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力学性能论文-金珂宇,庞森,刁波,郑晓宁

剩余力学性能论文-金珂宇,庞森,刁波,郑晓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剩余力学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剩余力学性能,疲劳损伤,疲劳荷载幅值,干湿循环

剩余力学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金珂宇,庞森,刁波,郑晓宁[1](2019)在《疲劳荷载幅值对氯环境下疲劳损伤RC梁剩余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沿海环境的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通常受到疲劳荷载以及氯离子的综合作用。通过试验室模拟此类结构的工作状态,试验研究了不同疲劳荷载(0.2P_u、0.3P_u、0.4P_u、0.5P_u)预损伤并经历氯溶液干湿循环后钢筋混凝土梁试件的剩余力学性能(剩余承载力、耗能能力、刚度、延性)。结果表明,与未疲劳损伤梁试件相比,疲劳损伤并经历海水干湿循环梁试件的屈服荷载随着疲劳损伤荷载增大而下降,极限荷载基本不变;疲劳损伤梁试件的刚度和延性大幅度下降,且不同荷载水平下的延性和刚度劣化程度基本保持一致;疲劳加载过程中,每个循环形成的滞回环面积随着循环加载次数的增加而明显降低且趋于稳定,稳定所需的最小循环加载次数随着荷载水平的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混凝土》期刊2019年10期)

黄侨,汪炳,刘小玲,邹韵,李文贤[2](2018)在《重复荷载作用后栓钉连接件的剩余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中栓钉连接件在疲劳荷载作用后的力学性能退化规律,基于标准推出试验方法,对共计11个栓钉连接件的推出试件进行了叁组试验,分别为推出试件的静载破坏试验、完全疲劳破坏试验以及经历一定疲劳荷载循环次数后的静载破坏试验.在得到栓钉推出试件的静力承载力和疲劳寿命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不同疲劳荷载循环次数后的栓钉推出试件的抗剪承载力、抗剪刚度、延性等力学性能的变化情况,并建立了考虑力学性能退化的栓钉荷载-滑移本构模型.结果表明:(1)栓钉连接件在静载破坏、疲劳破坏以及疲劳后静载破坏下呈现叁种不同的截面破坏特征;(2)疲劳荷载作用下,栓钉推出试件的各项剩余力学指标均呈非线性退化,退化趋势显着;(3)文中所建立的栓钉荷载-滑移本构模型,形式简单,便于应用,且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陶翀骢[3](2018)在《复合材料层合板损伤检测及其剩余力学性能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复合材料由于其优秀的比刚度和比强度,在工程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相对于传统的金属材料,复合材料不仅更轻,而且具有较好的抗疲劳、抗腐蚀能力,被视为航空航天等先进工业领域未来发展的关键性材料。复合材料虽然成型简单,性能优秀,但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会积累各种类型的损伤,这些损伤会影响材料本身的力学性能。因此对于复合材料中的损伤检测,以及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对材料剩余力学性能(剩余刚度,剩余强度,剩余寿命)的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准确的损伤检测以及性能预测不仅能大大提高结构的安全系数,还能延长结构的服役时间,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本文结合了复合材料中常用的无损检测技术,从理论层面出发,提出了多种适用于普通复合材料层合板和带孔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损伤扩展和累积模型,结合有限元方法等数值方法对无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和受损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包括:1.机械钻孔引入的分层损伤对层合板静拉伸强度影响的研究:构建了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的复合材料静强度分析有限元模型,针对不同的损伤形式采用了相对应的损伤起始准则,其中针对层内损伤,根据组分材料性质的不同(纤维和基体)以及载荷的不同(拉伸载荷和压缩载荷)使用了四种对应的准则判断损伤的起始行为,针对层间损伤形式,即分层损伤,采用了与基体拉伸失效类似的准则,结合基于能量原理的能量释放模型判断材料的最终失效。本文应用该模型分析了带孔层合板的静拉伸强度,并结合超声C扫技术,研究了钻孔过程中引入的分层损伤对静拉伸强度的影响。2.基于单元局部信息的单积分点疲劳内聚力单元研究:在传统静态内聚力模型的基础上引入Paris定律,使其具备模拟疲劳裂纹扩展的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单元局部信息的裂纹尖端单元定位方法,显着提升了疲劳特征长度的计算精度。同时还提出了裂纹尖端单元应变能修正方法,显着改善了疲劳内聚力单元的网格依赖性,使其能够在和静态内聚力单元相类似的单元尺度下得到合理的疲劳分析结果。3.基于非单元局部信息的多积分点疲劳内聚力单元研究:针对多积分点单元的特性,使用了基于非局部信息的裂纹尖端单元定位方法,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单元裂纹扩展速率计算方法来达成应变能修正的目的,同时还采用了动态疲劳特征长度,使得单元本身能够实时的判断裂纹扩展方向并结合单元的尺寸来计算更加准确的疲劳特征长度,除此之外,作者还提出了一种疲劳裂纹起始模型。结果表明,该内聚力单元模型能够在准静态分析和疲劳分析中同时达成更好的计算精度和更广的在叁维复杂模型中的适用性以及能被应用于分析疲劳裂纹起始问题。4.带孔层合板的疲劳寿命研究:使用上述疲劳内聚力单元模型对带孔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了有限元建模,根据X光CT结果,在层合板有限元模型的关键损伤区域插入疲劳内聚力单元用于同时模拟基体裂纹和分层损伤的起始和扩展。对两种不同铺层顺序的IM7/8552层合板的疲劳寿命进行了预测,并且初步研究了在引入额外分层损伤(钻孔分层损伤)情况下疲劳寿命的变化。5.基于激光Lamb波的复合材料层合板疲劳寿命预测模型:根据普通层合板在周期载荷下的叁种主要损伤形式,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纤维断裂,分层损伤和基体裂纹在周期载荷下积累的刚度退化模型。同时对层合板中Lamb波波速对层合板的刚度变化的灵敏性进行了研究,选择了低频S_0模态相速度作为疲劳损伤积累的判断标准,结合激光超声技术测量层合板中的Lamb波波速,根据波速的衰退速率对层合板中的疲劳损伤积累进行了评估,实现了复合材料层合板疲劳损伤的原位非接触检测并预测了剩余疲劳寿命。(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8-03-01)

