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改性论文-郭浩,张慧君,陈又铭,李萍,王一正

物化改性论文-郭浩,张慧君,陈又铭,李萍,王一正

导读:本文包含了物化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醇溶蛋白,糖基化改性,葡萄糖,物化性质

物化改性论文文献综述

郭浩,张慧君,陈又铭,李萍,王一正[1](2019)在《葡萄糖糖基化改性玉米醇溶蛋白膜的物化性质及在胶囊壳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葡萄糖为原料对玉米醇溶蛋白进行糖基化改性,以抗拉强度为指标,考察最佳改性成膜工艺,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改性蛋白膜的物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葡萄糖与玉米醇溶蛋白质量比1∶10、超声功率450 W、反应时间30 min的条件下,制得玉米醇溶蛋白-葡萄糖膜的抗拉强度达到34.06 MPa,接枝度为63.05%。玉米醇溶蛋白以共价键的方式与葡萄糖结合,使糖基化改性产物结构更加稳定。改性蛋白膜的表面较改性前更加平整,凹陷凸起基本消失。玉米醇溶蛋白-葡萄糖膜热变性温度从改性前的157.95℃升高到164.26℃,膜的热稳定性提高。经葡萄糖糖基化改性后的玉米醇溶蛋白胶囊壳指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9年12期)

赵凯,雷鸣,刘丽艳,李君,刘宁[2](2019)在《乙酰化羟丙基复合改性玉米淀粉物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乙酰化、羟丙基化及复合改性对玉米淀粉物化特性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及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淀粉的颗粒特性、结晶特性、热焓特性及糊的性质。结果表明:随着取代度的提高,改性淀粉糊的透明度、凝沉性、冻融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红外结果表明,经过乙酰化羟丙基复合改性后,淀粉分子内引入新的基团,证实了酯化及醚化反应的发生;XRD结果表明,复合改性主要发生在淀粉颗粒的不定形区,改性后淀粉仍为A型结晶结构;从DSC参数可以看出,与原淀粉相比,改性淀粉的糊化起始温度、峰值温度、终止温度及糊化焓均有所降低,表明改性可能会部分破坏淀粉的双螺旋结构,淀粉更易糊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姜永超,林丽静,龚霄,黄晓兵,曾泳[3](2019)在《物理改性处理对菠萝皮渣膳食纤维物化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菠萝皮渣为原料制备膳食纤维,考察超微粉碎、蒸汽爆破和挤压膨化3种物理改性方式对菠萝皮渣膳食纤维的基本成分、理化性质、形貌结构及生物活性物质溶出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物理改性方式均能提高样品阳离子交换能力,增加多酚、黄酮物质的溶出量。其中蒸汽爆破处理能显着提高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在持水持油性方面表现良好。形貌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改性后的膳食纤维结构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其主要成分及化学结构未受影响。综上所述,蒸汽爆破处理有助于改善菠萝皮渣膳食纤维的品质。(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慧君,陈又铭,宫春宇,姜宁宁,沙迪昕[4](2018)在《干法糖基化改性玉米醇溶蛋白产物的物化特性及在胶囊壳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菊粉对玉米醇溶蛋白进行干法糖基化改性,通过SDS-PAGE凝胶电泳、热分析(DSC)、傅里叶红外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考察改性前后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SDSPAGE电泳谱图可确认玉米醇溶蛋白与菊粉进行了有效的接合;傅里叶红外分析也确认糖基化改性后,玉米醇溶蛋白以共价键的形式接入了菊粉糖分子;DSC分析所得玉米醇溶蛋白膜及其改性产物膜的变性温度分别为188.47,194.02℃;扫描电子显微镜发现改性后膜的表面更加平整,无孔洞。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中关于明胶胶囊壳的相关检测指标,对菊粉改性的玉米醇溶蛋白产物制成胶囊壳进行测定,该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8年10期)

