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串联论文-王旭阳,曾凡飞,靳运莘

输出串联论文-王旭阳,曾凡飞,靳运莘

导读:本文包含了输出串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轨道交通,高压充电机,输入串联输出并联,均压均流控制

输出串联论文文献综述

王旭阳,曾凡飞,靳运莘[1](2019)在《输入串联输出并联高压充电机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中,高输入电压的蓄电池充电机逐渐开始得到应用。随着电压提高,开关器件的成本与损耗也随之上升。为降低开关器件的电压应力,提高变换器的效率,提出了一种输入串联、输出并联(ISOP)的高频变换结构,采用2个半桥变换器协同工作。分析了ISOP拓扑结构的工作原理,针对输入电压与输出电流均衡控制,提出了一种耦合双电压闭环控制策略。最后,使用提出的控制策略在仿真模型中进行了实验,并在实际产品中得到了验证。(本文来源于《电气传动》期刊2019年09期)

张华,周波,丁理杰,李鑫[2](2019)在《基于电压前馈的输入串联输出并联型直流变压器反下垂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双有源全桥(dual active bridge,DAB)DC-DC变换器为基本功率单元的输入串联输出并联(inputseries-output-parallel,ISOP)型直流变压器(DC solid state transformer,DCSST)十分适用于直流电网互联或大规模新能源汇集等高压大容量应用场合。文中针对现有的反下垂控制方法无法兼顾均压/均流特性与输出电压调整率的缺点,提出了一种电压前馈的反下垂控制方法。通过引入输入电压均值前馈实现了直流变压器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解耦,使得直流变压器在实现均压/均流运行的同时,具有较好的稳压性能。最后,于PSCAD/EMTDC仿真软件搭建了以DAB变换器为基本功率单元的叁单元ISOP型直流变压器仿真模型,对所提出的算法进行了对比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直流变压器各模块的传输功率平衡,同时具有较好的稳压性能。(本文来源于《高压电器》期刊2019年09期)

