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论文-明江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论文-明江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学,中国作协,邱华栋,中短篇小说集,文学精品,长篇小说,地域文学,彭学明,文学评论家,中国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论文文献综述

明江[1](2019)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推介会举办》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明江)11月13日,由中国作协主办,中国作协创联部、广东省作协承办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推介会在广州举行。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张培忠、主席蒋述卓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作者、广东省内外少数民族作家、文(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9-11-25)

那仁居格[2](2019)在《蒙古族文学的价值生成——《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蒙古族卷)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古民族的精神是促成蒙古族文学的根本动因,蒙古族文学能够忠实地体现蒙古族精神,二者共处于同一个经验和情感系统。本文应用当代社会学哲学理念,结合蒙古族文学创作的长期实践,从叁个方面对蒙古族文学的价值生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以厘清蒙古族文学发生学方面的深层机理,对当前蒙古族文学创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青海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李菁[3](2019)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成果丰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2013年起,中国作协组织实施“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内容主要包括重点作品创作扶持、优秀少数民族文字作品翻译扶持、优秀作品出版扶持、理论批评建设扶持、少数民族文学对外翻译、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的全面实施,使少数民族(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9-10-14)

刘大先[4](2019)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七十年》一文中研究指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密切联系着政治身份、社会转型与时代变迁——它在缘起之初就具有国家文化普查与普及、文学组织与建设、文学教育与提高的内涵,对于"文学"的认知也带有"泛文学"或者说"大文学观"的意味。七十年来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发展,经历了最初的"一体化"规划,到八十年代以降的多元共生,再到新世纪头一个十年之后又出现了分化重组后的"合"的趋势。从族别文学史、文学概况的书写,到作家作品论与多种思想与方法的引入,再到"多元一体"论的奠基和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兴起,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日益走出单向度的研究范式,突破学科框架和观念束缚,呈现出区域联合、横向学科互补、多媒体介质与跨文化交流的态势。就学科生产性和可能性而言,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尝试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的理论话语体系构建,提供了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多个视角与维度,对于整个人文社科研究方法与观念的更新,对于认识中国各民族文化彼此交流融合的历史与现实,对于想象与筹划文化复兴的远景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生动的启示。(本文来源于《东吴学术》期刊2019年05期)

汪荣[5](2019)在《世界文学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文学是比较文学学科的前沿议题,也给原本在国别文学框架内讨论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开辟了新的学术空间。引入世界文学的框架,有助于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对世界文学的接受与改造,以及跨文化的流通。"弱势的连结"是中国少数民族作家走向世界的重要路径之一。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则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面临的悖论和处境揭示出来。(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彭学明[6](2019)在《以民族的情意打造文学的星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是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的一个新项目,于2018年开始实施,由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具体组织落实。出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的目的,是重点培养少数民族文学中青年作家,打造少数民族文学精品,为那些已经在少数民族文(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9-07-01)

李长中[7](2019)在《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本土化、中国经验与实践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在推动其现代转型与多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构的同时,在批评实践效应方面尚有深化之处。近年来,本土化问题因与民族身份、中国方案、中国经验等问题相关而渐成颇为活跃的价值论概念,并成为中国故事讲述能力与中国价值再诠释的隐喻,西方话语焦虑又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本土化问题探讨的情绪化倾向,导致对西方话语的批判成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最为显豁的叙事症候。如何构建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中国经验,需要对西方话语的理性审视,更需要在民族文学创作基础上展开对本土批评实践的客观辨析。(本文来源于《青海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李彩花[8](2019)在《硕士研究生课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阶段注重学生的独立思索、独立科研等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课程作为36学时的选修课,教学内容的改革注重突出民族特色、教学方法的改革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形式的改革着眼于考试形式的改变,加大过程考核的力度。(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05期)

汪荣[9](2019)在《中国文学经验与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可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化的知识生产场域中,理论由西方生产、由东方消费的“分工”现象已然存在很长时间。这可以说是一种“思想依赖症”,也形成了一个怪圈。由此导致的是,我们对东方的文论资源、对本土经验的独特性重视得不够。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与研究领域,这种怪圈也长期存在。例(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9-02-11)

康磊[10](2019)在《西脇隆夫与日本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名古屋大学名誉教授西胁隆夫是日本国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开拓者和集大成者之一。他不仅在日本学界率先进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着书立说,取得硕果,而且最先在日本的大学里开设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课程,传播知识,解惑释疑。他还在日本创办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刊物,举办各种有关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学术活动,并曾多次到中国访学考察,参与和推动中日两国少数民族文学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事业,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文章从西胁隆夫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主要专业背景与学术轨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缘由与历程、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主要学术成果、促进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国际化的意义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本文来源于《百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蒙古民族的精神是促成蒙古族文学的根本动因,蒙古族文学能够忠实地体现蒙古族精神,二者共处于同一个经验和情感系统。本文应用当代社会学哲学理念,结合蒙古族文学创作的长期实践,从叁个方面对蒙古族文学的价值生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以厘清蒙古族文学发生学方面的深层机理,对当前蒙古族文学创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论文参考文献

[1].明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推介会举办[N].文艺报.2019

[2].那仁居格.蒙古族文学的价值生成——《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蒙古族卷)评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9

[3].李菁.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成果丰硕[N].文艺报.2019

[4].刘大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七十年[J].东吴学术.2019

[5].汪荣.世界文学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J].民族文学研究.2019

[6].彭学明.以民族的情意打造文学的星辰[N].文艺报.2019

[7].李长中.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本土化、中国经验与实践效应[J].青海社会科学.2019

[8].李彩花.硕士研究生课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9

[9].汪荣.中国文学经验与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可能[N].文艺报.2019

[10].康磊.西脇隆夫与日本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9

标签:;  ;  ;  ;  ;  ;  ;  ;  ;  ;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论文-明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