汪炳[4](2017)在《基于疲劳累积损伤效应的钢—混凝土组合梁桥剩余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起钢-混凝土组合梁桥力学性能退化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车辆等反复荷载作用产生的疲劳积累损伤导致组成材料的劣化及抗剪连接件工作性能的退化;二是由于混凝土开裂、结合面密实性能不好等因素造成渗水和碳化,进而引起抗剪连接件发生锈蚀或初始锈蚀导致组合作用弱化。鉴于此,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疲劳累积损伤效应的钢-混凝土组合梁桥剩余力学性能研究”(51278119),以钢-混凝土组合梁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构件层面和结构层面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共完成了 20个推出试件、10片试验梁的静力和疲劳试验,以及6片试验梁的锈蚀疲劳试验。在此试验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该结构初始静力学性能在疲劳荷载作用下的动态变化问题,揭示其在锈蚀、疲劳等荷载作用下结合面处粘结-滑移性能、抗弯承载力、刚度、长期变形等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抗剪连接件疲劳荷载作用后的剩余力学性能研究选择目前工程上最常用的栓钉连接件和PBL剪力连接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推出试验研究其抗剪承载力、抗剪刚度等力学指标在承受疲劳荷载作用后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疲劳荷载作用下,栓钉和PBL推出试件的各项剩余力学指标均呈非线性退化;相比PBL连接件而言,栓钉连接件的承载力、抗剪刚度退化效果更为明显;PBL连接件的延性系数远大于栓钉连接件,表现出更好的延性。(2)抗剪连接件剩余承载力计算模型和荷载-滑移模型在对栓钉和PBL两种连接件推出试验结果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基于二元疲劳失效判据和材料剩余强度理论,提出疲劳荷载作用下栓钉连接件抗剪承载力幂指数退化模型;利用弹性地基梁法分析PBL连接件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态,计入疲劳累积损伤效应对其承载力的折减,推导得到了 PBL连接件疲劳后的剩余承载力计算模型。同时,以栓钉连接件为例,基于数值拟合方法得到栓钉连接件各关键指标的退化规律及相关参数,并结合简化的叁阶段荷载-滑移模型函数,建立了疲劳荷载作用下考虑力学性能退化的栓钉荷载-滑移模型。(3)钢-混凝土组合梁疲劳荷载作用后的剩余力学性能研究通过梁式缩尺试验,研究设置不同抗剪连接件的组合梁在疲劳荷载作用下剩余承载力、抗弯刚度、粘结滑移性能等一系列力学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栓钉试验梁疲劳后的破坏模式由跨中混凝土压碎破坏转为栓钉剪断,由于其抗剪强度的退化,导致其先于组合梁发生破坏,因而在设计中,应重视对栓钉的疲劳强度验算,以确保不发生栓钉疲劳破坏。PBL试验梁在疲劳荷载后表现出较少的承载力退化、较少的残余挠度累积、更少的相对滑移增长以及更小的掀起数值。(4)钢-混凝土组合梁疲劳荷载作用后的剩余刚度和剩余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在梁式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基于有效惯性矩理论,定义结构刚度,同时引入疲劳作用下的刚度退化函数,并用试验实测刚度进行拟合及验证,建立了栓钉组合梁挠度和剩余抗弯刚度随循环加载次数的退化规律计算模型。从材料剩余强度衰减的整体过程出发,考虑混凝土、钢梁及抗剪连接件的退化规律,将叁者的非线性损伤模型引入钢-混凝土组合梁桥抗弯承载力的计算过程,然后通过定量的梁式试验数据对比分析验证,建立了组合梁一定循环加载次数后的剩余承载力计算方法,开发了相应的计算分析软件,并用该方法对一实桥算例进行了计算分析。(5)疲劳荷载下具有锈蚀连接件的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力学性能试验及退化规律研究通过电化学加速锈蚀试验对组合梁的抗剪连接件(栓钉和PBL连接件)的锈蚀问题进行模拟,进而对不同锈蚀程度的组合梁进行疲劳加载,研究组合梁在锈蚀与疲劳两种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力学性能退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锈蚀和疲劳共同作用下,两种试验梁的剩余承载力、残余挠度、相对滑移量等一系列力学指标均随着失重率的增加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无论是栓钉还是PBL的锈蚀对组合梁整体性能的削减作用均很明显,特别是在与疲劳荷载共同作用下,这种衰减呈加速趋势,建议在实际组合梁设计中需对组合梁交界面处及抗剪连接件采取一定的防腐措施,同时应适当提高抗剪连接件的布置数量以确保桥梁的正常使用性能。(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9-04)

