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椎体间融合术论文-洪锋,楼宇梁,全仁夫,李伟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论文-洪锋,楼宇梁,全仁夫,李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后路椎体间融合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退行性腰椎滑脱,节段性脊柱内固定,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论文文献综述

洪锋,楼宇梁,全仁夫,李伟[1](2019)在《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LIF)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脊柱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5例脊柱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OLIF组20例和PLIF组35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住院时间、术后椎间盘高度、术后腰椎前凸角、融合器不融合/沉降数。术前和末次随访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腰腿痛改善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 OLIF组术中失血量、术后总引流量较PLIF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间盘高度较PLIF组高、术后腰椎前凸角较PLIF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OD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神经并发症、脑脊液漏、融合器不融合/沉降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LIF是一种微创的改善腰椎稳定的手术方法,小切口直视下椎间盘快速定位,为人工椎间盘置入提供了良好的视野及安全性,减少了PLIF发生的神经根和硬膜损伤以及神经周围纤维化,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且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是治疗腰椎滑脱的有效手术方式。(本文来源于《浙江实用医学》期刊2019年05期)

刘源[2](2019)在《微创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变疾病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创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腰椎退变疾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正中入路PLIF结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微创PLIF结合单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虽长,但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取微创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变疾病能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更快恢复。(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19期)

周柏林,李危石,陈仲强,齐强,郭昭庆[3](2019)在《中老年患者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并发症及临床获益的年龄分层随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年龄段中老年患者接受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PLIF)的并发症及临床评分改善情况,为医务人员评估不同年龄段中老年患者接受PLIF的并发症风险和临床获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6月—2016年6月符合选择标准的1 136例行PLIF治疗的55岁以上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接受手术时的年龄分为55~64岁组、65~74岁组和≥75岁组。比较3组患者一般特征、合并症情况及手术资料,统计并比较不同年龄组并发症发生例数及发病率,并按照最小临床显着标准(minimal clinical important difference,MCID),对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改善情况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比较不同年龄段并发症发病及VAS和ODI评分改善达到MCID的情况,并对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组患者手术融合节段数和合并骨质疏松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和合并症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62个月,平均27.4个月。术后并发症结果中,3组术中并发症、系统性并发症、微小并发症总发生率以及术后ODI评分改善达到MCID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随访终点并发症总发生率及术后VAS评分改善达到MCID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55~64岁组和65~74岁组间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ODI评分改善达到MCID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5岁组系统性并发症、微小并发症、远期随访终点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ODI评分改善达到MCID情况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长是系统性并发症、微小并发症和远期随访终点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除年龄外,手术时间长是术中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融合节段数增加是系统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合并症数量是微小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合并骨质疏松是远期随访终点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与年龄<75岁的中老年患者相比,年龄≥75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PLIF手术并发症风险较高,但术后VAS和ODI评分改善相似。