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间距优化论文-李婷,靳文舟,朱子轩

站间距优化论文-李婷,靳文舟,朱子轩

导读:本文包含了站间距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交通工程,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出行时间,最优站间距

站间距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婷,靳文舟,朱子轩[1](2019)在《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站间距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站间距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因素,合理的站间距能缩短乘客的出行总时间,增强线路的客流吸引能力,提高线路的运营效率。阐述地铁站间距研究现状,分析乘客使用城市轨道交通出行的时间组成,建立乘客总出行时间与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站间距的关系式,并基于微积分思想提出最优站间距的计算方法。以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为例,选取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线网进行最优站间距研究。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的线网规划、站间距规划及站点选址,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及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铁道运输与经济》期刊2019年11期)

赵亚军[2](2019)在《新建市域铁路站间距优化及站点布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当前国内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居民出行的快捷化需求,新建市域铁路成为最契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轨道交通方式。市域铁路是服务于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间具有通勤、通学等规律性客流的公交化客运专线铁路,可有效满足市域范围内交通需求,但在蓬勃发展趋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规划建设进程缓慢、新近开通线路上座率偏低、与其他交通方式接驳换乘不便、站点布设不能有效吸引客流、旅速不能满足出行需求等,其根本原因就是站间距大小与站点布设位置不当,为完善此类问题新建市域铁路站间距如何优化亟待研究。论文首先从区域轨道交通多层次网络构成出发,分析市域铁路概念、特征、功能定位及技术特征等,详尽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市域铁路发展现状和站间距特征,在分析站间距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认为列车运行速度和乘客出行耗时是最直接影响市域铁路站间距的可量化因素;然后提出建立基于列车运行速度和乘客出行耗时最少两个角度构建站间距优化模型,选取合适的约束目标以及参数取值,得出规范中规定的最高设计速度内站间距合理取值通常在1.4km~5.0km之间;并提出站点布设方法,给出了备选站点选取的方法和步骤,构建站点覆盖量的计算模型和基于熵权法的灰色关联度模型对站点布设方案进行评价,确定最优站点布设方案和站间距优化结果。最后以温州市域铁路S2线为例,依据文中建立的站间距优化模型结合相关规划设计资料对该模型进行了实际应用。确定温州市域铁路S2线最优平均站间距为3323m,并结合方案布设模型和方案评价体系,得出S2线的站点布设方案及站间距优化设置结果。(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20)

纪良红,邢岩,付佳璐,殷旭,种发光[3](2017)在《沈阳238路公交停靠站间距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公共交通系统中,公交站间距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优化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公共交通运输的服务质量和效率,而且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道路交通的通行能力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论文在总结公交运行、停靠特征等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公交停靠站优化设计的因素,建立了乘客总出行时间最小的站距模型、车辆限制配置模型和多目标系统总成本最小模型,并根据实际应用对模型进行修正,为公交站间距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最后,以沈阳238路公交路线为例,对其现状进行分析,从而进行优化设计以及评价。(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大会论文集》期刊2017-11-22)

宋昵,夏贤康[4](2017)在《基于BRT系统总成本最小的站间距优化模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的快速公交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许多城市都已开通BRT系统并逐渐广泛应用,常用的优化模型有以乘客总出行时间最短为目标的站间距优化模型或以社会经济效益最大为目标的站间距优化模型等,此类模型考虑得都较为片面,只从乘客、运营者或政府单个视角考虑站间距的设置,而没有综合加权予以优化。本文基于BRT系统总成本最小的角度来建立数学模型,分别通过分析计算求出各部分的成本,确定BRT的最优站间距,最后以临沂市BRT建设为实例求解最优站间距,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城市公共交通》期刊2017年02期)

刘秉政,葛颖恩,曹凯[5](2016)在《基于地铁与公交站间距差异的票价及换乘优惠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到地铁与公交站间距的差异,将两种方式协同服务下的乘客按照其可选择路径的不同分为叁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对两种方式的票价和换乘优惠进行优化,并详尽分析不同类型乘客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对最优票价及换乘优惠的影响.为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本文构建一个双层规划模型:上层追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下层为基于弹性需求的随机用户均衡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对双层规划模型进行求解.最后,通过算例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在对地铁与公交的票价及换乘优惠的优化中,不可忽略两种方式站间距的差异;2考虑站间距差异后,两种方式的最优票价有所提高,且其票价及换乘优惠之间的差值均将减少.(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期刊2016年03期)

