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基站论文-张杰

空间基站论文-张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基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尺寸测量,R-LATs,测量精度,特征角

空间基站论文文献综述

张杰[1](2019)在《R-LATs空间定位系统发射基站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在飞机、船舶等大型设备的制造与装配中,对大尺寸测量技术有着越来越高的标准,其测量范围达到了几十米,甚至上百米,传统的大尺寸测量设备由于测量效率低、测量范围小、单点测量及需要手动瞄准等多方面缺陷,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大尺寸测量技术发展的要求。目前飞机、火箭等大型设备在装配过程中通常采用激光跟踪仪、iGPS系统等大空间测量设备进行空间位置测量,但大空间定位技术基本被国外垄断,我国尚未研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尺寸空间精密测量设备,所以大尺寸空间精密测量系统已成为我国大尺寸测量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本文提出的旋转激光经纬仪空间定位系统(Rotary-laser automatic theodolites,R-LATs)是一种基于前方交会原理开发的新型大尺寸空间精密测量系统,具有测量效率高、精度高、测量覆盖范围大、扩展性能好以及并行测量能力的优点,为大空间测量设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本文对R-LATs系统的组成、测量原理以及测量模型,系统参数的标定技术以及特征角度精度分析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R-LATs空间定位系统的测量方法。根据R-LATs系统测量原理与系统组成,分别建立了单台R-LAT测量模型与多台R-LAT测量模型。研究了特征时间的提取过程、特征角度的识别、计算方法以及系统的精度影响因素。2)设计了R-LAT的硬件系统。利用电磁感应原理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保证了扇形激光供电的稳定性与电能传输效率,减少了物理摩擦,提高了发射头旋转的稳定性。采用ns级基准光源的驱动电路,提高了基准信号的触发精度。3)研究了单个测量单元下的系统参数标定技术与误差分析技术。针对激光平面线宽由宽变窄、由窄到宽的特性,提出了单位置标定方法与多位置标定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15 m的测量范围内,单位置标定方法下的长度测量误差小于0.15 mm,结果优于多位置标定方法。针对主轴回转误差对特征角度误差影响的问题,建立了发射头主轴轴向窜动、径向跳动及主轴摆动对特征角度影响的误差分析模型,利用Matlab仿真了主轴轴向窜动、径向跳动对特征角误差影响与被测目标点坐标之间的关系,并采用选配法完成了主轴摆动对特征角度影响实验验证,实验表明发射头与电机主轴的装配间隙小于0.015 mm时特征角精度较高。4)构建了R-LATs原型系统。从准确性与重复性两个精度评定指标,进行了R-LATs系统测量精度评定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15 m的测量范围内,测量误差优于0.2 mm,重复测量精度小于0.05 mm,说明本文研究的R-LATs系统具有较高的大空间测量定位精度。(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刘娅汐,皇甫伟,王浩斌,刘玮,隆克平[2](2018)在《空间特征感知遗传算法的基站激活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绿色通信中为了保持盈利能力并降低环境影响,能源效率是蜂窝运营商的重要关注点。基站的激活选择策略是实现绿色通信,减少能量消耗的重要技术之一。现有的基站激活选择算法均未考虑空间特征的影响和相邻的基站之间的协作。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空间特征感知的遗传算法,该算法考虑了相邻基站的空间特性,将一维无序基因集合通过相邻区域剖分变为二维空间有序基因集合。仿真结果证明了该算法在基站激活选择中是有效的,且该算法相比于传统的无空间特征指导的基因算法而言收敛效率更高。(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信息通信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2-14)

彭铎,周建国,羿舒文,江昊[3](2019)在《基于空间合作关系的基站流量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的自回归积分移动平均(ARIMA)模型和长短时记忆(LSTM)单元在基站流量预测中没有利用基站(BS)间合作关系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由用户群体在不同基站下访问产生的基站合作关系的流量预测(TPBC)算法。首先,通过基站之间的合作关系构建基站合作网络,并对此合作网络进行社区划分得到基站社区;然后,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寻找与目标基站同一社区且关系最紧密的若干基站,作为目标基站的合作基站;最后,使用LSTM和词嵌入层(Embedding)搭建混合神经网络,并根据目标基站和合作基站的流量信息进行流量预测。实验结果表明,TPBC在基站流量预测上的均方根误差(RMSE)相比ARIMA和LSTM分别减小了29. 19%和27. 47%。TPBC能有效提高基站流量预测准确率,在流量卸载和绿色节能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19年01期)

高翔,刘群芳[4](2018)在《多制式共址基站电磁辐射迭加空间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对构建的移动、联通、电信5种主要制式6套通信系统共址基站进行电磁环境现场测量及数据拟合分析,研究了多制式多频段移动通信系统电磁辐射在空间迭加的分布特征。并根据国家相关电磁环境标准限值,明确了共建基站周边电磁环境主要影响区域,提出了相关电磁环境管理及日常监测重点关注控制区域,也可为运营商共建基站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S1期)

