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生态农产品生产模式解读

滇西生态农产品生产模式解读

保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保山678000

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摘要:生态农产品的运作是解决地方财政收入来源、提高农民收入、摆脱贫困的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立足于滇西广泛的生态农业资源优势,基于滇西生态农产品生产运作实践,从供给的视角,总结了四类主要的生产模式。通过对当前滇西生态农产品生产现状的解读,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农产品,生产,模式

课题基金:本论文为云南大学服务云南行动计划项目“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南模式研究”(WX151605)研究成果。

生态农业由美国土壤学家Albreche于1971年首次提出。1981年英国农学家Worthington科学界定了生态农业的概念[1]。相应地,生态农产品是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相关规律,运用科学技术,生产出来的无害、营养、健康的农产品。发展生态农业、提供生态农产品对增加滇西农民收入、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生态农业的模式研究

从宏观上看,以欧美为代表的生态农业,主张少用或不用人工性化学品。以中国等人口大国为代表的替代农业,并不排斥化肥和农药[2]。从微观上看,自然条件差异决定了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多样化。翟勇(2006)提出了生态位立体开发、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规模化多元复合型、农村能源生态模式。并分区域将其总结为北方“四位一体”、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3]。刘刚、张春艳(2011)把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归为三类:城镇近郊多功能都市生态农业、农产品主产品规模化生态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农产区综合效益优化模式[4]。

(二)有关生态农产品的研究

根据现有文献,有关生态农产品的研究多数是在生态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框架下进行。1997年,Stanza等对生态服务的价格进行了研究。2005年,吴学灿等就生态产品的体制框架,建议了“国有私营”的方法[5]。2008年,王晓云研究了生态补偿问题,提出了基于生态产品贴现率进行计算的方法[6]。钟大能采用西部民族地区的案例,研究了生态产品的财政补偿机制[7]。2009年,高建中探讨了我国森林生态产品补偿的标准问题,建议了五阶段补偿的理论[8]。

(三)云南生态农业的研究

2001年,崔景明基于云南坝区生态农业现状,推广稻麦复种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9]。2009年,周琼、李梅认为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在云南山区、半山区广泛种植,虽促进了清代云南的山区开发,但也使生态环境发生变迁[10]。2013年,肖建、朱泓宇分析了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条件、特点、模式,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11]。

综上所述,国内外在生态农业及生态农产品的概念界定、生产模式、历史演进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然而,生态农业的区域性特点决定了滇西模式必须立足于滇西实际。因此探讨适合滇西高原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尤为重要。

二、滇西生态农产品的典型特征

(一)总体上看,地形以山地为主

滇西地处云南省昆明市以西,包括丽江、楚雄、大理、保山等10个地州市。滇西区域海拔介于6740米---76.4米,地势以高山峡谷为主,气候类型总体上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大河流。滇西生态农产品多数在山地种植,高原山地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普遍。山地地形远离工业污染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有机生态农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物流瓶颈,物流成本高企是滇西生态农产品发展的掣肘。

(二)人均有效耕地少,分散式生产特征明显

云南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云南有旱地7108.57万亩,占耕地比例75.9%。滇西具体数据基本与此一致。旱地质量低、产量低、人均有效耕地少是滇西区域的主要特征。同时,农业生产的分散式特征在滇西表现尤为明显。高海拔、山地地形造成了大多数可耕地无法集中连片,农户的分散式生产造成家庭农场的规模难以扩大、土地流转难以实现,农业的组织模式只能分散进行、机械化工具难以全面推进、路网建设堪忧。

(三)产品品种丰富、附加值高,但产量和品牌价值较低

滇西生态农产品品种丰富,核桃等各类坚果丰富,茶叶类产品丰富,芒果、龙眼等水果产品丰富,蕨菜、树花、山葱、苦菜、刺五加、野生菌等无公害蔬菜丰富。位于弥渡县的滇西蔬菜批发市场,每年蔬菜批发量70万吨,交易金额近7亿元,成为滇西蔬菜批发交易的中心。最近几年的云南大旱使得农作物产量难以保证、上市时间难以保证,影响了市场占有率。昌宁等地生态农产品发展虽然附加值较高,但品牌价值低。

(四)形成了四类生态农产品生产模式

一是生态养殖模式。在龙陵县勐蚌生产的栗果猪,猪料是栗树果和山茅野菜,由于采用放养模式,肉质非常细嫩、市场售价较高。二是“猪-沼-果”生态种植模式。该模式提供了大量的供沼气池发酵的原料和生态有机肥,节省了能源开支和果树肥料投入成本。使得果实光泽度高、品相和内质甜度较好。三是纯天然的反季节蔬菜种植模式。不同于塑料大棚的人工模式,滇西高原生态蔬菜能够满足冬季大部分地区的需求。四是养生农业模式。高原水果类、坚果类农产品兼有生态和药用优势,“云南三宝”是典型代表。

三、滇西生态农产品生产存在的问题

(一)从技术标准看,分散式生产造成标准不一

生态农产品生产需要严格的技术标准、完善的监控环节,所有这些形成了类似于工业生产的质量认证体系,以便于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和消费者识别。而分散式生产方式注定了技术标准的分散和扭曲,而农户文化程度的差异更使得技术标准的统一难以保证。尤为重要的是,农户对生态农产品的药物残留、营养元素含量等质量评价指标缺少认识,也没有必要的检测手段。因此无论从生产过程还是质量控制方面,农户的分散式生产都难以使生态农产品标准化。