左忠义,赵汉鲲[6](2014)在《城市轨道交通站间距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受站间距影响的城市轨道交通相关指标分析,学习并借鉴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站间距优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及研究方法,以实际数据作为基础,首先对客流分布和乘客出行时间这两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认为城市轨道客流随着乘坐距离的变化存在着一个先增后减的函数变化;根据对客流分布以及乘客出行时间的分析,将乘客出行时间成本转化成经济效益指标,将票价收入标准与客流分布进行结合得到地铁票价收入的经济效益;之后结合乘客出行时间的经济效益和票价收入的经济效益按照总收益最大化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站间距优化模型,并实施优化计算,得到理论上的最优站间距.(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赵汉鲲[7](2013)在《城市轨道交通站间距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的交通拥挤状况加剧。因此,现阶段我国各大城市都在采取积极措施以求改善交通状况。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作为一种能够有效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现状的公共交通方式,它的运行是否更加高效、快捷,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中的作用,现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在研究轨道交通问题时站间距是一个必然要考虑的因素。站间距设置若是不够合理会影响乘客的出行便捷程度,导致轨道交通客流量不足,使轨道交通难以达到它的建设目的,不能够满足建设轨道交通的初衷。因此它的设定合理与否对轨道交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说明对站间距进行合理优化非常有意义。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初期,如何通过预测客流来确定合理的城市轨道交通站间距。文中,首先分析归纳了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站间距优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及研究方法;然后从系统特性、城市规模、方式竞争特性以及车站区位等几方面,对城市轨道交通站间距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继而根据对运营成本、工程造价、出行距离分布、土地开发等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建立了与站间距相关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各项成本效益指标,并将不同的成本效益指标在单位上做了统一。最终,本文以轨道交通总收益最大作为目标,将各个成本效益指标引入并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站间距优化模型,然后根据实际数据利用整数规划和搜索法相结合的混合型算法实施优化计算,得到理论上的最优平均站间距。(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期刊2013-06-08)

张兴华,周翔[8](2013)在《轨道交通——站间距优化模型在郑州市地铁建设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轨道交通站间距优化,通过C语言程序编程求解最优站间距,并对郑州市即将竣工的地铁1号线2号线站点数设置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对郑州市地铁3、4、5、6号线的模型解答进行了修正,最终得出其最优站点数分别为31、24、30、19,为后序修建的地铁站间距的设置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3年06期)

刘赛花,李金萍,呼超[9](2011)在《轨道交通站间距优化模型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对轨道交通最优站间距的研究都是以乘客出行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立以轨道线路系统总成本(其中含乘客出行时间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的站间距优化模型,并考虑用轨道乘客流量随站间距的概率分布来建立模型,最后结合西安地铁一号线,采用VF程序模拟搜索方法求解最优站间距,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站间距取1 000~1 200m范围内的某值,乘客平均出行时间最小,西安地铁一号线最优站间距为1 050m。(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杨远祥[10](2008)在《基于车辆行驶时间和配置车辆数的BRT站间距优化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分析影响站间距设置的因素入手,从运营者和乘客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基于车辆行驶时间和配置车辆数的站间距优化模型。最后通过具体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本文来源于《城市公共交通》期刊2008年01期)

站间距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满足当前国内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居民出行的快捷化需求,新建市域铁路成为最契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轨道交通方式。市域铁路是服务于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间具有通勤、通学等规律性客流的公交化客运专线铁路,可有效满足市域范围内交通需求,但在蓬勃发展趋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规划建设进程缓慢、新近开通线路上座率偏低、与其他交通方式接驳换乘不便、站点布设不能有效吸引客流、旅速不能满足出行需求等,其根本原因就是站间距大小与站点布设位置不当,为完善此类问题新建市域铁路站间距如何优化亟待研究。论文首先从区域轨道交通多层次网络构成出发,分析市域铁路概念、特征、功能定位及技术特征等,详尽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市域铁路发展现状和站间距特征,在分析站间距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认为列车运行速度和乘客出行耗时是最直接影响市域铁路站间距的可量化因素;然后提出建立基于列车运行速度和乘客出行耗时最少两个角度构建站间距优化模型,选取合适的约束目标以及参数取值,得出规范中规定的最高设计速度内站间距合理取值通常在1.4km~5.0km之间;并提出站点布设方法,给出了备选站点选取的方法和步骤,构建站点覆盖量的计算模型和基于熵权法的灰色关联度模型对站点布设方案进行评价,确定最优站点布设方案和站间距优化结果。最后以温州市域铁路S2线为例,依据文中建立的站间距优化模型结合相关规划设计资料对该模型进行了实际应用。确定温州市域铁路S2线最优平均站间距为3323m,并结合方案布设模型和方案评价体系,得出S2线的站点布设方案及站间距优化设置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站间距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婷,靳文舟,朱子轩.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站间距优化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9

[2].赵亚军.新建市域铁路站间距优化及站点布设研究[D].长安大学.2019

[3].纪良红,邢岩,付佳璐,殷旭,种发光.沈阳238路公交停靠站间距优化设计[C].第十二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大会论文集.2017

[4].宋昵,夏贤康.基于BRT系统总成本最小的站间距优化模型设计[J].城市公共交通.2017

[5].刘秉政,葛颖恩,曹凯.基于地铁与公交站间距差异的票价及换乘优惠优化[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6

[6].左忠义,赵汉鲲.城市轨道交通站间距优化研究[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4

[7].赵汉鲲.城市轨道交通站间距优化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3

[8].张兴华,周翔.轨道交通——站间距优化模型在郑州市地铁建设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3

[9].刘赛花,李金萍,呼超.轨道交通站间距优化模型的应用[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10].杨远祥.基于车辆行驶时间和配置车辆数的BRT站间距优化模型研究[J].城市公共交通.2008

标签:;  ;  ;  ;  

站间距优化论文-李婷,靳文舟,朱子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