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计变迁论文-李雅静

生计变迁论文-李雅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计变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都柳江流域,清水江,《生计,生态与秩序——近代清水江,都柳江流域林业经济和社会变迁》,社会变迁

生计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李雅静[1](2019)在《《生计、生态与秩序——近代清水江、都柳江流域林业经济和社会变迁》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较快,导致民众生计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在叁百年前,我国西南地区的民众智慧性地将林业生产与生活方式紧密结合,充分重视生计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使林业成为生计的保障,民众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也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贵州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的苗侗民族,世代以林业生产为主要的生计方式,随着两大流域内生态环境的日渐脆弱,政府和民众不得不在生计(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霞[2](2019)在《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戎巴”的生计方式及其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戎巴"的传统生计方式深受其原有土地制度、社会等级和骨系观念的影响,其内部可分为一般职业群体、宗教职业群体和"贱业"群体叁个部分。西藏民主改革后,戎巴的生计方式从传统的"亦农亦牧、工商并存"转变为新时期的"农多牧少,工商分离",引起上述生计方式变迁的动因主要在于外部社会经济环境转型的推动和戎巴内部的理性适应。(本文来源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赵旭,肖佳奇,段跃芳,田野[3](2019)在《生计方式变迁、后期扶持政策与政策满意度突变——基于江西省农村水库移民的非线性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期扶持是农村水库移民特有的安置政策,而在生计方式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对此政策进行适应性调整,是保障该特殊群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江西省29个水利水电工程2618户农村移民的调研数据,探寻了移民后扶政策满意度的突变机制。研究结果如下:在移民生计分化过程中,个体政策满意度在施政效果和政策运行双因素作用下,会发生非线性突变;生计的非农转型既能减少移民对后扶政策的依赖性,又会增加移民对政策效应的敏感性;水利移民的政策满意度波动较大,而水电移民的政策意愿则更为趋同并极易扩散;淡化水库移民的非自愿属性,以及适度的分散安置有助于提升后扶政策满意度;一旦移民表现出政策对立,则需在原有扶持的基础上做出更多让步才能平息争端。(本文来源于《农业技术经济》期刊2019年09期)

