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农学会论文-刘亚龙

中华农学会论文-刘亚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华农学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华农学会,桑蚕技术,改良,推广

中华农学会论文文献综述

刘亚龙[1](2019)在《中华农学会对桑蚕技术的改良与推广(1917-1937)》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农学会是民国时期影响深远、负有盛名的农业团体,在近代农业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历来是桑蚕大国,桑蚕事业的发展历史悠久,遍布全国多个地区,在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进入民国以来,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和国际贸易的竞争,再加上病虫害的频发和连年的战乱,桑蚕业的发展步履维艰,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中华农学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中华农学会成立以后,将促进农业的发展作为重要任务,并且尤为重视对桑蚕技术的改良和推广。传统的桑农在种桑养蚕上操作方法原始,技术落后。中华农学会首先致力于桑蚕技术的改良,在桑蚕的病虫害防治、选种育苗和养蚕技艺等方面,学会都提出了非常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学会根据病虫害的表现和病原,采取了科学的预防和治疗的方法。选种育苗是为了选择优质的蚕卵和桑叶,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养蚕技艺主要是注重采用科学的方法,因时、因地而养。中华农学会主要是通过广泛的宣传、培养人才、建立桑蚕农场和奖励新技术的应用等方法推广桑蚕技术的。学会利用刊物出版蚕丝和蚕业的专刊,并且编写一些歌谣进行宣传。学会还倡导建立了金陵大学桑蚕系、东南大学农科以及江苏第二农业学校等农学专业的学校,并且设立了奖学金、派遣留学生等方式培养桑蚕人才。学会也建立了桑蚕农场培养人才和培育优质的蚕种。除此之外,还建议通过物质奖励来推广新技术的应用。中华农学会在桑蚕技术改良和推广过程,不仅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反映,更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体现。通过中华农学会的努力,使广大的蚕农逐步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积极采用科学的养蚕植桑方法,提高了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以后桑蚕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当今农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杨瑞[2](2014)在《北伐前后中华农学会的政治立场与事业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伐战争作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对近代中国的农业知识分子及其最大的社团组织中华农学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从大处着眼,进入民国的中华农学会等民间社团,大多与实际政治相对隔膜,专注于农学知识之引介、传播和研究,对于农业问题出路亦取径于科学化,亦可谓"纯学术"路径。当国民革命的政治运动勃兴之际,这一群体转变了一贯的无党无派立场,不仅介入政治,而且站到了国民党一边,主动呼应国民革命,其后又融入国民政府的民生建设。如此转变,不仅使其涂染上了较为浓重的叁民主义政治色彩,也使其与农村整体改造以及现代民族国家之建构发生关联。究其原因,既是其迎合历史潮流、顺势而为的现实选择,也是其寄希望于政治解决农业问题的深层考虑。(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4年07期)

张丽阳[3](2012)在《民国时期的中华农学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中,中华农学会是一个历史深厚、会员人众多以及为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做出过出色贡献的学会组织。这个由众多思想先进的学者组成的学术团体为中国近现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丰硕的贡献。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起源于清末的救国图强运动,随着发展经济运动的兴起,先进的思想者们认识到要发展经济,必须要先从农业做起,于是民国时期,建立农会组织成为了发展农业的有力工具。辛亥革命之后,中国近代农业科学有了一定的发展,建立了农业大学,有了农业留学生,自己也培养出了一批农业科学工作者,为近代意义的农学组织的成立提供的人力资源。于是为了更快发展国家的农业事业,着力准备成立一个围绕着农业科学家建立的学术团体。中华农学会成立于1917年,是辛亥革命后实业高潮的产物。特别是当时思想文化界的进步、留学生队伍的壮大、民国时期法律法令的制定,为中华农学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抗战时期,中华农学会克服重重困难,通过联合或独立地举办学术年会、出版科学杂志、开展科学讲座、进行实地考察等活动,积极推进大后方的农业科学交流、农业技术普及和科学研究。解放战争时期,推动科学技术及现代农业的发展;联络了国内外的农业科学和工程技术人员,壮大与发展中华农学会组织。中华农学会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表现为叁个方面:解放思想、培养人才以及传播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2-06-01)

杨瑞[4](2011)在《中华农学会与现代农学研究机构的创设》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农学研究机构的创设,是晚清以降中国农业知识与制度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趋新知识人移植西方学术建制在农学界的具体投影。近代类似思想与行动虽然发端甚早,但受诸多因素制约,难以形成实效,直到中华农学会以争取"庚款"为契机,鼓动创立中华农学研究院,局面才为之一变。梳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既可重建朝野人士引入西方农学研究机构的学术取向、具体行动及变化的历史图景,也可揭示其在政治乱局中以试验研究推进本土农业科学化及域外农学本土化的曲折心路历程。(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1年05期)