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前提下行PLIF,对提高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张希诺,海涌,关立,孙祥耀,刘玉增[4](2019)在《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后路长节段腰椎体间融合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经长节段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长节段PLIF治疗的144例ADS患者,术后43例发生PJK(PJK组),无PJK组101例。收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和临床功能评分,包括年龄、性别、随访时间、体重指数(BMI),术前合并贫血、糖尿病、高血压病和心脏病情况,吸烟情况,既往手术史,住院时间,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JOA评分、VAS评分和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僵硬性残疾指数(lumbar stiffness disability index,LSDI)评分;与手术相关的参数,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融合节段、减压节段、骶骨融合、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截骨术、螺钉松动、断棒、脑脊液漏、假关节形成、再手术、术前与末次随访Cobb角、术前骨盆入射角(PI)-腰椎前凸角(LL)、末次随访时的PILL、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矢状面垂直轴(SVA)。对比两组术后即刻影像学参数,包括骨盆倾斜角(PT)、PI、骶骨倾斜角(SS)、LL、PI-LL、胸椎后凸角(TK)、LL-TK、实际腰椎前凸角(RLL)、实际胸椎后凸角(RTK)、实际腰椎前凸角与实际胸椎后凸角匹配值(RLL-RTK)、上端椎坡度(UIVs)、上端椎倾斜角(UIVi)、SVA、UIV与C7垂线距离(UIVa)与UIV上终板前缘与椎体后缘垂线距离(UIVb)的比值(UIVa/b)。组间连续变量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然后再用SNK法进行多重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而非连续数据的统计学显着性通过Pearson卡方检验进行比较。以可疑危险因素为自变量,以是否出现PJK作为因变量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代入Logistics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最终确定PJK相关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检验(r)用于评估骨盆与脊柱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患者一般资料中,性别、BMI、糖尿病、吸烟、末次随访ODI和LSDI评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相关参数中,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数、减压节段数、骶骨融合、PLC损伤、再手术率、术前PI-LL、末次随访PI-LL和末次随访SVA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即刻影像学参数中,PT、SS、LL、PI-LL、LL-TK、RLL、RLL-RTK、UIVs、UIVi和UIVa/b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组间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后有意义的参数包括性别、BMI、糖尿病、吸烟、LL-TK、UIVs、UIVa/b、PI-LL、骶骨融合和PLC损伤。再经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DS术后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BMI(OR 1.6,P=0.000)、吸烟(OR 3.1,P=0.016)、UIVs(OR 2.0,P=0.015)和PI-LL(OR 1.2,P=0.015)。在脊柱骨盆参数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中发现,SVA与UIVa/b、UIVs和UIVi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r=-0.93,P<0.001)、(r=-0.66,P<0.001)和(r=-0.68,P<0.001);UIVa/b与UIVs及UIVi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r=-0.63,P<0.001)和(r=0.-68,P<0.001)。结论:接受长节段PLIF的ADS患者术后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吸烟、UIVs和PI-LL。UIVa/b可以反映SVA情况和UIV倾斜情况,可作为发生PJK的预测因子。(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于永陟[5](2019)在《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融合及器械内固定术治疗结核性脊柱炎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融合+器械内固定术治疗结核性脊柱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8年1月收治的结核性脊柱炎患者98例为对象,均接受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融合+器械内固定术治疗,收集整理手术治疗效果。结果:98例患者手术时间(165.5±23.1)min,术中出血量(449±74)mL,住院时间(24.2±3.1)d。术后3个月,98例患者的ESR水平和CRP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即刻,Cobb角明显低于术前,P<0.05。结论: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融合+器械内固定术在结核性脊柱炎治疗中应用疗效确切,彻底清除病灶,稳定脊柱结构,促进患者炎症反应缓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期刊2019年11期)

