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植被变化论文-姜田亮,张恒嘉,纪永福,王璐,周晨莉

河岸植被变化论文-姜田亮,张恒嘉,纪永福,王璐,周晨莉

导读:本文包含了河岸植被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荒漠植被,河岸带,植被盖度,土壤含水率

河岸植被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姜田亮,张恒嘉,纪永福,王璐,周晨莉[1](2019)在《荒漠河岸带植被盖度的空间变化与土壤因子关系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影响植被分布状况的土壤环境,揭示荒漠河岸植被盖度空间变化规律与土壤因子的相关关系.【方法】以石羊河下游荒漠植被河岸带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调查与数理统计的方法,考察了距河岸500 m范围内的植被盖度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土壤含水率、土壤养分与灌木、草本及总盖度之间的关系.【结果】石羊河下游河岸带荒漠植被中,河岸间距与植被总盖度、草本植被盖度呈负指数相关,与灌木呈二次函数相关;由于植被根系作用,土壤含水率是影响植被总盖度和草本盖度的主要因子,且与40 cm深的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显着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灌木盖度和长势的主要因子,其含量随河岸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在250 m处达到最大;土壤综合状况是影响植被丰富度的主要因子,250~300 m处土壤综合状况最佳,植被种类最多、长势最好.【结论】草本、木本植被盖度空间变化规律对土壤因子的响应不同,可为石羊河下游河岸带植被的重建和河岸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徐珊珊,赵清贺,曹梓豪,张祎帆[2](2018)在《北江干流河岸植被缓冲带景观渗透性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景观渗透性指数反映景观保持水土的能力,可为景观功能评价提供新途径。本研究以北江干流河岸植被缓冲带为例,在阐述景观渗透性指数计算原理的基础上,以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植被数据源,以30m分辨率的DEM数据为地形数据源,结合USLE模型,对景观渗透性指数在研究区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并分析研究区景观渗透性指数的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景观渗透性指数分析在研究区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渗透性值与侵蚀模数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研究区景观渗透性指数时空差异显着,1995—2015年,整体呈增加趋势,而韶关、南雄和清远等地景观渗透性值较高并呈波动性变化;林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的变化是影响渗透性指数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可为景观渗透性指数在北江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应用及其水土保持能力的评价提供一定的方法参考。(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3](2012)在《塔里木河荒漠河岸植被变化及水文生态效应的驱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项目编号:2012CB723204主持人:李志军教授项目简介:水是干旱、半干旱区植物生长发育的主导因子,而塔里木河植被退化状况与水的关系更为密切。目前,塔里木河荒漠河岸植被与水分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尺馨度范围内生态输水与植被恢复、生长关系,而对多尺度瓢水平下水分变化对植被分布及繁殖更新影响的系统研究必仍显不足(本文来源于《塔里木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刘虎俊,刘世增,李毅,杨自辉,李银科[4](2012)在《石羊河中下游河岸带植被对地下水位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石羊河中下游河岸带的地下水位定位观测及植被和土壤水盐含量调查发现:河岸带地下水位与河床横向间距呈正相关;在长流水河段的河岸带,以植被类型、物种丰富度和植被盖度与河床间距的关系,判断河流影响地下水位距河床的范围约为130 m,但对于河岸带植被作用距河床横向间距可达500 m。在断流河段,距古河床0~200 m区间内分布河岸植物种。虽然石羊河下游断流,但河流地貌影响地下水位,有利于植物生长。调查区域内有5个植被型,12个群系和29个群丛,河岸带发育隐域植被类型。当地下水位≤2 m时,沼泽草甸发育;当地下水位3~6 m时,以芦苇、赖草和骆驼蓬为建群种的盐化草甸发育;地下水位≤14 m时,则柽柳灌丛繁茂。石羊河的径流量丰欠影响河岸带地下水位变化,河岸带植被组成、结构和分布响应地下水位埋深。(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2年02期)

孟凡超,王玉杰,赵占军,赵洋毅,雷声坤[5](2011)在《重庆市桃花溪受损河岸植被恢复初期物种多样性变化及其对土壤环境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庆市长寿区桃花溪由于人为干扰部分河岸受损,河岸植被破坏严重,经过生态治理修复,植被恢复效果良好。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探讨了修复河岸初期各护坡模式下的植物多样性及其对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等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的响应。结果表明:植被护岸与天然材料织物垫护岸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其物种多样性指标稍高于人工扁袋护岸,相比原生态的半裸地有了极显着的改善。各护岸模式的大多数土壤理化特征因子差异性极为显着,其中半裸地的土壤质地与水肥状况最差,说明各护岸措施对土壤的改善效果明显。通过对各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土壤特征因子的一般相关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各多样性指标均与土壤容重呈显着负相关;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毛管孔隙度、速效N、阳离子交换量(CEC)呈显着性正相关,与有机质呈极显着正相关;Shannon-Wiener多样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与毛管孔隙度呈极显着的正相关,与有机质呈显着正相关。其中,全K、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CEC叁个土壤养分因子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最为密切。(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1年04期)

