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论文-王蓉,孔丹丹,杨世海,杨美华

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论文-王蓉,孔丹丹,杨世海,杨美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重金属,快速检测,应用领域

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论文文献综述

王蓉,孔丹丹,杨世海,杨美华[1](2019)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技术在重金属快速检测领域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因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与灵敏度,较低的成本与易于携带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大领域中重金属的实时监测。介绍了4类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医药及临床样本等方面的应用情况,以期对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11期)

王春燕,蒋晓青,周泊[2](2019)在《基于Cu-TPA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对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对苯二甲酸铜(Cu-TPA)能产生强的电化学信号设计了一种灵敏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并将其用于测定黄曲霉毒素B1(AFB1).信号探针中的Cu-TPA含有可产生电化学信号的Cu(Ⅱ),当加入一定量的AFB1后,AFB1与探针中特定的适配体结合,使信号探针脱落,电化学信号降低.根据电化学信号值的变化实现了对AFB1的检测.在最佳条件下,该传感器的检出限为4. 2×10-6ng/m L(S/N=3),线性范围为10-5~10 ng/m L.将该传感器用于啤酒中AFB1的检测,回收率为95%~106%.(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梦鹤,明德松[3](2019)在《5种检测核酸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卫生经济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基于金电极、玻碳电极、碳糊电极、丝网印刷电极和ITO玻璃电极(5种工作电极)可检测核酸的5种检测系统的经济效果。方法以完成单次检测的成本作为经济学分析的成本,以约登指数代表效果进行成本-效果分析(CEA),同时应用成本-效用分析(CUA)、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对相应检测系统进行经济学分析。结果基于金电极、玻碳电极、碳糊电极、丝网印刷电极和ITO玻璃电极的5种检测系统的成本分别是3.70元/支、4.20元/支、5.25元/支、33.98元/支和5.01元/支,5种检测方法的约登指数均为1。5种检测系统的C/E分别是3.70、4.20、5.25、33.98和5.01;C/U分别是6.61、6.89、9.91、62.93和9.45。应用金电极的检测系统的C'/E和C'/U均最小(2.96、5.29)。使用玻碳电极的系统相对使用金电极的系统而言,△C>0、△E_0>0;而使用碳糊电极、丝网印刷电极、ITO玻璃电极的系统时,其△C>0、△E_0<0。结论从CEA和CUA角度看,使用金电极的检测核酸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系统具有较好的经济效果。敏感性分析证明了CEA和CUA结果的可靠性。经ICER可知,临床上使用金电极的系统或玻碳电极的系统均可供考虑,选择何种系统由使用者的意愿决定。(本文来源于《中国循证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邱志伟,接贵芬[4](2019)在《基于二茂铁功能化的石墨烯免标记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及核酸扩增技术实现对弧菌dsDNA的灵敏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使用二茂铁(Fc)功能化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复合材料及核酸扩增技术构建了一个免标记且简易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实现对食源性弧菌的高灵敏度地检测。探索了最佳的实验体条件,在最佳条件下,二茂铁的峰电流信号的改变与目标物的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10~(-22)~10~(-15) mol·L~(-1),检测限为4.6×10~(-23) mol·L~(-1),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分析和临床诊断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林启凰,林聪炜,叶廷秀,张岗,陈丹[5](2019)在《新型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乳腺癌转移基因的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每年发病率及死亡率不断升高,其中乳腺癌转移是乳腺癌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新型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易于操作、准确性好等诸多优点,能够较好地应用于临床上常规检查难以发现的乳腺癌早期转移标志基因及序列的检测,为下一步乳腺癌病人实际样品的检测奠定坚实的实验基础,从而有效降低了乳腺癌死亡率,并且改善乳腺癌患者生存。因此研究一种新型的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能够快速、灵敏并准确的检测出乳腺癌转移标志基因对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9年09期)

张莉蕴,王延新,王玉可,欧亚红,彭大鹏[6](2019)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真菌毒素是真菌在食品或饲料中生长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这些低分子质量化合物既是天然存在的,同时也是无法避免的。真菌通过两种途径进入食物链,一方面可以直接从受真菌毒素污染的植物性食品成分进入食物链;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食物中产毒真菌生长的间接污染进入食物链。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成熟的玉米、谷物、大豆、高粱、花生和饲料作物中。食用受真菌毒素污染的食物或饲料会对人和动物造成急性或慢性毒性。真菌毒素除了有直接食用受霉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和饲料造成的不良影响外,还有因为摄入动物源性食品,如肉类、牛奶或鸡蛋,含有真菌毒素的残留物或代谢物而引起的公众健康问题。目前虽然已经鉴定出超过400种真菌毒素,但食物中广泛存在的6种毒素: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菌素、呕吐毒素及T-2毒素,已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持续的食品安全问题。该论文总结了6种真菌毒素的毒性,重点分析了近年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这几种真菌毒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总结分析去展望其在真菌毒素检测方面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9期)

