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也需要“避雷针”

网络也需要“避雷针”

一、网络也需“避雷针”(论文文献综述)

陈思敏[1](2021)在《紧凑型GIS变电站雷电过电压及防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同塔双回紧凑型GIS变电站具有节省线路走廊、减少占地,满足大型负荷用电需求等优势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与传统变电站不同,紧凑型GIS变电站占地更小,设备布置紧凑,控制设备高度集成化,对强电磁环境更敏感。雷电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强电磁环境,雷电过电压可能造成变电站关键设备损坏,威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本文对220kV同塔双回紧凑型GIS变电站面临的直击雷侵入波过电压、感应雷过电压与雷击站内建筑电缆耦合过电压分别展开了研究。基于ATP-EMTP建立同塔双回紧凑型GIS变电站雷电侵入波模型,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侵入波影响因素,仿真结果表明,雷击距变电站最近杆塔侵入波幅值最高,侵入波幅值随杆塔冲击电阻增大呈线性增大,侵入波峰值随雷电流增大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了变电站雷电侵入波防护方案,在双回线进线侧和变压器侧配置避雷器为最优配置方案,确定变电站雷电冲击绝缘水平为540kV。基于朴素贝叶斯网络法建立了 GIS变电站关键设备雷电侵入波绝缘预警模型,提取雷电侵入波的雷电流幅值、落雷杆塔和雷击形式特征参数。在参数完备、部分参数缺失和部分参数错误情况下评估变电站关键设备的绝缘情况,与仿真结果相匹配,具有一定的工程指导意义。基于MODELS语言在ATP-EMTP中建立变电站进线段线路Bergeron模型,根据C-R公式近似计算雷电电磁场,通过Agrawal模型计算场线耦合。进线段感应雷模型主要由雷电流参数、落雷距离、架空线高度决定。落雷距离d与感应雷幅值U近似成反比,架空线高度h、雷电流幅值I与感应雷幅值U成正比。通过线性拟合法,得到感应雷过电压定量关系。研究了在变电站进线段侧配置三相避雷器的感应雷防护方案,将线路上感应过电压幅值限制到575.8kV,低于绝缘子闪络电压。研究变电站四避雷针防护方案,利用折线法和滚球法计算保护范围,得出变电站站内建筑存在雷电直击风险。基于CST建立雷击变电站建筑模型,研究雷击建筑雷电电磁脉冲与电缆的耦合响应,仿真结果表明,户内电缆耦合响应幅值均小于户外,水平布置电缆上过电压幅值随距地面高度升高而增大,随着电缆长度增加,感应过电压幅值增加。设计了电缆感应过电压防护方案,将二次系统布置在室内能够有效降低线路耦合响应,缩短电缆的长度,可以在保证良好的传输效果同时抑制感应过电压大小。采用了多芯电缆降低感应过电压幅值、减少线路数量、优化变电站空间布局。对于关键设备采用屏蔽电缆、增加屏蔽网、加装浪涌防护器件进行重点保护。

罗华[2](2021)在《金属尖端电晕放电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雷云电场环境下金属尖端电晕放电以及电晕粒子对闪击过程的影响相关问题,本文采取理论与实验室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利用雷云电场发生器,在实验室建立类雷云电场环境模型,分析了在背景电场环境下,金属尖端处电晕放电的电场强度阈值以及电晕放电特性;再在前面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冲击电压发生器,建立实验室模型模拟金属尖端在雷云电场环境下的闪击,分析了金属尖端电晕放电形成的离子背景对雷电冲击电压波的影响。试验表明:(1)金属尖端电晕放电触发电场强度阈值与尖端处曲率半径基本无关,得出在实验室环境(气温20℃,气压101.2k Pa,空气相对湿度为30%)下,正电晕始发电场强度阈值约为-9.95k V/cm,负电晕始发电场强度阈值约为+8.80k V/cm,对比可知正电晕始发的条件更加苛刻。(2)正、负电晕放电幅值和放电重复率与尖端电场强度呈正相关,在电场强度强于一定值之后,其放电幅值和重复率开始保持平稳、然后下降最后消失;正电晕放电逐步经历无脉冲、脉冲数量少具有突发性、脉冲重复率高有周期性这三个典型发展过程;负电晕则经历无脉冲、脉冲重复率较低且幅值均匀、放电重复率高且幅值均匀这三个阶段。(3)在相同环境下,正电晕脉冲幅值高,放电重复率约为几百赫兹左右,负电晕脉冲幅值低,放电重复率约为几千赫兹。正电晕放电幅值变化、不稳定,脉冲间隔不均匀;负电晕放电幅值稳定,脉冲间隔均匀。背景静电场相同时,尖端曲率半径增大将会减弱畸变强度,但会增大畸变影响范围,因此导致正、负电晕放电电流幅值随着尖端曲率半径增大而增大,放电重复率随之增大而下降。(4)金属尖端正电晕放电对负极性雷电冲击电压的击穿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在尖端电晕放电最剧烈时刻,对r=0.05cm尖端击穿时间相比无背景电场时增加48.7%,对r=0.25cm尖端击穿时间增加164.5%;而在金属尖端负电晕的发生对负极性雷电冲击波的击穿有微弱促进作用,不过对击穿时间的缩短效应不明显。(5)接地金属尖端附近发生正电晕放电时,空间中形成正离子背景,正离子在空间中将于电子结合,降低了空间中的初始电子的浓度,从而阻碍了间隙放电;而在尖端附近发生负电晕放电时,空间中形成负离子背景,负离子解离出电子所需能量较小,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初始电子的浓度,从而促进间隙放电。

