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根性损伤论文-张婷

神经根性损伤论文-张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神经根性损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腰骶神经根,压迫性损伤,肌电图,定位

神经根性损伤论文文献综述

张婷[1](2016)在《肌电图在腰骶神经根压迫性损伤定位诊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肌电图对腰骶神经根压迫性损伤有何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2-2016.2符合纳入标准的88例腰骶神经根损伤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划分为A、B两组各44例,A组患者分别行腰椎CT与腰椎MRI等影像学检查,B组患者给予肌电图实验室检查,检查后行手术明确探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与手术探查的符合率。结果:A组患者行常规影像学检查与手术探查结果出现较大差异;而B组行肌电图检查显示S1神经根损伤、L3~L4神经根损伤、L5~S1神经根损伤与术中结果一致,在L4神经根损伤与L4~L5神经根损伤出现较小差异,对比两组检查方式与手术探查结果符合率发现,A组84.09%的符合率显着低于B组患者的93.18%,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肌电图检查可明确显示损害部位与范围,是辅助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方法,对判断腰骶神经根损害程度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家庭医药.就医选药》期刊2016年08期)

焦旭文,王国平,李军平,韩怀钦,马新伟[2](2013)在《EPO对大鼠腰神经根慢性压迫性损伤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大鼠腰神经根慢性压迫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对照组、EPO硬膜外隙给药组、EPO尾静脉给药组,术后每组动物分别存活1、2、4周,不同时段各组动物均为6只。手术经大鼠左侧L5椎间孔插入中空钢管,对神经根形成稳定的压迫,造模术后NS对照组与EPO硬膜外隙用药组分别经PE管于硬膜外隙注射NS与EPO,EPO尾静脉给药组经尾静脉注射EPO,观察用药后大鼠行为学变化,应用HE染色观察脊髓神经细胞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aspase-3与BDNF的表达,TUNEL法标记凋亡细胞;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神经根压迫性损伤后,各时相点EPO给药组神经行为学特征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染色显示在各时相点EPO给药组与NS对照组比较,受压神经根相对应的脊髓节段凋亡细胞数量减少(P<0.05),caspase-3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BDNF蛋白的表达上调(P<0.05)。EPO硬膜外隙给药组与尾静脉给药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EPO能够减轻神经根因慢性压迫性损伤所致的神经功能减退及脊髓神经细胞的病理学改变,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11期)

王健,高凯鸣,方友生,刘靖波,赵新[3](2013)在《成人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早期MRI(3.0T)动态信号改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早期MRI表现,为臂丛神经根性损伤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搜集25例怀疑臂丛神经损伤根性患者,于伤后1~18d(平均12d)应用SIEMENS(3.0T)MR常规扫描序列(矢状位T 1 WI、T2WI和轴位T2WI)及叁维扫描序列(叁维超快速稳态进动成像序列与短时反转恢复序列行常规扫描,将原始图像进行曲面重组(CPR)、最大强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重建。结果:伤后1~7d MRI在轴位相表现为颈髓神经根节前神经根丝结构消失,在冠状位表现为颈旁及锁骨上区广泛高信号,掩盖节后臂丛神经纤维结构,但假性脊膜囊肿形成不典型,神经根结构观察不清晰;伤后8~18的臂丛成像可观察到神经根消失或离断、创伤性脊膜囊肿、脊髓偏移,冠状位可以观察到节后神经纤维呈中高信号改变,部分神经连续性中断,节后臂丛神经解剖结构紊乱。结论:MRI(3.0T)可动态观察臂丛神经根性损伤后早期的信号改变,对臂丛神经根性损伤诊断具有定位准确、无创、操作简单等优点。(本文来源于《2013中国工程院科技论坛暨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0-09)

刘艳,安林芝,安丽媛[4](2013)在《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术臂丛神经损伤58例患者的术后康复训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延缓肌肉萎缩;预防关节挛缩;促进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方法臂丛神经损伤术后通过肌力训练、感觉功能训练和作业训练来完成整个康复训练计划。结果在58例中,术后随访1~5年,平均2年半。各种功能的恢复总有效率为78%。结论臂丛神经损伤术后的康复训练对肩、肘、腕关节功能恢复有确切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3年24期)

