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长期坚持空间、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控制好硬化、绿化、水环境和湿地的建设

必须长期坚持空间、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控制好硬化、绿化、水环境和湿地的建设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安徽230088

摘要:长期以来“城市规划设计”似乎只是高大上的范畴,往往只“注重“构筑物”外在的表象,不注重布局合理和内在的质量”,这些做法我认为是不科学的。单体或整体的构筑物平面(立面)外在形式,犹如不同风格的书画作品,给人的感受很多时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有一个合理的评定标准,不应该显得那么的重要。城市规划设计除了这些,我认为更应该注重布局科学合理项目功能周全,体现以人为本,并着眼于长远和未来的发展,只有这样,我认为城市功能才能得以较好的现实,其社会效益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急功近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关键词:绿色生态城市规划建设

0引言

城市规划设计范畴很广,长期以来国内就每一座城市的总体、区域,以及城市范围内的每一家企业和每一个生活小区总体布局和设计可谓众多。规划和设计往往围绕着国家和地方规范、标准的要求进行,缺少创新。在规划设计上,往往因某些方面国家、地方指导性意见不明确,有时成熟的设计难以主张。就其本质是因为国家、地方层面“缺少顶层构想”,设计人员过于遵守规范、标准,因循守旧和缺乏创新。多年来我通过观察发现,城市规划设计上往往存在硬化多,绿化、水化少的问题。下面来谈谈“硬化、绿化、水环境和湿地”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一些个人看法。

城市总体布局就其平面的外在形式,可以把它分成硬化、绿化、水环境和湿地,除硬化后面所提到的都可以称之为土地的“软化”(绿化水环境和湿地),也就是目前很多地方政府所倡导的海绵城市建设。据我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直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

1.硬化、绿化和水环境和湿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硬化主要是解决城市人、车交通、停车,提供市民生产、工作、生活、休闲等活动场所,硬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1、工厂和生活小区硬化规划不科学,硬化占比规划面积过大,没有很好的利用地下、地上空间,过度硬化普遍存在。

1.1.2、单位、个人硬化取代绿化用地修建停车位经常发生。

1.1.3、市政道路、广场规划设计有时缺乏针对性,人车平面布局不合理,交通分流有问题,不利于交通和安全。

1.1.4、一些地区,对硬化理解不深刻,把硬化处理地方错误当作软化。

1.1.5、硬化选材不合理,道路采用砼路面噪音大、易扬尘,商业门面前经常需停车等地点只做简单硬化易损坏。

1.2绿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2.1、总体规划平面设计没有明确的标准限制;

1.2.2、不利植物生长季节(冬天)绿色占比绿化总量不明确,往往出现冬天绿化范围很少绿色,甚至没有绿色;

1.2.3、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范围未加以明确,使得植物生长往往仅限于长×宽×高内,植物栽种后长不大、长不高、长不好的“小老树”时有发生;

1.2.4、植物合理种植密度往往无要求;

1.2.5、地区植物选择不科学,不合理的种植植物健康生命周期短,植物落叶、飞絮季节性污染环境;

1.2.6、乔木、灌木和草皮组合不合理,绿化范围水土流失现象有时极其严重。

1.2.7、不合理种植导致市政基础设施受损,造成管道堵塞以及人行道和路面弓起等现象。

1.2.8、绿化评定的标准有待完善。

1.3水环境和湿地问题主要表现在:

1.3.1、城市建设过度硬化,造成水环境和生态湿地面积锐减。

1.3.2、新征收城市用地原冲沟、河道、水塘基本填埋,规划设计基本采用地下涵、管有组织排水入地代替明沟、河。采用混凝土箱涵等构筑物排水易淤积、难清理。

1.3.3、一些河道、水塘大量种植芦苇等易生长水生植物,秋季污染水体、河道易淤积。

2解决问题的若干思考

2.1硬化突出问题解决的办法

城市建设“摊大饼”在中国目前已是不争的事实,城市过度硬化普遍存在,过度硬化的根源主要是交通和停车。妥善解决问题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2.1.1、对城市硬化面积设限,尽量降低其在规划总平面面积中的占比率。城市硬化(建筑物、道路、广场等)总体占比平面面积不得大于40%。构筑物与道路(含广场市政公用硬化)大致按照4:1的比例。硬化占比量的分配,不仅应借鉴生态环境好的地区、国家,同时国内相关部门还需要具体研究,才能做到科学合理。

