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D技术应用于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的临床护理

VSD技术应用于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的临床护理

黄晓玲(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医院528300)

【摘要】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VSD)应用于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的护理。方法选取2011年3月到2012年10月我院36例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进行VSD治疗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及对VSD进行护理,指导康复训练,采用SF-36量表评价生存质量,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心理健康等8个维度,分析疗效及治疗前后生存质量差异。结果本组30例患者行VSD治疗14d后创面可见新鲜肉芽组织,毛细血管丰富,表面洁净,皮肤渐渐生成。2例骨缺损行小皮瓣加游离植皮、植骨治疗后皮瓣均成活;4例重度感染患者再次扩创行第二次VSD治疗后植皮修复创面。患者住院时间10~35d,平均(17.5±5.8)d。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应用VSD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心理健康评分均较应用前显著增加(P<0.05),患者生存质量显著提高。术后随访示患者恢复良好,无畸形等并发症。结论对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中VSD进行护理有利于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VSD技术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4-0222-02

四肢开放性骨折感染创面合并创面经久不愈合是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难题之一,其病程复杂、病程长,易并发慢性窦道、皮肤疤痕及缺损、骨折、骨缺损,手术失败率、感染发生率高[1],给患者精神上、经济上带来难以承受的负担[1]。选取2011年3月到2012年10月我院36例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进行VSD治疗的患者,疗效满意,现将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24~57岁。其中皮肤缺损19例,撕脱伤7例,脱套伤5例,肌腱外露2例,骨外露3例。伴随感染26例,均为开放性骨折患者,缺损面积3cm×3cm~25cm×20cm,创周及创面底部有大量浅黄、绿色浓性分泌物,行封闭式负压引流7~10d。

1.2手术方法

对创区严格清创,彻底止血,尽量缩小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范围。伴有骨外露,将外露的皮质表面钻孔数个,钻透双侧皮质,以提供血液营养,以从中长出新鲜的肉芽组织和周围肉芽组织逐渐覆盖外露的骨骼和肌腱。在伤口表面覆盖VSD敷料,按照创区的形状,修剪VSD敷料并缝合用半透生物膜封闭伤口和VSD敷料,要超过伤口边缘与周围皮肤密和,变成闭合伤口,连接VSD敷料的硅胶管,另一端通过三通管与负压吸引装置连接,通过可控制的负压来促进创面愈合的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持续负压吸引流,7~10天去除VSD敷料。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应采用支持性心理护理,并将以前行VSD治疗患者治疗前后图片给患者看,增强患者自信心和战胜疾病的信念,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患者面对严重的、感染性、大面积损伤,或经过多次手术治疗,有焦虑、恐惧心理,担心肢体功能是否可以恢复、医护人员应耐心向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2.1.2皮肤准备:多毛部位需备皮,将毛发刮除干净,以利于术后生物透膜的紧密黏贴,防止贴敷不紧使细菌繁殖引起感染。术前3d合理应用抗生素,备好负压装置。术前12h禁食,4h禁饮。手术前晚帮助患者放松,保持舒适,使患者获得充足睡眠,有利于麻醉诱导[2]。

2.2术后护理

2.2.1保持有效的负压引流护理:患肢功能放置,抬高、制动,提醒患者及家属避免压迫、折叠、牵拉引流管。观察负压力是否在规定范围内;保持创面持续有效的负压是引流及治疗成功的关键,也是护理的重点内容。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气味、量,并做好记录。手术后前3天每日引流量100~300ml,为陈旧性暗红色液体;当发现有大量新鲜血液被吸引出时,应及时报告医师,仔细检查创面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并及时正确处理。第4天后引流液开始明显减少,为稍混浊的渗出液,同时肢体肿胀逐渐消退。

2.2.2饮食指导:患者创面大,液体渗出多,蛋白质丢失多。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指导患者进食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多食粗纤维食物及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以促进创面内肉芽组织的生长,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每天吸出的渗出物中含大量蛋白,应防止发生负氮平衡。

2.2.3疼痛的观察与护理。护士应了解疼痛的性质、程度,正确评估疼痛的水平,了解其影响因素,必要时给予一定量的镇痛药,可使用放松疗法以分散其注意力。

3结果

本组30例患者行VSD治疗14d后创面可见新鲜肉芽组织,毛细血管丰富,表面洁净,皮肤渐渐生成。2例骨缺损行小皮瓣加游离植皮、植骨治疗后皮瓣均成活;4例重度感染患者再次扩创行第二次VSD治疗后植皮修复创面。患者住院时间10~35d,平均(17.5±5.8)d。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应用VSD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心理健康评分均较应用前显著增加(P<0.05),患者生存质量显著提高。术后随访示患者恢复良好,无畸形等并发症。

4讨论

封闭式负压引流(VSD)是一种新型的引流技术,用医用泡沫材料包裹多侧孔引流管,使泡沫材料成为引流管和被引流区之间的中介,再利用半透膜封闭被引流区使之与外界隔绝,接通负压源形成一个高效引流系统,是处理创面的全新方法。适应征主要为:大面积皮肤缺损,撕脱伤,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肌腱外露或骨外露,慢性骨髓炎合并创面经久不愈。禁忌征:有活动性出血的伤口[3]。健康指导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饮食指导:因患者创伤较重,病程长,机体消耗较大,加之创面引流物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因此需加强营养。鼓励患者进食富含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预防肺部感染和压疮:因患者卧床时间长,应预防肺部感染和压疮,定时为其翻身、叩背,指导其练习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功能锻炼指导:根据创面的情况及其他合并伤的恢复情况鼓励患者早日进行主动、被动肢体关节功能锻炼,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裘华德,宋九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

[2]周鸿雁,郑小敏,杨志明,等.VSD负压引流敷料治疗重大毁损创伤患者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320-321.

[3]沈翠华,叶春萍.封闭式负压引流患者的护理体会[J].浙江创伤外科,2009;(02):08-10.

标签:;  ;  ;  

VSD技术应用于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的临床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