周俊[3](2021)在《扬州电网110kV输电线路防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已知的电力系统故障情况,输电线路的故障占据其中的主要部分,而雷击跳闸引起的输电线路故障次数占比最高。因此为了提升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有效降低输电线路的雷击故障,从而从根本上减少输电线路雷击跳闸事故的发生,对防雷新技术进行研究。雷电活动的发生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产生的各种因素也是极为的复杂,因此,目前世界上针对输电线路雷害的认识研究依然十分的浅薄,诸多未知的因素还未完全的调查清楚。本文首先分析扬州地区雷击现状,包括扬州电网概况,扬州地区的雷电活动,其地域分布及以往雷电跳闸数据。从不同角度分析雷击造成输电线路跳闸的统计分类,结合一起雷击跳闸故障案例,分析故障数据,判断故障原因,给出防雷指导意见。结合扬州地区雷击跳闸情况,在常规的防雷措施基础上研究了防雷新技术,包括防反击雷和新型降低接地电阻。建立模拟杆塔模型开展架设避雷耦合线、安装避雷针、降低杆塔与大地之间的接地电阻等不同防雷措施试验分析,对防雷效果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最后以扬州电网110kV广横线作为案例,对该输电线路雷击跳闸风险等级进行划分,分别考虑各种可能引起雷击跳闸的因素。并针对其不同风险等级及杆塔具体情况给出对应的改善措施,加强绝缘、减小避雷线保护角等措施有效地降低了雷击跳闸的概率,为扬州电网110kV输电线路防雷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胡帅[4](2021)在《基于流固耦合理论独立避雷针结构整体受力性能分析》文中提出独立避雷针结构作为变电站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安全性能直接影响到变电站的正常输变电。常见的避雷针结构通常高且断面尺寸较小,属于典型的高柔结构,风荷载作用下,在结构顶端容易出现较大的位移,避雷针结构各段连接法兰盘处的薄弱位置容易产生损伤,甚至发生整体倒塌事故。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808374)和山西省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DC1900000602)的联合资助下,以我国东南某220k V变电站避雷针结构更换工程为背景,采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独立避雷针结构进行风绕流分析和整体受力性能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实际工程,利用SolidWorks建立有限元模型,导入到ANSYS Workbench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利用Fluent软件对不同重现期风速下的独立避雷针结构不同节段周围的流场进行了模拟,得出了独立避雷针结构不同节段的升力系数曲线,通过origin对升力系数曲线对进行频谱分析,并对结构周围的风压力场和速度场分布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升力系数呈类似正弦函数周期变化且与独立避雷针高度与风速成正相关关系;不同风速情况下,升力系数CL数值均在0值上下呈正弦曲线波动,表明圆柱壁面处受到横风向对称交替变化的作用力。结构迎风面为风速驻点,对应风压最大且为正值;结构背风面因为来流遇到圆钢管的阻碍出现漩涡脱落产生一定风吸力,风压减小为负值,从速度矢量图观察到结构背风面出现回流现象。(2)利用Workbench中Modal模块对独立避雷针结构的前10阶模态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了独立避雷针结构的前10阶自振频率以及每阶频率所对应的振型。通过对比分析知,得出了结构在不同情况下的动态响应;以及对结构顶端最大位移进行变形验算的重要性。(3)在Workbench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对5种高度不同的独立避雷针结构分别进行了拟静力分析、单向流固耦合分析、双向流固耦合分析。通过对比在三种不同分析方法下结构的最大位移和最大应力。结果表明:三种分析方法所得结构最大位移与风速均成正相关且单向流固耦合分析得出的结果是拟静力得出结果的1.04~1.4倍;通过对独立避雷针结构应力分析可知,应力较大处为结构底端与支座连接处;当风速为35m/s时,45米高独立避雷针结构使用单向流固耦合分析时结构已屈服失效,而拟静力分析结构还未屈服;故建议针对独立避雷针等类似高柔结构在计算时宜采用流固耦合理论进行补充计算,才更能确保结构的可靠性。