2.1.2、规划设计必须高度重视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解决好近年来日益凸显大中城市地面越来越没有地方停车的突出问题。必须深刻认识城市停车日益挤占绿化的严重性,花大力气解决好城市车辆越来越多停车越来越难的现实问题。

工厂、科研等用地范围不得以任何理由过度硬化。厂工、科研单位内部交通量小、室外社会活动少,新建的,应根据其车辆评估数量,规划一律要设地下停车场,做到地面少停车或不停车;已建厂成的,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规划部门应要求对其内部环境进行提升、改造,建地下停车场,增加绿化面积,使其硬化绿化占比符合当地有关规定要求;有些企业如烟厂等因担心树木影响生产环境,不适宜种植常规绿化已硬化的场地,选择适宜的树种复绿;室外交通和娱乐健身活动硬化场地要适量;交通规划应以消防通道为主通道,兼顾区内车辆、行人交通,不应过度考虑地面停车需求。娱乐、健身场地的硬化要分散开、小规模。厂、区等主通道应以双向车道为主,其它范围可根据具体情况按单车道设计或只设人行通道,单车道切忌过宽以免两车通行损坏道路外侧绿化。道路两侧种植根茎发达的灌木有效保护绿化。

商业办公、公园、广场和居民小区等日常人类活动密集区域,规划设计单位要重点研究,正确估算中、长期交通高峰期间的机动车、非机动车交通量和人流量,对规划范围及其周边环境做出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做到外围道路宽度分布合理利于交通,附近及其内部停车场面积设定要科学合理;交通量大、有大量停车需求,除合理组织交通,必要时要新建地下停车场或立体空间停车场,以解决交通堵塞和难停车的问题。

广场硬化,应根据公益、商业活动等具体性质,高峰期所控制人的数量,确定合理面积。除城市少数特殊用途、或突出标志性建筑需求,一般情况广场不易大面积硬化。

许多中、小城市商业办公、公园、广场人员活动非集中区域过度硬化的现象依然存在。市、县、乡镇规划设计必须坚持地方特色,坚决杜绝不切合实际过度硬化“高大上”现象发生。

建筑物、构筑物硬化的占地平面面积要严格按照其规划范围总占比例进行布局。建筑物、构筑物的规划设计平面位置和内部功能,应做到以人为本科学合理,方便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休息和娱乐等。

县级以上规划、建设部门应定期(一至两年内)牵头有关单位、部门对辖区工厂、科研、住宅、商业范围内的硬化、绿化以及水环境情况和质量等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和评估,对于硬化、绿化、水环境不合理,以及质量有问题等情况,要求责任单位及时整改、调整到位。

2.1.3、交通硬化(城市道路)。

目前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由各地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导批准,长期以来由于对地面交通缺少系统研究,使得一些城市的交通规划设计不科学,宽路面、无高架,随意开道口造成交通拥堵;道路路幅宽度布局单一,存在与机动、非机动车道和行人交通量不匹配等情况。解决交通问题应着手做好以下工作:

⑴大城市(五百万以上人口)

城市主干道交通道路规划设计的宽路面若无高架、无下穿,由于交通冲突点明显增加,通行效率肯定低,因此城市主干道的主车道宽度双向应按八个车道设置,规划设计须考虑随着交通量的增加要适时修建城市高架、下穿和过路地上地下人行通道;两侧严禁开设道口直接与主车道连接,避免在交口附近车辆随意变道发生交通事故,影响正常交通;辅道双侧分别按两车道设置,在路段中间极其附近开口进、出口导入导出车辆,交口根据交通状况可不设左转弯车道;

以前修建的城市主干道,往往存在非机动车道较窄,交通高峰经常发生大量自行车和电瓶车大量涌入快车道,鉴于此新建道路应人非机动车道一体化,按照两车道宽度设置,适当扩大非机动车道宽度占比,减少人行道宽度(根据观察除商业、闹市外,全国许多地方的人行道设置普遍过宽)。

主出城口道路路幅宽度设计应根据交通量,新建道路近期交通量不大,可参照主干道规划设计;远期,若交通量较大时,应及时建城市高架桥。

主出入十字交叉路口,行车与行人交通冲突地带需设置过街人行天桥或地下人行通道。人行出入口两侧设置有效围挡,避免行人随意穿越道路。

⑵城市次干道和支路规划设计:主车道宽度可分别按照三车道和两车道设计;次干道辅道根据交通量可设一至两个车道,支路不设辅道;人慢一体化宽度根据具体情况按照两车道以内宽度设计,适当提高慢车道宽度占比。

