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后外侧融合论文-李旭生,梁强,雷建,王自立,丁惠强

脊柱后外侧融合论文-李旭生,梁强,雷建,王自立,丁惠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脊柱后外侧融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同种异体骨,排异反应,骨移植,脊柱手术

脊柱后外侧融合论文文献综述

李旭生,梁强,雷建,王自立,丁惠强[1](2019)在《脊柱后外侧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排异反应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行脊柱后外侧植骨融合后发生排异反应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因外伤、退变、侧凸等采用同种异体骨行脊柱后外侧植骨融合后出现排异反应(观察组)和同期未发生排异反应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观察发生排异反应的时间、主要临床表现及临床处理后的愈后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体温、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比值、血沉及C反应蛋白(CRP)值。结果术后(4.2±2.2)d发生排异反应,观察组患者术后体温、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值、血沉及CRP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17例发生排异反应的患者,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切口换药、加压包扎等临床处理,11例患者切口愈合;6例患者因切口周围组织失活,行清创缝合术,4例切口终获愈合;另2例患者经上述处理无效,最后行原手术切口植骨取出病灶清除术,取出全部植骨,切口愈合。结论发生同种异体骨植骨排异反应时,患者血沉及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术区有大量淡黄色无菌性液渗出。经抗生素治疗、切口换药、加压包扎甚至"原切口植骨取出病灶清除术"等临床处理后,可促进切口可愈合。(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宋天喜,胡艳丽,崔云,何志敏,朱金亮[2](2018)在《仿生矿化胶原人工骨在兔脊柱后外侧融合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仿生矿化胶原人工骨以及复合自体骨髓对兔脊柱后外侧融合模型的骨修复和再生效果。方法 20周龄普通级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7只,采用电毛刺剥离横突并暴露松质骨的方法制备兔L5、L6节段脊柱后外侧融合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9只。A、B、C组分别于每处骨缺损处植入1.5 m L自体髂骨、1.5 m L(30 mm×10 mm×5 mm)单纯骼金人工骨修复材料和1.5 m L(30 mm×10 mm×5 mm)骼金人工骨修复材料复合兔自体骨髓(按1∶1比例混合)。术后4、8、12周采用手触法观察植骨区表观硬度来判断植骨融合情况;各时间点每组各处死3只动物,切取椎体标本,采用X线片观察骨缺损修复和融合情况,叁维CT检查评价新生骨是否在体内形成;并将各时间点标本切片行HE染色观察新生骨形成及骨缺损修复和融合情况。结果手触法检测示,术后4周各组均未发现明显植骨融合情况;术后8周A、B、C组分别有3只(50.0%)、2只(33.3%)、4只(66.7%)达植骨融合,12周分别有5只(83.3%)、4只(66.7%)、5只(83.3%)达植骨融合,C组融合率与A组相似,且均高于B组。X线片观察示C组术后8、12周的融合率高于B组,与A组相似。叁维CT观察示C组比B组的骨融合效果更佳,接近A组。HE染色示,术后12周A、B、C组的植骨区域均出现大面积成熟板层骨覆盖,材料已完全降解,与宿主骨边缘界限消失且结合紧密。结论仿生矿化胶原人工骨复合自体骨髓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性和成骨引导作用,与单纯仿生矿化胶原人工骨材料相比有更好、更快的成骨效果,接近自体骨移植。(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梁博,黄晶焕,李晓林,徐建广[3](2018)在《甲状旁腺激素(1-34)联合介孔生物活性玻璃促进大鼠脊柱后外侧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以介孔生物活性玻璃(MBG)为载体搭载甲状旁腺激素(PTH)(1-34)制备支架材料,局部应用,促进大鼠脊柱后外侧融合的效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通过改进的溶胶-凝胶-聚氨酯泡沫模板法制备MBG材料,加载不同浓度(0.1 mg、0.5 mg)PTH(1-34)制备PTH(1-34)-MBG支架。将支架材料分为3组:0.5 mg PTH组[含0.5 mg PTH(1-34)-MBG的支架]、0.1 mg PTH组[含0.1 mg PTH(1-34)-MBG的支架]和对照组[不含PTH(1-34)的MBG支架]。将各组支架材料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共同培养。培养7d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促进rBMSC黏附的能力,1、3、7 d时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黏附与增殖情况,培养7 d和14 d时检测rBMSC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成骨相关基因[骨特异性转录因子(Runx)2、骨钙素(OCN)和Ⅰ型胶原(COLⅠ)]的表达情况。将18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n=6),分别将3组支架材料植入SD大鼠L4~L5双侧横突间进行脊柱后外侧融合,于术后12周取实验大鼠腰椎标本,通过Micro-CT和手动触摸检查融合情况。结果培养7d时,0.1 mg PTH组和0.5 mg PTH组黏附的rBMSC胞质伸展程度均高于对照组。CCK-8检测显示,培养3d和7d时,0.1 mg PTH组和0.5 mg PTH组吸光度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培养7d和14 d时,0.1 mg PTH组和0.5 mg PTH组的ALP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培养7d和14 d时,0.1 mg PTH组和0.5 mg PTH组的Runx2、OCN和COLⅠ表达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12周,Micro-CT检查显示,0.1 mg PTH组和0.5 mg PTH组大鼠均为脊柱成功融合,对照组融合失败。手动触摸检查示,0.5 mg PTH组牢固融合6例(100%),0.1 mg PTH组牢固融合4例(66.7%),对照组融合失败。结论以MBG为载体,搭载PTH(1-34)局部应用,可成功促进大鼠的脊柱后外侧融合。(本文来源于《国际骨科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黄志龙[4](2016)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术选择性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30例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术选择性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疗效。方法:选择本院于2011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单纯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术后两组患者均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多于对照组,观察组末次随访Cobb’s角及患椎楔变角较对照组小(P<0.05),稳定效果更好,治疗更加有效。结论: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术选择性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手术疗效较佳,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健康之路》期刊2016年09期)

