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手外伤术后功能恢复及预防感染中的应用研究

护理干预在手外伤术后功能恢复及预防感染中的应用研究

王青青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整形外科浙江杭州310000)

【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09

【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在手外伤术后功能恢复及预防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5月我院进行手外伤术后患者70例,按数字法随机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功能恢复及感染情况。结果:经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手功能恢复优良率为68.6%,对照组患者手功能恢复优良率为45.7%,观察组患者手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干预能有效的提高手外伤术后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减低患者感染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整体护理干预;手外伤;术后;功能恢复;感染

由于手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使其成为最易受外伤的部位之一。临床上只有在控制感染的前提下,尽早指导患者进行手的功能锻炼才能最大限度的恢复手的功能[1]。患者只有重视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树立康复的信心才愿意忍受锻炼所带来的疼痛,从而长期坚持下去最大限度的恢复患手的功能。护理干预是临床上对患者治疗效果及患者心态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我院为探究整体护理干预在手外伤术后功能恢复及预防感染中的应用效果,特选取手外伤术后70例患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5月我院进行手外伤术后患者70例,按数字法随机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35.0±8.4)岁,因挤压伤18例,撕脱伤12例,其他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19~63岁,平均年龄(34.0±9.0)岁,因挤压伤19例,撕脱伤12例,其他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因等其他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进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一般健康教育、饮食护理、患肢观察及指导患者患肢功能锻炼。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整体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向患者讲解手外伤及手术相关知识,告知其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消除患者及其家人的恐慌;②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患者排便通畅;③密切观察患者患肢的的恢复情况,如出现红肿、渗出、发绀、发凉、苍白等迹象,及时告知医师,尽早处理,最大限度恢复患肢功能;④病情稳定后,尽早指导患者进行适宜的康复性功能锻炼,向患者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以便患者克服困难和疼痛坚持下去,同时配合微波理疗和中药熏蒸,加速患肢功能恢复。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功能恢复及感染情况。手功能恢复情况判定:采取TAM评分标准,优:手活动恢复至正常;良:患侧手功能活动范围恢复达到健侧70%以上;一般:患侧手功能活动范围恢复达到健侧50%~70%;差:患侧手功能活动范围恢复低于健侧5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来表示,组间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两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经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手功能恢复优11例,良13例,优良率为68.6%;对照组患者手功能恢复优5例,良11例,优良率为45.7%。观察组患者手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与对照组相比,P<0.052.2观察两组患者感染情况经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感染人数为2例,感染率为5.7%。对照组患者感染人数为2例,感染率为6例,感染率为17.1%。观察组患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手外伤是骨科最常见的急诊疾病之一,据国内临床统计资料表明,在骨科急诊中手外伤的病人占全部创伤的1/3以上,其中以工业和生活损伤为主要原因。手外伤极为复杂,常累及肌腱、韧带、神经、血管、骨和关节等多种组织。因此手外伤后大多需要手术进行修复,且手术治疗后需要较长时期的功能锻炼才能更好的恢复术后手的功能[2]。此期除了尽早、正确和坚持不懈的功能锻炼,术后伤口良好愈合对患者外伤后手的功能恢复也极为重要。如术后伤口感染,不仅延迟伤口愈合时间、增加患者痛苦,同时还增加手的瘢痕形成和畸形愈合,严重者甚至并发相应指部位的骨骼感染,需要截指处理,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和劳动[3]。因此,只有在控制感染的前提下,才能指导患者进行手的功能锻炼,最大限度的恢复手的功能。而手功能的康复是一个痛苦、繁重和漫长的工作,除了早期有效地手术修复外,患者自身的正确认识和坚持不懈的功能锻炼极为重要。护理作为对患者影响较大的临床干预方式之一,有效的护理对患者治疗态度及信心方面的干预可直接影响患者的后续康复治疗效果[4]。

本研究结果显示,整体护理干预的患者手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伤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整体护理中的一些措施确实降低了术后外伤手的感染率及提高了患者功能锻炼的依从性。这些优势均与整体护理干预有效进行了健康教育、病情观察、且较大幅度地提升了患者对于康复功能锻炼的重视程度有关。最终促进了患者治疗信心的提升,促使患者积极地参与坚持康复功能锻炼,最终实现外伤手功能的最佳回复[5]。综上所述,整体护理干预能有效的提高手外伤术后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减低患者感染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邹吉锋.护理干预对预防手外伤患者术后功能障碍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5):26-27.

[2]李望宁,张梅,陈婷.康复护理干预对手外伤术后患者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2,18(18):123-124.

[3]黄晚珍,苏艳红.72例手外伤术后康复护理及功能锻炼指导[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7):283.

[4]蔡友芳.58例手外伤术后病人的观察与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6):83-84.

[5]刘炎琴,高敏,惠文静,等.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手外伤手术患者中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4):3770-3771.

标签:;  ;  ;  

护理干预在手外伤术后功能恢复及预防感染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