汪炳,黄侨,邹韵,李文贤[5](2017)在《PBL抗剪连接件疲劳后的剩余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中PBL(Perfobond Leiste)抗剪连接件在疲劳荷载作用后的力学性能退化规律,设计并制作了9个PBL连接件的推出试件分别进行静力和疲劳试验.其中3个试件为静力破坏试验,重点关注了试件的破坏模式、极限承载力及荷载-滑移曲线.其余6个试件为在经历一定疲劳荷载循环次数后进行静力破坏试验,以疲劳循环次数,疲劳荷载比为参数变量,得到在不同疲劳参数作用后,PBL连接件的极限承载力、残余滑移量、抗剪刚度等力学性能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PBL连接件具有较好的延性,其静载和疲劳后静载的破坏模式均为一侧贯穿钢筋剪断、另一侧贯穿钢筋屈服.疲劳荷载比对PBL连接件剩余承载力影响较大,在同样经历了300万次的循环加载后,荷载比为0.5的极限承载力基本没有下降,而荷载比为0.7的承载力仅为初始静载试验的76.1%;在相同荷载比(0.6)情况下,PBL连接件的承载力随疲劳加载次数呈先慢后快的非线性退化趋势.相对于荷载比而言,残余滑移量对疲劳循环次数更为敏感.抗剪刚度在整个疲劳加载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7期)