卓祥龙,吕红斌,胡建中,李兵,刘咏[5](2016)在《纳米羟基磷灰石/涂层双相磷酸钙人工骨移植脊柱后外侧融合:组合磁场的辅助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自体骨移植是脊柱融合的主要方法,但其来源有限,而且伴有很多并发症的发生,人工合成材料已成为最有前途的骨移植替代材料。目的:观察组合磁场和纳米羟基磷灰石涂层对双相磷酸钙人工骨移植兔脊柱后外侧融合的影响。方法:制作48只兔双侧L5/6横突间融合模型,随机分成6组:G1组为组合磁场+自体髂骨;G2组为组合磁场+纳米羟基磷灰石/双相磷酸钙;G3组为组合磁场+双相磷酸钙;G4组为安慰剂+自体髂骨;G5组为安慰剂+纳米羟基磷灰石/双相磷酸钙;G6组为安慰剂+双相磷酸钙。术后1周开始组合磁场治疗,30 min/d,治疗8周后处死实验动物,分别进行触摸法、X射线、CT、组织学(脱钙和不脱钙骨)和生物力学评估脊柱融合效果。结果与结论:(1)触摸法、X射线法和组织学评估G2组脊柱融合率最高,G6组最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G2组新生骨长入比显着高于G3,G5组和G6组(P<0.05);(2)X射线片显示融合区校正吸光度指数G2组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3)CT和组织学可见新生骨小梁从自体骨长入人工骨孔隙内,与自体骨形成骨性结合;(4)生物力学结果显示,G2组脊柱弯曲刚度最高,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5)析因分析结果显示,组合磁场治疗和纳米羟基磷灰石涂层可显着提高脊柱融合率、融合评分、骨长入比、融合区校正吸光度指数及脊柱融合弯曲刚度(P<0.05);(6)结果提示,组合磁场联合纳米羟基磷灰石/双相磷酸钙生物支架进行兔脊柱后外侧融合能够显着提高融合率,融合效果类似于单纯的自体骨融合,可作为脊柱融合的一种新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6年34期)

