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现象论文-高静雅

投射现象论文-高静雅

导读:本文包含了投射现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虚拟社区,粉丝文化,明星形象

投射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高静雅[1](2017)在《百度贴吧内的明星形象塑造及粉丝心理投射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粉丝文化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明星和粉丝文化,对于研究社会心理和文化变迁具有重要意义。在如今这样一个“群星环绕”的社会环境之下,明星受到万众关注,俨然成为一种“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媒介文化现象”。进入WEB2.0时代,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帮助了粉丝群体更好地在网络上集聚、讨论,一个个崭新的网络社区蓬勃发展,成为了国内粉丝文化成长的良好土壤,给粉丝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发展和新特点。但是,也必须承认,还存在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可以说,在新媒体时代的媒介文化领域里,明星和粉丝文化是一个具有辐射性的研究新基点,一条对媒介文化的思考线索,从粉丝群体这一基点出发,能从整体上形成对当代媒介文化的理解,并为审视当代社会和文化提供一种洞察力。针对网上热议的粉丝对明星形象的过度美化问题,本文选择以百度贴吧张国荣吧为例,深入探讨了新媒体平台,尤其是网络虚拟社区影响下,粉丝对偶像的形象塑造及相关心理投射等问题。本文主要采取参与式观察、分析和文献资料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张国荣吧粉丝互动行为的细致观察,结合贴文抽样与文本分析,将粉丝对偶像的形象塑造进行总结与分类,并对其中所折射的粉丝心理进行深入剖析。通过研究可以了解到,在新媒体环境下,偶像不仅充当了粉丝群体重要的精神领袖和日常生活的榜样,更成为粉丝心目中塑造自我形象的“模板”,即形成“我就是偶像”的心理状态。粉丝在塑造自己心中的偶像形象中完成个人的身份展演,形成关于自身的身份认同。希望以此研究,能对网络虚拟社区的继续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5-16)

李正栓,李圣轩[2](2015)在《詹姆斯《螺丝在拧紧》心理投射现象探微——认知诗学视野下的人物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心理分析的基础之上,运用认知诗学的研究成果探讨Henry James在他的短篇小说《螺丝在拧紧》中重复使用心理投射手法,充分阐释了女教师、Douglas与投射对象之间的交流及冲突,最后投射对象发生转移的心理过程,突出反映了内心自我评价和外在评价相互作用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外语与翻译》期刊2015年01期)

曾建松[3](2014)在《论新闻语篇中的投射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投射在系统功能语法中用来说明小句与小句之间的关系,即小句间的一种逻辑语义关系。投射在语篇中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与一定的语体相联系的。在新闻语篇中,投射现象的出现频率比较高。以50篇英语新闻语篇为语料来探讨新闻语篇的投射体现机制,并具体分析投射类型、投射主体与投射动词在新闻语篇中呈现出来的特征,旨在正确理解与把握新闻语篇,对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4年10期)

常路敏[4](2014)在《儿童文学作品《夏洛的网》中投射现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投射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已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以往对投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学术论文以及新闻语篇中,较少涉及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特点决定了投射在其语篇中起重要作用,投射小句的运用使得儿童文学更加生动易读。《夏洛的网》是怀特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自1952年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韩礼德提出了投射理论。他将投射定义为小句之间这样一种逻辑语义关系,其中一个小句的功能不是对(非言语的)经验的直接表述,而是对(语言)表述的表述。他区分了叁种基本投射类型:并列、主从和嵌入投射。本文从系统功能语法中语言的叁大元功能角度对《夏洛的网》中投射现象进行分析,旨在研究儿童文学语篇中投射的分布状况以及这些投射如何实现语言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及语篇意义。通过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投射的叁种基本类型中,并列投射(86.20%)在语篇中所占比例最大,主从投射(10.58%)的比例居于第二,嵌入投射(3.22%)所占比例最小。并列投射的使用使得故事更容易被理解。(2)从概念功能的角度分析,言语投射(86.20%)在语篇中所占比例较大,这与儿童文学的语篇特征有关。通过使用大量的言语投射,展示了原汁原味的童“话”,让读者与人物自由直接地对话。思维投射(13.80%)能够反映人物内心的感受与想法。(3)从人际功能的角度分析,命题投射(64.46%)所占比例大于提议投射(35.54%)。语气和语态系统能够体现人际意义。(4)从语篇功能的角度分析,单一主位(77.38%)在语篇中所占比例较大。单一主位的使用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易读。主位推进的叁种模式中,连贯模式(61.8%)所占比例大于派生模式(30.10%)和简单线性模式(8.10%)。连贯主位模式中一系列小句有相同的主位,不同的述位。由于儿童喜欢故事围绕一人从头讲到尾,不习惯不断变化的人称,连贯主位模式在语篇中广泛存在。(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05-15)

陈立勋[5](2014)在《色彩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投射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投射是人的一种基本的心理认知活动,审美心理投射是对具备审美特征事物的一种心理认知活动。被动的心理投射是观者对对象物作出本能的反应,主动的心理投射是指观者创造性地赋予对象物以情感、观念与意义。色彩设计的心理投射是指设计者运用语言和图形手段给观赏者营造了心理定向,使观者的心理投射活动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本文从产生色彩审美心理投射现象的文化背景、色彩心理投射与色彩的命名、色彩审美活动过程中观念的"投射"、色彩价值观对流行色倡导活动的影响等展开讨论,以期对色彩审美心理活动获得较为深入的了解,提高色彩设计原理在实践中运用的有效率。(本文来源于《流行色》期刊2014年04期)