Jin,ZHANG,Qing-feng,XU,Yi-xiang,XU,Ming,ZHANG[6](2015)在《基于无损检测与木材力学性能相关性的既有木构件剩余抗弯承载力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无损检测的方法,定量评估经腐朽和虫蛀后的既有木构件的剩余抗弯承载力。方法:1.通过对木材小试件进行阻抗仪检测试验和材性试验,建立木材阻力值与抗压/抗拉强度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2.对大段木梁试件进行阻抗仪检测试验,基于木材阻力值与抗压/抗拉强度之间的关系,计算得到大段木梁各部分的强度值;3.在Abaqus中对既有木梁的初始缺陷进行模拟并将木梁的计算强度值赋予木梁的各个部分,综合分析木梁的剩余抗弯承载力。结论:1.木材小试件的阻力值与抗压/抗拉强度值之间呈现出显着的相关性,各测点处的木材强度值可通过阻力值计算得到;2.虫蛀、木节和裂缝等初始缺陷对试件的破坏形式和极限荷载影响显着;3.非线性仿真分析所得的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期刊2015年07期)

潘小青[7](2013)在《木质剩余物缓冲包装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近年来塑料等包装制品的废弃量随着包装产业的迅猛发展而呈急速上升的趋势,既污染了环境又造成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利用木质剩余物研制缓冲包装材料,一方面可满足生产流通领域对包装材料的急需,另一方面又合理利用了资源丰富的木质剩余物,同时对环境保护更具有积极意义。力学性能是木质剩余物缓冲包装材料综合性能的重要评价指标,其研究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在确定木质剩余物缓冲包装材料配方工艺参数的基础上,分别从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及仿真建模等方面对其力学性能做了详细研究。配方工艺确定。根据影响材料力学性能的四个重要因素木质纤维用量、发泡剂添加量、热压温度、淀粉/PVA配比进行多水平混合均匀实验设计,确定配方并制备缓冲材料。对其进行密度、弹性模量、缓冲系数及回弹性能的测试。测试的数据由DPS系统进行处理分析后得到影响因素与力学性能的关系曲线及回归方程。并对回归方程进行优化后得出最优解,确定木质剩余物缓冲包装材料的最优配方及制备工艺。力学理论分析。分析在产品流通环境中防止内包装物受到冲击、振动等外界因素导致损坏的缓冲包装材料应具备的性能,主要有良好的抗振动性能、缓冲性能、弹性、回弹性能和蠕变性能。给出了不同力学性能的测试方法及公式。力学实验研究。按照最优配方制得的材料,分别对静态压缩及回弹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得到正切函数型应力-应变曲线,得到6-8的最小缓冲系数及平均值为72%的回弹率。通过与常用缓冲材料的性能对比发现,制得的缓冲材料缓冲性能良好并具有实用性。力学仿真建模。利用ANSYS软件对试样建立静载荷压缩实验力学模型,得出其Z轴及整体的应力、应变分布云图,更直观准确地反应木质剩余物缓冲包装材料的具体受压情况和受压特性。力学仿真不仅可以验证前面的理论及实验结论,对于理论和实验无法证明的部分能很好的展现出来,也为木质剩余物缓冲包装材料的优化研究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3-04-01)

叶笃毅,查海波,徐元东,许好好,徐长威[8](2009)在《高温疲劳损伤过程中镍基合金GH4145/SQ的剩余力学性能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高温低周疲劳不同阶段GH4145/SQ镍基合金的宏观力学性能测试、位错结构与显微断口分析,研究了疲劳损伤过程中材料宏细观尺度上的弹性、塑性、强度、应变硬化特性和韧性等力学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疲劳损伤的发展,材料的弹性性质(杨氏模量)和塑性性质(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均呈出下降特征,其中塑性性质尤为显着;由于形变硬化使材料的强度性质(屈服应力)在疲劳初期呈现一定的增加现象;而随着循环塑性变形的累积材料的应变硬化能力表现出逐渐减小的规律;在整个疲劳损伤过程中材料吸收形变能和断裂能的能力则是一个持续下降的过程。结合疲劳过程材料显微结构演变和微观断口观察对上述宏细观力学特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本文来源于《压力容器先进技术——第七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9-10-28)