颜廷振,魏彦春,伊广坤[6](2014)在《外科长节段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骨折/脱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一期后路USS系统长节段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我科收治17例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患者,经临床症状结合外伤史及影像学检查确诊,其中9例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脊髓损害,采用一期后路USS钉棒系统长节段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方法治疗,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神经功能恢复及临床骨愈合情况,评价治疗效果,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为160~250 min,术中失血量300~700 mL。随访3~6个月(平均4.5个月),所有患者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未发生伤口感染,并发肺炎2例,8例神经损伤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所有患者骨折部位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脊柱序列稳定,随访期内未发生钉棒断裂、松动等并发症。结论采用USS钉棒系统长节段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方式可有效提高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脱位固定的可靠性及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明显缓解患者疼痛,并可不同程度改善患者神经损伤功能。(本文来源于《实用骨科杂志》期刊2014年11期)

王雨辰[7](2014)在《基于POC-HA的组织工程骨在兔脊柱后外侧融合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骨组织具有很强的再生修复能力,在良好的生物学微环境下,绝大多数骨损伤均能得到完全愈合[1]。过去十多年来,随着全球医疗卫生行业的飞速发展,骨损伤的治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然而,仍然有一些骨科疾病,如脊柱融合、大段骨缺损、骨肿瘤切除等等疾病的治愈率仍有待提高。制约上述等疾病治愈率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少合适的植骨材料[2]。在自体骨取骨量少、易出现并发症、增加手术风险等不利条件下,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安全,经济,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成骨诱导性的组织工程骨。回顾历史,先后有大量组织工程生物材料问世并应用于临床。我们根据目前已问世的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的特性及其要求,大体上可将其分为叁代[3]。第一代组织工程生物材料为惰性生物材料,其基本要求是能填充组织缺损,对宿主无或仅有很小的毒性,且几乎不引发宿主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代表产品有,不锈钢、钴铬合金、钛和钛合金(1940s)、镍钛记忆合金(1960s)等金属及其合金材料,氧化铝、氧化锆和多孔陶瓷等陶瓷材料,硅胶、丙烯酸树脂、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聚甲基丙烯酸甲脂(又称有机玻璃,PMMA)[4]等高分子材料。第一代组织工程生物材料应用于临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至今仍占有一定临床市场。但是,它们所共同面临一个问题就是,移植后生物材料表面有多种非特异蛋白沉积,引起细胞非特异性反应,最终导致生物材料周围被纤维组织完全包裹,增加了翻修手术难度。为了克服第一代生物材料的不足,促使了第二代生物材料的问世。第二代组织工程生物材料包括生物活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生物材料,该类生物材料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问世,要求生物材料表面具有生物活性能促使材料和组织更好地整合,或材料在组织修复过程中能逐渐被降解吸收。主要代表产品有玻璃陶瓷、钙磷复合物等生物玻璃[5],金属和生物陶瓷或羟基磷灰石(HA)的复合物,聚乙二醇(PGA)、聚乳酸(PLA)、聚己内酯(PCL)等可吸收的高分子材料[6]。第叁代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综合了以往生物材料的生物活性和生物可吸收性的特点。且降解产物也具有生物活性,能在分子水平诱发细胞特异性反应,主要代表产品有PLA、PCL和HA等的高分子无机复合材料[3,7-9]。在6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伴随材料科学、工程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等学科的不断进步和相互合作,已有大量新型骨组织工程生物材料先后问世。其中在临床修复骨缺损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的骨生物材料主要是将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HA)、叁磷酸钙(TCP)、复合磷酸钙等无机物通过纳米技术与人工合成的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如聚乙二醇(PGA)、聚乳酸(PLA)、聚己内酯(PCL)等,相结合制成伺时具有生物活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无机复合材料。在材料制作过程中,通过最大限度模拟人类骨骼的构成成分,以达到仿生学的目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随着合成技术的不断改进,高分子无机复合材料的生物力学强度和骨诱导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目前的高分子无机复合材料仍面临着一些共同问题:第一、可复合的无机材料有限,受高分子材料的化学结构限制,目前最多仅能复合30%-50%的无机成分,如临床应用较多的聚左旋乳酸羟基磷灰石(PLLA-HA),最多只能复合30%的HA[10],这与人类骨骼60%-65%的无机成分相差甚远;第二、体内降解较慢,且降解产物诱发局部无菌性炎症,导致继发性骨吸收[11];第叁、骨整合性不足,生物材料不能很好的和周围骨组织完全整合,导致局部生物力学不稳,影响骨组织修复。