平慧[4](2019)在《彝族葛泼人传统生计方式及其变迁——基于对云南泸西彝族葛泼人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泸西彝族葛泼人在长期的自然和历史演变中,形成了一套以粗放型农耕为主的传统生计方式。改革开放后,葛泼人开始了新的生计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叁七种植深刻影响了葛泼人的生计方式。最终葛泼人在探索中调整生计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本文来源于《红河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彭衡[5](2019)在《边疆环境脆弱地区人口生计变迁及其动因研究——以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基于西藏边疆环境脆弱地区巨大社会变迁的宏观背景,利用二手数据和田野访谈观察材料等相关资料,梳理和分析了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从封建农奴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以来的人口生计变迁情况及其变迁动因。研究发现普兰县人口生计呈现从不可持续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上升、部分停滞甚至倒退的变迁轨迹,而其发展主要得益于制度政策的变化和导向,以及该地区独特的生态、文化、政治地位,因地制宜是该地区人口生计发展的出路。(本文来源于《西部发展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刘玢[6](2019)在《生命历程视角下中国农民家庭的生计变迁——基于一个农民家庭37年的收支账本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庭收支是家庭各方面变化的集中体现。以一个农民的家庭账本为线索,追踪其30多年生产与消费的变化,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背景与个人生命中的重大事件相结合,完整地呈现社会转型中普通农民家庭的生计变迁过程,并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家庭与个人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研究发现国家在政策落地过程中通过两条路径影响家庭及其个人的行动:一方面透过对农利益调整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另一方面通过文化让个人在家庭生计责任与个人发展之间相啮合,两个方面相互交织牵引着个人和家庭的生命轨迹。透过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的农民家庭收支变化,能够从微观家庭层面折射出中国宏大的农村变革。(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刘婷玉[7](2019)在《象、虎、水利与福建山区畲族生计方式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畲族是东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生活在福建、广东和浙江等地的山地森林,得名于以"畲"为田的生计方式。通过梳理宋代以来福建地区山区森林的生态变迁过程可以发现,伴随着虎、象的消失和山区水利工程的兴废,畲族的生计方式也随之变迁。畲族先民逐步放弃了原有的高山旱作和游耕的生计方式,适应了定居山区、开垦高山畲田和种植水稻的经济生活,但狩猎依然是其重要的经济生活补充。(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史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冯智明,秦炜棋[8](2019)在《生计、家屋及节庆文化象征:江永勾蓝瑶洗泥节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文化象征系统的传统节日是社会文化的集聚场域,理解其变迁过程,必须从探究地方生计方式、经济结构与社会关系入手。勾蓝瑶生计、家屋与节庆文化象征形成紧密的互构共生关系。洗泥节起源于稻作农耕及基于此的村寨——牛庄屋二分家屋居住模式;同时,生计转型导致节日文化变迁,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稻作式微、牛庄屋弃用影响了洗泥节集体活动的中止;而21世纪以来的传统文化复兴风潮和旅游新业态促进了洗泥节的复兴与文化象征重构。经过有选择性地对"可参观性"项目的主题化整合与符号化展示,节日遗产由内部资源转化为公共商品,被赋予多重当代价值。(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李俊杰,申雯清[9](2019)在《清水江流域民族村寨生计变迁及可持续路径探析——以侗寨洞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民族村寨的传统生计方式与文化正发生变迁。以位于清水江流域的侗寨洞脚为例,认为民族村寨正由以传统农耕、狩猎与采集、山地畜牧、山地林业与贸易、手工副业以及其他生计所组成的传统生计方式,向着绿色生计、外出务工、乡村旅游等当代生计方式变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正为民族村寨的生计变迁指明了方向,民族村寨未来的发展之路将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多方协同参与的乡村旅游业,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等方面推进。(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程教芳[10](2019)在《浅谈少数民族的生计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作为对象的各类研究涉及诸多方面,此次笔者针对少数民族的生计变迁展开了些许探讨,希望能用较为精炼的语句对少数民族这个大群体的生计转变路径作出大致概括,并对提升少数民族劳动力素质提出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东西南北》期刊2019年05期)

生计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戎巴"的传统生计方式深受其原有土地制度、社会等级和骨系观念的影响,其内部可分为一般职业群体、宗教职业群体和"贱业"群体叁个部分。西藏民主改革后,戎巴的生计方式从传统的"亦农亦牧、工商并存"转变为新时期的"农多牧少,工商分离",引起上述生计方式变迁的动因主要在于外部社会经济环境转型的推动和戎巴内部的理性适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计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1].李雅静.《生计、生态与秩序——近代清水江、都柳江流域林业经济和社会变迁》评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王霞.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戎巴”的生计方式及其变迁[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赵旭,肖佳奇,段跃芳,田野.生计方式变迁、后期扶持政策与政策满意度突变——基于江西省农村水库移民的非线性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9

[4].平慧.彝族葛泼人传统生计方式及其变迁——基于对云南泸西彝族葛泼人的调查[J].红河学院学报.2019

[5].彭衡.边疆环境脆弱地区人口生计变迁及其动因研究——以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为例[J].西部发展研究.2019

[6].刘玢.生命历程视角下中国农民家庭的生计变迁——基于一个农民家庭37年的收支账本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刘婷玉.象、虎、水利与福建山区畲族生计方式的变迁[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

[8].冯智明,秦炜棋.生计、家屋及节庆文化象征:江永勾蓝瑶洗泥节变迁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9].李俊杰,申雯清.清水江流域民族村寨生计变迁及可持续路径探析——以侗寨洞脚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10].程教芳.浅谈少数民族的生计变迁[J].东西南北.2019

标签:;  ;  ;  ;  ;  ;  

生计变迁论文-李雅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