌兰布和沙漠不同生境(荒漠区、干旱草原区、)下5个采集地内固沙植物真菌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分别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R1)、Menhinick丰富度指数(R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λ)、Pieou均匀度指数(E1)、Sheldon均匀度指数(E2)、Heop均匀度指数(E3)计算固沙植物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结果表明,真菌种类有133种,主要优势种为散播烟霉(Fumagovagans Pers.)、细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 Nees.)、壳囊孢属(Cytospota spp.)和壳二孢属(Ascochyta spp.)。从R1、R2、H'、λ、E1、E2和E3几个指数的变化可以看出:R1、R2的变化趋势基本上与H'、λ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呼和浩特市(⑤)沙林中心植物园(②)>106治沙工区(③)乌海治沙林场(④)沙林中心第一实验场(①);E1、E2和E3的变化趋势基本上一致,表现为:①>③>④>⑤>②。总之,各采集地真菌群落的多样性特征是真菌与栖地的地理生境长期相互作用的反映,沙化环境中真菌多样性发生衰减现象,H'、λ和丰富度指数随生境渐好而递增。(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01-05-01)

固沙植物群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在自然状态下植物群落的自然稀疏密度、水分营养面积和耗水量等水分平衡特性,选择民勤荒漠几种典型植物群落,运用连续4 a的样方观测资料,分析了天然沙蒿、天然麻黄和人工梭梭林群落在自然降水条件下植物群落的自然稀疏密度、水分营养面积和耗水量等水分平衡特性。结果表明:天然沙蒿、天然麻黄和人工梭梭林群落在当地的自然稀疏密度相对稳定。群落中成年梭梭林的年耗水量与他人在同一地区用蒸渗仪且地下水位控制在1.4 m时测定的3 a幼苗的耗水量相当,梭梭密度较他人用降水量和蒸腾量、蒸发量推算的密度偏小。实验条件下单株植物的耗水量并不等于群落中个体的平均耗水量,在自然状态下研究得到的单株耗水量较在实验条件的下结论更为真实。植物蒸腾耗水量方面研究的真正有意义的是其在接近凋萎时的蒸腾耗水量,而不是特定供水条件下的几个特定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固沙植物群落论文参考文献

[1].杨瑞红,赵成义,王新军,唐毅.固沙植物群落稳定性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

[2].常兆丰,韩福贵,仲生年,王强强,张应昌.民勤荒漠区几种主要固沙植物群落的水分平衡特性[J].干旱区地理.2012

[3].代金霞,赵辉.宁夏荒漠草原固沙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1

[4].张颖,李伦,曹成有.科尔沁沙地典型人工固沙植物群落土壤硝化活性[J].生态学杂志.2011

[5].曹成有,陈家模,邵建飞,崔振波.科尔沁沙地四种固沙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季节动态[J].生态学杂志.2011

[6].陈家模.四种人工固沙植物群落对土壤养分及生物活性的改良作用[D].东北大学.2009

[7].周景陶,高娃,史万林.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飞播固沙植物群落特性的研究[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8

[8].曹成有,朱丽辉,蒋德明,范世香.固沙植物群落稳定性机制的探讨[J].中国沙漠.2004

[9].宁瑞些.乌兰布和沙漠固沙植物真菌群落多样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1

标签:;  ;  ;  ;  

固沙植物群落论文-杨瑞红,赵成义,王新军,唐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