为寻找出一种克服以上所述缺点的高分子复合材料,本实验设计了以柠檬酸和羟基磷灰石为主要原料的高分子复合材料POC-HA,观察用该材料制成的组织工程骨在体外和体内的特性,探究其在骨科领域是否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目的:通过合成基于POC-HA的组织工程骨,观察其超微结构的表面特性,观察其在生物体外的降解能力,观察其细胞生物相容性,并用于兔腰椎后外侧融合,探索POC-HA组织工程骨在活体内诱导成骨的效果,并与自体骨相对比其融合后承载应力水平,旨在为当前临床寻找一种安全、经济、可代替自体骨的新型组织人工骨提供新的视角。方法:将制备好的POC-HA组织工程骨经过清洗、固定、干燥,喷镀金属后用扫描电镜测试;用分离好的兔BMSC,制成高密度的细胞悬液滴于钴60灭菌后的POC-HA组织工程骨上,6小时后补足培养基持续培养48小时后,经固定、清洗、干燥、喷金后用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细胞贴附情况;将制备好的POC-HA组织工程骨置于PBS溶液(PH7.4,37℃C),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放置20周,观察其降解情况;将制备好的POC-HA组织工程骨条用于兔腰椎后外侧融合动物模型上,通过对饲养5周、10周、15周叁个时间点的取材标本进行Micro-CT扫描,分析骨密度,骨体积/总体积等数值,判断其骨痂生长情况,取15周组织工程骨组与同样条件饲养15周的自体骨融合组进行对比;对所取的兔脊柱标本进行两端包埋,只允许融合区域受力,测试各组承载最大应力情况;将取材标本固定、脱钙、包埋、切片,然后进行组织染色,观察5周、10周、15周组织工程骨是否有细胞附着、能否诱导成骨及是否有新生骨及其滋养血管的产生。结果:1、基于POC-HA的组织工程骨的微观表面结构基于POC-HA的组织工程骨具多孔状微结构,空隙率为70%,孔径在微米级,平均直径为200-500微米,空隙连通性好,表面不光滑,有利于细胞伸出伪足附着。2、基于POC-HA的组织工程骨体外复合细胞的能力将复合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后的组织工程骨置于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组织工程骨边缘有成簇的细胞团层迭在一起,细胞扁平状,细胞质均质、透亮,细胞的活力良好。经扫面电镜观察附着细胞的组织工程骨的超微结构,可以看到兔BMSC完全贴附于组织工程骨表面,成梭形扁平状,并伸出大量的伪足附着于材料的表面,细胞生长密集,并可以看到分裂相的细胞,这说明组织工程骨在体外复合细胞的能力很强,并且组织工程骨本身对细胞没有毒性作用,兔BMSC在其表面能够旺盛增殖,是一种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材料。3、基于POC-HA组织工程骨的体外降解能力检测将置于稳定环境,固定PH的PBS溶液中的POC-HA组织工程骨,在2周、6周、12周和20周这四个时间点分别测试一次。称重前,样本均用去离子水漂洗,然后干燥,重量丢失量用最初重量Wo与时间点重量Wt的差值除以Wo后乘以100%来计算:Mass lose(%)=wo-wt/wo× 100%[12]。本实验所用POC-HA组织工程骨的HA含量为65%,在20周的时候重量丢失量大约为8.4%。基于POC-HA组织工程骨在自然条件下,可以自发稳定的降解,说明该材料本身具有降解能力,这为该组织工程骨进入动物体内实验创造了条件。4、Micro-CT对POC-HA组织工程骨应用于兔腰椎后外侧融合的效果评价Micro-CT扫描显示组织工程骨各组和自体骨移植组均形成骨桥连接。5周组织工程骨组新生骨痂很少,组织工程骨较规整,横突间没有形成骨性融合;10周组织工程骨组新生骨痂稍微增多,组织工程骨可见变得稀疏,有降解,同时骨痂形成包绕组织工程骨,形成较牢固的融合,但融合不完全不彻底;15周组织工程骨组新生骨痂最多,融合区域骨量较前两组明显增多,组织工程骨残留明显减少,横突间形成牢固而稳定的骨性融合;15周自体骨移植组显示移植的自体髂骨大部分被吸收重建,在横突之间新生骨痂形成密致的骨桥,形成牢固而稳定的骨性融合。Micro-CT对扫描样本进行叁维重建后,对选定区域进行骨分析,得到骨密度和骨体积分数来评价新生骨产生量的多少。通过对比5周、10周、15周组织工程骨实验组,骨密度和骨体积分数呈上升趋势,通过统计学分析,叁组之间骨密度和骨体积分数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说明随着时间的增长,新生骨骨量不断增加,组织工程骨在其中发挥了明显的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作用;通过对比15周组织工程骨组与15周自体骨移植组,骨密度和骨体积分数经统计学分析,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说明在15周组织工程骨还未完全降解,尚有少许残余,还未形成完全的骨爬行替代。5、生物力学对POC-HA组织工程骨应用于兔腰椎后外侧融合的效果评价对所检测样本进行叁点弯曲试验,根据弯曲载荷-变形曲线,测出融合区域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值。通过对比5周、10周、15周组织工程骨实验组最大应力对比,融合区域承载最大应力值呈上升趋势,通过统计学分析,叁组之间融合区域承载最大应力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说明随着时间的增长,融合区域骨量增多,新生骨矿化更加完全,组织工程骨中富含的柠檬酸在促进骨矿化方面有显着作用;通过对15周组织工程骨组和15周自体骨移植组的融合区域承受最大应力进行统计学分析,没有显着性差异(P=0.064),结果说明组织工程骨自身的骨诱导性和可降解、多微孔结构特性有利于骨组织的爬行替代,在骨组织长入过程中,组织工程骨发生降解,微孔长满骨组织并与组织工程骨形成紧密的螯合,能承受与自体骨移植组相当的应力。6、组织学观察评价POC-HA组织工程骨生物体内的诱导成骨作用HE染色5周组织工程骨组可以看到组织工程骨上爬行有大量细胞,细胞分泌有大量细胞外基质,活力良好。与体外组织工程骨复合细胞试验相互印证,证明组织工程骨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10周组织工程骨组可以看到细胞数目增多,有些细胞处于旺盛的细胞分裂相,证明组织工程骨有优秀的诱导细胞分裂的能力;15周组织工程骨组出现了大量的被伊红染成红色的成熟新生骨(New Bone)及滋养血管,新生骨的产生证明基于POC-HA组织工程骨具有很强的骨诱导性。Masson染色5周组织工程骨组可看到有细胞在组织工程骨上附着,有编织骨形成;10周组织工程骨组可以看到旺盛的细胞分裂相;15周组织工程骨组可看到染成深蓝色的新生骨组织形成,并与淡染的未完全降解的组织工程骨形成紧密的螯合。结论:本课题研究证明,基于POC-HA的组织工程骨具有微孔的结构,有着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与组织相容性,其自身在体外自然环境中有稳定的自降解能力,在体内骨组织中与细胞及体液环境的相互作用,能加速其降解;从应用于兔腰椎后外侧融合来看,其具有明显的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是一个有很好发展前景的骨移植替代材料。(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4-05-17)

