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论文-郭胜溶,赵局建

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论文-郭胜溶,赵局建

导读:本文包含了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民族文化,生态变迁

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郭胜溶,赵局建[1](2019)在《民族文化生态变迁视角下少数民族口述档案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少数民族口述档案作为民族档案研究体系的重要一面,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经受着时代的考验。文章从民族发展实际及其历史考量,探究少数民族口述档案作为民族认同、历史承载的研究要义和发展现状,以保护为最终目的,思考民族文化生态变迁视角下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存续化发展的现实路径。(本文来源于《档案与建设》期刊2019年09期)

陈海玉[2](2018)在《民族文化变迁背景下少数民族口述文献遗产的保护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变迁加剧了口述文献遗产的融合、摒弃与消失,所以既要实现少数民族历史记忆的长久保存,避免出现传统文化断层,又能顺应民族文化变迁发展的要求,赋予传统文化活力与发展动力,这是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为此,应该基于当前少数民族口述文献遗产保护现状,确立相应的保护原则并采取相应的保护策略,加大保护力度。(本文来源于《玉溪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姜雅琪[3](2017)在《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民族地区旅游逐步成为一种时尚,深受游客喜爱。对于民族地区而言,旅游开发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等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当地的传统文化也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不断变迁、涵化和再生产。旅游开发之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旅游开发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部分濒临湮灭的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得到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入侵也给传统文化带来冲击,使部分传统文化遭到破坏。所以,如何把握好旅游开发的度,让旅游开发和传统文化的保护相辅相成,使传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旅游开发的各主体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以泸溪县浦市镇为例,采用文献查阅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旅游开发过程中当地生计模式、饮食、建筑、文化产品、传统节日等文化要素的观察入手,对旅游开发之于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并对旅游开发中文化保护的对策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对促进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互动发展的几个途径。全文主要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其一,对田野点的自然、地理、传统文化等情况进行了介绍,特别是对受旅游开发影响产生变迁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其二,浦市旅游发展概况。从旅游开发历程和现状两个方面进行阐明,介绍了浦市旅游开发的大体脉络。其叁,从生计模式、传统节日、建筑、食品等方面的变化,对旅游开发中文化的变迁进行了探索。建筑由以往单一的实用价值,变成了现在的实用价值与展示价值变重;传统饮食重焕生机;文化产品呈现出新形式;人们的生计模式变成了传统生计模式与旅游产业并存;传统节日有了新的过法;人们民族自豪感越来越强,对旅游开发的信心也越来越足。旅游开发对当地文化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增强了当地村民的文化自信,当地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得到了保护,村民商品经济意识不断树立。但同时,部分传统文化被舞台化,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最后,从确定保护对象、开发与保护互动发展、整合创新传统文化、增强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等方面提出了对策。综上所述,本文从田野点原貌,旅游开发的历程以及旅游开发后当地传统文化的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旅游开发对当地文化变迁的影响,进而提出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对策。(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期刊2017-05-29)

李佳妍[4](2016)在《民族文化变迁背景下的德昂族历史档案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民族文化变迁背景下的德昂族历史档案保护现状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民族文化变迁背景下的德昂族历史档案保护机制,推动变迁下德昂族历史档案保护工作更快更好发展。(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6年16期)

陈洁,吴沛丽,殷红梅[5](2016)在《旅游开发下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研究——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侗族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黔东南州黎平肇兴侗寨民族旅游区为研究个案,采用田野调查获得一手数据,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侗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变迁现象进行描述并总结变迁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以期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化变迁,继而探索如何在民族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有效地实现民族文化的开发性保护,以此推动民族旅游和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朱石凤[6](2015)在《云南省泸西县城子古村现代化变迁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不同民族之间的社会交往逐渐增多,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交往的方式不断增多,社会交往的扩大无疑促进了这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他们的民族文化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民族文化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程度、人文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逐步形成的稳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成果的总和,包括服装、房屋、风俗习惯、文化成果等。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的种类多达二十五种,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思想相互激荡碰撞从而让云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云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等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伴随而来的外来文化同样冲击了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土传统文化。各种文化间的交流融合,让很多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渐渐地被改变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都因为受到外来文化的浸染而失去了韵味。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根,关乎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是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因此,把自己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下去是实现本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选取云南省泸西县城子古村作为研究调查点,通过采取文献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梳理和总结了城子古村的住房、服装、饮食、风俗节日、民间艺术等民族传统文化,分析城子古村在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使城子古村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以此为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5-05-01)

田收[7](2014)在《民族文化生态变迁下东巴档案的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西族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民族文化,在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独天德厚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并形成了卷帙浩繁的东巴档案,这些档案价值珍贵,内容涉及广。但随着民族文化生态的发展变迁过程中,东巴档案也随之发生了不可预知的变化,他们的存续生境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本文从东巴档案的民族文化生态的内涵分析、变迁形势入手讨论了东巴档案在民族文化生态变迁下转变和存续现状,提出较为实用的保护措施,针对东巴档案保护法律法规的缺失,提出了建立从国家到组织,从保存到传承的一整套法律法规体系和保护原则:针对民族文化生态对东巴档案的影响,提出了文化自我坚守和文化生态绘图等深入民间的保护路径;针对东巴档案分布散,东巴文化研究广的现状提出了建立东巴档案国际平台的举措,真正实现东巴档案保护的国际化与全球化,确保中国成为东巴档案保护和研究的硅谷。(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4-06-01)

