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东方化论文-陈亦水

自我东方化论文-陈亦水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我东方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奇幻电影,类型片,中国电影,文化认同

自我东方化论文文献综述

陈亦水[1](2019)在《奇幻类型电影的美学政治与“自我东方化”的历史书写轨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近年来日渐成熟的中国奇幻类型电影中关于"异域"的影像建构逻辑,讨论仙侠题材与古代中国盛世背景下的奇幻历史书写方式,论述背后的"自我东方化"身份建构与文化症候,使得"自我"身份变得极度可疑。中国奇幻电影运用数字特效所制作的东方影像奇观,并未如好莱坞奇幻电影中的"新神话主义"书写逻辑那样对于自身文化想象共同体具有建构意义,反而对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身份产生了内在的分裂力量,近年来的中国奇幻电影中的文化身份能指落空,这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当代中国电影现象。(本文来源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邓伟[2](2017)在《从“自我东方化”的批评尺度看后殖民主体建构问题——以“新移民文学”批评为个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把握"自我东方化"的批评尺度问题,是后殖民批评面对的难题之一。通过对萨伊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和德曼等人相关理论的"对位批评",结合对新移民文学批评个案的分析,我们发现,在以往的后殖民批评中,后殖民主体存在被忽视甚至抹煞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对"殖民者"和"被殖民者"间权力关系的简单化层面上。具有"混杂性"特征的后殖民主体可以采用"模拟"、"文化翻译"和对民族文化的"挪用"与改造等策略,借助"第叁空间"完成自身的建构。(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7年12期)

周游[3](2014)在《国族符号、“自我东方化”与国族想象——读杨瑞松《病夫、黄祸与睡狮》》一文中研究指出杨瑞松通过对"病夫"、"黄祸"与"睡狮"等叁个近代"西方"中国/中国人形象的考察,指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这些符号的"挪用和重编",使它们成为百年来中国人共有的集体记忆符号。这些符号的国族化过程,也存在德里克所言的"自我东方化"现象。国族符号由于具有区别"我族"与"他族"、强化"我族"自我认同的效用,使它们成为中国近代国族建构想象中的重要元素。(本文来源于《史林》期刊2014年04期)

徐仲秋[4](2014)在《对华裔女作家自我东方化的另一种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美国文坛上,华裔文学发展日益蓬勃,华裔女性作家是推动华裔文学发展的主力。但是以赵健秀为代表的华裔男性作家却批判这些女性作品用东方主义的笔调描述和改写中国的传统文化,扼杀了华裔男性的阳刚之气,有迎合种族主义之嫌。女作家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书写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地给她们贴上"华裔"和"女作家"的标签。(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张宽[5](2013)在《孔子学院:一个自我东方化的危险》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孔子学院在海外如火如茶地发展,但是也存在—些隐忧。乔治梅森大学张宽教授日前在四川大学的演讲中指出,孔子学院的活动在不自觉中有可能适应并强化了后殖民批评所说的“东方主义”模式。 ●中国形象在西方的变化只是折射了西方特定时期的社会能量,(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报》期刊2013-08-29)

陈会琴[6](2011)在《论张爱玲自译作品的自我东方化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爱玲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她不仅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也翻译了不少着作。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主要偏重于对张爱玲文学成就的研究,而对其译者身份和译作的研究直到近几年才引起关注。到目前为止,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多局限于对她翻译成就的概括性介绍,或只是从杂合、女性主义、接受美学和意识形态等视角去分析其翻译文本,对于张爱玲作为译者独特的文化身份及其翻译的后殖民语境关注不够,从而忽视了张爱玲自译的自我东方化倾向。在后殖民理论中,自我东方化是指一些东方文化精英分子往往认同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和自身文化的卑劣性,甚至在他们的作品中通过简单化、概括化和夸张等手法来巩固西方对东方的刻板印象。自我东方化影响着译者的文化身份,同时也会在翻译中留下痕迹,这主要从翻译文本的选择和翻译方法的采用两方面体现出来。本文试图以后殖民翻译理论为指导,以张爱玲自译为研究对象,从翻译语境、文化身份、自译文本选择、自译目的以及方法的采用等方面论述其自我东方化倾向的原因及其表现。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叁章。第一章从翻译语境和文化身份方面探讨张爱玲自译的自我东方化倾向的原因,并指出这是中西方权力不平等、赞助者美国驻香港新闻处以及张爱玲本人的文化身份的自我东方化倾向影响的结果。第二章讨论张爱玲自译文本选择的自我东方化倾向。张爱玲的翻译文本主要表现了两个主题:性变态的中国女人与被“阉割”的中国男人;专制暴力的中国。她的自译文本再现了西方对中国神秘、落后、堕落和暴力的刻板印象以及西方人对中国政治体制和中国共产党持有的批判和鄙夷态度,其理由在于只有表现中国的东方“他者”形象的文本才能够引起西方读者的窥视和阅读欲望。第叁章引用具体例证考察分析张爱玲自译目的的自我东方化倾向以及实现这一目的的翻译方法,认为为了凸显和渲染中国文化的滑稽、堕落和停滞,张爱玲多采用直译、增译和随意改写的翻译方法。与此同时,为了扫除西方读者的阅读障碍和提高文本的可读性,她又采用文化置换的翻译方法来传达原文的内容。本文从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捕捉到了张爱玲作为自译者的独特文化身份。通过考察其自译作品的自我东方化倾向,本文揭示出张爱玲通过自译文本的选择以及翻译方法的采用来迎合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与印证西方文化的普适性和优越性,也证明了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不是一种透明和平等的文化活动。(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1-06-06)