韩兴龙[8](2014)在《胶原支架负载CBD-BMP-2促进大鼠后外侧脊柱横突的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BMP-2是一种理想的成骨诱导因子,它在骨再生和骨修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如此,如何控制其在体内的释放以及如何避免副作用是其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的最大障碍。现如今已经有报道证明使用胶原支架可以显着增加BMP-2在脊柱融合中的治疗效果。为了探究在保证成骨诱导效果的同时降低BMP-2的使用剂量的新方法,我们使用了一种人工修饰的BMP-2,在其末端添加了一个胶原蛋白结合结构域(CBD)。同时使用了一种合适的胶原支架,研究两者结合使用对大鼠脊柱融合的促进作用。方法:(1)体外实验部分,我们首先需要验证CBD-BMP-2的诱导成骨的活性,并与商品化的BMP-2作对照。然后将CBD-BMP-2与胶原支架耦连,检测其与支架的结合效率以及在体外的释放曲线。(2)体内实验部分,我们将SD大鼠分作叁组:假手术组(G1,n=20),材料组(G2,n=20),材料+BMP-2组(G3,n=20)。将支架材料或负载CBD-BMP-2的支架材料(CBD-BMP-2,3μg/侧/大鼠)填充于腰椎4、5节段之间,动物手术操作完成后16周,分别使用X光线机,高分辨率的micro-CT,手工触诊和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对脊柱融合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1)体外的实验结果显示,CBD-BMP-2在体外的成骨诱导活性不低于商品化的BMP-2。CBD-BMP-2与胶原支架的结合率要高于商品化的BMP-2。体内释放曲线表明CBD-BMP-2释放速率要低于商品化BMP-2,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2)体内实验结果,人工触诊和X光片的结果表明G3组大鼠后外侧腰椎4、5节段之间出现了明显融合,micro-CT结果表明G3组的骨密度和新生骨骨量要明显高于单纯材料组和假手术组。H&E结果结果进一步验证了G3组两段脊柱之间腰椎4、5节段之间具有明显的新生骨产生,G3组具有更高的融合率、骨密度和更多的成骨骨量。结论:借助特异性结合的胶原蛋白结合结构域(CBD),CBD-BMP-2可高效的结合在胶原支架上;使用较低剂量的BMP-2结合到胶原支架上促进了大鼠后外侧脊椎横突间的融合。(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4-04-01)

