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东部地区论文-范玉芹,毛英,刘雅倩,王秀龄

青海东部地区论文-范玉芹,毛英,刘雅倩,王秀龄

导读:本文包含了青海东部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海东部地区,观赏草本植物,资源调查,观赏类型

青海东部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范玉芹,毛英,刘雅倩,王秀龄[1](2019)在《青海东部地区林下及林缘野生观赏草本植物资源调查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青海东部地区林下及林缘野生观赏草本植物资源,采用实地调查及文献分析的方法,运用植物学、园林美学等相关理论,对大通宝库林区、互助北山林区、循化孟达自然保护区的林下及林缘野生观赏草本植物的分布种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区野生观赏草本植物资源有360种,分属46科173属,包含珍稀濒危保护植物37种。对其科、属、种的数量、观赏类型、野生观赏草本植物资源的应用、开发利用经济价值、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措施进行了分析,为野生草本植物资源的调查、利用与园林绿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青海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马新[2](2019)在《省道扎隆沟至碾伯镇 二级公路建成通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马新) 车在山中行,人在画中游。5月31日,经过建设者4年奋战,全长50.79公里的省道扎隆沟至碾伯镇二级公路建成通车。这是我省交通运输部门深入推进贫困地区公路网建设,加强贫困地区省际干线公路通道建设,全力补齐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短板的具(本文来源于《青海日报》期刊2019-06-01)

李春清,刘彤彤,梁庆国,吴旭阳[3](2019)在《青海东部地区传统村落现状保存与更新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乡村建设的发展在逐渐破败、慢慢消失.通过对青海东部地区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发现其优势特征与存在问题,针对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提出"新陈代谢式"更新保护策略和单体院落民居的改造技术措施,以此来保护传统村落,提高民居安全保障,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条件.(本文来源于《甘肃高师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段小花[4](2018)在《青海东部黄土丘陵浅山地区反季节造林技术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青海东部黄土丘陵浅山地区反季节造林提供参考,针对造林地气候条件及特点,分析了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原因,从造林整地、选择防风抗寒造林树种、容器苗处理等方面介绍了反季节抗旱造林技术要点。(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18年04期)

马华龙[5](2018)在《青海东部地区大果沙棘栽培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大果沙棘枝繁叶茂,有着发达的根系,生长速度较快,在恶劣环境下也能存活,具备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作用,也有利于改良土壤。青海东部地区海拔在2000~2800m的范围内,光照条件较好,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种植大果沙棘。近年来青海东部地区大果沙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取得了显着经济效益,在带动当地农村群众脱贫致富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促进大果沙棘产业的发展,应该注重做好先进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结合青海东部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大果沙棘的栽培要点及技术,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8年17期)

张嫩江,宋祥,王军[6](2018)在《青海东部地区庄廓民居营造技术的更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地调研,对庄廓民居的营造技术构成进行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新老庄廓民居的营造技术进行对比,总结其营造的智慧和不足,借鉴兔儿干村新型示范庄廓民居实例,探讨空间布局优化、营造技术改善、太阳能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整合设计,以及与现代绿色技术融合的有机更新。(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2018年S1期)

蒋贵彦,运迎霞[7](2018)在《欠发达民族地区县域新型城镇化时空测度与评价——以青海东部重点开发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推动欠发达民族地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方法]采用改进后的熵值法构建青海东部重点开发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复合指标评价体系,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GeoDA对研究区进行县域新型城镇化水平时空测度及评价。[结果](1)在2004-2014年间,青海东部重点开发区的综合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基础设施城镇化均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城镇化指数呈下降趋势,2009-2014年县域城镇化发展速度高于2004-2009年;(2)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显着:Moran’s I由2004年的0.525 2上升至2014年的0.595 1,说明新型城镇化水平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集聚现象,并且集聚有进一步的增强趋势,LISA局域自相关显示城镇化水平县域差距大,城镇化水平断层明显。[结论]该区域城镇化水平高的县域应发挥辐射扩散作用,加强同邻近周边县级城镇的交流和联系,促进县域城镇化的协同推进。(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王敏,孔尚成,王秀英[8](2018)在《青海东部地区雷电灾害易损性分析与区划》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青海东部地区10个气象台站1997—2012年的年平均雷暴日数,2008—2014年闪电定位数据和1997—2014年雷电灾害资料,将雷暴日数、雷击密度、综合灾度、生命易损模数和经济易损模数作为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建立了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模型,依据气象灾害学分级统计法划分出雷电灾害易损性等级,形成了青海东部地区雷电灾害易损性区划图。结果表明青海东部地区雷电灾害易损性区域呈分散分布的特征,极高易损区在大通县、化隆县,次高易损区在湟中县、互助县,中易损区在省会城市西宁市、湟源县,低易损区在乐都区、平安区、民和县和循化县。(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8年02期)