苏明[7](2010)在《无法走出的“自我东方化”怪圈》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现代思想史上的国民性批判母题,致力于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自省,其实践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国民性批判以西方他者之镜为参照,对镜像认同本身虚幻性的忽视,也应引起我们的冷静剖析与反思。本文指出,从"自我东方化"的理论视角来全面剖析中国近现代国民性批判母题的生成及其深入展开,中国的"自画像"与域外"他者像"中的自我与他者形成了"同犯"的关系。对西方中国形象的镜像认同,导致国民性批判陷入了"自我东方化"的怪圈。如果对国民性批判本身缺乏理性的自省,对于镜像认同的虚幻本质视而不见,我们就永远无法走出"自我东方化"的怪圈。(本文来源于《外语与外语教学》期刊2010年05期)

熊伟[8](2009)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自我东方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的"和平崛起"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以各种形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这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具有极大的作用。然而,我们也要警惕另外一种趋势,那就是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和文学作品中,在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存在着滥用中国文化符号进行自我东(本文来源于《学习月刊》期刊2009年18期)

钟明国[9](2009)在《辜鸿铭《论语》翻译的自我东方化倾向及其对翻译目的的消解》一文中研究指出辜鸿铭的《论语》翻译,被译者赋予了塑造中国文化身份的使命。为了使译作具有完成其文化使命的能力,译者采用了完全贴近英语语言规范和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极端归化翻译策略。然而,正是由于这一翻译策略的采用,使译作带有强烈的自我东方化倾向,并由此消解了翻译的目的,失去了完成文化使命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期刊2009年02期)

伍依兰[10](2008)在《异国幻象与自我“东方化”——《我爱比尔》之形象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中,王安忆是一位有着鲜明艺术特色的作家。在她的诸多作品中,《我爱比尔》①是较为特殊的一部。该小说创作于1995年,讲述了学画画的大学生阿叁邂逅了美国驻华外交官比尔,从此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异国恋中。在比尔离去之后,(本文来源于《理论与创作》期刊2008年02期)

自我东方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如何把握"自我东方化"的批评尺度问题,是后殖民批评面对的难题之一。通过对萨伊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和德曼等人相关理论的"对位批评",结合对新移民文学批评个案的分析,我们发现,在以往的后殖民批评中,后殖民主体存在被忽视甚至抹煞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对"殖民者"和"被殖民者"间权力关系的简单化层面上。具有"混杂性"特征的后殖民主体可以采用"模拟"、"文化翻译"和对民族文化的"挪用"与改造等策略,借助"第叁空间"完成自身的建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我东方化论文参考文献

[1].陈亦水.奇幻类型电影的美学政治与“自我东方化”的历史书写轨迹[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

[2].邓伟.从“自我东方化”的批评尺度看后殖民主体建构问题——以“新移民文学”批评为个案的研究[J].江汉论坛.2017

[3].周游.国族符号、“自我东方化”与国族想象——读杨瑞松《病夫、黄祸与睡狮》[J].史林.2014

[4].徐仲秋.对华裔女作家自我东方化的另一种解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

[5].张宽.孔子学院:一个自我东方化的危险[N].社会科学报.2013

[6].陈会琴.论张爱玲自译作品的自我东方化倾向[D].湘潭大学.2011

[7].苏明.无法走出的“自我东方化”怪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

[8].熊伟.跨文化交流中的自我东方化[J].学习月刊.2009

[9].钟明国.辜鸿铭《论语》翻译的自我东方化倾向及其对翻译目的的消解[J].外国语文.2009

[10].伍依兰.异国幻象与自我“东方化”——《我爱比尔》之形象学研究[J].理论与创作.2008

标签:;  ;  ;  ;  

自我东方化论文-陈亦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