高文,郭宁[5](2012)在《非甾体抗炎药对大鼠神经根慢性压迫性损伤诱导的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大鼠神经根慢性损伤后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率,同时探讨不同类型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对此的影响,试图解释腰椎管狭窄症的一些不典型症状。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结扎组、吲哚美辛组和美洛昔康组各12只。在结扎组、吲哚美辛组和美洛昔康组,造成神经根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后2组术后分别喂服吲哚美辛、美洛昔康,饲养4周处死,提取标本。结果在结扎组,凋亡指数与神经损伤评分之间存在正相关(r=0.858,P<0.01)。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末端标记染色(TUNEL)结果显示结扎组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吲哚美辛组和美洛昔康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结扎组比较均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吲哚美辛组和美洛昔康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化法显示结扎组Bax蛋白表达与各组比较均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各组bcl-2蛋白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神经根慢性压迫性损伤可以引起相应脊髓节段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凋亡,与损伤程度正相关;非选择性环氧化酶(COX)抑制剂吲哚美辛和选择性COX-2抑制剂美洛昔康均可抑制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但未明显改善大鼠的神经损伤症状。(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14期)

李通[6](2012)在《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EMG、MRI临床诊断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由外伤造成的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患者临床中十分常见,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该病治疗困难、预后较差,有很高的致残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危害。目前的医疗技术手段还无法达到完全治愈该疾病的目的,该疾病的手术治疗众多专家学者认为,对于根性完全性损伤,多采用神经移位术,而对于不全损伤,视损伤程度多采用神经松解、神经减压、神经修复或神经移植术等,对损伤神经根的早期精确定位、定性诊断毫无疑问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从而有利于最大程度恢复患肢功能。术前肌电图和磁共振检查是临床中常用的判断臂丛神经损伤部位和严重程度的方法,两者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神经根及其丝状结构的连续性和功能做出评价,两者在临床应用中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课题旨在探讨两种方法在诊断臂丛神经根性完全损伤和部分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诊治的经手术和术中电生理检查证实的20例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9例,女性1例,年龄15岁~59岁,平均33.3岁;左侧12例,右侧8例,病史3天~180天,平均46天;摔伤12例,牵拉伤5例,砸伤2例,高处坠落伤1例;全部患者术前均行肌电图检查和磁共振检查。分别统计两种方法诊断为完全损伤和部分损伤的神经根数目,结合手术和术中电生理检查结果,分别计算两种方法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并求出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利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者对于损伤神经根的检出率有无差异;计算两者结合的诊断准确度。统计学方法: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样本比较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取α=0.05检验水准,比较两种方法对臂丛损伤神经根的检出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20例患者共计100根受检神经根中,经手术、术中电生理检查证实:完全损伤、部分损伤和正常神经根数目分别为40、16、44;磁共振检查结果:完全损伤、部分损伤和正常神经根数目分别为30、25、45,诊断完全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5%、94.7%、92.1%、94.4%、90%,诊断部分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5%、90.7%、83.9%、66.6%、90.7%;术前肌电图检查结果:完全损伤、部分损伤和正常神经根数目分别为38、16、44,诊断完全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1%、90.1%、89%、87.1%、90.1%,诊断部分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6%、81.8%、82.5%、57.9%、94.7%;经配对样本比较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按α=0.05检验水准,两种方法对于损伤神经根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结合可将臂丛神经根性完全损伤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提高到93.5%,100%,97.3%,可将部分损伤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提高到92.3%,95.5%,94.7%。结论:1对于臂丛神经根性完全性损伤的诊断,磁共振较术前肌电图检查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高,磁共振检查可作为严重损伤或疾病急性期的首选检查方法;2对于臂丛神经根性不全损伤的诊断,磁共振检查较术前肌电图检查敏感度低但特异度高,对于损伤较轻的患者建议同时行行肌电图和磁共振检查;3肌电图检查和磁共振检查对于臂丛损伤神经根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两者结合可显着提高诊断臂丛神经根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2-03-01)