(二)从组织模式看,合作经济发展不足

滇西生态农产品生产活动,主要是家庭联产承包和合作社模式。不同于烤烟等专业的合作社,核桃、蔬菜、水果等合作社的组织模式更多是单打独斗,没有形成规模。“公司+农户”模式在滇西发展不足,即使部分采用公司制管理的农田和农户,仍然只是在收购环节趋于统一,对生产环节的组织明显不足。西方流行的家庭农场模式,因为农户的分散式经营和规模不足而举步维艰。农户之间不能形成合作发展的动力,就不会产生合作研发、合作施肥、合作采摘、合作防治等等,难以发挥集思广益的效果。

(三)从生产过程看,资本投入不足

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一直是农业发展的软肋,烟草行业由于其垄断的市场地位,对烟农基础设施投入较大,在滇西形成了集中连片的大农业模式。相比于烟草的高投入,滇西生态农产品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停滞不前。农户家庭式的小规模投入使得农业资本和农业科技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极低,和以色列、北欧等国相比,资本投入的贡献极低。凭借单一的农户或合作社显然不能满足投资需求,导致小规模---小产出---小投入---小收益---小规模的恶性循环。

四、改进滇西生态农产品生产的建议

(一)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实现精细化运作迫在眉睫

山区农业发展的典型困难是缺水,特别是山区半山区,如何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借鉴以色列等国的滴灌和废水循环技术,让水源在山区半山区循环利用。目前,滴灌技术已经基本成熟,走在了节水灌溉的前列,但废水循环利用在滇西很少实施,主要原因是对废水的回收不重视,不能建立有效的回收管网、一家一户自力更生的小农经济思想仍然较多,难以真正合作建设。另外,在土地深耕、种子培育、塑料大棚建设等方面也需要精细化运作,做到以科技带动生态农产品生产。

(二)适当的土地流转以扩大规模

山区土地流转一直是困扰山区农业发展的课题,在土地条块分割、距离较远、地形不同、级差不同的特定环境下,滇西山区土地流转需要更加合理的模式。土地流转必须采用尊重民意、合理有序、依法推进的路子,特别要因地制宜多样化地开展流转工作,注意保护转出土地的农户在就业、收入等方面的基本保障。另外,部分民族地区在耕作习惯、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也阻碍了土地流转的顺利实施。事实上,土地流转是大农业发展的趋势,只有足够的集约化才能实现规模效应,实现资本投入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采用“县乡政府规划+农村经营组织市场运作”的机制

生态农产品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滇西山多地少的特点又决定了生态农产品难以大面积种植,因此生态农产品的供给必须采取地方政府主导的体制,采用“县乡政府规划+农村经营组织市场运作”的机制。国营公司+农户模式应当成为农村经营组织的主流。借鉴以往乡镇企业、村办企业的经验,设立以乡镇、村为经营主体和法人单位的企业。采用类似江苏华阴村的经验,让国营组织、集体组织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关键要素。

参考文献:

[1]侯向阳,郝志强.生态农业与现代农业若干问题的讨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1):16-18.

[2]薛丽敏.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昌乐县生态农业发展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

[3]翟勇.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4]刘刚,张春艳.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J].生态经济,2011(10):117-120.

[5]吴学灿,洪尚群,李风岐.生态购买是西部生态建设的新战略[J].水土保持通报,2005,25(5):105-107.

[6]王晓云.合理运用生态产品贴现率确定生态补偿额度[J].生产力研究,

2008(10):28-32.

[7]钟大能.生态产品经营效益的财政补偿机制研究---以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9):233-238.

[8]高建中.中国森林生态产品补偿标准五阶段论[J].林业经济问题,2009,

29(2):173-176.

[9]崔景明.试述云南坝区的生态农业[J].乡镇经济,2001(12):20-21.

[10]周琼,李梅.清代中后期云南山区农业生态探析[J].学术研究,2009(10):

123-130.

[11]肖建,朱泓宇.云南高原特色生态农业浅析[J].中国市场,2013(36):56-82.

ResearchonEcologicalAgriculturalProductionOutputintheWesternYunnanProvince

SunAizhen1,HuangYuran2

(SchoolofMarxismstudies,Baoshanuniversity,Baoshan678000China)

(Theeconomicsandmanagementschool,Zhong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engzhou450007China)

Abstract:Ecologicalagriculturaloperationisaresourceallocationproblem,whichcansolvethesourceoflocalfiscalrevenue,increasefarmers'income,anddecreasethepoverty,soithasverystrongreality.BasedontheecologicalagriculturalproductionproducepracticeinthewesternYunnanprovince,fromtheperspectiveofdemandandsupply,thispapersummarizedthefourmainmodeofproduction.AfterexplanatingcurrentsituationofecologicalagriculturalproductioninthewesternYunnanprovince,thispaperputsforwardrelevantpolicyrecommendations.

Keywords:ecologicalagriculturalproduction,product,mode

作者简介:孙爱真(1980.6-),女,河南商水人,保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态哲学、生态经济。黄禹然(1993.3-),男,云南保山人,中原工学院会计学专业,研究方向:会计报表分析。

标签:;  ;  ;  

滇西生态农产品生产模式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