张慧君,陈又铭,沙迪昕,姜宁宁,王文霞[5](2018)在《湿法糖基化改性玉米醇溶蛋白的物化特性及其在胶囊壳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麦芽糖浆对玉米醇溶蛋白进行湿法糖基化改性,以抗张强度为指标,考察改性后蛋白膜的机械性能,通过SDS-PAGE、DSC、傅里叶红外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考察蛋白改性前后的物化性质。结果表明:改性后蛋白膜较传统的明胶膜和纯玉米醇溶蛋白膜机械性能有较大提高。对SDS-PAGE电泳谱图分析可知玉米醇溶蛋白与麦芽糖浆进行了有效的糖基化接合。经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可知改性后的玉米醇溶蛋白的化学结构发生了变化。差示量热扫描仪分析表明湿法改性的产物zein-MS膜热变性温度从由为改性前的188. 47℃提高到了206. 87℃,增加了膜的稳定性。扫描电子显微镜发现改性后膜的表面较改性前更加平整,孔洞基本消失。将玉米醇溶蛋白改性产物制成胶囊壳,以常规明胶胶囊壳作对照,参考《中华药典》(2015版)的相关检测指标进行检测,各项指标均合格。(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王水林[6](2018)在《糯米淀粉的酶法改性对其物化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酶法改性作为一种清洁标签运用在淀粉改性方法中,通过分支酶对淀粉结构的修饰,从而获得良好物化性质淀粉产品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淀粉的分支结构对于淀粉的物化性质有着显着影响。前人已经做过利用分支酶对淀粉进行改性进行研究,但是利用α-淀粉酶协同分支酶对糯米淀粉改性研究,从而提高分支酶的转糖基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α-淀粉酶协同分支酶对糯米淀粉进行改性,并研究改性后糯米淀粉的物化性能。糯米淀粉中分别添加小麦直链淀粉、玉米直链淀粉、大米直链淀粉和麦芽糖为底物,以α-淀粉酶作为前提酶水解出部分中程链,在通过分支酶作用特点中的转糖基作用对淀粉进行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扫描电镜和偏光显微镜观察改性前后淀粉表面形态和偏光十字变化情况,颗粒改性淀粉偏光十字依然存在,而糊化改性淀粉偏光十字消失;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到糯米淀粉颗粒表面光滑,而颗粒改性淀粉保持基本的淀粉形态,只是表面出现褶皱,糊化改性淀粉表面呈棉絮状。2、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去卷积处理的光谱分析改性前后淀粉短程有序结构变化,改性淀粉的1047cm~(-1)/1022cm~(-1)的峰强度比值都比原淀粉高,糊化改性淀粉在1047cm~(-1)/1022cm~(-1)峰强度比值要低于颗粒改性淀粉,延长分支酶作用时间能提高改性淀粉短程有序结构,增加水解酶能够提高改性淀粉短程有序结构,增加直链淀粉或麦芽糖同样能够提高改性淀粉短程有序结构。3、使用液体核磁共振光谱(~1H-NMR)分析淀粉分支度(DB),颗粒改性淀粉的分支度(DB)超过糊化改性和原淀粉;以α-淀粉酶作为前提酶,能够提高改性淀粉的分支度(DB);延长分支酶作用时间能够提高改性淀粉的分支度(DB),糊化改性中直链淀粉为小麦直链淀粉的改性分支度(DB)最高,而在颗粒改性中直链淀粉为玉米直链淀粉的改性分支度(DB)相对较高。4、改性淀粉结晶度相比原淀粉发生不同程度下降。晶型由原来的A晶型变为V晶型;颗粒淀粉改性淀粉为A晶型,只是颗粒改性淀粉在17°和18°附近位置的特征衍射峰,由双峰转变为单峰;利用复合酶法进行改性,复合酶法改性淀粉的结晶度要高于仅用分支酶的改性淀粉;麦芽糖和小麦直链淀粉添加到糯米淀粉中进行改性的改性淀粉结晶度相对高于其他改性淀粉。5、颗粒改性淀粉溶解度普遍低于糊化改性淀粉溶解度,然而颗粒改性淀粉混浊度高于糊化改性淀粉混浊度;延长分支酶作用时间,混浊度和溶解度都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以α-淀粉酶作为前提酶加入,能促进改性淀粉溶解度和混浊度的下降;供体种类为麦芽糖经过改性得到的改性淀粉溶解度相对较高相比于添加其他供体的改性淀粉,糊化改性中,以添加麦芽糖的糯米改性淀粉混浊度低于添加其他增加直链淀粉的改性淀粉,在颗粒改性淀粉中,以添加大米直链淀粉的糯米改性淀粉混浊低于添加其他直链淀粉或麦芽糖的改性淀粉。6、糊化改性淀粉在图谱上面没有糊化吸收特征峰;颗粒改性淀粉ΔH高于糯米原淀粉,延长分支酶作用时间改性淀粉ΔH发生不同程度的上升,以α-淀粉酶作为前提酶的改性淀粉ΔH略微上升;分支酶作用12h,以添加小麦直链淀粉的改性糯米淀粉具有高的焓值(ΔH)相比其他改性淀粉,分支酶作用24h,以添加麦芽糖的改性糯米淀粉具有高的焓值(ΔH)相比于其他改性淀粉7、颗粒改性淀粉的G'、G"高于原淀粉,且G'>G";糊化改性淀粉的G'、G"低于原淀粉,且G'<G";颗粒改性淀粉损耗因子(tanδ)随着频率(ω)的升高而降低;糊化改性淀粉分支酶作用时间为12h,随着频率(ω)的升高,损耗因子(tanδ)先升高后降低;而分支酶作用时间为24h,随着频率(ω)的升高,损耗因子(tanδ)而升高。(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朱晨晨[7](2018)在《复合酶法改性红薯淀粉制备工艺的优化及其物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支链淀粉的分支结构对淀粉的物化特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分支结构对淀粉物化性质影响的研究甚少。