白勇,高晓[5](2018)在《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业火箭即将升空》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首枚民营火箭首飞在即。获悉,这枚被命名为“重庆两江之星”的商业火箭,将于5月17日左右在内蒙古某基地点火升空。“重庆两江之星”为重庆零壹空间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独立自主研发。2016年,零壹空间商业火箭项目正式落户重庆两江新区,并在重庆布局(本文来源于《中华工商时报》期刊2018-05-09)

张红英[6](2017)在《超大空间坐标测量网络标靶基站及瞄准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大装备制造是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其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超大尺寸测量”技术则是发展重大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支撑技术之一。超大尺寸测量存在以下特点和难点:因待测点分布范围广且不规则,测量精度要求也不尽相同,故要求测量网络构建方法柔性易扩展;难以快速精确瞄准超大物体上的待测点;大空间的环境状态难以控制,所以测量精度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无线传感网络引导的高精度超大空间坐标测量网络构建关键技术”(项目编号51275149),正是针对上述难点研究建立全新的超大尺寸测量系统构建理念体系,以促进我国超大尺寸测量技术快速发展。该项目拟利用激光测距量程大、精度高的优点及无线传感网络定位无方向性的特点构建低成本、高精度、自动化、易扩展的超大空间坐标测量网络。本学位论文围绕构建超大空间坐标测量网络所需的硬件——标靶基站及实现“低成本、高精度、自动化、易扩展”的测量网络构建目标展开了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及创新性成果如下:1.研究并设计了满足快速精确瞄准要求的标靶基站使测量网络直接瞄准待测点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提出了将待测点与标靶基站上合作标靶的特征点相关联,进而通过测量特征点坐标间接确定待测点坐标的测量方法。并对标靶基站的整体结构方案进行了研究,选用测量模型较为简单的球形标靶设计了便携式标靶基站,提出了利用多面体标靶直接获取叁维姿态信息,并完成了相关的数学建模,设计了可自动修正姿态误差的移动式标靶基站。2.研究了满足非规则分布待测点、非等精度测量需求的测量网络柔性构建方法针对待测点分布不规则、坐标测量精度要求不相等的测量任务,提出了精度自适应的布站方法,使得构建测量网络所需的测量基站数量最少;为标定共面安装的测量网络,提出了模拟基站辅助自标定方法:通过在远离测量基站安装面的位置上布置模拟基站,并用模拟基站和部分测量基站组建临时测量单元的方式,来提高测量网络自标定精度。3.研究了自动瞄准方法并研制了相应软件使用模拟基站辅助自标定的方法确定各测量基站测距起点的坐标时,需使测量基站瞄准模拟基站上球形标靶的中心点,并使主动基站瞄准被动基站的标靶板中心点;使用移动式标靶基站测量待测点坐标时,需使测量基站瞄准多面体标靶测量面的中心点。为此,根据合作标靶及标靶板的形状特点研究了关于球形标靶、多面体标靶及标靶板的自动瞄准方法。4.构建了超大空间坐标测量网络实验系统,完成了相关验证实验。为验证所提出的测量网络瞄准方法及柔性构建方法的效果,分别构建了相应的实验系统并编写了相关软件,最终完成了各验证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是可行和有效的。(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7-08-01)

