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单元论文-黄海清,徐丽,肖赛金,熊国宣

合成单元论文-黄海清,徐丽,肖赛金,熊国宣

导读:本文包含了合成单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问题式学习,教学探索

合成单元论文文献综述

黄海清,徐丽,肖赛金,熊国宣[1](2019)在《基于问题式学习(PBL)的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教学探索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问题式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较先进的学习方式。文章以有机电合成的教学为案例,讨论了PBL法在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教学中的应用。从学生学习反馈的结果可以看出,PBL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团结协作、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本文来源于《教师》期刊2019年32期)

耿丹彤,毕研峰[2](2019)在《硫杂杯[4]芳烃八核钴构筑单元的叁维框架结构的合成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叔丁基硫杂杯[4]芳烃为配体,5-(1H-四唑)间苯二甲酸(H3L)为辅助配体,金属钴离子为金属源,在溶剂热条件下,通过自组装方式制备了一个具有叁维结构的多孔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o4(TC4A)(HL)(SO4)(CH3OH)2]n (溶剂)(简写为Co3D)。Co3D化合物的结构是由辅助配体桥连一个由硫酸根连接的八核钴簇构筑单元而成。在叁维结构中存在一维的既有亲水基团又有憎水基团的孔道空隙。通过热重分析实验证明Co3D在315℃前保持骨架稳定。N2吸附实验显示化合物比表面积高达541.8 cm2/g。(本文来源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学智,樊小宏[3](2019)在《基于排队论的合成营单独执行任务某类装备保障单元需求测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排队论中单服务台等待制排队系统和多服务台混合制等待排队系统,通过问题描述、模型建立、定性分析和示例分析,以某类装备保障单元为测算对象,测算了合成营单独执行任务时某类装备保障单元数量需求,为合成营单独执行任务装备保障力量需求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不断提升装备精确保障水平。(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9年20期)

况安香,卢苇,曾晓萍,梁光义,徐必学[4](2019)在《含藜芦酸单元的马蹄金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HBV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设计合成一系列新的马蹄金素(Matijin-Su,MTS)衍生物,并研究其抗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活性。方法:以化合物MTS为先导化合物,通过引入藜芦酸结构单元,设计并合成了新型MTS衍生物,其结构经NMR,ESI-MS确认,并对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细胞抗HBV活性测试。结果:设计并合成了20个含藜芦酸单元的MTS衍生物并进行了抗乙肝病毒的测试。化合物23,24,25表现出良好的抗HBV活性,其IC50为6. 17,9. 18和8. 29μmol·L~(-1)。结论:含有藜芦酸结构的MTS衍生物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何海峰,夏芹,贺红武[5](2019)在《含腙结构单元的氨基嘧啶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丙酮酸脱羧酶是连接糖酵解与叁羧酸循环的关键酶,目前尚无以丙酮酸脱羧酶(PDHc-E1)为靶标的杀菌剂.拟通过设计针对微生物PDHc-E1的抑制剂来获得具有杀菌活性的化合物.以课题组前期发现的E.coli PDHc-E1抑制剂L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通过肼与醛的缩合反应合成了14个新型含腙结构单元的氨基嘧啶衍生物I作为潜在的PDHc-E1抑制剂.发现2-甲基-4-氨基-5-(甲基-4-溴苯腙)-嘧啶(I-6)不仅对E. coli PDHc-E1显示较好的活性(IC_(50)=26.45μmol/L),同时对真菌花生褐斑(EC_(50) 14.11μg/mL)和苹果轮纹(EC_(50)0.64μg/mL)显示了高效活性,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由此,通过对先导结构2-甲基-4-氨基嘧啶衍生物L中的桥键进行结构修饰,获得了对E. coli PDHc-E1具有抑制作用的高效杀菌活性的化合物.(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08期)