通过多种酶的复合作用对淀粉进行改性,改变淀粉的分支密度和链长分布,进而改善淀粉的物化性能。本实验以红薯淀粉为材料,主要利用分支酶(BE)、β-淀粉酶(BA)和葡萄糖苷转移酶(TG)复合作用对天然红薯淀粉(NS)进行改性,并进一步研究不同分支结构对淀粉物化性能的影响。以红薯淀粉的分支度为评价指标,由单因素试验结果确定响应面优化试验因素与水平,使用Design-Expert软件,根据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改性红薯淀粉的分支度,结果表明当红薯淀粉分支度最优时对应的复合酶法制备工艺条件为:分支酶酶解时间9h,添加量300μ/g;β-淀粉酶酶解时间9h,酶添加量10μ/g;葡萄糖苷转移酶酶解时间9h,酶添加量9000μ/g。在此条件下,红薯淀粉分支度可达48.68%。从淀粉分子链长分布测定结果表明,天然红薯淀粉通过BE、BA和TG复合作用,天然淀粉的分支结构发生了一定改变。其产物的平均聚合度、平均链长均随着分支度的增加逐步减小,这说明天然红薯淀粉通过复合酶改性可能产生了一种具有高比例短链和高分支密度的簇状结构物质。以天然红薯淀粉(DB=16.99%)为对照,选取不同分支度(DB分别为25.76%,30.73%,35.85%,40.97%,44.99%,48.68%)的酶改性淀粉进一步研究复合酶法改性淀粉其分支结构对淀粉的物化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天然淀粉的分支度为16.99%,α-1,6糖苷键百分比为12%;酶改性红薯淀粉的分支度分别为:25.76%,30.73%,35.85%,40.97%,44.99%,48.68%,对应的α-1,6糖苷键百分比分别为20%,24%,27%,29%,30%,32%。相较于天然红薯淀粉,酶改性红薯淀粉分支度和α-1,6糖苷键比例明显增大。因此通过BE、BA和TG复合作用能产生一种高分支结构的改性淀粉。2、天然红薯淀粉在2θ角15.0~o,17.2~o,18.3~o,23.5~o附近呈现出四个强衍射峰,在19.7~o附近有一个弱的衍射峰,为明显的C_A-型晶体结构,相对结晶度为38.8%,酶改性红薯淀粉在15.0~o,17.2~o和18.3~o处的原始峰强度变弱,并且在23.5~o处的原始峰消失。相反,在19.7~o处的峰值相对增加,并且在13.1°处出现新的衍射峰。因此,天然淀粉的晶体结构被完全破坏,被破坏的晶体结构可能会纠缠并重新转变成C型和V型的混合物,并且V型结晶为主要晶型。酶改性后的淀粉的相对结晶度相比于天然红薯淀粉有所降低,但随着酶改性淀粉分支度的增大其结晶度呈增大趋势,相对结晶度分别为13.8%、14.6%、15.0%、13.4%、15.9%、16.9%。3、改性红薯淀粉的原始红外光谱在900-4000cm~(-1)之间有几乎相同的吸收峰频带,仅在吸收峰强度和峰位上有微小差异。去卷积后的光谱中,与原淀粉相比,所有酶改性淀粉的1047cm~(-1)与1022cm~(-1)峰强度比值均降低。然而,仅就酶改性淀粉而言,1047cm~(-1)与1022cm~(-1)峰强度比值随着分支度的增加而增大。表明分支结构对(1047cm~(-1)/1022cm~(-1))比值有显着的影响。4、天然淀粉和酶改性红薯淀粉的溶解度分别为14.57%,45.56%,53.46%,55.92%,57.96%,62.31%,65.37%,与天然红薯淀粉相比,酶改性红薯淀粉的溶解度有显着提高,并且随分支度的增加淀粉溶解度呈现增大的变化趋势,因此淀粉分支度增大有助于溶解度的提高。天然淀粉糊溶液较透明,酶改性淀粉糊溶液呈现出乳白状。与天然淀粉相比,酶改性淀粉的老化程度低于天然淀粉,并且随着分支度的增大,老化程度逐渐降低,说明分支度增大能降低淀粉的老化程度。5、浓度为6%的天然红薯淀粉和复合酶改性淀粉糊均表现为假塑性流体,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剪切应力也在增大,这与表观粘度的曲线特征相近。剪切速率相同时,天然红薯淀粉比改性淀粉需要更大的剪切应力,并且随分支度的增加,剪切应力逐渐减小。其粘弹性测定结果显示淀粉糊表现为典型的弱凝胶叁维网络。随着分支度的增大,G'和G'降低,说明凝胶的刚性,强度和粘弹性随着分支度增大而减小。酶改性淀粉的损耗因子tanδ值低于天然淀粉,说明酶改性淀粉的粘性组分和弹性组分比天然淀粉低,但分支度的增大有助于tanδ值的增加。6、天然淀粉具有典型的糊化特性,在62.5℃至74.21℃范围内有较大的糊化吸热,所有的酶改性淀粉的糊化峰均消失,说明经过酶改性处理后,原始晶体结构被破坏。(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谭雪艳,陈振乾[8](2018)在《酸碱改性活性炭物化性质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别采用草酸、硝酸、氨水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处理,借助比表面积及孔隙分析仪、傅立叶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叁种仪器,从活性炭的孔结构特性、表面官能团以及表面形貌叁个方面对样品进行物化性质分析。与未改性活性炭对比,结果表明:草酸、硝酸、氨水改性都会对活性炭的孔径结构和形貌造成不同程度改变,其对活性炭表面含氧基团的影响作用各不相同。(本文来源于《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期刊2018年02期)

