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极胸导联论文-肖润平,任永林

双极胸导联论文-肖润平,任永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极胸导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极胸导联,常规导联,心电图

双极胸导联论文文献综述

肖润平,任永林[1](2012)在《双极胸导联(Fontaine导联)与常规导联心电图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极胸导联(Fontaine导联)心电图各参数值的变化。方法 64例住院患者分别进行常规导联和双极胸导联检测,对其P波的幅度、极性以及与QRS波群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双极胸导联中FⅠ导联P波形态、P波时限与V1及Ⅱ导联无明显差别,但P波振幅明显高于二者(P<0.05)。QRS波时限与常规导联相似,QRS波形态,FⅠ与V1相似、FⅢ与V5相似(P>0.05)。结论 Fontaine导联清楚显示P波的同时,还可显示类似V1导联图形,在心律失常的分析中明显优于常规导联心电图。(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2年09期)

潘荣华[2](2008)在《利用双极胸导联诊断右室梗塞心电图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1材料和方法患者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57—74岁(平均67岁)。RVI的诊断依据:1、患者均有急性左室下壁或下后壁梗塞;2、血清酶缩改变符合急性的心肌梗塞(MI)的诊断标准;3、具备典型右室充盈压升高,如颈V怒张或明显充盈,Kussmaul征阳性和右心衰竭,临床上均有心源性休克而肺野清晰;4、符合RVI的心电图诊断条件,5例中1例死亡,4例痊愈出院。(本文来源于《江西省第四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08-11-01)

王利华,李晓晶[3](2007)在《双极右胸导联对右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极右胸导联对右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心内科住院诊为急性下壁、下后壁心肌梗死的60例患者,描记18导联心电图,同时加做双极右胸导联(CR3R~CR5R),以了解右室心肌梗死的检出率。结果:双极右胸导联的右室梗死检出率为38.3%,单极右胸导联的右室梗死检出率为28.3%。双极右胸导联较单极右胸导联的ST段抬高发生早,持续的时间长。结论:双极右胸导联比单纯做右胸导联易捕捉到右室梗死的心电图改变。(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李亚林[4](2006)在《自制双极胸导联转换夹》一文中研究指出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的胸导联称为单极胸导联,该导联由W ilson等于1942年首次正式提出。故又称W ilson导联。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典的单极导联系统受到挑战,许多双极胸导联相继提出,如C R4R导联(负极置于右上肢前臂,正极置于V4R,在疑(本文来源于《心电学杂志》期刊2006年02期)

丁福祥,范梅贞,刘同库[5](2006)在《心电图双极胸导联检测冠心病心肌缺血33例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分析冠心病患者与冠脉正常者双极胸导联和常规导联心电图(ECG)的检查结果,探讨双极胸导联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意义和应用价值。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005-01~2005-06临床诊断或疑为冠心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的患者,男23例,女1(本文来源于《中国误诊学杂志》期刊2006年01期)

潘荣华[6](2004)在《利用双极胸导联诊断右室心肌梗死心电图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右室心肌梗死(RVMI)的心电图(ECG)改变和诊断标准。方法 对5例患者采用CR3R、CR5R、CR7R、V7R和V3R导联描记心电图。结果 ST段抬高出现于发病后5~8h,抬高幅度为0.15~0.30mm持续8~15d,较V3R~V6R显着,还出现具有诊断的意义的坏死性Q波.而20例对照者无一出现Q或QS波并就沿用的RVMI诊断标准作评价。结论 讨论双极、单级右胸导联的区别,提出左室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RVMI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实用心电学杂志》期刊2004年02期)

卢福山,王勇[7](2003)在《引入青海的辽宁绒山羊双极胸导联心电图》一文中研究指出对 34只引入青海的辽宁绒山羊 3个双极胸导联心电图进行了描记和分析。结果发现 :①在 3个双极胸导联心电图上 ,P波和T波的波向变化甚大 ;②在CⅡ和CⅢ导联心电图上 ,QRS综合波多数呈qR型 (分别为 94 2 %和 79 5 %) ,而在CⅠ导联心电图上 ,QRS综合波呈现9种波型 ;③各波和间期的时限 (s)为 :P波 ,0 0 4 9;P -Q间期 ,0 1 0 7;QRS综合波 ,0 0 5 9;T波 ,0 0 72 ;Q -T间期 ,0 30 6;Q -Tc间期 ,0 373;R -R间期 ,0 672 ;④被检山羊窦律不齐的发生率达 64 71 %。(本文来源于《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2期)