周翔[6](2019)在《棘突骨块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棘突骨块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70例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每组35例,给予常规组Cage植骨融合,干预组给予自体棘突骨块融合,随访两组患者6~24个月,对比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优良率为94.29%,与常规组91.4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术后12个月VAS疼痛评分、椎间高度、腰椎前凸角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植骨融合率为94.29%,常规组植骨融合率为9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ge植骨融合与自体棘突骨块融合均可用于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效果相似。(本文来源于《中国民康医学》期刊2019年10期)

廖烨晖,叶入裴,唐强,唐超,马飞[7](2019)在《超声骨刀单侧开窗双侧减压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超声骨刀单侧开窗双侧减压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与传统工具全椎板切除减压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6月收治的48例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超声骨刀行单侧开窗双侧减压PLIF治疗27例(A组),采用传统工具行全椎板切除减压PLIF治疗21例(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狭窄节段、椎管狭窄程度、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椎板切除减压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Bridwell植骨融合标准评估植骨融合情况。术后3 d及3、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腰背部疼痛情况,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估患者腰背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A组患者椎板切除减压时间显着多于B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显着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根损伤、硬脊膜撕裂,术中、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及血肿形成。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A组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0.5个月;B组为6~20个月,平均9.3个月。两组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断裂、松动及拔钉等并发症。术后3 d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8,P=0.154);术后3、6个月,A组VAS评分显着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ODI评分均较术前显着改善(P<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两组间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Bridwell植骨融合标准,两组植骨融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65,P=0.949);A、B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6.3%(26/27)和95.2%(20/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79)。结论采用超声骨刀单侧开窗双侧减压P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获得与传统工具全椎板切除减压PLIF相似的临床疗效,同时能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短期随访可降低腰背部疼痛程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苏之盟,钟远鸣[8](2019)在《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后残留神经根症状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术后残留下肢神经根症状的原因与特点。[方法]纳入22例PLIF术后引流管拔除后出现下肢神经根症状的患者,根据切口超声和CT影像,8例列入有血肿组, 14例列入无血肿组。分析导致残留根性症状的原因,比较两组早期VAS评分和JOA评分。[结果]有血肿组残留根性症状的原因主要是血肿压迫,而无血肿组主要是术中神经根损伤。拔管当日两组患者均为轻度疼痛,VAS、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拔管后第1 d,有血肿组表现为疼痛显着加重、功能减退,而无血肿组无明显变化,两组间VAS和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两组患者疼痛均渐缓解、功能改善,但有血肿组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迅速,而无血肿组改善缓慢。拔管后16 d,有血肿组的VAS评分显着低于无血肿组,而JOA评分高于无血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口内的血肿形成是导致下肢神经根症状的因素之一,但血肿压迫性神经根损伤比其他因素所致的神经根损伤恢复更快,腰椎功能改善也更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谭向前[9](2019)在《术中自体血回输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中的效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术中自体血回输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中的临床效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根据术中是否使用自体血回输耗材,将患者分为自体血组和非自体血组,记录患者性别、年龄、ASA(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grade)评分、BMI(Body Mass Index)、基础疾病、手术节段、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自体血回输量、术中及术后异体血输血量、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术后并发症、术后24小时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长等指标,计算异体血输血率及平均输血量,探索术中自体血回输在不同节段、不同术式的效用。结果:最终纳入412例(自体血181例,非体血231例),自体血组的异体血输血率、平均输血量较非自体血组显着下降(P<0.05)。术式分组分析发现:经椎间孔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中自体血组的异体血输血率、平均输血量低于非自体血组,但无显着差异(P>0.05),进一步手术节段分层后发现,1节段TLIF术式中自体血组与非自体血组的患者均未输异体血,≥2节段TLIF术式中两组的异体血输血率、平均输血量无显着差异(P>0.05);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PLDF)中自体血组的异体血输血率及平均输血量较非自体血组显着下降(P<0.05),手术节段分层后发现,1节段及≥2节段PLDF术式中自体血组的异体血输血率、平均输血量均显着减少(P<0.05)。结论:术中自体血回输,在PLDF术中显着降低了异体血的输注;在1节段TLIF手术中效果甚小;在≥2节段TLIF术中并没有减少异体血输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沈逊,谢浩,王彬彬[10](2019)在《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的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围手术期中,与隐性失血量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自2015-10-2018-10行PLIF手术治疗81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统计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index,BMI)以及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数等数据,将其作为因变量;计算上述患者的隐性失血量,并作为自变量。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与隐性失血量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81例的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为(316.2±170.9)ml,占总失血量的35.7%。单因素分析显示,隐性失血量在年龄、性别、BMI等因素的不同分组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手术时间、手术节段的不同分组中,隐性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手术节段(B=148.52,t=6.85,P<0.05)、手术时间(B=-16.78,t=-9.52,P<0.05)均是PLIF术中隐性失血增多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结论 PLIF手术围术期的隐性失血量较多,手术时间较长、手术节段数增多均是导致隐性失血增多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颈腰痛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微创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腰椎退变疾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正中入路PLIF结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微创PLIF结合单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虽长,但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取微创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变疾病能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更快恢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论文参考文献

[1].洪锋,楼宇梁,全仁夫,李伟.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比较[J].浙江实用医学.2019

[2].刘源.微创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变疾病的临床疗效[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3].周柏林,李危石,陈仲强,齐强,郭昭庆.中老年患者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并发症及临床获益的年龄分层随访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9

[4].张希诺,海涌,关立,孙祥耀,刘玉增.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后路长节段腰椎体间融合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9

[5].于永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融合及器械内固定术治疗结核性脊柱炎的效果[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

[6].周翔.棘突骨块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9

[7].廖烨晖,叶入裴,唐强,唐超,马飞.超声骨刀单侧开窗双侧减压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9

[8].苏之盟,钟远鸣.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后残留神经根症状的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

[9].谭向前.术中自体血回输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中的效用[D].中国医科大学.2019

[10].沈逊,谢浩,王彬彬.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的相关因素分析[J].颈腰痛杂志.2019

标签:;  ;  ;  ;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论文-洪锋,楼宇梁,全仁夫,李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