华林,张若娴,杜昕[8](2014)在《基于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变迁的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政策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源于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录与传承方式。随着云南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这就要求以国家政策为引导,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下,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对少数民族历史档案进行全面保护。(本文来源于《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何玲[9](2014)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变迁是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轨迹中的永恒现象。在全球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并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日益突出。尤其是我国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其地理位置大多处于我国的西南、西北等边陲地区,经济水平和发展条件相对薄弱,与东部等发达省份相比,虽无区位、资源、交通等优势,但少数民族地区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和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却显示出相对的资源优势,这决定了旅游业将作为当地政府发展本地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推产业而大力推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显着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对当地民族文化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在当地的社会文化变迁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大量游客的不断涌入,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异域文化不停地影响着当地的传统文化。但是不管旅游是否开发,民族文化始终都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我们要看到文化变迁并不是民族传统文化及其内涵的消亡,传统也要变化才能延续生命,就像小孩不断进食方可长大一样,当地的传统文化也是在适应变化的环境当中,不断地吸纳新元素和新思想,从而进行自我更新和自我整合。通过这种更新式的自我重构,民族传统文化获得了更强的生命力,也具有更强的传承能力。尤其是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群众在与游客的接触中对自我民族文化的觉醒,以及在获取经济收益的同时,民族文化“势位”抬升所带来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对提高当地群众民族文化保护意识作用突出。本文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赤康藏族旅游村庄为研究对象,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调查点的特点和民族文化本身的特质,通过引用施奈德、巴尔索克斯、霍夫斯泰德等学者关于文化维度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内着名学者费孝通先生等关于民族文化保护中的文化自觉、文化传承等研究成果,构建本文研究框架、提出民族文化外部、内部适应性变化对民族文化保护有正向促进作用的研究假设,并通过对问卷调查所搜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计量统计分析来验证研究假设。在对研究结果的分析中,本文主要依据文化再生产理论和文化涵化理论,在结合个案访谈资料的基础上,对西藏墨竹工卡县赤康藏族村落传统文化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的变迁动因、变化过程等进行分析,认识到如何看待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变迁现象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文章一共分成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以及可能的创新点;第二部分是综述部分,主要对国内外关于文化变迁的研究以及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在民族文化变迁方面,主要梳理了国外、国内旅游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主要研究发展和相关研究成果,在民族文化保护方面重点梳理了文化自觉和文化传承两部分的研究发展和成果;第叁部分是研究设计,主要包括相关的基本概念、所依据的主要理论、研究假设和研究框架、调查点概况、旅游发展情况等内容;第四部分是实证部分,对问卷所搜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并结合访谈资料对统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和建议对策,通过对研究假设的实证分析,得出了民族文化外部适应性对民族文化保护有正向影响,民族文化内部适应性对民族文化保护有正向影响的研究结果。由此提出诸如通过树立当地群众民族文化保护主体地位、对民族文化适应性变化进行引导等措施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良性变迁,从而实现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保护的目的。最后是论文的不足和后续研究方向。本文的研究意义:一是理论意义上,国内关于旅游的研究,一方面,长期主要限于从经济和管理的角度进行,从文化角度进行旅游研究的不是太多,另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希望旅游研究中以经济研究为主的模式有所改变,而使旅游的社会文化研究不足的现状有所改进,并进一步对定量研究成果进行扩充;二是实践意义上,西藏作为我国西部边陲的少数民族省份,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和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决定了它在现在及今后的发展中将主要以旅游业为主打产业,那么如何看待西藏当地民族文化在旅游发展场景中所发生的变迁以及如何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等问题,对广大民族地区特别是西藏自治区通过积极开展民族旅游以推动经济及社会文化的良性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有: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引用施耐德、巴尔索克斯、霍夫斯泰德的文化分维理论,构建了民族文化变迁研究结构框架,这是以往研究中少见的;研究结果上,论文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指出民族文化适应性变迁对民族文化保护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并进一步提出通过对适应性变迁进行积极引导是实现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保护的有效途径。上述观点的提出,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14-03-01)

范晶晶[10](2013)在《工业化进程中生活方式的变迁与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文化的概念、文化权利的意义和国际社会保护少数人的实践来看,生活方式与文化权利关系密切。在工业化进程中,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受到很大冲击。为协调工业化进程和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之间的矛盾,需进行以权利为视角的思考。以工业化进程所引发的少数民族生活方式改变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与文化权利的关系,提出应确立以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为核心的政策体系。(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期刊2013年04期)

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化变迁加剧了口述文献遗产的融合、摒弃与消失,所以既要实现少数民族历史记忆的长久保存,避免出现传统文化断层,又能顺应民族文化变迁发展的要求,赋予传统文化活力与发展动力,这是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为此,应该基于当前少数民族口述文献遗产保护现状,确立相应的保护原则并采取相应的保护策略,加大保护力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1].郭胜溶,赵局建.民族文化生态变迁视角下少数民族口述档案保护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9

[2].陈海玉.民族文化变迁背景下少数民族口述文献遗产的保护策略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8

[3].姜雅琪.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研究[D].吉首大学.2017

[4].李佳妍.民族文化变迁背景下的德昂族历史档案保护研究[J].兰台世界.2016

[5].陈洁,吴沛丽,殷红梅.旅游开发下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研究——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

[6].朱石凤.云南省泸西县城子古村现代化变迁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5

[7].田收.民族文化生态变迁下东巴档案的保护研究[D].云南大学.2014

[8].华林,张若娴,杜昕.基于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变迁的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政策保护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

[9].何玲.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10].范晶晶.工业化进程中生活方式的变迁与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

标签:;  ;  ;  ;  

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论文-郭胜溶,赵局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