丁福祥,刘同库,吴宗玉,孙培明,贾广麒[8](2000)在《正常人ECG双极胸导联检测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正常人ECG双极胸导联 (BCL)心电图各参数值变化 .方法  83例正常人分别进行常规导联和双极胸导联检测 .结果 正常人P波形态、时间、电压、QRS波时间及Q波时间与常规导联ECG相似 .QRS主波电压 (除CM 2外 )BCL比常规单极胸导联高 (P <0 .0 5 ) .Q波电压从CM 2 CM 9逐渐增加 ,Q/R比值CM 7 9有一定比例≥ 1/4 ,但Q波时间均小于 0 .0 4s .ST T除在CM7 9有 12 %轻微改变 (≤ 0 .10mV)外 ,其余BCL导联以ST段在等电位线及T波直立为主 .结论 ECG双极胸导联众多心电参数与常规导联相似 ,ST T改变较为敏感 ,诊断时应给予充分的重视(本文来源于《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0年02期)

叶玉玲,陈训[9](1996)在《CM_5双极胸导联对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CM_5导联对250例正常活动的病人进行了24小时DCG监测,发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32例。缺血组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压低1.6±0.6mm,ST段偏移的病人给食管心房调搏负荷试验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和心电图(ECG)观察,24例2DE和/或ECG异常,阳性率75%。24例病人中17例下壁心肌缺血。故认为CM_5导可作为下壁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定位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心电杂志》期刊1996年02期)

庄业韶,赵学印,王克英,倪一虹,李立[10](1995)在《双斜面六轴双极胸导联心电图诊断心肌梗塞和心肌缺血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心电图和心电向量图基础理论和心脏解剖位置,设计与额面及水平面成45°角且互相垂直的两个斜面,每斜面有3条导联轴,并采用双极胸导联,从而构成双斜面六轴双极胸导联。38例心肌梗塞新导联ECG阳性者33例,敏感性86.84%,特异性80%。36例心绞痛新导联ECG阳性者24例,敏感性66.70%,特异性83.33%。新导联与常规12导联结合使用,不仅可增加心肌梗塞缺血检出率,而且对Q波型心肌梗塞范围评估也有帮助。(本文来源于《泰山医学院学报》期刊1995年01期)

双极胸导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材料和方法患者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57—74岁(平均67岁)。RVI的诊断依据:1、患者均有急性左室下壁或下后壁梗塞;2、血清酶缩改变符合急性的心肌梗塞(MI)的诊断标准;3、具备典型右室充盈压升高,如颈V怒张或明显充盈,Kussmaul征阳性和右心衰竭,临床上均有心源性休克而肺野清晰;4、符合RVI的心电图诊断条件,5例中1例死亡,4例痊愈出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极胸导联论文参考文献

[1].肖润平,任永林.双极胸导联(Fontaine导联)与常规导联心电图的对比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

[2].潘荣华.利用双极胸导联诊断右室梗塞心电图的探讨[C].江西省第四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8

[3].王利华,李晓晶.双极右胸导联对右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

[4].李亚林.自制双极胸导联转换夹[J].心电学杂志.2006

[5].丁福祥,范梅贞,刘同库.心电图双极胸导联检测冠心病心肌缺血33例临床意义[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

[6].潘荣华.利用双极胸导联诊断右室心肌梗死心电图的探讨[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4

[7].卢福山,王勇.引入青海的辽宁绒山羊双极胸导联心电图[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8].丁福祥,刘同库,吴宗玉,孙培明,贾广麒.正常人ECG双极胸导联检测结果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9].叶玉玲,陈训.CM_5双极胸导联对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心电杂志.1996

[10].庄业韶,赵学印,王克英,倪一虹,李立.双斜面六轴双极胸导联心电图诊断心肌梗塞和心肌缺血临床应用[J].泰山医学院学报.1995

标签:;  ;  ;  

双极胸导联论文-肖润平,任永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