熊健斌,孙宏志,沙轲[7](2011)在《改良神经移植桥接术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改良神经移植桥接术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疗效。方法 20例全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患者,均行改良神经移植桥接术治疗。采用健侧C7移位至桡神经改良术。结果肌皮神经功能恢复,10例肩胛上神经功能恢复,7例桡神经功能恢复,12例胸背神经功能恢复,8例正中神经功能恢复。正中神经感觉支配区恢复情况为S3者10例,S2者6例,S1者2例。肱二头肌肌力恢复(M3或以上)15例,冈上肌肌力恢复10例,肱叁头肌肌力恢复7例,背阔肌肌力恢复12例,屈指深肌肌力恢复8例。结论改良神经移植桥接术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疗效满意。(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1年50期)

王瑶[8](2011)在《椎管内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患者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臂丛神经根性损伤致残严重,损伤的部位位于椎管内探查困难,目前采用的手术方式为利用臂丛以外的神经(副神经、膈神经、肋间神经等)进行移位,修复损伤的神经[1]。但由于可供移位元的动力神经源数目有限及神经再生的距离较长,手功能的(本文来源于《护士进修杂志》期刊2011年15期)

王炳祺[9](2011)在《臂丛神经根性损伤后神经营养因子及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创伤性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骨科、手外科临床中的常见疾病,它是脊神经根在脊髓起点的断裂,造成神经连续性的中断、脊髓细胞的损伤,从而导致上肢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应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范畴,其损伤将直接导致脊髓微环境的改变以及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凋亡、缺失,导致患肢严重的功能障碍。儿童神经损伤的预后要优于成年人。有一些研究发现儿童神经损伤后可以有更好的感觉功能恢复,但是具体原因还没有被完全阐明。一些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儿童的神经再生能力要优于成年人,而另外一些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儿童所具有的更好的神经系统可塑性。臂丛神经损伤其主要分为成人创伤性臂丛神经损伤及小儿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两者在损伤机制、自然恢复情况及治疗原则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成人臂丛神经损伤多为高能量创伤性损伤,以神经根的根性撕脱伤较为常见,非手术治疗功能恢复率低;而小儿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则为神经的低能量牵拉伤,大部分患者经保守治疗都能恢复理想的上肢功能。实验研究显示:乳鼠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脊髓受累神经元的死亡数量要远远超过成年大鼠。更严重的神经细胞死亡却有更好的功能恢复,除上述损伤因素所导致的小儿臂丛神经损伤功能恢复优于成人外,是否在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水平的修复能力差异亦是二者神经功能恢复不同的依据?臂丛神经损伤后脊髓内的神经干细胞对损伤性刺激产生什么样的反应?这些反应是否有利神经功能的再生?本实验分为以下两部分:一、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神经营养因子创伤性应激反应的研究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成年大鼠及乳鼠脊髓内BDNF,NGF及NT-3的基因表达变化,并对成年大鼠各自不同时间点和成年大鼠,乳鼠之间的叁种神经营养因子进行对比,以阐明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成年大鼠及乳鼠叁种神经营养因子的变化规律。方法:健康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及3月龄成年Wistar大鼠各40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2组:①正常对照组(对照组);②臂丛神经损伤组。各组又根据处死时间(损伤后1d,7d,14 d,21d)随机分为4个亚组(n=5)。采用Carlstedt T经典颈椎背侧入路制成大鼠C5,6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动物模型。分别在损伤后1d,7d,14 d,21d进行取材,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脊髓组织中NGF, BDNF,NT-3的mRNA表达水平,并进行对比。结果:乳鼠在出生后21天内,体内BDNF、NGF、NT-3基因高水平表达,其中BDNF、NGF在出生后3周内数倍于成年大鼠的表达水平,NT-3的表达水平与成年大鼠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叁种神经营养因子表达逐渐下降,出生后4周时均已接近成年大鼠表达水平。成年大鼠损伤前与各时间点假手术组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臂丛神经撕脱伤后大鼠脊髓内BDNF、NGF、NT-3的基因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5),叁个神经营养因子的基因表达在损伤后第7天达到最高值,以后逐渐下降,BDNF、NT-3的表达水平于术后21天下降至假手术组水平,其中NGF于术后21天时表达量仍高于假手术组。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乳鼠与成年大鼠各自BDNF、NGF、NT-3基因表达都随着损伤后时间点而发生显着的变化。