王归新,王强[3](2019)在《输入串联/输出并联单端反激变换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开关管耐压等级的限制,导致了单个开关电源的功率等级不高。因此,对输入串联/输出并联的变换器进行了研究,其核心问题是输出并联分流不均所导致的模块间输出功率不平衡。在基于输入串联/输出并联单端反激变换器拓扑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模块的工作状态并为其建立了交流小信号等效电路;其次,对变换器输入串联均压和输出并联均流关系进行了论证,以此,提出了一种基于解耦式双均闭环输入串联/输出并联的单端反激变换器拓扑;最终,在理论推导的前提下,搭建了相应的仿真模型,良好地实现了变换器的输入串联均压/输出并联均流,成功地降低了开关管的电压应力,验证了研究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力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赵辰,常宇健[4](2019)在《阴影影响下串联光伏组件输出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局部阴影条件下串联光伏组件的输出特性呈阶梯型和多峰值型,常规的光伏电池模型已不再适用,需要建立阴影条件下光伏组件模型。以光伏电池的工程模型为基础,结合电路理论知识,对带有旁路二极管的光伏组件串处于局部阴影时,根据旁路二极管的导通与关断两个阶段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从而得到了光伏阵列处于局部阴影时其输出特性方程。用实测与仿真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证明了分段函数可以准确地描述处于局部阴影条件下的串联光伏组件,同时为研究光伏阵列结构优化和多峰值最大功率点跟踪奠定了基础。最后,总结出了在阴影的影响下光伏组件输出特性的规律。(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钟洪亮,郭志强[5](2019)在《一种带有辅助LC网络的输出串联双有源桥变换电路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带有辅助LC网络的输出串联双有源桥变换器拓扑,此网络用来实现全工作条件下变换器的软开关。通过分析变换器的工作模式得出软开关区域,同时为了使辅助网络产生最小的导通损耗,设计了位于软开关边界的调制轨迹,并与传统输出串联变换器的导通损耗进行对比,得出只在轻载时导通损耗会有所增加的结论。最后,通过搭建1.3kW的实验样机验证了电路拓扑的可行性和调制策略的正确性,并且可以实现软开关性能和效率的提升。(本文来源于《电工电能新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杨靖育[6](2019)在《基于Z源的输出串联型全桥直流变换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具有可循环利用和环保等优势,但是由于自然能量不受人为控制,所以发出来的电能一般都不能直接投入到生产和生活中。而电力电子技术,是将电能加工处理后提供给负载的技术,其中包括升压、逆变、整流、应急供电等技术。Z源逆变器(Z-Source Inverter,ZSI)将升压和逆变两部分结合,利用其自身特殊的电路结构与特性,弥补了传统电压源逆变器(Voltage Source Inverter,VSI)或电流源逆变器(Current Source Inverter,CSI)在工程应用中的不足。本文将多个Z源全桥直流变换器组合使用,利用Z源逆变器的升压能力以及串联电路电压迭加的特性搭建了输出端串联的电力电子变换系统,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易于研究等优点。本文围绕由两个及以上的Z源全桥直流变换器组成的输入串联或并联、输出串联的两种不同的电力电子变换系统的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做出分析和扰动方程推导。首先,对Z源逆变电路的两种运行状态分别进行暂态电路等效和内部物理量关系推导,采用状态空间平均法和引入小信号扰动量,得出控制量和输出量之间的传递函数,并且分析Z源逆变电路电容、电感、直通占空比的选取大小对输出电压稳定性的影响。然后搭建模块化电路系统,分析输入电压或电流和输出电压的均分关系,得出输入并联型电路具有输入电流均分控制和输出电压均分控制的两种控制方式,而输入串联型电路只可由输入电压均分控制输出电压均分。在此基础上,分别对输入并联型系统设计输出电压均分型控制策略和输入串联型系统设计输入电压均分型控制策略。另外,针对输入串联型系统,在合适的控制参数下,采用交叉控制策略可以保证输出电压的稳定均分,探讨影响功率均分的主要因素。最后,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完成了两种电路的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推导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将多个Z源全桥直流变换器以串联和并联的方式组成的系统,不仅可以稳定输出高电压,还可以减少单个模块内部元器件的电压应力。(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兴贵,薛晟,李晓英[7](2019)在《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半桥串联结构微电网输出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克服传统交流微电网输出电压谐波含量高和对外电网谐波污染严重等问题,研究一种基于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MMC)半桥串联结构的微电网,即将微源、交直流变流器及储能装置等组成的发电单元接入MMC子模块直流侧构成叁相逆变系统,再通过交流母线接入滤波器、保护装置及负载等组成微电网。基于系统孤岛运行等效电路,建立系统输出电压数学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对系统输出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针对输出电压波动、能量调度和微源输出功率协调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在Simulink中搭建了系统模型。仿真及实验结果证明了理论推导和分析的正确性,验证了该微电网拓扑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方天治,张先云,黄淳,何玮,沈乐[8](2019)在《输入串联输出并联LCL型并网逆变器系统的目标多重化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输入串联输出并联(ISOP)逆变器组合系统适用于高直流电压输入、大功率交流输出的应用场合。如果将ISOP逆变器的拓扑应用在并网场合,那么一个大容量的并网逆变器就可以由多个小容量的标准化逆变器模块组成,这将有效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并且有利于系统的设计。本文基于ISOPLCL型并网逆变器组合系统,给出其优化拓扑以降低系统的体积和质量,并据此筛选控制变量,进而提出一种分布式控制策略以实现并网系统的多重控制目标,其包含模块间的功率均衡、谐振尖峰的抑制和进网电流的高功率因数。然后,论文在所提分布式控制的基础上给出一种冗余运行方案,保证ISOP逆变器并网系统中故障模块的平滑退出和备份模块的顺利投入。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先云[9](2019)在《多模块输入串联输出串联并网逆变器系统的目标多重化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峻,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应运而生并得到广泛应用。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日渐增加,对并网逆变器的容量提出了新的需求,这大大增加了单台逆变器的设计难度。输入串联输出串联(Input Series Output Series,ISOS)逆变器系统适用于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均较高的场合,用该系统代替单个逆变器用于并网场合,可以减小系统中每个逆变器模块的电压应力,便于设计,降低成本,同时可以提高并网系统的可靠性。此外针对数字控制并网逆变器,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输电线路存在较大变化范围的阻抗,因此对并网逆变器要求进一步提高,保证系统对电网阻抗的鲁棒性问题不容忽视。针对ISOS逆变器系统,首先需要保证输入均压输出均压即模块间的功率均衡;将该拓扑运用到并网系统中,故需满足并网电流的高功率因数;同时采用LCL滤波器,需要对其固有的谐振尖峰进行抑制,因此对于ISOS并网逆变器系统首先需要满足上述叁重控制目标。基于此选择电容电流和并网电流为控制变量,提出复合式控制策略,其主要包含输入均压环,输出电流环以及电容电流内环叁个控制环路。输出电流环保证并网电流跟踪电网电压实现高功率因数并网,而采用电容电流内环可以在有效抑制LCL谐振尖峰的同时保证输出电压同相位,结合输入均压即可实现模块间的功率均衡。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需实现系统的第四重控制目标,即分布式控制和系统的冗余容错运行,以切实提高系统的可靠性。这里将各控制环路分散到各模块中去并引入母线实现模块间相互通信,从而实现系统的分布式控制;进而在输入输出端加入旁路开关,与信号开关之间协同工作,采用合理的控制时序,完成故障模块的退出和备用模块的投入,最终实现系统的冗余容错运行。为提高数字控制ISOS并网逆变器系统对电网阻抗变化的鲁棒性,实现系统的第五重控制目标,将相位超前环节引入到系统的控制策略中,对ISOS并网逆变器系统进行模型等效,依据基于阻抗分析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对系统加入相位超前补偿器前后的鲁棒性进行分析,并通过仿真说明加入相位超前补偿器可以有效提高ISOS并网逆变器系统的鲁棒性。最后论文给出了ISOS并网逆变器系统的参数设计及功率器件的选取过程,并在实验室搭建了叁模块ISOS并网逆变器系统原理样机,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目标多重化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9-03-01)