陈前[5](2021)在《基于语义分割的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环境感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逐步进入智能化时代,变电站人工巡检方式因消耗巨大且效率低下已开始呈现逐步被巡检机器人替代的趋势。在巡检机器人执行巡检任务过程中,巡检机器人需要解决自主定位、路径规划等问题。环境感知技术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基础。基于激光的感知技术难以达到巡检机器人准确理解周围环境的目标,而基于场景语义分割的感知技术可以更精确地辅助巡检机器人完成路径规划、躲避障碍物等任务。但是,实际情况下,变电站场景中存在识别物类别长宽比例相差较大以及各识别物在变电站出现频次差异大等问题。特别地,在巡检任务过程中,巡检机器人可能会遇见未知识别物类别,这些因素将严重地影响语义分割准确率。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变电站场景的语义分割展开研究,提升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环境感知的识别精度。本文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变电站环境感知中存在识别物的类别间形状差异大、部分类别长宽比例悬殊以及部分识别物类别出现的频次较少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视角注意力机制的语义分割模型。该模型采用空洞空间金字塔结构和注意力结构,多角度地从图像特征中提取不同的局部视觉特征,并加强同一类别像素之间的关联。同时,该模型设计多尺度特征融合结构,来解决全局特征和局部特征对齐及边缘信息丢失问题,降低了特征融合阶段出现阴影现象的可能,提升了变电站场景识别的精度。(2)针对变电站环境感知中存在的对未知识别物的辨识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零样本学习的语义分割模型。为了学习未知识别物的视觉特征,该模型设计了一个基于自编码器的特征生成方法,用以生成未知类的视觉特征,同时,该方法基于生成对抗网络技术,减小了生成的视觉特征与真实的视觉特征之间的差距。该模型通过同时使用这两种视觉特征进行训练,提高了预测未知识别物类别的准确率。(3)针对变电站巡检机器人语义感知的需求,基于本文提出的多视角注意力机制的语义分割模型和基于零样本学习的语义分割模型,设计并实现了基于语义分割的巡检机器人语义感知系统。

陈鸿滨[6](2021)在《内燃发电设备过电压保护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对大气(雷电)过电压和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内部过电压的产生原因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内燃发电设备的过电压保护预防和解决措施,构建发电设备的安全保护系统。

宋奇霖[7](2020)在《哈尔滨双丰66kV智能变电站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能源结构的转变升级,电力作为清洁能源,逐步替代其他能源,成为主要动力能源。变电站作为连接发电厂与用户的中间环节,是电网的核心,为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减少运行与维护成本,缩短停电时间,国家电网公司逐步实施变电站的智能化。本文结合哈尔滨市双丰地区的供电需求,分析了负荷特征,并对该地区负荷进行了预测。根据该地区对变电站的经济性及供电可靠性的要求,确定变电站主接线方式为66k V母线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10k V母线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同时,依据短路计算结果对站内主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柜内断路器、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等一次设备进行选择。通过校验最终确定主变压器采用SZ11-10000/66,66k V侧断路器型号为LW36-72.5W,66k V侧隔离开关型号为GWF-72.5DDWⅢ,10k V侧断路器型号为ZN63E-12/1250;采用两台自动补偿电力电容器组,容量分别为1.5MVar;66k V电流互感器采用LB-66W3;10k V电流互感器采用LZZBJ9-10。根据智能变电站设计要求给出了三层两网的网络层级关系,分析智能变电站内信息传递方式及途径,依据IEC 6185标准选择了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网关设备等二次设备。同时,对变电站内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装备进行了配置,规范了保护逻辑,确保变电站正确可靠动作。改进了传统保护装备与开关柜分离状况,采用开关柜及线路保护直接结合的方式,节约了变电站占地面积。最后进行变电站防雷及接地设计,确保满足变电站内设备防雷及系统安全运行需求,同时对变电所内配电设施进行合理设计,确保变电所内设备合理布局,满足电网运行需求。为今后智能变电站的设计及变电站工程建设提供依托。