工业园区内部道路因交通量小,规划设计宽度不能简单参照城市通常的次干道和支路规划设计标准。其道路分幅一般只需设置主车道和人慢一体。人慢宽度要合理,防治出现目前多数地方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量极小普遍过宽的现象。

⑶公交专用道规划设计:根据国内目前道路的实际状况,公交专业线也只可能在城市双向八车道以上(含八车道)的主干道上设置。从多数地区投入使用的情况来看,设置公交专业线交通量大的道路,交通通行能力明显变差。

要做到城市公交专用线设置科学合理,需对此开展专门的调查和研究,才能找到合理的对策。设置公交专用线,首先应对交通线路认真调研,交通量不大的道路可以不设专用线。对于目前绝大多数地方在道路中间位置设置的专用线;专用线在交口处要专门设计左转弯待停区,长度要合理避免发生阻止后续直行交通。公交线路过某站点后,在下个站点须右转弯的公交车不停靠中间站台。对于设在道路旁边位置的专用线,同样在下个站点须左转弯的公交车不得停靠路边站点。

⑷硬化原则;合理硬化,坚持经久赖用、美观实用、环保的原则。根据重型、轻型、停车、人行(含人的活动)等交通的性质确定结构类型,以及结构层厚度,做到硬化科学合理。各类硬化尽量不采用噪声大、易扬尘、难维修的水泥混凝土结构。

2.2城市需要绿化

2.2.1、“绿化”不等于“绿色”。“绿化”广义泛指只要起到增加植物,改善环境的种植栽培园林工程等行为,由于我国国土地越辽阔,地区气候环境条件差异极大,绝大多数地区在冬季有“绿化”,但缺绿、少绿等绿色不足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地方却不以为然。

2.2.2、城市需要“绿色”:与发达比,我国城市不仅“绿化率”低,很多地方冬季“绿色率”更低已是不争的事实,植树、建草坪,可以美化城市、保持水土不流失,绿色植物也能吸附空气中的灰尘、细菌和阻挡噪音、减轻城市热岛效应,还可以吸碳、清新空气;绿色也有利于保护自然界动物的多样性;绿色养眼是人的天性;人类和动物界赖以生存所需的氧气,目前也只有靠植物产生。“绿色”的环境,永远是社会健康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离开绿色,城市对人类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将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近年来全球气候逐年变暖平均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冰川减少,极端恶劣天气增多、强度加强,可以肯定的说,一定程度上不仅是因为人类过度开采树木减少森林了面积;同时也与城市发展过度硬化,减少了原有土地的绿色覆盖面积有着极大的关系。

好生态多绿色,“高山苍绿”、“青山绿水”,缺少了绿的山是难以留得住水,山便缺少了秀美和神韵。是想,冬天高山如果万物“枯荣”,一山落叶,大山能自行消化和净化这些嘛?山的“生态系统”是极其脆弱,城市生态系统一样,只是人们往往忽略罢了。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城市需不需要绿色,答案很简单:“绿的越多就越好”。“春天满城飞絮秋天一地落叶”污染环境是不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显而易见是不科学的。

2.3、急需解决目前绿化中存在突出问题的解决办法

⑴绿化率和绿色率:我认为城市应制定“绿化率”和“绿色率”总体要求,根据总体要求,细化区域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最基本的工厂、小区;当然也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广场和道路等。“绿化率和绿色率”目前国际尚无定论。国际上现在一般采用"GreenViewIndex"绿色景观指数反应城市绿化水平。使用谷歌街景所测得数据,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公布的世界排名,当今指数(29.3%)最优的国家是新加坡。

绿化,在中国目前是按照世界粮农组织所制定的“森林城市”规则进行评定。根据其2015年度报告,中国许多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已经从1981不足10%增加到目前的40%以上,这是一种非常可喜的社会现象。绿化到底采用什么样的标准评定、绿化率到底多少才最为适宜,我认为专业机构还需要进行长期专门的研究,最终才可能形成科学的结论。