徐伟,张敏[9](2006)在《受腐蚀桥梁钢丝的力学性能和剩余强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不同腐蚀程度的镀锌钢丝,研究它们的力学性能和剩余强度,发现受腐蚀钢丝的实际抗拉强度并未降低。然而,钢丝的延伸率、扭转强度、疲劳强度大幅度下降;经测量腐蚀钢丝吸收的氢元素含量,表明并未达到发生氢脆的浓度。受腐蚀钢丝表面凹凸不平造成了钢丝延性的降低。从旧悬索桥主缆截取主缆钢丝进行研究,断裂面形态表明断裂源自腐蚀引起的疲劳而非氢脆。可以认为该钢丝开裂由腐蚀、循环应力、残余应力、氢和磨损等因素综合造成。(本文来源于《世界桥梁》期刊2006年02期)

叶笃毅,王德俊[10](1996)在《疲劳损伤过程中45~#钢剩余力学性能的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疲劳不同阶段45~#钢试样的宏观力学性能测试、表面显微硬度测量及位错结构与显微断口分析,研究了疲劳损伤过程中材料的宏观与细观力学性能随疲劳损伤的变化规律,以及剩余力学性能变化与材料内部位错结构演变及断裂特征变化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材料研究学报》期刊1996年04期)

剩余力学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中栓钉连接件在疲劳荷载作用后的力学性能退化规律,基于标准推出试验方法,对共计11个栓钉连接件的推出试件进行了叁组试验,分别为推出试件的静载破坏试验、完全疲劳破坏试验以及经历一定疲劳荷载循环次数后的静载破坏试验.在得到栓钉推出试件的静力承载力和疲劳寿命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不同疲劳荷载循环次数后的栓钉推出试件的抗剪承载力、抗剪刚度、延性等力学性能的变化情况,并建立了考虑力学性能退化的栓钉荷载-滑移本构模型.结果表明:(1)栓钉连接件在静载破坏、疲劳破坏以及疲劳后静载破坏下呈现叁种不同的截面破坏特征;(2)疲劳荷载作用下,栓钉推出试件的各项剩余力学指标均呈非线性退化,退化趋势显着;(3)文中所建立的栓钉荷载-滑移本构模型,形式简单,便于应用,且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剩余力学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金珂宇,庞森,刁波,郑晓宁.疲劳荷载幅值对氯环境下疲劳损伤RC梁剩余力学性能的影响[J].混凝土.2019

[2].黄侨,汪炳,刘小玲,邹韵,李文贤.重复荷载作用后栓钉连接件的剩余力学性能[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陶翀骢.复合材料层合板损伤检测及其剩余力学性能预测[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

[4].汪炳.基于疲劳累积损伤效应的钢—混凝土组合梁桥剩余力学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7

[5].汪炳,黄侨,邹韵,李文贤.PBL抗剪连接件疲劳后的剩余力学性能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6].Jin,ZHANG,Qing-feng,XU,Yi-xiang,XU,Ming,ZHANG.基于无损检测与木材力学性能相关性的既有木构件剩余抗弯承载力研究(英文)[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A(AppliedPhysics&Engineering).2015

[7].潘小青.木质剩余物缓冲包装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8].叶笃毅,查海波,徐元东,许好好,徐长威.高温疲劳损伤过程中镍基合金GH4145/SQ的剩余力学性能变化特征[C].压力容器先进技术——第七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

[9].徐伟,张敏.受腐蚀桥梁钢丝的力学性能和剩余强度[J].世界桥梁.2006

[10].叶笃毅,王德俊.疲劳损伤过程中45~#钢剩余力学性能的变化特征[J].材料研究学报.1996

标签:;  ;  ;  ;  

剩余力学性能论文-金珂宇,庞森,刁波,郑晓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