张鉴峰[8](2020)在《35kV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新技术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梅州电力系统网络中,35kV电压等级的供电线路承担着大部分县(区)乡镇的供电任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力供应的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保证35kV输电线路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日益彰显其重要意义。梅州电网的35kV输电线路大部分为跨乡镇甚至接连跨越几个乡镇的主要供电线路,因此线路跨越距离一般都较长,线路路径大部分为山区丘陵地带,地形比较复杂,地势起伏变化大,雷电活动频繁,且杆塔位置基本都在高山大岭之中;当雷电活动强烈时,由于避雷措施的保护不足,线路完全暴露在云层及雷电之下,雷击发生时又无任何泄流接地装置,因此无论是感应雷或者是直击雷都容易造成线路故障[1]。此外,由于梅州电网大部分35kV输电线路的运行年限较长,设备健康状况差,一旦雷电流强度较大时,有可能会将整串绝缘子击碎(俗称光头)或把导地线熔断,造成线路停运事件/事故。本文对梅州电力系统输电线路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整体分析,发现雷击跳闸占总故障跳闸的比例非常高;而35kV输电线路的雷击故障占据了所有电压等级线路雷击故障的半壁江山。随后,对梅州电网八个片区的35kV输电线路进行雷害数据整理,并选取了2006年-2015年共24回频繁雷击跳闸的线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频繁雷击线路重复发生雷击的区域进行统计,确定各线路的雷害易发生区段,并对各易击区段所发现的雷击类型和雷击杆塔位置进行数据分析,最终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不同的防雷组合。本文通过近10年的运行数据分析,找出了梅州地区各片区35kV线路防雷措施上的缺陷和不足,探索出符合梅州山区实际情况的35kV线路的防雷措技术施(组合),并在各35kV线路的易击段装设新型的电感型滤波式避雷针接闪器和石墨柔性接地装置,针对不同的雷击类型和雷击位置采用不同的防雷组合方式(电感型滤波式避雷针接闪器与石墨柔性接地装置组合、电感型滤波式避雷针接闪器与常规接地装置组合、石墨柔性接地装置与常规架空避雷线组合)进行防雷技术改造。经过2017年-2019年3年的运行,发现三种新型的防雷保护组合均能一定程度上提高35kV线路的耐雷水平、有效保护绝缘子。

赵晓雨[9](2020)在《雷击作用下通信杆塔电气参数的仿真计算与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雷电脉冲威胁着通信基站的稳定运行,雷击作用下通信基站杆塔的精确电气参数,是针对通信基站设备抵御雷击能力分析研究中的重要电气参数依据,对精细化基站设备防护规格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电磁场有限元原理,使用实际通信基站铁塔参数建立了模型,仿真计算了通信基站铁塔的电气参数。根据铁塔部件连接特点,考虑不同规格和位置,对角钢塔外自感和部件间互感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分析,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实验测试验证。获得了角钢部件的材料、规格、位置等影响因素与其自感值、互感值的变化关系,以及不同铁塔内部结构连接情况与铁塔总电感值的变化关系。应用已被验证的仿真计算结果,建立了雷电流电路模型、基站铁塔电路模型和基站铁塔与电源线缆的耦合电路模型,进一步对铁塔内部以及铁塔接地系统的分流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有限元仿真结合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雷电流频率为10kHz-50kHz范围内,角钢部件电感值变化微弱;在固定雷电流频率、材料电导率、磁导率下,铁塔角钢部件的自感值与长度成正比,两平行角钢部件的互感值与间距成反比;单层铁塔中横杆结构对铁塔自感参数影响微弱,而省去斜杆结构后,铁塔自感值明显增大,由此针对不同塔型可省去斜杆建模并进行电感修正;电路仿真结果显示:雷击作用下铁塔内部结构各处的电流分布由部件自身电感值与连接关系共同决定,绝大多数横杆上无电流分布,主杆与斜杆的电流分布由上而下逐层递减,并在每一层中表现出部分对称分布关系;由避雷针、三角塔、电源线缆组成的通信铁塔接地系统中,塔体与三芯交流供电线缆每根线芯的电流分布比例为12.3:1:1:1,雷电流主要的泄放途径是塔架主体。