罗顺天[9](2013)在《尼古丁影响家兔脊柱后外侧融合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简便的尼古丁影响腰椎后外侧融合的动物模型,观察尼古丁对家兔腰椎后外侧融合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成熟的雌性家兔26只,体重2.5-3kg,月龄6月-10月。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3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进行后路L4-5双侧横突间融合术(PLF),术中剥离椎旁肌,暴露融合区,将L4、L5横突去皮质化,取双侧髂骨3g,咬成3mm3大小颗粒,分别作双侧横突间植骨,每侧植骨量1.5g。实验组术后第一天开始,每天皮下注射尼古丁6mg/kg,尼古丁用生理盐水稀释成浓度为2mg/ml,注射体积为1ml/kg,3次/天。对照组术后第一天开始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ml/kg,3次/天。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注射8周,8周后处死动物。切取标本,所有标本首先通过手触检测,即用手的外力将融合节段作屈伸,以确定融合率。每个标本都由两个盲审医师检测,两位医师均认为屈伸方向没有检查出活动度为牢固融合。随后通过拍摄前后位X片、CT扫描,观察植骨区域骨融合情况,每个标本也经过两位盲审医师通过相同标准,判断融合率。测定的融合率与触诊的融合率作比较,以后者为参考标准。最后,两组标本各取2例做组织学检测,观察植骨区域成骨情况。根据数据资料的特征,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凡P<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手触法判断融合率,实验组为23.1%,对照组为69.2%(P=0.047);X线评定融合率,实验组为46.2%,对照组为92.3%(P=0.034);CT评定融合融合率,实验组为30.8%,对照组为78.6%(P=0.021)。叁种评定方式判断融合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家兔的腰椎后外侧横突间融合动物模型在手术方式、融合的周围环境及融合结果均与人相似,是研究人腰椎后外侧融合的理想动物模型。(2)通过本动物模型建立,尼古丁可能直接影响家兔腰椎后外侧的融合,结果表明尼古丁降低了家兔腰椎后外侧横突间融合率。(本文来源于《大理学院》期刊2013-06-08)