宋毅,李乐[5](2010)在《山区丘陵机械化发展需合理 适度 经济》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峡两岸地形地貌相似,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是两岸共同面对的问题。台湾地区的学者在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研究方面起步比海西早,在农机研发、应斥和推广领域积累了很多经验和体会。在福建漳州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论坛上,来自台湾大学的张森富教授介绍了台湾(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机化导报》期刊2010-11-29)

杨瑞[6](2009)在《中华农学会的早期组织演化与宗旨歧变》一文中研究指出1917年,江浙农界人士发起组织中华农学会,以联络同志,分工合作,推进中国农学研究及农事改进。中华农学会立会视野显然着眼于全国整个的农界,意在建立一个融会不同学派、覆盖不同地域的大农科的综合性学术研究团体。初期,中华农学会沟通南北农界,联合海外留学生农学团体,分设海内外分会,组织不断拓展演化。随着时势转移,其宗旨和事业也在调整转换。(本文来源于《史学月刊》期刊2009年03期)

王思明[7](2007)在《中华农学会与中国近代农业》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农学会是民国时期中国规模最大、影响最为广泛的学术团体,是中国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产物。农学会的发展与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既是中国现代农学兴起的标志之一,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和进步。在中华农学会90华诞之际,对学会兴起的历史背景、创建过程、主要工作及历史贡献作一回顾不无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史》期刊2007年04期)

杨瑞[8](2007)在《中华农学会成立初期的史实考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以来,农学界人士开始集结同人,以学会组织的形式推进农学研究。中华农学会是民国时期会员最为众多,组织最为稳固,会务最为活跃的全国性农学团体。但是,关于其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首任会长等基本问题,学界长期以来存在诸多不同说法,就连当事人的回忆也各不相同。参照比勘各方留存资料,重新考订中华农学会成立及其初期的基本史实,尽量呈现其"近真"历史图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07年10期)

秦春圃[9](1993)在《台湾“中华农学会”分会情况及1992年年会专题论文》一文中研究指出1992年发表和宣读的论文有以下24篇: 1.生物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潜力与问题 2.不同株型落花生光合代谢及种子产量之差异性 3.水滴撞击刚性表面之数值模拟(一)模拟方法 台湾农耕土壤社铜萃取率与物作体浓度之关系(本文来源于《台湾农业情况》期刊1993年04期)

[10](1987)在《中华农学会成立会纪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人士近来由东西洋留学农业而归,及在本国农校毕业者日益众多,惟皆散处四方,无联合研究之机会,此示农学不振之一原因也。去冬曾由各农校诸君发起组织中华农学会,草拟会章。兹于1月30日假江苏教育会开成立大会,到会者有四五十人,皆各省之东(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1987年03期)

中华农学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北伐战争作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对近代中国的农业知识分子及其最大的社团组织中华农学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从大处着眼,进入民国的中华农学会等民间社团,大多与实际政治相对隔膜,专注于农学知识之引介、传播和研究,对于农业问题出路亦取径于科学化,亦可谓"纯学术"路径。当国民革命的政治运动勃兴之际,这一群体转变了一贯的无党无派立场,不仅介入政治,而且站到了国民党一边,主动呼应国民革命,其后又融入国民政府的民生建设。如此转变,不仅使其涂染上了较为浓重的叁民主义政治色彩,也使其与农村整体改造以及现代民族国家之建构发生关联。究其原因,既是其迎合历史潮流、顺势而为的现实选择,也是其寄希望于政治解决农业问题的深层考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华农学会论文参考文献

[1].刘亚龙.中华农学会对桑蚕技术的改良与推广(1917-1937)[D].郑州大学.2019

[2].杨瑞.北伐前后中华农学会的政治立场与事业转向[J].学术月刊.2014

[3].张丽阳.民国时期的中华农学会研究[D].东北大学.2012

[4].杨瑞.中华农学会与现代农学研究机构的创设[J].学术研究.2011

[5].宋毅,李乐.山区丘陵机械化发展需合理适度经济[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0

[6].杨瑞.中华农学会的早期组织演化与宗旨歧变[J].史学月刊.2009

[7].王思明.中华农学会与中国近代农业[J].中国农史.2007

[8].杨瑞.中华农学会成立初期的史实考述[J].中国农学通报.2007

[9].秦春圃.台湾“中华农学会”分会情况及1992年年会专题论文[J].台湾农业情况.1993

[10]..中华农学会成立会纪事[J].中国农学通报.1987

标签:;  ;  ;  ;  

中华农学会论文-刘亚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