周伟伟[10](2020)在《BIM技术在通信铁塔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通信技术的完善与普及,移动互联网数据流量逐年呈爆发式增长,用户对无线网络的依赖日渐增强,因此对运营商基站数量的要求也大幅提高。目前,大部分的基站铁塔均由铁塔公司承建和运维,因此每年将有巨量的铁塔被新建、维护以及改造。如何通过设计来确保铁塔的安全、有效降低建设成本和减少运维成本,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者面对的课题。建筑信息模型(BIM)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它提供了一个协作平台,可以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进行数据信息的交流、分享及传递。推动BIM在铁塔建设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可为项目方案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建筑业提质增效。本文从三个方面来研究BIM技术在铁塔建设中的应用:1.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归纳和总结BIM技术的概念和特点,分析其在铁塔建设项目中可以实现的范围和阶段。2.探索BIM技术在铁塔建设各阶段中的应用,包括施工图设计与优化、铁塔安装等。通过将之与现有铁塔建设模式进行对比,验证BIM技术的优势。在研究过程中整理出一套操作流程,为后续项目使用BIM技术提供参考依据。3.以某35米单管塔建设项目为工程实例,对BIM技术在铁塔设计、优化、安装等各阶段过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讨操作流程的可实施性,并优化其过程,以期为在今后项目中实现BIM技术的落地,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网络也需“避雷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也需“避雷针”(论文提纲范文)

(1)紧凑型GIS变电站雷电过电压及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紧凑型GIS变电站研究现状
        1.2.2 紧凑型GIS变电站雷电过电压的几种形式
        1.2.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2 紧凑型GIS变电站雷电侵入波过电压及防护
    2.1 紧凑型GIS变电站侵入波过电压计算模型
        2.1.1 雷电流参数及仿真模型
        2.1.2 架空输电线路模型及参数
        2.1.3 紧凑型变电站及变电站内关键设备模型
    2.2 紧凑型GIS变电站雷电侵入波过电压仿真分析
        2.2.1 落雷杆塔的影响
        2.2.2 雷电流幅值的影响
        2.2.3 杆塔冲击接地电阻的影响
        2.2.4 紧凑型GIS变电站雷电侵入波防护研究
    2.3 基于朴素贝叶斯网络的雷击变电站侵入波绝缘预警定位与防护效果评估
        2.3.1 朴素贝叶斯网络原理
        2.3.2 基于朴素贝叶斯网络的雷击变电站侵入波绝缘预警模型建立
        2.3.3 雷击变电站侵入波绝缘预警模型验证
    2.4 本章小结
3 紧凑型GIS变电站系统感应雷过电压研究
    3.1 地闪回击电磁场计算
    3.2 空间电磁场与架空线路的耦合模型
    3.3 输电线路等效模型
    3.4 紧凑型GIS变电站系统感应雷过电压影响因素
        3.4.1 落雷点距架空线距离对感应电压的影响
        3.4.2 架空线高度对感应电压的影响
        3.4.3 不同雷电流幅值对感应过电压的影响
        3.4.4 紧凑型GIS变电站系统感应雷过电压防护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紧凑型GIS变电站防雷设计及雷击建筑雷电耦合分析
    4.1 紧凑型GIS变电站防雷设计
        4.1.1 根据折线法计算四根避雷针联合保护范围
        4.1.2 根据滚球法计算四根避雷针联合保护范围
    4.2 雷击站内建筑时建筑内部雷电电磁环境及场线耦合研究
        4.2.1 建筑物雷电冲击模型建立
        4.2.2 雷击建筑时雷电电磁脉冲对建筑内电缆的耦合作用
        4.2.3 电缆对雷电电磁脉冲耦合作用影响因素分析
        4.2.4 变电站雷电感应过电压防护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奖励情况