张正茂[10](2012)在《用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疗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用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9例胸腰脊椎骨折患者行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手术,随访观察其脊柱骨折复位固定的效果、Cobb's角及ODI评分。结果平均随访16.5个月,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及ODI评分均显着改善(P<0.01),末次随访时其各项观察指标与术后即刻指标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在本组患者中,有3例患者在术后出现肺部感染,有2例患者在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结论用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可有效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求医问药(下半月)》期刊2012年09期)

脊柱后外侧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仿生矿化胶原人工骨以及复合自体骨髓对兔脊柱后外侧融合模型的骨修复和再生效果。方法 20周龄普通级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7只,采用电毛刺剥离横突并暴露松质骨的方法制备兔L5、L6节段脊柱后外侧融合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9只。A、B、C组分别于每处骨缺损处植入1.5 m L自体髂骨、1.5 m L(30 mm×10 mm×5 mm)单纯骼金人工骨修复材料和1.5 m L(30 mm×10 mm×5 mm)骼金人工骨修复材料复合兔自体骨髓(按1∶1比例混合)。术后4、8、12周采用手触法观察植骨区表观硬度来判断植骨融合情况;各时间点每组各处死3只动物,切取椎体标本,采用X线片观察骨缺损修复和融合情况,叁维CT检查评价新生骨是否在体内形成;并将各时间点标本切片行HE染色观察新生骨形成及骨缺损修复和融合情况。结果手触法检测示,术后4周各组均未发现明显植骨融合情况;术后8周A、B、C组分别有3只(50.0%)、2只(33.3%)、4只(66.7%)达植骨融合,12周分别有5只(83.3%)、4只(66.7%)、5只(83.3%)达植骨融合,C组融合率与A组相似,且均高于B组。X线片观察示C组术后8、12周的融合率高于B组,与A组相似。叁维CT观察示C组比B组的骨融合效果更佳,接近A组。HE染色示,术后12周A、B、C组的植骨区域均出现大面积成熟板层骨覆盖,材料已完全降解,与宿主骨边缘界限消失且结合紧密。结论仿生矿化胶原人工骨复合自体骨髓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性和成骨引导作用,与单纯仿生矿化胶原人工骨材料相比有更好、更快的成骨效果,接近自体骨移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脊柱后外侧融合论文参考文献

[1].李旭生,梁强,雷建,王自立,丁惠强.脊柱后外侧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排异反应的临床诊断及治疗[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9

[2].宋天喜,胡艳丽,崔云,何志敏,朱金亮.仿生矿化胶原人工骨在兔脊柱后外侧融合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8

[3].梁博,黄晶焕,李晓林,徐建广.甲状旁腺激素(1-34)联合介孔生物活性玻璃促进大鼠脊柱后外侧融合[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8

[4].黄志龙.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术选择性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30例疗效观察[J].健康之路.2016

[5].卓祥龙,吕红斌,胡建中,李兵,刘咏.纳米羟基磷灰石/涂层双相磷酸钙人工骨移植脊柱后外侧融合:组合磁场的辅助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

[6].颜廷振,魏彦春,伊广坤.外科长节段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骨折/脱位[J].实用骨科杂志.2014

[7].王雨辰.基于POC-HA的组织工程骨在兔脊柱后外侧融合中的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

[8].韩兴龙.胶原支架负载CBD-BMP-2促进大鼠后外侧脊柱横突的融合[D].苏州大学.2014

[9].罗顺天.尼古丁影响家兔脊柱后外侧融合的初步研究[D].大理学院.2013

[10].张正茂.用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疗效评价[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

标签:;  ;  ;  ;  

脊柱后外侧融合论文-李旭生,梁强,雷建,王自立,丁惠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