付佳鑫[6](2019)在《基于喹啉单元荧光传感器的合成及其应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分子化学发展得如火如荼,其中荧光化学传感器是研究者们的热门之选,它在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其检测条件已由有机溶剂转换到水介质,检测范围也从环境中的分子或离子过渡到生物体内的分子或离子。喹啉及其衍生物因具备荧光和识别的双重功能被应用于荧光化学传感器的研究,经过化学修饰后,与金属离子结合会表现出明显的紫外和荧光光谱变化,甚至可以达到裸眼检测。席夫碱因其合成灵活,与金属离子的配位性强,将席夫碱结构引入喹啉衍生物中,以发挥更好的选择识别作用。本研究工作基于喹啉设计并合成了系列荧光化学传感器L1、L2、L3、L4、L5和L6,分别考察了他们的检测能力,并通过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高分辨质谱和计算拟合等分析方法推测了其可能的传感机理。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简单介绍了超分子化学的发展历程、荧光化学传感器的组成、识别机理及其代表性研究、不同类型喹啉类荧光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据此为本课题提供设计思路。2.设计并合成了基于8-氨基喹啉的新型比色型荧光化学传感器L1,L2和L3,他们均在含水介质中选择性识别金属离子。L1在EtOH-H_2O溶液(v/v=4/1,0.01 M,Tris-HCl缓冲液,pH=7.30)中能够同时对Zn~(2+)(黄色荧光,DL:0.01μM)和Al~(3+)具有特异性识别(蓝色荧光,DL:0.02μM)。在L1-Zn~(2+)体系中存在Al~(3+)时,荧光发射转向性,Al~(3+)可将Zn~(2+)置换出来形成L1-Al~(3+)。且L1-Al~(3+)能进一步对F~-选择性识别并且其检出限达到0.09μM,实现了体外PC12细胞内对Zn~(2+)Al~(3+)和F~-的检测。L2在MeOH-H_2O溶液(4/1,v/v)中对Zn~(2+)(DL:0.04μM)和Al~(3+)(DL:0.14μM)的识别情况类似,但复合物L2-Zn~(2+)和L2-Al~(3+)可以进一步识别PPi或F~-,显示“关闭”荧光响应。此外,该传感器能够在PC12细胞内检测Zn~(2+),Al~(3+),PPi和F~-,并取得了显着的效果。荧光传感器L3在EtOH-H_2O(v/v=4/1,0.01 M,Tris-HCl缓冲液,pH=7.30)溶液中接力选择性识别Zn~(2+)(DL:0.03μM)和H_2PO_4~-(DL:0.08μM)并表现出“off-on-off”荧光响应,同时伴随着肉眼可见的颜色变化。复合物L3-Zn~(2+)中加入H_2PO_4~-可以夺取Zn~(2+)使得自由的L3分子被释放。在活体PC12细胞进行荧光成像验证了L3可以在PC12细胞中检测Zn~(2+)和H_2PO_4~-。3.以8-氨基喹啉为母核,设计合成了可见光激发的比色型荧光化学传感器L4,在MeOH-H_2O(v/v=8/1,0.01M,HEPES缓冲液,pH=7.3)溶液中,通过荧光光谱测试发现其对Al~(3+)和F~-的具有很好的选择识别性并且表现出“off-on-off”的接力识别特性(λ_(ex):460 nm),并计算得到了传感器L4对Al~(3+)和F~-的检出限分别为0.10μM和0.50μM。我们根据Job’s曲线,核磁滴定,DFT计算等手段推断了L4与Al~(3+)之间的络合模式,并实现了体外PC12细胞内的Al~(3+)识别应用。4.设计并合成了两个基于8-羟基喹啉的新型荧光传感器L5和L6,它们均能对Al~(3+)产生可以裸眼识别的的颜色变化并且有明显的荧光增强响应(λ_(ex):405 nm,455 nm),检出限分别为0.01μM和0.04μM。同时,形成的复合物L5-Al~(3+)和L6-Al~(3+)均可以进一步对F~-进行连续检测,体系荧光猝灭,整个识别过程表现出“off-on-off”的荧光响应,对F~-的检出限分别为0.16μM和0.04μM,并实现了L5和L6在体外细胞内对Al~(3+)和F~-检测。