成年大鼠BDNF基因表达水平在损伤后的2周内要显着高于乳鼠(P<0.05),但是到损伤后第21天,乳鼠脊髓内BDNF基因表达水平超过成年大鼠(P<0.05)。乳鼠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脊髓内NGF的基因表达水平在损伤后1天、14天和21天显着高于成年大鼠(P<0.05),在损伤后第7天与成年大鼠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成年大鼠NT-3基因表达水平在损伤后的2周内要显着高于乳鼠(P<0.05),但是到损伤后第21天,乳鼠脊髓内NT-3基因表达水平超过成年大鼠(P<0.05)。结论:1、用Carlstedt T经典颈椎背侧入路制成了大鼠C5,6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损伤动物模型2、为适应出生后神经元逐渐成熟的需要,目标组织向未成熟神经元提供营养支持,乳鼠出生后脊髓内的神经营养因子高表达,并随着神经元的成熟逐渐下降。3、为保护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的神经元及促进再生,臂丛根性撕脱伤后早期成年大鼠脊髓内的神经营养因子高水表达。4、乳鼠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表现出不同于成年大鼠的特点:损伤后早期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下降,后逐渐升高并长时间维持高水平表达。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推测是乳鼠更依赖于目标组织的营养支持,并且具有更优越的可塑性。二、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研究目的:检测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成年大鼠及乳鼠脊髓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分化情况,并比较两者在时间点,增殖情况及分化方向的差异,以阐明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成年大鼠及乳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分化规律。方法:健康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及3月龄成年Wistar大鼠各50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2组:①假手术组(Sham组,n=5));②臂丛神经损伤组。各组又根据处死时间(损伤前、损伤后1d,7d,14 d,35d)随机分为5个亚组(Injury组,n=5)。采用Carlstedt T[1]经典颈椎背侧入路制成大鼠C5,6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损伤动物模型。各组大鼠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24h,开始腹腔注射BrdU(每次50mg/kg,用0.007MNaoH+0.01 MPBs配制,使用前配制),每日两次,连续注射7d。新生大鼠均由母鼠母乳喂养,21日龄时断奶,按性别分笼喂养。分别于臂丛神经损伤后1d,7d,14d,35d取材,予以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制成4微米切片;先行HE染色,再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检测,检测各组不同时间点脊髓中BrdU/nestin、BrdU/GFAP、BrdU/β-tubulin双标阳性细胞。结果:成年大鼠臂丛神经损伤后第1天BrdU/nestin阳性细胞开始增多,与损伤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到损伤后第14达到最高值,以后逐渐下降。损伤组各时间点同假手术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到损伤后第5周仍然大于假手术组水平。阳性细胞多位于室管膜附近及灰质。乳鼠臂丛神经损伤后第1天BrdU/nestin阳性细胞开始增多,与损伤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到损伤后第7达到最高值,损伤后第14天已经开始下降。损伤组各时间点同假手术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到损伤后第5周仍然大于假手术组水平。阳性细胞同样多位于室管膜附近及灰质。成年大鼠损伤后各时间点阳性细胞数均大于相同时间的乳鼠阳性细胞数(P<0.05)。成年大鼠和乳鼠在臂丛神经损伤后14天发现BrdU/GFAP阳性细胞开始增多,到术后35天时分别达到最高水平。这些细胞主要分布在中央管附近、脊髓灰质、损伤处的脊髓前角。在术后14天和35天,成年大鼠和乳鼠的阳性细胞数同相应时间点的假手术组及损伤前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成年大鼠在臂丛神经损伤后14天及35天的BrdU/GFAP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同时间点的乳鼠阳性细胞数量。各组各时间点均未见到有BrdU/β-tubulin阳性细胞。结论:1、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可以引起成年大鼠和乳鼠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2、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引起的成年大鼠和乳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未见有神经元分化。最终均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3、乳鼠同成年大鼠相比,臂丛神经损伤引起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不具有优势;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方面,乳鼠同样没有发现向神经元方向分化。4、基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神经元再生,乳鼠相比成年大鼠,没有优势。(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1-04-01)

