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丑心理论文-王义彬,黄莉怡

审丑心理论文-王义彬,黄莉怡

导读:本文包含了审丑心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审丑,流行音乐,庞麦郎,《我的滑板鞋》

审丑心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义彬,黄莉怡[1](2019)在《歌曲《我的滑板鞋》“审丑”受众心理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已进入新媒体时代,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符合"审丑"品位的流行音乐"神曲"。本文试图追溯审丑文化的形成过程,并以流行音乐《我的滑板鞋》为例,通过其走红路径探究受众的"审丑"心理,解析"神曲"受大众喜爱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9年18期)

王晓梅[2](2018)在《独立学院学生学习英语的审丑心理个案分析及对策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态度与效果的调查,反映出学生在学习态度、动机及目标等方面的审丑心理,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审丑心理表面为对丑的抱怨与不满,实则是对美的渴望与追求。因此,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要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英语发现、感知英语所蕴含的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改变其学习的态度和动机为根本导向,从而为其提升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激发自主学习等综合能力这一根本教学目标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吴昱苇[3](2016)在《转化、宣泄、狂欢与“超越唯乐原则”——试以唯乐原则解读审丑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丑往往被当做美的对立面,但两者关系难以割裂,丑也可以说是艰深的美,其艰深在于需要分析和理解,唯乐原则就是解读审丑心理的一种较适用的方法。弗洛伊德认为:"唯乐原则主导心理活动"[1]5,在其主导作用下,丑通过转化、宣泄和狂欢叁种形式使人得到快乐的心理补偿,但也应看到一些原则和方法的作用超越了唯乐原则。最后,理解了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能更好地认识审丑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6年06期)

付晓洁[4](2016)在《以钟馗为例看中国传统审丑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古以来中西方的审美习惯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西方意识中的美丑是泾渭分明,美是纯粹的、绝对完美的代名词,而丑往往象征着灾难、邪恶、巫术等一切不完美的事物;中国则恰恰相反,以老庄自然天成,美丑相依的文化为背景,出现了大量不完美却广为中华民族所喜爱的艺术形象,其中包括神氏、精灵和鬼怪,而能够历经时代的磨砺经久不衰,不断出现在艺术家笔下的是一个以“丑”着称却正直刚烈的艺术形象——钟馗。最早记载钟馗的文字是唐代的《切韵》,里面提到:“钟馗,神名”,之后直到北宋,沈括在《补笔谈》中对钟馗有了详细的描述和记载,并首次提到钟馗出现在明皇的梦中这个故事,后人利用自己的想象力丰富了钟馗的身世,并为其编造了跌宕起伏的奇幻故事。而据考察所得,钟馗形象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方相氏的驱傩仪式。在经历吴道子创“钟馗样”,至宋末元初出现钟馗嫁妹、钟馗出游等丰富而富有人文情怀的创作题材,到明清钟馗形象的极大丰富,钟馗历经千年而未被遗忘或者替代,这其中是否能够窥视中国传统“审丑”心理的特征;而伴随历史不断丰富的钟馗又能否印证中国传统“审丑”心理的微妙变化?与西方当代颠覆式的“审丑”变革相比,中国“审丑”心理很早就确立了其在审美中的地位,其演变与丰富是植根于中华大地之上的,对于中国传统“审丑”心理的研究,是对当代中国艺术创作很好的启发与引导。(本文来源于《中央美术学院》期刊2016-05-01)

王玥[5](2013)在《“雷片共赏”背后的审丑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雷片共赏"不应该成为电影的新路,这不是迎合观众娱乐,这是对观众的戏弄。所有观众需要的都是诚意,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不应该迎合是"雷片共赏"背后的审丑心理来赚钱。6月9日上映的《天机·富春山居图》在网络上引来几乎一边倒的恶评吐槽,票房却节节高攀,叁天票房即破亿元。集导演、出品、编剧于一身的孙健君回应称:"我的这部电影本来不怎么接地气,一不小心成为很多网友吐槽的对象也算是另类的接地气。能为大家餐前饭后添些谈资也算是电影为节日的一点贡献。"在如潮的"吐槽"声中,很多看了此片的人(本文来源于《现代青年(细节版)》期刊2013年07期)

王珍[6](2012)在《网络烂俗审丑现象的心理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今娱乐消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恶搞似乎已是供人们消遣娱乐的又一重要调味剂。在这娱乐至上的环境下,网络红人热热闹闹粉墨登场,好戏连连,成为当今网络时代下的一大"文化盛宴"。究竟谁在背后推波助澜使其势头愈演愈烈?下面主要从受众角度,通过寻找挖掘其深层心理层面来进行分析探讨。(本文来源于《社会心理科学》期刊2012年05期)