(2)金属尖端电晕放电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晕放电特性的研究以及应用
        1.2.2 电晕放电对接闪过程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金属尖端电晕触发电场强度阈值的分析
    2.1 电晕放电的触发微观理论
    2.2 尖端导体附近电场畸变的计算
    2.3 正、负电晕电场强度触发阈值的分析
        2.3.1 模拟试验模型的搭建
        2.3.2 正电晕始发电场强度阈值
        2.3.3 负电晕始发电场强度阈值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晕电流脉冲特性分析
    3.1 电晕电流脉冲的发展
        3.1.1 电晕放电的发展过程
        3.1.2 电晕电流脉冲的形成理论分析
    3.2 电晕电流脉冲数据采集试验方案
    3.3 静电场中尖端正电晕电流特征分析
        3.3.1 正电晕单次电晕放电电流脉冲
        3.3.2 静电场下尖端(r=0.05cm)正电晕电流特征相关分析
        3.3.3 静电场下尖端(r=0.25cm)正电晕电流特征相关分析
    3.4 静电场中尖端负电晕电流特征分析
        3.4.1 静电场下尖端(r=0.05cm)负电晕电流特征相关分析
        3.4.2 静电场下尖端(r=0.25cm)负电晕电流特征相关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背景电晕粒子对尖端冲击特性的影响分析
    4.1 尖端电晕放电粒子分布
    4.2 试验平台搭建
    4.3 尖端正电晕放电对负极性雷电冲击电压波的影响分析
        4.3.1 金属尖端正电晕放电对负极性雷电冲击电压波的影响分析
        4.3.2 负极性雷电冲击波对提前放电避雷针冲击试验
    4.4 尖端负电晕放电对正极性雷电冲击电压波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主要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扬州电网110kV输电线路防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防雷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2章 扬州电网雷击现状分析
    2.1 扬州电网概况
    2.2 雷击故障统计分析
        2.2.1 扬州电网所处雷电环境
        2.2.2 扬州电网雷击跳闸详细统计
    2.3 案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扬州电网110kV输电线路防雷措施研究
    3.1 新型防雷技术研究
        3.1.1 新型防反击雷措施
        3.1.2 降低接地电阻
    3.2 防雷措施改进试验筹备
        3.2.1 试验条件
        3.2.2 试验步骤
        3.2.3 闪络试验
    3.3 防雷措施改进试验分析
        3.3.1 架设耦合地线
        3.3.2 增加避雷线
        3.3.3 安装线路型避雷器
        3.3.4 安装侧向避雷针
        3.3.5 降低接地电阻
        3.3.6 采用防反击雷装置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扬州电网110kV输电线路防雷风险评估研究
    4.1 输电线路雷击风险等级划分
    4.2 110kV输电线路雷击跳闸风险评估
    4.3 110kV广横线防雷治理措施
        4.3.1 优化分析
        4.3.2 110kV广横线防雷治理措施
    4.4 防雷治理效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流固耦合理论独立避雷针结构整体受力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变电构架及避雷针结构形式介绍
        1.2.1 变电构架的形式
        1.2.2 避雷针结构形式
    1.3 风工程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方法
    1.4 流固耦合的研究现状
    1.5 避雷针结构的研究现状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流固耦合数值计算相关原理
    2.1 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基础
    2.2 流固耦合分析控制方程
        2.2.1 流体控制方程
        2.2.2 固体控制方程
        2.2.3 流固耦合控制方程
    2.3 湍流模型
        2.3.1 标准K-ε模型
        2.3.2 RNG K-ε模型
        2.3.3 Realizable K-ε模型
        2.3.4 SST K-ω模型
        2.3.5 4 种模型优缺点对比
    2.4 计算策略
        2.4.1 单向流固耦合
        2.4.2 双向流固耦合
    2.5 动网格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独立避雷针结构风绕流数值模拟
    3.1 工程概况
    3.2 二维流体域模型的建立
    3.3 网格划分及其参数设置
        3.3.1 网格划分
        3.3.2 湍流模型的选取及参数设置
    3.4 流场分析结果
        3.4.1 风速为5m/s时的流场分析
        3.4.2 风速为15m/s时的流场分析
        3.4.3 风速为25m/s时的流场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独立避雷针结构风致响应分析
    4.1 数值模拟方法的验证
        4.1.1 模型及试验参数
        4.1.2 数值模拟方法的介绍
        4.1.3 数值风洞的建立
        4.1.4 结果对比
    4.2 模态分析
    4.3 静力学风荷载分析
    4.4 单、双向流固耦合分析
        4.4.1 单向流固耦合参数设置
        4.4.2 双向流固耦合参数设置
    4.5 结果对比
        4.5.1 位移对比
        4.5.2 应力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语义分割的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环境感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巡检机器人研究现状
        1.2.2 环境感知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主要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语义分割的环境感知技术
    2.1 语义分割模型
    2.2 零样本语义分割
    2.3 语义分割评价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视角注意力机制的语义分割模型
    3.1 多视角注意力机制语义分割模型
    3.2 多视角注意力结构
        3.2.1 多视角学习
        3.2.2 注意力网络结构
    3.3 多尺度特征融合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实验数据
        3.4.2 实验设定
        3.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零样本学习的语义分割模型
    4.1 基于零样本的语义分割网络模型
    4.2 面向零样本学习的特征生成方法
        4.2.1 自编码器
        4.2.2 生成对抗网络
        4.2.3 基于自编码器的特征生成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实验数据
        4.3.2 实验设定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变电站巡检机器人语义感知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需求分析
        5.1.1 系统功能需求
        5.1.2 系统主要用例图
        5.1.3 系统性能需求
        5.1.4 系统运行环境需求
    5.2 系统总体设计
    5.3 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3.1 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5.3.2 数据库设计
    5.4 系统测试
        5.4.1 测试环境
        5.4.2 测试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6)内燃发电设备过电压保护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产生过电压的类型及基本分析
    1.1 大气过电压
        1.1.1 直击雷过电压
        1.1.2 感应雷过电压
    1.2 内部过电压
        1.2.1 暂态过电压
        1.2.2 操作过电压
    1.3 同步发电机
2 过电压的保护的措施
    2.1 防雷保护及内部过电压保护系统
        2.1.1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计算
        2.1.1 避雷器的保护动作
    2.2 同步发电机过电压保护
    2.3 电涌保护
3 典型应用
    3.1 某35k V电站部分原始技术资料:
        3.1.1 电站概况
        3.1.2 电站内生产用地情况
        3.1.3 气象条件
    3.2 防雷保护设计
        3.2.1 设计原则
        3.2.2 避雷针及避雷器保护设计
        3.2.2. 1 避雷针
        3.2.2. 1. 1 对安装避雷针的基本技术要求
        3.2.2. 1. 2 避雷针的选择
        3.2.2. 2 避雷器
        3.2.2. 2. 1 对采用安装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作为雷电入侵波的防护有以下基本要求:
        3.2.2. 2. 2 避雷器的选择
4 结束语