谢斌[9](2017)在《黑色岩系矿石的物化改性及催化脱硝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所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氮氧化物(NO_x)是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造成的雾霾、酸雨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目前,NO_x的脱除方法很多,但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是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技术。催化剂是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的核心,其中,催化剂载体占到整个催化剂组成的80%以上,其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催化剂的脱硝效率。锐钛矿型TiO_2是现行商业脱硝催化剂的主要载体材料,但是由于其存在市场价格较高、活性温度窗口较窄以及抗中毒性能较差等缺陷。因此,寻找和制备廉价的且能克服上述缺陷的新型载体材料是近年来脱硝催化剂研究的热点之一。与此同时,我们发现黑色岩系矿石中含有大量的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如SiO_2、Al_2O_3、Fe_2O_3、V_2O_5以及MoO_3等,这些物质是组成脱硝催化剂必需的载体材料、活性组分以及助催化组分。因此,黑色岩系矿石在制备脱硝催化剂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本课题首先使用SiO_2+TiO_2的组合溶胶对黑色岩系矿石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进行了改性,接着又外加V_2O_5和MoO_3对溶胶改性载体的活性组分和助催化组分进行调控并成功制备了黑色岩系催化剂。同时借助BET、XRD、Raman、H_2-TPR、NH_3-TPD、FTIR以及XPS等表征手段对制备催化剂的各项性能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1)通过分析黑色岩系矿石的组成,发现原矿中含有大量的具有较好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的SiO_2和Al_2O_3,它们是制备催化剂优良的载体材料。同时,原矿中含有的Fe_2O_3和V_2O_5具有良好的氧化还原性能,是制备脱硝催化剂所必需的活性组分。此外,黑色岩系矿石中还发现了少量MoO_3的存在,其能有效的增强催化剂的抗砷中毒能力,是制备脱硝催化剂良好的助剂组分。从黑色岩系矿石的表面结构来看,原矿中存在许多孔径各异的微孔和中孔结构,同时其比表面积也达到22.37 m~2·g~(-1)。(2)采用SiO_2+TiO_2溶胶对原矿的表面结构进行了改性,得到的(S+T)BRS载体在BET比表面积和孔容方面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同时其孔径结构也得到优化,在2~25 nm范围内出现了宽泛的孔径分布。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容以及合理的孔径分布将为反应分子提供更多的合适位点并强化反应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传质过程,保证脱硝催化反应的进行。(3)当V_2O_5的添加量低于载体的单层分散容量时,其主要以催化活性较高的分散态钒氧物种形式存在,因此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催化活性也将随着升高。当其含量超过载体的单层分散容量后,V_2O_5将形成选择性较差的结晶态钒氧物种,这类物质将导致还原剂NH_3氧化,从而降低氮氧化物的转化率。同样,适当MoO_3的负载将有效提高V_2O_5在催化剂表面的分散度,促进分散态钒氧物种的形成。但是,当其含量过高时,自身在催化剂表面形成了结晶态的钼氧化物,从而使得V_2O_5的分散性变差。测试结果表明,最优的V_2O_5和MoO_3的添加量分别为1.0 wt.%和6.0wt.%,以此配比制备的V_(1.0)Mo_(6.0)/(S+T)BRS催化剂表现出理想的活性组分分散性,同时也保证催化剂良好的氧化还原性能,并在300~400℃的范围内获得了90%以上NO转化率。(4)V-Mo/(S+T)BRS和V-Mo/TiO_2催化剂对比实验结果表明,V-Mo/(S+T)BRS催化剂的结晶态V=O伸缩振动的吸收峰的峰强度明显比V-Mo/TiO_2催化剂的减弱,表明其对钒氧物种有更好的分散效果。在氧化还原性能和表面酸性方面,由于V-Mo/(S+T)BRS催化剂对活性物种更好的分散效果以及Ti原子的正电性增加,因此其获得了更优良的氧化还原性能以及更丰富的表面Br?nsted酸位点分布。在活性氧O_α含量方面,由于Si原子和Ti原子的电负性差异而形成带负电性的Si原子将影响V~(5+)的电子云分布,从而形成更多的V~(4+),而更多含量的V~(4+)出现又将加速催化剂表面吸附氧O_α的形成。(5)碱金属(K、Na)对V-Mo/(S+T)BRS和V-Mo/TiO_2催化剂的脱硝活性都造成了明显的影响,但是碱性更强的碱金属K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降低程度更为显着。NH_3-FTIR测试结果表明,碱金属致使催化剂活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催化剂表面Br?nsted酸位点被中和,从而导致整个催化反应速率的下降。而具有更多Br?nsted酸位点的V-Mo/(S+T)BRS催化剂自然也表现出更强的抗碱金属中毒能力。SO_2和水蒸气的通入同样将对催化剂的活性产生剧烈的影响。低温时,SO_2会在催化剂表面形成的硫酸盐和亚硫酸盐并遮蔽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同时水蒸气也将和NH_3发生竞争吸附,从而降低催化剂的脱硝活性。但随着反应温度的上升,覆盖在催化剂表面的硫酸盐和亚硫酸盐等物质将逐渐分解,并且此时水蒸气的存在将抑制高温段NH_3的氧化,从而使得催化剂的脱硝活性又逐渐恢复。此外,SiO_2的存在能提高TiO_2的晶界能,防止水热老化过程中锐钛矿型TiO_2的相变,因此,含有SiO_2的V-Mo/(S+T)BRS催化剂还表现出良好的水热稳定性。(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5-01)