为了说明本文所提出的“绿化率和绿色率”,将其作下列定义:“绿色率”,四季被绿色有效覆盖无水土流失的平面面积占比规划地表平面总面积;“绿化率”即“规划绿化面积”。下面就“绿色率”提出个人观点:毋容置疑,绿化对环境的影响范围是全球性的,国际和各国应都制定战略规划,明确近期、中长期目标。我认为目标的制定必须首先考虑人口、动物总量,因其生存一刻也离不开绿色所提供氧的成分;日常工厂、汽车等消耗石化燃料,以及燃烧有机物等所产生的主要气体“二氧化碳”全部折算成人口的数量,同时也应计算出“二氧化碳”以外其它废气的具体数量(不含排放的热效应),为绿化规划提供依据。具体数值应参考地球温度相对稳定年代的人口、动物数量和工业排放量当时的全球的“绿化率”。

查阅有关资料可知,人类对生存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应该是从工业革命开始逐步走向成熟时的二十世纪初开始,根据美国环保局多年公布的全球气候变化指标,不难判断未实现规模工业化前,全球的气候变化并不明显。当时社会以农耕种植为主,并无刻意的绿色种植,地球春夏秋冬四季,若以当时春、夏两季植物自然生长计算,可以初步估计全年绿色有效覆盖面积(不含森林、冻土、沙漠)应不低于50%。

从“搜狗百科”查阅资料可知:“世界人口”二十世纪初16亿,二十一世纪除已接近60亿;“世界范围的可耕地”二十世纪初1亿英亩,二十一世纪初为6亿英亩。一百年虽然人口增长了44亿,供植物生长的土地面积对绿色的影响不会太大,仍然可以认为四季平均“绿色率”不低于50%。期间主要消耗种植土地面积过度硬化的城市化建设所占土地总面积尚且较小。通过这些可以明显的看出,人均占有绿地在100年里减少了很多已是不争的事实。

当今社会世界范围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过度硬化现象严重,城市发展对自然界所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果不引起足够重视,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将日趋恶劣。我认为各地城市的“绿色率”在不利植物生长的冬季应不应低于50%,以保证“绿色率”与以前比不降低;城市的“绿色率”=绿化率×绿色在绿化中的占比,如果绿化率以75%计算,绿色率应该为67%;绿化率适当降低至60%,保持绿色率50%不变就需要提高83%;考虑当前人口数量和工业化程度,长期来说可能还是远远不够的。

⑵针对不同植物,国家或地方要尽早出台明确,各地适合植物根系健康生长的土壤要求和范围,避免植物生长根系受限影响生长;植物合理种植密度,防治出现稀疏,影响绿化效果;乔木、灌木、草皮间距合理调配,尽量多绿、无裸土,水土不流失;根据各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使其健康的长成“大树”,未来长成参天“古树”;慎选种植点,根系生长影响市政设施质量的地点,选择适宜植物或不种植。

⑶精选树种:树木的选取要结合各地的气候和土壤情况,优选健康生命周期长,易生长的四季常绿树木;吸收空气中的污染成分强的植物。对于以前因解决国内木材短缺大面积种植的杨树等落叶树种要尽量少种;落叶梧桐、杨树,生长速度快,对土质要求底,但由于梧桐两季毛,一季落叶,可以说季节性污染环境,同时由于梧桐木质梳、易老化、折枝,也不适宜在城市种植。像合肥一年春夏秋冬四季明显等地区,可以优选适宜生长的常绿乔木是香樟和桂树等。

⑷深化绿化评定标准,突出评定重点:绿化率、绿色率为硬条件;同时注重植物栽植后其生长年数的健康长势,应从这两个方面来合理评定绿化质量的优劣。

⑸绿化的难点。众所周知植物的生长所需的养分,绝大多数是植物自身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营养成分直接传递至根系供其生长。各地区选择合适的树种,正常条件下植物应该能健康的生长。绿化的难点,我认为就是人类要保护好其生长环境,并及时防治病虫害。

⑹规划绿化用地尽量多“种绿”,地表条件许可,就应该是连片多种常绿乔木、花灌木和草皮。绿化我认为尽量要减少土地裸露,避免造成水土流失而起不到绿化的效果。

⑺公共绿化和小区绿化:公共、企业和居民小区绿化应该以常绿乔木、灌木为主基调,尽量多绿化,根据植物品种合理确定种植数量,不多种、更不少种。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对植物栽培质量重视普遍不够,因为树木容易成活。树木生长靠自身供给一般可以供其健康生长,影响树木生长的主要原因是树木生长周边环境,说到底就是植物四周和下面的土质情况。生长根系范围受限、土壤深度不符合植物的生长要求,土壤的种类不适合,有时存在在石灰土上种植物的情况,这些的问题都必须尽快从根本上解决好。种植绿化尽量应做到尽量宽且连片大面积,深改良,保生长。