富晓松[6](2010)在《石羊河中下游河岸植被与土壤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主要运用普通生态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对石羊河流域中下游典型河段的植被特征和土壤特征及其变化进行空间和时间上的调查,以石羊河中下游不同河段河岸水分状况存在差异为依据,选取四个河段(中游断流段、泉水溢出段、水库以上丰水段和水库以下干涸段)进行比较分析,旨在通过对植被特征、土壤特征的调查统计和空间变异性分析,揭示出河岸植被的空间变异及演替特征以及相应的土壤变化,进而探讨该流域河岸植被特征与土壤变化特征之间的相互影响,提出石羊河流域中下游河岸区植被恢复对策和措施,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区共有木本植物14种,草本植物22种。优势种植物以沙蒿、白刺、油蒿、柽柳、芦苇等为主。河岸植物群落类型较少,结构简单,多为聚集生长。不同的地段植物群落差异较大。在距河岸不同距离的不同河段,物种丰富度以及灌木层和草本层的重要值有一定分布特征。土壤与水分条件较好地段物种丰富度较高,草本层有一定重要性,土壤与水分条件差的地段物种丰富度较低,灌木占有较高的重要性。(2)典型河岸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变化规律明显。河岸植被依次为乔-灌-草结构:自然状态植被小乔木为筐柳,灌木为柽柳,草本为芨芨草等;灌-草结构:油蒿半灌木和赖草等;草甸结构:芦苇、赖草、猪毛菜等;灌-草结构(典型荒漠植被):灌木有白刺、沙拐枣,草本为沙米、黄芪、五星蒿等。这种结构变化与群落的地下水埋深变化紧密相关。(3)河岸植被叶片类型以环栅型和全栅型为主。环栅型叶片占有较高的重要性,禾草型叶片植物在土壤水分较好地段有一定的重要性。在距离河岸不同距离的不同河段,植物叶片类型有其适应特定外界环境的分布特征。(4)河岸植被的发展影响区域土壤的发育,同时河岸土壤的形成促进区域植被类型和空间分布及稳定性,不同河段的河岸植被土壤理化性质在纵向和横向上都呈梯度分布。(5)从代表河岸植被的土壤特性指标变化结果看,河岸植被的生长除与水分含量关系密切外,植被演替过程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差异显着。(6)根据河岸植被退化原因及植被恢复理论,提出植被保护与恢复的对策和措施。(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刘世增[7](2010)在《石羊河流域中下游河岸植被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空间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利用遥感影像与石羊河流域中下游的不同河段植被、土壤和水文调查数据,以石羊河流域的红崖山水库为界,分析了其之上长流水河段和以下断流河段的河流变迁、径流、水质、地下水位年际变化。从河流水文过程、存在和完整性丧失的角度,探讨了石羊河中下游不同河段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植被特征、水文变化以及与区域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通过典型植被带河流方向的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变化特征研究,阐明了土壤理化性质对植被梯度变化的影响及关系。同时,分析探讨了河岸植被的生态功能、河流变迁及其与区域荒漠化的关系,说明了石羊河流域河曲的空间位置及其在生态综合治理中的重要性,为石羊河中下游生态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建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初步结论:(1)石羊河流域中下游的大部分河段的右岸植被带较左岸宽而丰富度大;河岸植被带宽度最小约30m,最大约3000m;河岸植被受人为影响较大,在石羊河干流区段,自中游至下游的河岸植被依次为人工杨树河岸林、沙枣河岸林、柽柳+柳树+沙枣河岸林、柽柳+沙蒿灌丛、白刺+人工沙枣林,典型河岸植被的横向变化梯度明显。(2)石羊河流域中下游的河岸植物群落中共有木本植物14种,草本植物22种;植被的优势种群为荒漠植物类群,其中频度较大的优势种有:沙蒿、白刺、柽柳、芦苇等,优势种的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河岸植被属于荒漠植被型组,共有5个植被型、6个植被亚型、12个群系组、20个群系和30个群丛。石羊河流域的中下游河岸植被趋于简单和衰退状态,植被盖度以15%≤fg<30%的中盖度面积最大,盖度与河床间距成指数函数分布。(3)石羊河对河岸区域的地下水位作用区间在不同河段的差异较大。在红水河河谷的季节性流水河段,河溪影响地下水区间小于5m;在丰水河段的河漫滩则约为1000m;涸水河段古河床的500m区间内的土壤水分较好。植被对河流的响应区间大于地下水位。随着河流的消亡和地下水位下降,与之相适应的植被发生演替,从沼泽草甸、典型草甸演化为盐化草甸,荒漠河岸林退化为灌丛,演化为灌木荒漠和小灌木荒漠或一年生草本植被。(4)在石羊河流域水文演变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水生和草甸植被的痕迹。民勤盆地的“柴湾”走向正好与古大西河的走向一致,“柴湾”沿大西河的东南岸生长,是遗留至今的古大西河河岸林。近年来区域地表径流量虽为丰水年,但现有的流量对河岸植被的影响较小。(5)石羊河中下游的河岸植被盖度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与土壤性质的变化相-致。河岸植被的盖度和丰富度与土壤的含水量和土壤水溶性盐的含量相关性显着。河岸植被的良好生长促进河岸土壤的演化与形成。(6)石羊河中下游河岸植被可分为6个类型:季节性流水的河谷小灌木荒漠、泉水汇流的河谷地禾草盐化草甸、丰水段的河漫滩荒漠河岸乔木林、丰水段的河漫滩荒漠河岸灌木林、涸水段的人工渠系灌丛、涸水段人工渠系小灌木荒漠。石羊河中下游河岸植被分布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气候和河流径流量,但流水地貌、土壤生境和人为干扰也促进了河岸植被类型的形成。(7)石羊河中下游河岸植被具有多种生态功能,支持区域的多样性,提供物种源(基因库)和栖息地,调节区域微气候,具有缓冲带作用,防护河岸,稳定河床,减轻区域风沙和洪水的危害,保护人居环境;河岸植被也是景观廊道,具有连接作用,输送有机物质,增加系统能量,也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优良户外活动场所。(8)石羊河中下游的河岸植被目前处于退化状态,人为活动引起的生态用水量减少、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造林密度过大和疏于管理等是其退化的主导因素。根据石羊河中下游的河岸植被的特征和区域荒漠化发展的现状,提出以下河岸植被保育和荒漠化防治建议:加大全流域教育投资力度,建立环境监测系统,加强石羊河中下游河岸植被的管理;充分利用河岸带水资源优势,补充完善河岸植被,加快退化植被的恢复,建立区域植被防护体系;外流域调水,补给流域水资源缺口;以流域为单元,统筹合理利用水资源;严禁开荒,加大局部防治力度,遏制区域荒漠化。(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0-04-01)