韩浩月[7](2011)在《“坚持看还珠”并非审丑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暑假过半,《新还珠格格》进入第二部《风儿阵阵吹》的放映。来自央视-索福瑞的数据表明,《新还珠格格》首播后,在27个中心城市的收视数据一直稳居同时段第一。不少观众“骂”归“骂”,对这部翻拍作品的态度却也悄悄发生着改变——“认真你就输了”,在经历过众多翻拍剧(本文来源于《工人日报》期刊2011-08-19)

陈滨,樊黎明[8](2011)在《丑陋也美丽——叁维动画中“审丑”观的文化心理透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力图以《怪物史莱克》、《超人总动员》、《海底总动员》和《怪物公司》这几部新世纪后出现的叁维动画影片的角色形象作为研究个案,从微观的视点探索草根时代的审丑倾向为动画角色造型注入什么样的情感特色和文化内涵。(本文来源于《装饰》期刊2011年02期)

贾文思[9](2010)在《受众的媒介“审丑”心理浅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丑闻,英语译成"Scandal",堪称是21世纪最值得关注的现象之一。新世纪伊始(可能更早些)",丑闻"这一原本略带贬义色彩的字眼,却开始日益成为媒体及社会生活诸多领域中的主题词汇:从美军"虐俘"丑闻、白宫性丑闻,到沙龙政府贿选丑闻、美国"特工门"和"情报门"丑闻等等不一而足。而今,人们对"丑闻"所承载实质内容的热心,显然已经远远超出了对其抽象涵义的关注,它正在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0年36期)

张璐[10](2009)在《东北地方文化中的喜剧元素与电视受众的审丑心理相契合的叙事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全国电视荧屏上刮起了一股强烈的“东北风”,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学者竞相讨论的焦点问题。笔者认为,东北电视艺术的火爆与东北的本土文化、其地方文化中的喜剧精神及审美特征分不开。目前,关于东北地方文化的研究,大体可分为叁类。第一,从区域特征的角度探讨东北文化的演变、特点、形成因素以及表现内容。第二,从艺术特征的角度剖析东北电视艺术这种表现形式的文化因素、表现手法以及历史演变。第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释东北文化的历史源流、演变,各民族对东北文化的形成所起的影响,以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对于东北文化表现的深层次原因,如本课题要研究的东北地方文化的喜剧元素,研究甚少。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挖掘东北地方文化的深层因素,对东北电视娱乐化现象做出理论解释的同时,为区域文化(地方艺术)打造原创的电视叙事提供理论依据,对打造具有东北原生态电视节目做出贡献。笔者整理归纳了东北地方文化电视艺术的相关文献资料,主要以东北电视艺术历年的电视作品东北喜剧小品、东北二人转、东北电视剧做分析。本文采用文本分析和个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东北电视艺术进行深层次挖掘。文章将实证研究和思辨研究有机的结合,对如何正确发展区域文化进行探讨,提出理性思考。因而,本论文将围绕东北电视艺术形式的叙事特征、出现的原因及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借助于传播学、美学及叙事学的理论展开。试图通过对东北电视艺术作品来了解分析东北的喜剧文化及媒介特征的研究,探讨如何正确发展东北区域文化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12-01)

审丑心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态度与效果的调查,反映出学生在学习态度、动机及目标等方面的审丑心理,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审丑心理表面为对丑的抱怨与不满,实则是对美的渴望与追求。因此,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要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英语发现、感知英语所蕴含的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改变其学习的态度和动机为根本导向,从而为其提升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激发自主学习等综合能力这一根本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审丑心理论文参考文献

[1].王义彬,黄莉怡.歌曲《我的滑板鞋》“审丑”受众心理观察[J].北方音乐.2019

[2].王晓梅.独立学院学生学习英语的审丑心理个案分析及对策初探[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

[3].吴昱苇.转化、宣泄、狂欢与“超越唯乐原则”——试以唯乐原则解读审丑心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

[4].付晓洁.以钟馗为例看中国传统审丑心理[D].中央美术学院.2016

[5].王玥.“雷片共赏”背后的审丑心理[J].现代青年(细节版).2013

[6].王珍.网络烂俗审丑现象的心理探讨[J].社会心理科学.2012

[7].韩浩月.“坚持看还珠”并非审丑心理[N].工人日报.2011

[8].陈滨,樊黎明.丑陋也美丽——叁维动画中“审丑”观的文化心理透视[J].装饰.2011

[9].贾文思.受众的媒介“审丑”心理浅论[J].学理论.2010

[10].张璐.东北地方文化中的喜剧元素与电视受众的审丑心理相契合的叙事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标签:;  ;  ;  ;  

审丑心理论文-王义彬,黄莉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