刘萌轩[9](2018)在《青海东部城市群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时空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基于非参数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方法分别对青海省东部城市群及内部各县区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标准差与变异系数、ArcGIS空间可视化表达、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青海省东部城市群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2000-2016年青海东部城市群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且年均增长率为2.53%。东部城市群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得益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17%,技术进步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贡献突出。东部城市群技术效率变化出现了负增长,比较缺乏效率的提升。(2)2000-2016年,青海省东部城市群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均值大部分年份低于不考虑环境约束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对于青海省东部城市群地区来说,“波特假说”效应并不明显,甚至并没有出现。无论是考虑环境约束后的全要素生产率还是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都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来源,考虑环境约束条件下的技术进步率小于不考虑环境约束条件下的技术进步率,说明青海省东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技术环保性还有待提高。(3)青海省东部城市群各县(区)2000-2016年间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都呈增长趋势,经济发展方式都有所转变。其中城东区、城中区、城西区、城北区、大通县、互助县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速度高于整个东部城市群年平均增长速度,而湟中县、湟源县、平安区、民和县、乐都区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低于东部城市群平均水平。青海省东部城市群各县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环境技术方面的进步。从整体来看,2000-2016年间各县区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速度小于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速度,因此,环境管制的“波特假说”在青海东部城市群各个县区没有得到初步印证。(4)青海省东部城市群县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发展趋势总体上是一致的,呈现波动变化趋势,近几年差异有明显扩大趋势。县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西宁市区周围,包括城中区、城西区、城东区、城北区、大通县、湟中县。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海东市内,包括平安区、乐都区、民和县。互助县与湟源县分别呈现高低集聚和低高集聚。(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拜成龙[10](2018)在《青海东部城市群地区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国内外生态承载力研究成果总结和梳理的基础上,以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青海东部城市群地区生态系统为对象,运用状态空间法和结合ArcGIS软件分别对青海东部城市群地区的社会生态承载力、经济生态承载力和环境生态承载力进行研究以及对这叁个子系统进行生态承载力综合研究,定量评价了青海东部城市群地区的生态承载力现状。社会生态承载力:在2000年各县(区)社会生态承载力都处于超载状态,而且民和县和互助县超载最为严重;到2005年各县(区)社会生态承载力仍处于超载状态,民和县超载最严重,但各县(区)的超载值都比2000年有所下降;在2010年社会生态承载力仍然超载,但各县(区)的社会生态承载力不断提高,在2010年湟中县超载值最高,主要原因2010年湟中县的非农业人口比重迅速提高,进一步加重社会承载力的压力;由于西宁实施发展循环经济,在2015年西宁市区社会生态承载力已经出现可承载状态;从2000年到2015年青海东部城市群地区的社会生态承载力在不断提高,不断接近社会承载力的理想值,超载最严重的民和超载值从2000年的1.66下降到2015年的0.44。经济生态承载力:青海东部城市群地区和各县(区),经济生态承载压力均较大,民和县和互助县的超载最大,但总体经济生态承载力从2000年、2005年、2010年到2015年经是不断提升的,承载值也是不断接近理想承载值,民和县的超载值从2000年的1.11下降到2015年的0.30,互助的超载值从2000年的1.13下降到2015年的0.26,其余县(区)的超载值都从2000年至2015年不断下降,说明各个县(区)的经济生态承载力在不断提高和优化。环境生态承载力:总体来说青海东部城市群地区的各县(区)的环境生态承载压力都比较大,但随着经济健康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各县(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不断提高;2015年西宁市区和湟中县的环境生态承载力的超载值最大,主要原因是西宁市区和湟中县的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所导致的。综合生态承载力:总体青海东部城市群地区在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都处于超载状态,对生态承载力的压力较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及青海政府实施生态强省的战略,青海东部城市群地区的生态超载值由2000年的0.726下降到2015年的0.3532不断接近生态承载的理想值0.2941;说明青海东部城市群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在不断提高。(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青海东部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 ( 马新) 车在山中行,人在画中游。5月31日,经过建设者4年奋战,全长50.79公里的省道扎隆沟至碾伯镇二级公路建成通车。这是我省交通运输部门深入推进贫困地区公路网建设,加强贫困地区省际干线公路通道建设,全力补齐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短板的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青海东部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范玉芹,毛英,刘雅倩,王秀龄.青海东部地区林下及林缘野生观赏草本植物资源调查及应用[J].青海大学学报.2019

[2].马新.省道扎隆沟至碾伯镇二级公路建成通车[N].青海日报.2019

[3].李春清,刘彤彤,梁庆国,吴旭阳.青海东部地区传统村落现状保存与更新发展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19

[4].段小花.青海东部黄土丘陵浅山地区反季节造林技术要点[J].农技服务.2018

[5].马华龙.青海东部地区大果沙棘栽培技术研究[J].绿色科技.2018

[6].张嫩江,宋祥,王军.青海东部地区庄廓民居营造技术的更新研究[J].建筑学报.2018

[7].蒋贵彦,运迎霞.欠发达民族地区县域新型城镇化时空测度与评价——以青海东部重点开发区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王敏,孔尚成,王秀英.青海东部地区雷电灾害易损性分析与区划[J].气象科技.2018

[9].刘萌轩.青海东部城市群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时空差异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8

[10].拜成龙.青海东部城市群地区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8

标签:;  ;  ;  ;  

青海东部地区论文-范玉芹,毛英,刘雅倩,王秀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