(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谭帅[7](2019)在《基于二苯基砜单元的新型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经历了传统荧光材料和磷光材料的发展后,已经突破25%的单线态激子利用,达到了理论100%的内量子效率(IQE)。近年来,给体-受体(D-A)型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材料因不含金属原子、可充分利用单线态和叁线态激子发光,很快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关注,并成为了第叁代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二苯基砜单元(DPS)具有弱吸电子性能、结构易修饰,且呈现一定的扭曲结构,因此常被用来构筑蓝光TADF材料。但基于二苯基砜单元的单分子双发射TADF材料和磷光材料鲜有报道。基于以上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分子内能量传递过程,本论文立足材料,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基于二苯基砜单元为受体片段的新型发光材料,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时间飞行质谱确证材料的分子结构;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分子的前线轨道电子云密度分布;利用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电化学工作站、热分析仪等手段研究材料的光物理、电化学及热力学等性能;以这类新型发光材料为发光层掺杂剂,通过溶液加工法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分子结构与器件性能的关系。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咔唑-二苯基砜为蓝光片段单元、叁苯胺-蒽醌为红光片段单元,通过非共轭的氧原子和烷氧基链连接,构筑系列含双发色团的TADF材料。热失重分析表明这类材料都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其热失重5%时的分解温度都>350℃。这类材料在甲苯溶液呈现出双发射光谱,分别在短波长和长波长处都有发光,这表明在分子中通过非共轭连接双发色团有利于抑制分子内能量传递。稳态瞬态荧光光谱表明这类化合物具有长寿命发光,证实其具有TADF性能。以这类材料为发光层掺杂剂,通过溶液加工法制备电致发光器件,获得最大外量子效率(EQE)3.74%。(2)设计合成了一类以咔唑-二苯基砜为TADF单元,2,4-二氟苯基吡啶为主配体单元的环金属铂配合物磷光材料(2Fppy-DPS-Cz)Pt(acac)和(2Fppy-O-DPS-C z)Pt(acac),并通过核磁共振、质谱和X射线单晶衍生确证了分子结构。两个铂配合物在甲苯溶液都具有强烈的发光。利用热失重分析、循环伏安法及荧光分光光度计初步研究了它们的热稳定、电化学、光物理性能。研究发现配合物(2Fpp y-O-DPS-Cz)Pt(acac)在溶液中的发射峰比(2Fppy-DPS-Cz)Pt(acac)的发射峰蓝移了36 nm,这是由于配合物(2Fppy-O-DPS-Cz)Pt(acac)中的氧原子破坏了分子的共轭长度,导致发射蓝移。以这两种环金属铂配合物为发光层掺杂剂,通过溶液加工法制备电致发光器件,其中基于(2Fppy-DPS-Cz)Pt(acac)的器件EQE为7.57%,基于(2Fppy-O-DPS-Cz)Pt(acac)的器件EQE为7.10%。(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9-06-01)