(7)哈尔滨双丰66kV智能变电站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的主要区别
    1.3 智能变电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
    2.1 哈尔滨双丰区域电网负荷现状介绍
    2.2 电气主接线设计
        2.2.1 电气主接线设计原则
        2.2.2 电气主接线形式的对比分析
        2.2.3 电气主接线的选择
    2.3 主变压器的选择
        2.3.1 主变容量的选择
        2.3.2 主变相数及连接组别的选择
        2.3.3 主变压器参数的确定
    2.4 短路计算
        2.4.1 短路计算的目的
        2.4.2 短路电流计算及计算结果分析
    2.5 其他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与校验
        2.5.1 高压电器选择的一般原则
        2.5.2 断路器与隔离开关的选择与校验
        2.5.3 无功补偿装置的选择
        2.5.4 站用变的选择
        2.5.5 电压互感器与电流互感器的选择及校验
    2.6 变电站母线的选择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及保护配置
    3.1 智能变电站层级及网络划分
    3.2 合并单元
    3.3 智能终端
    3.4 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装置配置
        3.4.1 66kV保护
        3.4.2 主变压器保护
        3.4.3 10kV线路及设备保护
    3.5 变电站直流系统设计
    3.6 本变电站功能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变电站防雷接地系统及配电设备布置
    4.1 66kV变电站的防雷保护措施
        4.1.1 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
        4.1.2 避雷器的选择
    4.2 接地系统的设计
        4.2.1 接地电阻的计算
    4.3 变电站配电装置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8)35kV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新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梅州35kV输电线路运行情况
    2.1 梅州地区电力系统现状
    2.2 梅州输电线路总体运行情况
    2.3 梅州电网各片区35kV输电线路运行情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梅州35kV输电线路雷害原因分析
    3.1 35kV输电线路雷击情况分析
        3.1.1 各片区35kV线路2006年-2015年雷害情况统计
        3.1.2 各片区2006-2015年35kV输电线路雷害情况分析
    3.2 35kV输电线路防雷方式
        3.2.1 设计阶段的防雷措施
        3.2.2 运行阶段的防雷措施
    3.3 35kV输电线路防雷存在的问题
        3.3.1 无架空避雷线无接地装置
        3.3.2 接地电阻超标
        3.3.3 氧化锌避雷器故障率高
    3.4 35kV输电线路典型雷害事故分析
        3.4.1 35kV留茶线#41杆、#29塔雷击事故分析
        3.4.2 35kV龙石线#26塔雷击事故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梅州35kV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新技术研究
    4.1 概述
    4.2 电感型滤波式避雷针接闪器
        4.2.1 基本原理
        4.2.2 仿真分析及应用
    4.3 石墨柔性接地装置
        4.3.1 基本原理
        4.3.2 仿真分析及应用
    4.4 梅州35kV线路综合防雷新技术应用
        4.4.1 电感型滤波式避雷针接闪器与石墨柔性接地装置组合
        4.4.2 电感型滤波式避雷针接闪器与常规圆钢接地装置组合
        4.4.3 石墨柔性接地装置与常规架空避雷线组合
    4.5 35kV防雷新技术应用成效分析
        4.5.1 2017年~2019年间各新技术试点线路雷击跳闸故障情况
        4.5.2 各项防雷设计成果情况
    4.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雷击作用下通信杆塔电气参数的仿真计算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主要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基站铁塔部件仿真研究
    2.1 基站铁塔概述
    2.2 Maxwell软件简介
        2.2.1 软件介绍
        2.2.2 软件电磁场仿真计算原理
        2.2.3 软件操作流程
    2.3 铁塔部件自感仿真
        2.3.1 影响部件自感的因素
        2.3.2 角钢材料磁导率对自感的影响
        2.3.3 雷电流频率对自感的影响
        2.3.4 部件肢宽对自感的影响
        2.3.5 部件长度对自感的影响
    2.4 角钢互感仿真研究
        2.4.1 部件长度对互感的影响
        2.4.2 部件间位置对互感的影响
    2.5 角钢部件电阻仿真
    2.6 本章小结
3 基站铁塔仿真研究
    3.1 仿真建模
        3.1.1 移动通信基站铁塔简介
        3.1.2 铁塔整体模型的建立
        3.1.3 铁塔单元模型的建立
    3.2 铁塔结构对其电感的影响
        3.2.1 横向连接对铁塔自感的影响
        3.2.2 斜向连接对铁塔自感的影响
    3.3 三角塔主支撑三导体模型仿真计算
    3.4 铁塔电阻仿真计算
    3.5 本章小结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回路基本原理
        4.1.1 实验平台简介
        4.1.2 电感测量原理
    4.2 角钢部件自感实验测试
        4.2.1 实验方法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角钢互感实验测试
        4.3.1 实验方法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三角塔自感实验测试
        4.4.1 实验方法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电气参数模型在雷击铁塔分流特性研究的应用
    5.1 三角塔电流分布仿真分析
        5.1.1 模型建立
        5.1.2 铁塔主杆电流分布
        5.1.3 铁塔横杆电流分布
        5.1.4 铁塔斜杆电流分布
    5.2 交流供电线缆电流分布仿真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致谢