⑻道路绿化:与道路路基一起填筑的树穴周边土质重压实,经常对填土改良,一般不适应植物生长,不支持挖树穴种植。

道路绿化小树框设置:除少数地段需供行人随意过路穿行地段外,其它情况,一般不用或尽量少用小树框约束植物根系生长。

道路分隔带间种植常绿乔木、灌木要连续,有效阻挡行人随意穿行道路。

⑼向垂直空间多种植物增绿,力戒绿化形式主义。提高绿化不仅要将植物种植在大地表面,保证地表土地“绿化率”;城市发展同时还需要向垂直空间要绿化,并注重绿化的效果。建筑物需设计永久结构以种植常绿灌木、乔木。现在有些地方出现将房屋、构筑物外立面突出墙体外设计的花箱、花池等点缀建筑物外立面而种植的花草,不应该称作绿化,究其本质很难起到真正意思上的绿化效果。

2.3水环境和湿地规划建设

水环境和湿地,人类生命之源。地球上水由海洋水和陆地水二部分组成,在地球表面,水体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和绿地分别占总水量的97.28%和2.72%。陆地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两部分组成。地表水环境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池塘、沼泽、冰川等,地下水环境包括泉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等。水环境是构成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水生植物。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按照广义定义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湿地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

毋庸置疑水和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受人类干扰和破坏最严重的领域。城市规划建设,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确定水环境和湿地率。各地城市规划建设要明确水环境和湿地占比。规划设计前期要对用地范围水环境和湿地用地开展认真调查统计,尤其是水环境应尽量按照原地区范围占比进行规划和设计。

2、增加水环境与湿地面积提高城市功能和改善城市环境。

老河道利用好,汇水面积大可建新河道。河道排水流量大,易管养,流得明水添秀色。少用钢筋砼箱涵构筑物(易淤阻水,不容易清淤),一旦淤积严重影响下游排水,将造成地表面积水影响城市功能。

3、准确理解“海绵城市”理念,把水环境和湿地建设落到实处。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排水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现实中有些人把硬化后(透水砼)的雨水收集也当作海绵城市建设,不讲地面的通透性这是十分牵强的。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上,还需引进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吃透其精神后实施,应避免概率性的炒作。

3处理好硬化绿化水环境和湿地关系

城市建设发展就其本质就是为了不断提高人们工作和生活质量。

城市绿化与硬化存在的突出问题:我认为急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硬化、绿化、水环境和湿地关系。当前硬化、绿化、水环境和湿地在规划中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城市亟待解决绿硬化、绿化和水环境和湿地率,妥善处理好其间的关系。不合理的“硬化”“软化”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水土流失严重,雨天雨水汇流面积大,按常规的设计标准,城市雨水短时间内经常无法正常排出,内涝时有发生。水环境至今没有明确要求,有人错误的喷泉等硬化设施称为水环境的错误观点。

上述问题至今没有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

4城市规划建设注意事项

4.1、布局合理:建筑规划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了理念,总体布局需处理好硬化和绿化的关系,做到多绿化少硬化。不必要的硬化不仅减少了绿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硬化损坏后若达不到及时维修也影响城市环境。绿色生态其社会效益永远将是最大的。

建筑设计本身需要功能完善、合理,便于工作、学习、休息等;立面、平面形式美观,利于管养;结构设计不仅要安全,充分满足使用功能,同时还需要环境友好。

4.2、坚持“美观实用,经久赖用”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合理选材。构筑物、城市道路等要根据具体情况要做到选材合理。对于构筑物幕墙、防水层等优选安全性高耐久性好的材料;对于绿化少、人员多,车辆可出入的地方,沿街门面人行步道,商场、公园广场等尽量选用耐久性好强度高的大理石等材料美观实用,以降低维护管理费用。

4.3、城市绿化工作的关键点:制定标准、方案评审、检查落实、验收和周期性评定质量优劣。

4.4、大中城市大力利用好城市地下空间,建地铁、地下综合管廊,增加城市绿地,解决地面土地紧张、交通拥堵等问题。

4.5、在规划建设上应借鉴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逐步推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防治不科学的行政干预。

硬化、绿化、水环境和湿地可以说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人们的规划建设需秉持顺应自然的理念才是科学的、可持续的。

标签:;  ;  ;  

必须长期坚持空间、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控制好硬化、绿化、水环境和湿地的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