陈立勋[6](2013)在《色彩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投射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投射是人的一种基本的心理认知活动,审美心理投射是对具备审美特征事物的一种心理认知活动。被动的心理投射是观者对对象物作出本能的反应,主动的心理投射是指观者创造性地赋予对象物以情感、观念与意义。色彩设计的心理投射是指设计者运用语言和图形手段给观赏者营造了心理定向,使观者的心理投射活动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本文从产生色彩审美心理投射现象的文化背景、色彩心理投射与色彩的命名、色彩审美活动过程中观念的"投射"、色彩价值观对流行色倡导活动的影响等展开讨论,以期对色彩审美心理活动获得较为深入的了解,提高色彩设计原理在实践中运用的有效率。(本文来源于《2013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12-14)

韦耀阳[7](2012)在《班级管理中的“投射”现象、原因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班主任或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容易出现各种误区,教学时,班主任或教师主观地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制订教学计划,使学生产生学习压力;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或教师没有根据班级现状对学生提出"理想"的高标准,造成学生对班主任或教师的不理解;在处理师生关系时,不信任学生的心理,造成师生关系激化等。而这些误区的出现都与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或教师的投射心理有关。(本文来源于《基础教育研究》期刊2012年15期)

谭娟[8](2012)在《从动态语境的角度看预设投射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投射问题一直是预设研究中比较棘手的问题,语言学家们从语义、语用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形成了多种解释理论。本文将介绍国外几种有代表性的预设投射解释模式:Karttunen的通道-塞子-过滤说,Gazdar的含义取消说以及Heim的局部调节理论。要对预设投射作出合理解释,以动态的观点通过对语境的考虑会更加合理些。(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2年05期)

欧静,谭彬[9](2012)在《以礼貌原则分析人称指示语投射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人称指示语的语用投射为研究对象,用Leech的礼貌原则对语用投射进行分析。分析表明:语用投射对礼貌原则的遵守会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产生亲切感;对礼貌原则的违反是由于交际双方的地位和场合不同而引起的,有时还会产生幽默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刘丽静[10](2011)在《母语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投射现象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语言的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二语习得的速度和最终结果的因素有很多,但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者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语言迁移是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常见现象,语言迁移分为语中迁移和语际迁移,母语对目标语的影响即为语际迁移。外语与母语之间的异同之处都会导致迁移现象的发生。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外语相似或完全一致时会产生母语的正迁移,反之则产生负迁移。母语的正迁移有助于外语学习,而负迁移却会导致错误的产生。在二语的习得过程中,尤其是初级阶段,母语是语言学习者唯一可以借鉴的工具。我国的中学生在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已经掌握了较为牢固的母语知识,即已经是基本形成母语习惯的人,母语思维已经较为牢固。并且我国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主要局限于学校,时间有限,所以受汉语影响的可能性更大。迁移主要产生在叁个方面即语音、语法和词汇层面,本文主要侧重在词汇层面的迁移。鉴于词汇是构筑语言大厦的基本材料,离开了词汇,语言就不复存在。在高中学习和教学中,词汇教学是学习者最难突破的一关,而英语学习者又希望英语和母语一词一义对号入座,英语的一词多义给英语学习者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我们主要从词汇的形式,意义和用法叁个方面来分析汉语在词汇教学中的正向迁移和负向迁移。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和平时测验试题,得出一些数据进行分析,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作者给出了两条词汇教学建议。在词汇的教学中,我们既要看到母语对英语教学积极有利的一面,又不能忽略母语与英语的差异,而应适当和合理地利用母语这个有效地工具,在应用学习中掌握更多的英语词汇从而促进整个英语的教学。(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1-03-01)

投射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在心理分析的基础之上,运用认知诗学的研究成果探讨Henry James在他的短篇小说《螺丝在拧紧》中重复使用心理投射手法,充分阐释了女教师、Douglas与投射对象之间的交流及冲突,最后投射对象发生转移的心理过程,突出反映了内心自我评价和外在评价相互作用的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投射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1].高静雅.百度贴吧内的明星形象塑造及粉丝心理投射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2].李正栓,李圣轩.詹姆斯《螺丝在拧紧》心理投射现象探微——认知诗学视野下的人物解读[J].外语与翻译.2015

[3].曾建松.论新闻语篇中的投射现象[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

[4].常路敏.儿童文学作品《夏洛的网》中投射现象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5].陈立勋.色彩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投射现象[J].流行色.2014

[6].陈立勋.色彩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投射现象[C].2013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7].韦耀阳.班级管理中的“投射”现象、原因及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12

[8].谭娟.从动态语境的角度看预设投射现象[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

[9].欧静,谭彬.以礼貌原则分析人称指示语投射现象[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0].刘丽静.母语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投射现象浅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1

标签:;  ;  ;  ;  

投射现象论文-高静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