何俐臻[10](2017)在《不同载气条件及改性对生物炭物化性质及吸附硝氮性能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和较低的利用率,以及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硝氮已经成为水体富营养化和非点源污染的重要污染物。有研究表明,硝氮浓度的增加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过量硝氮还会造成动植物急性中毒、病虫害等影响。传统去除水体中硝氮的方法主要分为生物法和物理—化学法。生物法经济有效且环保,但过程缓慢,处理时间长;物理—化学方法包括反渗透、电渗析、离子交换、吸附等,其中吸附法受到广泛关注,而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是寻找一种高效、经济且环保的吸附剂。生物炭,也称生物质炭,是指生物质原材料(如秸秆、粪便、花生壳等)在限氧环境下,经一定的温度(一般低于700℃)热解产生的多孔富碳固体。因生物炭具有含碳量高、比表面积较大、表面负电荷较多以及电荷密度较高、稳定性强等特性,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去除及治理各领域污染物。然而,生物炭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原料来源和制备条件,如温度和载气条件,载气条件主要以氮气、氦气等惰性气体为主,探索CO2作为载气用于制备生物炭方面的相应研究则明显偏少。同时,生物炭施加到水体环境中具有固液分离难的缺点,有造成二次污染的风险。磁性生物炭作为一种节能环保且易回收利用的吸附材料,用来处理含硝氮废水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因此,为更好的理解CO2等载气条件改变与热解温度对生物炭的影响,本文考察了N2和CO2两种载气及不同热解温度下制备的花生壳生物炭,在物化性质上的差异,及其对水体中硝氮的吸附性能的影响。同时,将制备好的以N2为载气的生物炭清洗后利用Fe3+/Fe2+溶液混合改性,将生物炭磁化,对制备的磁性生物炭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分析(电镜扫描、红外光谱、X射线、元素分析、比表面积等),并探讨了磁性生物炭吸附水体中硝氮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生物质炭化更充分,比表面积更大;CO2载气条件下生物炭的零电荷点提升速率(9~20%)约为N2气氛的2倍(6~10%);700℃时,CO2载气条件下生物质被气化造成C损失,且O元素被明显引入生物炭中形成新的C-O键;改性之后生物炭的零电荷点、比表面积明显增大;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表明,生物炭对硝氮吸附能力均较弱,内扩散,静电吸附等共同作用于吸附过程,且N2载气条件制备的生物炭的硝氮吸附性能优于CO2载气条件20%以上;此种方法改性之后生物炭对硝氮吸附能力大大减弱。(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7-05-01)