张昊杰[10](2018)在《多个电池串联或并联对输出功率及输出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多个电池串联或并联对输出功率及输出效率的影响,对全电路输出功率及输出效率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于由多个电池组成的电源,为了提高输出功率和输出效率,应根据电路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决定多个电池是串联还是并联。(本文来源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期刊2018年24期)

输出串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双有源全桥(dual active bridge,DAB)DC-DC变换器为基本功率单元的输入串联输出并联(inputseries-output-parallel,ISOP)型直流变压器(DC solid state transformer,DCSST)十分适用于直流电网互联或大规模新能源汇集等高压大容量应用场合。文中针对现有的反下垂控制方法无法兼顾均压/均流特性与输出电压调整率的缺点,提出了一种电压前馈的反下垂控制方法。通过引入输入电压均值前馈实现了直流变压器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解耦,使得直流变压器在实现均压/均流运行的同时,具有较好的稳压性能。最后,于PSCAD/EMTDC仿真软件搭建了以DAB变换器为基本功率单元的叁单元ISOP型直流变压器仿真模型,对所提出的算法进行了对比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直流变压器各模块的传输功率平衡,同时具有较好的稳压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输出串联论文参考文献

[1].王旭阳,曾凡飞,靳运莘.输入串联输出并联高压充电机控制策略研究[J].电气传动.2019

[2].张华,周波,丁理杰,李鑫.基于电压前馈的输入串联输出并联型直流变压器反下垂控制策略[J].高压电器.2019

[3].王归新,王强.输入串联/输出并联单端反激变换器的研究[J].电力学报.2019

[4].赵辰,常宇健.阴影影响下串联光伏组件输出特性分析[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5].钟洪亮,郭志强.一种带有辅助LC网络的输出串联双有源桥变换电路的分析[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9

[6].杨靖育.基于Z源的输出串联型全桥直流变换器研究[D].广州大学.2019

[7].王兴贵,薛晟,李晓英.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半桥串联结构微电网输出特性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9

[8].方天治,张先云,黄淳,何玮,沈乐.输入串联输出并联LCL型并网逆变器系统的目标多重化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19

[9].张先云.多模块输入串联输出串联并网逆变器系统的目标多重化控制策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10].张昊杰.多个电池串联或并联对输出功率及输出效率的影响[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

标签:;  ;  ;  ;  

输出串联论文-王旭阳,曾凡飞,靳运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