汤玉娇,戴诗岩,周羽婷,程圭芳,何品刚[7](2019)在《基于DNA模板点击化学和催化发夹型DNA自组装反应的新型均相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miRNA-21》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了一种利用DNA模板点击化学和催化发夹型DNA自组装反应(Catalyzed hairpin assembly,CHA)指示并放大信号,检测miRNA-21的新型均相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根据目标物miRNA-2的序列设计了两种发夹结构的探针,分别修饰5-氨基-2,3-二氰基-1,4-萘醌(ADNQ)和3(2-呋喃)丙酸(FPA),利用目标物miRNA-2引发的两种探针间的催化发夹组装使ADNQ和FPA的分子间距缩小,发生Diels-Alder反应,在实现目标物循环信号放大的同时,破坏ADNQ的化学结构,导致电化学响应信号降低,据此检测miRNA-21的浓度。采用循环伏安法(CV)、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和凝胶电泳等考察了此传感器的分析性能。结果表明,在0.1~1.0×10~4 pmol/L浓度范围内,此传感器响应电流变化值与miRNA-21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37 pmol/L(S/N=3)。将此传感器用于小鼠血清和全血裂解液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本传感器适用于miRNA-21的检测。(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9年07期)

卢宇勋,李灿鹏,赵卉[8](2019)在《基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核酸肿瘤标志物检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生物标志物可以实现对癌症的早期诊断,监测肿瘤的发展和预后.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各种类型的核酸被发现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可作为核酸肿瘤标志物,而且它们对癌症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意义.由于核酸大都具有不稳定性、表达的动态性和低丰度等特点,因此快速灵敏并特异地检测该类肿瘤标志物就显得尤为重要.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类快速发展的检测方法能够满足这些需求.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电化学分析法彰显高效、灵敏、简便等优点,而且电化学检测设备装置轻便、廉价且易于微型化和集成化.近年来,用于检测核酸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在精准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从各种类型的核酸肿瘤标志物入手,介绍检测核酸标志物的电化学传感器在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对电化学传感器体系中的探针设计和信号放大策略两个方面进行重点介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潘昱韡,毛康,Tuerk,Franziska,杨竹根[9](2019)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污水分析及污水流行病学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污水流行病学(wastewater-based epidemiology, WBE)已被证明是用来监测社区毒品滥用和公共健康的一种有效评估方法,该方法通过定量分析指定社区污水回收站中污水的药物残留或者代谢物来反推社区中人们对毒品的消耗量并结合指定社区的人口数量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响应时间快、成本低、分析样品需求量小、数据分辨率高以及能够现场快速测试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疾病快速诊断、环境污染监测、食品安全以及毒品检测等领域.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是分析污水中的毒品及其代谢物的主要方法,但随着传感技术尤其是电化学传感器近来的快速发展,也开始被用于研究污水传染病学并可实现现场快速测量.本文综述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污水中无机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如农药、毒品)、生物分子(如DNA)以及细菌等微生物分析中的最新进展,同时还论述了目前电化学传感器技术在污水流行病学领域的应用和未来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来源于《电化学》期刊2019年03期)

朱济锋,黎学思,周大明,于乐泳,王国东[10](2019)在《基于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的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制备一种简单、快速和可重复方法构建DNA生物传感器。将带负电的氧化石墨烯(GO)与半胱氨酸上带正电的氨基基团通过静电作用相互吸附,用线性扫描伏安法(LSV)电化学还原电极表面吸附的GO。将二茂铁标记的DNA(Fc-DNA)探针固定到r GO表面,成功构建DNA传感器。传感器的制备过程使用循环伏安法和拉曼光谱表征。通过杂化前后DNA传感器所展现出方波信号峰电流的差异,实现对目标DNA的定量检测。实验结果表明:目标DNA浓度在1. 0×10~(-13)~1. 0×10~(-6)mol/L范围内,峰电流变化与目标DNA浓度呈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 981,检测限是2. 0×10~(-13)mol/L (S/N=3)。(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19年06期)

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对苯二甲酸铜(Cu-TPA)能产生强的电化学信号设计了一种灵敏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并将其用于测定黄曲霉毒素B1(AFB1).信号探针中的Cu-TPA含有可产生电化学信号的Cu(Ⅱ),当加入一定量的AFB1后,AFB1与探针中特定的适配体结合,使信号探针脱落,电化学信号降低.根据电化学信号值的变化实现了对AFB1的检测.在最佳条件下,该传感器的检出限为4. 2×10-6ng/m L(S/N=3),线性范围为10-5~10 ng/m L.将该传感器用于啤酒中AFB1的检测,回收率为95%~106%.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论文参考文献

[1].王蓉,孔丹丹,杨世海,杨美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技术在重金属快速检测领域中的研究进展[J].分析试验室.2019

[2].王春燕,蒋晓青,周泊.基于Cu-TPA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对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3].王梦鹤,明德松.5种检测核酸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卫生经济学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9

[4].邱志伟,接贵芬.基于二茂铁功能化的石墨烯免标记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及核酸扩增技术实现对弧菌dsDNA的灵敏检测[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林启凰,林聪炜,叶廷秀,张岗,陈丹.新型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乳腺癌转移基因的研究及应用[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

[6].张莉蕴,王延新,王玉可,欧亚红,彭大鹏.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9

[7].汤玉娇,戴诗岩,周羽婷,程圭芳,何品刚.基于DNA模板点击化学和催化发夹型DNA自组装反应的新型均相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miRNA-21[J].分析化学.2019

[8].卢宇勋,李灿鹏,赵卉.基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核酸肿瘤标志物检测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9

[9].潘昱韡,毛康,Tuerk,Franziska,杨竹根.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污水分析及污水流行病学中的应用进展[J].电化学.2019

[10].朱济锋,黎学思,周大明,于乐泳,王国东.基于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的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9

标签:;  ;  ;  ;  

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论文-王蓉,孔丹丹,杨世海,杨美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