王飘飘[7](2016)在《NTS基站的空间响应及波粒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人工地面站发射VLF电磁波来加速辐射带电子沉降是空间物理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利用DEMETER卫星的电场探测器(ICE)和高能粒子探测器(IDP)的数据(2005-2009),首次对地面基站NTS发射的两种不同频率带宽的电磁波在空间分布的特征进行了研究,该电磁波中心频率值均为18.6kHz,频率带宽分别为80Hz和200Hz。根据NTS电磁波两种成分的开关机特点,把NTS信号分为(ON, HALF, OFF)叁种类型,采用归一化的ON-OFF方法去除复杂本底,对电磁波的功率谱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本文首次研究NTS电磁波的宽、窄两种成分引起的沉降电子(简称NTS电子)的特征,给出两种NTS电磁波成分引起的沉降电子的显着性分布。NTS电磁波可以引起沉降区域电子通量出现5-10倍涨高,NTS电子分布最显着的磁壳层位于L=1.8-2.2,而电子能量最集中的能区在100-400keV。一方面分别从准线性理论和试验粒子理论来研究高能电子和磁层等离子体波的共振相互作用。基于准线性理论,对投掷角散射系数,混合散射系数和能量散射系数进行了分析,发现共振散射系数的大小取决于与之共振的波的频率的大小、带宽、波角、电子在赤道的投掷角、电子的能量以及其所在的磁壳层和纬度。其中心频率的大小决定了在特定的磁壳层与之发生波粒共振相互作用的电子能量大小,波的带宽越大,与之发生共振的电子能量的范围也相应变大,但与其对应的电子投掷角散射率变小。散射率还与平均振幅的平方成正比,电子的损失的周期与电磁波的能量成反比,由此,我们可以通过调整VLF波的振幅大小来提高沉降辐射带电子的效率。另一方面研究了发生共振作用的NTS电子能量与电磁波频率、L值的对应关系。对于试验粒子理论模型,当取L=2时,中心频率为18.6kHz,半波带宽约80Hz,影响到的沉降电子的能量范围在140~150keV,与准线性理论算出的电子共振能量131.5keV相接近。并用将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交叉比对,当固定中心频率为18.6kHz时,用电子的耦合能量随L值的变化图像与NTS电子带能谱的信噪比图进行对照,其共振能量与L值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说明NTS基站激发的电磁波引起了高能粒子的沉降和扰动,可以用空间波粒相互作用理论来解释。这为以后观测地基人工VLF电磁波发射与电离层扰动之间的关系研究提供了有利的证据和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向颉,茅永兴,李晓勇,李辉芬,陈红英[8](2016)在《海洋垂线偏差对海基站空间目标定位精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处理海基站跟踪空间目标的测量数据时,需要将瞬时站址惯导地平坐标系(垂线坐标系)转换至当地法线坐标系,这一过程需要使用当地重力垂线偏差数据。因航天远洋测量船深处远离大陆的大洋,缺少所需的垂线偏差数据,因而常将垂线坐标系当成法线坐标系使用,从而对海基站目标空间定位精度产生了影响。在发射坐标系和J2000地心惯性坐标系下,分析了考虑和不考虑垂线偏差因素的模型差异,并且对发射段、运行段等不同飞行高度的空间目标进行了定位精度仿真计算,给出了垂线偏差对空间目标定位精度影响的初步结论。结果表明,当垂线偏差横向、纵向分为10″时,空间目标定位精度的影响最大能达200 m。因此,数据处理时必须对测量数据进行海洋垂线偏差修正。(本文来源于《电讯技术》期刊2016年02期)

谭云婷,熊珊[9](2016)在《基于空间相邻分析的基站数据模型与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相邻分析是站址合理性评估的一个常用方法,为了实现相邻分析过程的自动化、可视化和信息化,采用迭置分析、Delaunay叁角网、泰森多边形等GIS空间分析方法来进行通信基站的相邻分析、资源站点和站间距离分析,建立流程化的建模体系,并以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组织数据成果,构建结构化的多维分析数据模型。(本文来源于《移动通信》期刊2016年01期)

李晓雨,甄峰,沈丽珍[10](2015)在《中国移动信息基础设施的空间发展特征研究——以3G基站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传统地理空间产生了剧烈的冲击。以信息赖以扩散的基础设施——3G基站为例,分析了国家及区域层面的3G基站分布格局,探究中国移动信息基础设施的空间发展特征。首先,从国家的空间尺度上进行分析,发现3G基站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空间不均衡的分布状态;通过构建城市移动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对选取的48个样本城市进行分类和归纳,总结其地理空间差异及发展特征。其次,从区域的空间尺度上发现长叁角地区的3G基站建设规模有所拉大,逐步与各城市的其他指标相匹配。最后,从经济、技术、原有建设基础等方面对该现象的形成机制作了简要探讨。(本文来源于《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2015年05期)

空间基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绿色通信中为了保持盈利能力并降低环境影响,能源效率是蜂窝运营商的重要关注点。基站的激活选择策略是实现绿色通信,减少能量消耗的重要技术之一。现有的基站激活选择算法均未考虑空间特征的影响和相邻的基站之间的协作。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空间特征感知的遗传算法,该算法考虑了相邻基站的空间特性,将一维无序基因集合通过相邻区域剖分变为二维空间有序基因集合。仿真结果证明了该算法在基站激活选择中是有效的,且该算法相比于传统的无空间特征指导的基因算法而言收敛效率更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基站论文参考文献

[1].张杰.R-LATs空间定位系统发射基站技术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2].刘娅汐,皇甫伟,王浩斌,刘玮,隆克平.空间特征感知遗传算法的基站激活策略[C].2018中国信息通信大会论文摘要集.2018

[3].彭铎,周建国,羿舒文,江昊.基于空间合作关系的基站流量预测模型[J].计算机应用.2019

[4].高翔,刘群芳.多制式共址基站电磁辐射迭加空间分布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8

[5].白勇,高晓.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业火箭即将升空[N].中华工商时报.2018

[6].张红英.超大空间坐标测量网络标靶基站及瞄准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

[7].王飘飘.NTS基站的空间响应及波粒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8].向颉,茅永兴,李晓勇,李辉芬,陈红英.海洋垂线偏差对海基站空间目标定位精度的影响[J].电讯技术.2016

[9].谭云婷,熊珊.基于空间相邻分析的基站数据模型与算法研究[J].移动通信.2016

[10].李晓雨,甄峰,沈丽珍.中国移动信息基础设施的空间发展特征研究——以3G基站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

标签:;  ;  ;  ;  

空间基站论文-张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