李林英,齐实,王棣,刘劲[8](2009)在《汾河上游河岸带植被类型变化对土壤粒级组成及土壤水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营造的旱柳与旱柳混交林是汾河上游河岸带面积较大的代表性植被群落,以河漫滩为对照,就这2种植被类型对土壤粒级组成与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种植被类型的土壤中,石砾与砂粒含量分别低于对照17.2%与9.4%,粉粒、黏粒与物理性黏粒的含量高于对照3.4%~22.5%,大于0.05 mm与小于0.005 mm土壤颗粒的含量与河漫滩存在显着差异(P<0.05);与河漫滩相比,2个林分显着地提高了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与自然含水量(P<0.05),提高幅度为3.7%~10.4%;土壤含水量与石砾、砂粒含量成负相关,而与粉粒、黏粒和物理性黏粒含量成正相关。(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河岸植被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景观渗透性指数反映景观保持水土的能力,可为景观功能评价提供新途径。本研究以北江干流河岸植被缓冲带为例,在阐述景观渗透性指数计算原理的基础上,以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植被数据源,以30m分辨率的DEM数据为地形数据源,结合USLE模型,对景观渗透性指数在研究区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并分析研究区景观渗透性指数的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景观渗透性指数分析在研究区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渗透性值与侵蚀模数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研究区景观渗透性指数时空差异显着,1995—2015年,整体呈增加趋势,而韶关、南雄和清远等地景观渗透性值较高并呈波动性变化;林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的变化是影响渗透性指数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可为景观渗透性指数在北江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应用及其水土保持能力的评价提供一定的方法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河岸植被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姜田亮,张恒嘉,纪永福,王璐,周晨莉.荒漠河岸带植被盖度的空间变化与土壤因子关系的探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9

[2].徐珊珊,赵清贺,曹梓豪,张祎帆.北江干流河岸植被缓冲带景观渗透性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资源科学.2018

[3]..塔里木河荒漠河岸植被变化及水文生态效应的驱动机制研究[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2

[4].刘虎俊,刘世增,李毅,杨自辉,李银科.石羊河中下游河岸带植被对地下水位变化的响应[J].干旱区研究.2012

[5].孟凡超,王玉杰,赵占军,赵洋毅,雷声坤.重庆市桃花溪受损河岸植被恢复初期物种多样性变化及其对土壤环境效应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1

[6].富晓松.石羊河中下游河岸植被与土壤变化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

[7].刘世增.石羊河流域中下游河岸植被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8].李林英,齐实,王棣,刘劲.汾河上游河岸带植被类型变化对土壤粒级组成及土壤水分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

标签:;  ;  ;  ;  

河岸植被变化论文-姜田亮,张恒嘉,纪永福,王璐,周晨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