物化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揭示乙酰化、羟丙基化及复合改性对玉米淀粉物化特性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及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淀粉的颗粒特性、结晶特性、热焓特性及糊的性质。结果表明:随着取代度的提高,改性淀粉糊的透明度、凝沉性、冻融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红外结果表明,经过乙酰化羟丙基复合改性后,淀粉分子内引入新的基团,证实了酯化及醚化反应的发生;XRD结果表明,复合改性主要发生在淀粉颗粒的不定形区,改性后淀粉仍为A型结晶结构;从DSC参数可以看出,与原淀粉相比,改性淀粉的糊化起始温度、峰值温度、终止温度及糊化焓均有所降低,表明改性可能会部分破坏淀粉的双螺旋结构,淀粉更易糊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物化改性论文参考文献

[1].郭浩,张慧君,陈又铭,李萍,王一正.葡萄糖糖基化改性玉米醇溶蛋白膜的物化性质及在胶囊壳中的应用[J].中国油脂.2019

[2].赵凯,雷鸣,刘丽艳,李君,刘宁.乙酰化羟丙基复合改性玉米淀粉物化特性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9

[3].姜永超,林丽静,龚霄,黄晓兵,曾泳.物理改性处理对菠萝皮渣膳食纤维物化特性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19

[4].张慧君,陈又铭,宫春宇,姜宁宁,沙迪昕.干法糖基化改性玉米醇溶蛋白产物的物化特性及在胶囊壳中的应用[J].食品与机械.2018

[5].张慧君,陈又铭,沙迪昕,姜宁宁,王文霞.湿法糖基化改性玉米醇溶蛋白的物化特性及其在胶囊壳中的应用[J].中国粮油学报.2018

[6].王水林.糯米淀粉的酶法改性对其物化性能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2018

[7].朱晨晨.复合酶法改性红薯淀粉制备工艺的优化及其物化特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8

[8].谭雪艳,陈振乾.酸碱改性活性炭物化性质变化研究[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8

[9].谢斌.黑色岩系矿石的物化改性及催化脱硝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7

[10].何俐臻.不同载气条件及改性对生物炭物化性质及吸附硝氮性能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标签:;  ;  ;  ;  

物化改性论文-郭浩,张慧君,陈又铭,李萍,王一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