夏长丽,井月,田勇,王祥,韩青[10](2010)在《第7颈神经通过椎体隧道治疗对侧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可行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椎体隧道通路方式治疗对侧臂丛神经根性损伤,为臂丛神经根损伤的外科治疗提供新的术式。方法:利用20具成人尸体,模拟椎前通路术式和隧道通路术式进行对比,观测两种术式下可供移植神经根的有效长度。选取30例成年人对颈部(涵盖C6~T1椎骨)进行CT扫描,测量其轴向旋转角及侧屈角,观测颈椎活动对移植后第7颈神经的牵拉影响。36组新鲜椎体试件(C5~C7)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打孔,然后用万能试验机进行轴向载荷压缩试验,检验椎体打孔后形成的椎体隧道对椎体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结果:经过椎体隧道通路到达对侧下干所需长度为69.19mm,比经过椎前通路缩短25.14mm。C7对T1椎体之间轴向旋转角为9.4°±0.3°,旋转产生的前后牵拉范围为2.44mm;C7对T1椎体之间侧屈角为0.6°±0.2°,侧屈造成的上下牵拉范围为0.156mm;C7对T1之间的前屈后伸运动幅度非常小,所造成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椎体压缩实验结果: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极限载荷仅下降了14.89%,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与椎前通路术式比较,椎体隧道通路术式能提供较充足的神经长度;椎骨旋转角度对移植神经的牵拉幅度影响小;椎骨生物力学几乎无改变。(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神经根性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大鼠腰神经根慢性压迫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对照组、EPO硬膜外隙给药组、EPO尾静脉给药组,术后每组动物分别存活1、2、4周,不同时段各组动物均为6只。手术经大鼠左侧L5椎间孔插入中空钢管,对神经根形成稳定的压迫,造模术后NS对照组与EPO硬膜外隙用药组分别经PE管于硬膜外隙注射NS与EPO,EPO尾静脉给药组经尾静脉注射EPO,观察用药后大鼠行为学变化,应用HE染色观察脊髓神经细胞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aspase-3与BDNF的表达,TUNEL法标记凋亡细胞;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神经根压迫性损伤后,各时相点EPO给药组神经行为学特征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染色显示在各时相点EPO给药组与NS对照组比较,受压神经根相对应的脊髓节段凋亡细胞数量减少(P<0.05),caspase-3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BDNF蛋白的表达上调(P<0.05)。EPO硬膜外隙给药组与尾静脉给药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EPO能够减轻神经根因慢性压迫性损伤所致的神经功能减退及脊髓神经细胞的病理学改变,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神经根性损伤论文参考文献

[1].张婷.肌电图在腰骶神经根压迫性损伤定位诊断中的价值[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6

[2].焦旭文,王国平,李军平,韩怀钦,马新伟.EPO对大鼠腰神经根慢性压迫性损伤的保护作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

[3].王健,高凯鸣,方友生,刘靖波,赵新.成人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早期MRI(3.0T)动态信号改变特征[C].2013中国工程院科技论坛暨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3

[4].刘艳,安林芝,安丽媛.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术臂丛神经损伤58例患者的术后康复训练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

[5].高文,郭宁.非甾体抗炎药对大鼠神经根慢性压迫性损伤诱导的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

[6].李通.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EMG、MRI临床诊断价值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2

[7].熊健斌,孙宏志,沙轲.改良神经移植桥接术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

[8].王瑶.椎管内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患者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

[9].王炳祺.臂丛神经根性损伤后神经营养因子及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创伤性反应[D].吉林大学.2011

[10].夏长丽,井月,田勇,王祥,韩青.第7颈神经通过椎体隧道治疗对侧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可行性[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

标签:;  ;  ;  ;  

神经根性损伤论文-张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