(10)BIM技术在通信铁塔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BIM技术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BIM的概念
    2.2 BIM的技术特性
    2.3 BIM的特点
        2.3.1 可视性
        2.3.2 协调性
        2.3.3 模拟性
        2.3.4 优化性
        2.3.5 信息输出性
    2.4 BIM软件介绍
        2.4.1 BIM核心建模软件
        2.4.2 BIM相关软件
    2.5 BIM在工程各阶段中的应用
    2.6 AUTODESK平台
        2.6.1 REVIT ARCHITECTURE
        2.6.2 REVIT STRUCTURE
        2.6.3 REVIT MEP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信铁塔建设和BIM技术
    3.1 通信铁塔建设内容
        3.1.1 通信铁塔及其特性
        3.1.2 通信铁塔基础类型
    3.2 通信铁塔建设流程概述
    3.3 通信铁塔和BIM技术
        3.3.1 塔身
        3.3.2 避雷针
        3.3.3 地脚锚栓
    3.4 通信铁塔基础和BIM技术
        3.4.1 独立基础
        3.4.2 群桩基础
        3.4.3 基坑开挖与回填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IM在实际通信铁塔工程中的技术应用
    4.1 项目概况
    4.2 实施目标
    4.3 订立标准
        4.3.1 模型单元标准
        4.3.2 标准化文档架构
    4.4 施工前的应用分析
        4.4.1 专业模型的建立
        4.4.2 图纸检查及会审
        4.4.3 模型优化
        4.4.4 图纸修改
    4.5 工程管理中BIM的应用
        4.5.1 设计交底
        4.5.2 安全管理
        4.5.3 成本管理
    4.6 与传统模式的对比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网络也需“避雷针”(论文参考文献)

  • [1]紧凑型GIS变电站雷电过电压及防护研究[D]. 陈思敏.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金属尖端电晕放电特性研究[D]. 罗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扬州电网110kV输电线路防雷研究[D]. 周俊. 扬州大学, 2021(08)
  • [4]基于流固耦合理论独立避雷针结构整体受力性能分析[D]. 胡帅.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5]基于语义分割的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环境感知技术研究[D]. 陈前.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内燃发电设备过电压保护系统研究[J]. 陈鸿滨. 移动电源与车辆, 2021(01)
  • [7]哈尔滨双丰66kV智能变电站设计[D]. 宋奇霖.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8]35kV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新技术应用[D]. 张鉴峰.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9]雷击作用下通信杆塔电气参数的仿真计算与验证[D]. 赵晓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BIM技术在通信铁塔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 周伟伟.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网络也需要“避雷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