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论文-孙晓宇,方叶林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论文-孙晓宇,方叶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安徽省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论文文献综述

孙晓宇,方叶林[1](2019)在《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测度及其与区域经济的时空耦合特征——以安徽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落后是乡村振兴的短板,实现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从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文化和信息化6个方面综合测度安徽省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进一步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揭示均等化指数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区域经济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发现:安徽省各地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总体不高,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皖北、皖中地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较高,皖南地区相对较低。总体而言,安徽省各地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指数和区域经济耦合程度较低,大部分地区属于HL与LL区。基于双变量ESDA分析结果,为安徽省各地区乡村发展提供建议。(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19年11期)

刘邦凡[2](2019)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库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务院关于全国对口支援叁峡库区合作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要实现叁峡库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解决了,将有助于区域协调发展向(本文来源于《重庆商报》期刊2019-06-21)

张紧跟[3](2018)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新时代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非常突出。为此,制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政策和规划,强化投资和重大项目在优化布局中的作用,推动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等政策思路不断被提出,这些政策的实施虽然取得了粤东西北地区交通条件不断改善、产业共建成效初显、一批优质项目落地、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扎实推进等成效,但是,未能实现广东区域均衡发展这一预期目标。因此,考虑到以产业转移为主导的区域发展政策存在的局限性,以及现行区域发展政策的目标也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等因素,有必要将新时代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定位调整到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相对均等化这一新思路上来。(本文来源于《广东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胡均民[4](2018)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重要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域协调发展一直是近期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问题。普遍认为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仅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主要路径,更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重要目标,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重要路径既有必要性,又有现实意义。本文在探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区域协调发展作用的基础上,着重探究如何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可行策略。(本文来源于《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期刊2018年11期)

劳东园[5](2018)在《区域协调发展下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困境与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无论是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还是区域协调发展而言,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让全体人民更好的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一项有助于民生发展的制度安排。然而,当前我们国家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仍然存在着许多非均等化的方面,比如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社会和生态环境等都存在着区域间的极不平衡现象,解决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差异性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深化公共财政的体制改革,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面,创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攻击模式,从供给侧进行改革,完善相关的机制建设,从而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大众科技》期刊2018年10期)

申伟宁,马斌,袁硕[6](2018)在《以标准化建设助推京津冀区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数排序、波士顿矩阵定位以及发展指数二级指标分解的实证分析表明,京津冀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均等,河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和北京市、天津市相比质量较差,要实现京津冀区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均等化,除了采取传统途径如"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等之外,更需要从最基本环节入手,以标准化建设助推京津冀区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本文来源于《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期刊2018年03期)

邹木[7](2018)在《地区差异视角下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表现、影响因素和路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在质量和数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地区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总体投入和绩效等方面,这些差异主要和行政、经济以及政府官员的价值取向有着密切的联系。促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在财政转移、合作机制、主体多元等方面建立起相应的制度设计。(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田新[8](2018)在《云南省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我们要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力争在2020年,逐步建立起权责清晰、财力协调、标准合理、保障有力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和保障机制。然而,当前我国区域非均等化的现象尤为突出。本文以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视角,以云南省为案例,深入分析云南省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云南省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对策建议。云南省是我国西部大省,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因此,现阶段深入分析云南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区域差距,探究区域非均等化的成因并提出提高区域均等化水平的相关对策建议,对于促进云南省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利用综合分析法、熵值法,测算2012-2016年云南省滇中、滇西、滇东叁大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从基础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四个方面对叁大区域进行横向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区域差异状况。从经济发展状况来说,云南省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区域间财政收入、支出和财政自给能力差距也非常大。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方面,云南省最近五年来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均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不过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其整体水平还依旧明显偏低。其中,滇中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较高,滇西和滇东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较低。(2)区域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成因。通过对云南省叁大区域的差异研究,本文认为造成目前云南省省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异的原因主要有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不合理、财政分权体制影响约束以及区域合协调机制缺失。(3)主要对策和建议:完善云南省省对下转移支付体制,探索建立横向转移支付体系等。(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李超旭[9](2018)在《转移支付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中国发展进入新时期,国内生产总值跃居全球第二,2017年GDP达827122亿元。部分区域人均收入已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民众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诉求日益强烈;但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仍然存在差异,其反映出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实。1994年中国进行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匹配的情况持续存在。为更好地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达成,中央政府实行了转移支付制度,期望通过该项制度改善相对欠发达地区的财力及综合发展状况。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离不开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这就需要有效地使用政策工具特别是财政政策工具,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达成基本公共服务的“兜底”作用。因此对转移支付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各级政府进一步明确事权、财权范围,同时推动政策工具的使用与发展,促进政府公共政策的合理化、科学化。另一方面,对于我国全面发展,及全面小康社会建成,有着直接的现实价值与意义。本文运用转移支付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理论,使用面板数据采取实证研究方法,研究转移支付对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理论研究部分主要从财政分权、公平正义等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同时对中国转移支付制度现状,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进行研究;之后对中国转移支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及作用机理与路径进行梳理与探讨。实证研究部分则采用2007年-2016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相关面板数据,通过双T检验及秩和检验,并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就转移支付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展开深入硏究,提出转移支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对策建议。基于理论分析、现状描述及实证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结论为:第一,转移支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全国范围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省际层面均呈正相关关系;在区域方面,东部、中部、东北部区域转移支付均能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二,转移支付首先均衡区域间的财力,之后政府财力通过公共投资、公共服务支出、公共消费路径将财政资源转化为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以实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的,在此过程中还受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现状与供给成本等因素的影响。第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密不可分,适当提高转移支付总量规模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着显着的促进作用,但也要避免形成财政惰性。与此同时更要注重区域自身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区域财力失衡局面,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有效财政保障。(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5-01)

熊兴,余兴厚,王宇昕[10](2018)在《我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测度与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构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客观评价我国287个市域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采用基尼系数测度各省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并从供需角度分析了提高我国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总体上看,2011年到2014年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呈不断提升趋势,空间分布与我国人口密度分布"胡焕庸线"大体一致;基本公共服务基尼系数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总体差异程度相对合理,基本保持在0.38左右波动,中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最高,其次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最低;经济发展水平、地方财政能力以及人口密度在10%的显着性水平下对基本公共服务均有显着正向影响,东部地区地方财政能力对基(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8年03期)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叁峡库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务院关于全国对口支援叁峡库区合作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要实现叁峡库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解决了,将有助于区域协调发展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论文参考文献

[1].孙晓宇,方叶林.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测度及其与区域经济的时空耦合特征——以安徽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

[2].刘邦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N].重庆商报.2019

[3].张紧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新时代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8

[4].胡均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重要路径[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

[5].劳东园.区域协调发展下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困境与出路[J].大众科技.2018

[6].申伟宁,马斌,袁硕.以标准化建设助推京津冀区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8

[7].邹木.地区差异视角下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表现、影响因素和路径选择[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

[8].田新.云南省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9].李超旭.转移支付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8

[10].熊兴,余兴厚,王宇昕.我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测度与影响因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

标签:;  ;  ;  ;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论文-孙晓宇,方叶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