陈丙才[8](2019)在《基于BDT单元的有机小分子和D-A型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可溶液加工、本身易弯折柔软性好、合成所需材料易得价廉、成品质地轻便且透明等优点,从而倍受科学研究人员以及社会商业界的青睐。在当前能源短缺形势下,研究可再生的有机太阳能电池更显迫切。有机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的吸收光谱、能级匹配以及载流子迁移率等因素对有机太阳能电池光伏能量转换效率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以设计并合成有机小分子给体材料、聚合物给体材料为目标,选取优良的给体单元苯并噻二吩(BDT)为主要构建单元,设计合成以BDT给体为主核与叁联噻吩合成的有机小分子,以BDT给体单元分别与苯并噻二唑、与1,5-二硫杂-3,7-二氮杂螺[3.3]庚-2,6-二烯合成的Donor-Acceptor(D-A)型共轭聚合物共叁个光伏材料,而且对以上经过改性的材料结构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以探明其对有机太阳能电池光伏性能有何影响。分别采用~1H-NM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仪、高斯量子化模拟计算、原子力显微镜(AFM)、循环伏安测试、热失重测试仪(TGA)等对合成的给体材料的分子结构、薄膜形貌与粗糙度、热稳定性能、光吸收和电化学性能分析表征。以这叁种材料作给体,以ITIC材料为受体制备光伏器件,并对器件光伏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叁联噻吩(2,2':5',2''-Terthiophene,TT)结构由于平面性较好而具有比较优良的吸电子性和分子间π-π键的作用力,还可以改变烷基链长度或增加杂原子,可以很好的调控其溶解性和带隙等。这里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叁联噻吩作为双臂,饶丹宁作分子封端的受体单元,与用烷硫基噻吩改性过的BDT加双边锡物质发生Stille偶联反应,获得有机给体聚合物材料(TT-BDST-TT),TT-BDST-TT具有良好的电子云分布和热稳定性。同时,研究了TT-BDST-TT和ITIC电子受体材料的共混膜的光伏性能。其在用于制备器件时,发现溶解性差旋涂成膜并不理想,溶解性差主要是因BDT单元的烷硫基噻吩的链长过长导致的。虽然作为有机小分子光伏材料性能良好,却无法用于光伏器件制备。(2)为研究给/受体(D-A)型共轭聚合物上受体单元中不同位点所连接的烷基链长度对光伏材料性能的影响,以BDT作为核心单元,与改性的苯并噻二唑设计并合成了D-A型二维共轭聚合物BDT-BTz。并对该给体材料的光电性能、电子迁移速率和薄膜形貌等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以苯并噻二唑(BTz)作为受体单元时,因其苯环上具有多个可修饰位点,则采取对烷基链改性的方法改变其长度对能级的影响较小,所制备光伏器件的性能却影响较大。该有机聚合物不仅电子云分布均匀、分子平面性好,而且受体单元的吸电子性好,有利于电子-空穴迁移。而且它的热稳定性好,溶解性好薄膜吸收光谱表现良好,能够用于制备光伏器件。基于BDT-BTz的有机光伏器件(ITO/PEDOT:PSS/BDT-BTz:ITIC(1:1,w/w)/Ca/Al)显示出的光伏性能良好。当加入0.5%的1,8-二碘辛烷(DIO)并进行退火操作后,开路电压和能量转换效率分别为0.84 V、3.37%。(3)设计并合成了基于BDT为主要给体单元,1,5-二硫杂-3,7-二氮杂螺[3.3]庚-2,6-二烯为受体单元的给受体型共轭聚合物光伏给体材料BDT-NSd。在分子整体结构的两侧分别连接一个噻吩单元,并在噻吩叁号位置上引入烷基链;而BDT单元的噻吩烷基链替换成短链,以探明烷基链改性对给体材料光伏性能的影响。测试表明:有机给体材料BDT-NSd的溶液溶解性与固体薄膜成膜性都较好;其太阳光吸收光谱涵盖了300~700 nm的波段范围。由于受体单元的吸电子性强作用,所以该有机光伏材料整体HOMO能级较低,才达到-5.41 eV。将BDT-NSd材料作为给体材料,与ITIC受体材料的能级匹配度较高,将两者进行以质量1:1比例共混成薄膜,并添加0.5%DIO作修饰时,光伏器件的能量转换效率值为2.14%。该共轭聚合物虽然有优良的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性能,但因为烷基链太少,使得给受体接触面积过小而无法形成有效的电子填充堆积,以其为给体材料所制作的器件能量转换效率达到2.14%。(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任晓洁[9](2019)在《一步法合成含咔唑单元梯型共轭聚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梯型共轭聚合物具有较大的π-共轭体系,因为结构独特,所以其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自组装性能,在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有机发光二极管和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合成梯型共轭聚合物往往要经过两步甚至更多步骤,导致聚合物结构上有缺陷,进而影响材料光电性能。因此开发一步法合成梯型共轭聚合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一步法合成了含咔唑单元梯型共轭聚合物,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一步法合成含酰胺桥的梯型共轭聚合物。以2,7-二溴咔唑为原料,通过硝化反应合成化合物4,无水氯化亚锡还原化合物4合成化合物5,2,5-二溴对苯二甲酸二乙酯和联硼酸频哪醇酯通过Miyaura硼酸酯化反应合成化合物6,化合物5与2-乙氧羰基苯硼酸频哪醇酯通过Suzuki偶联和酯的胺解反应得到化合物C1,以化合物5与化合物6为单体通过Suzuki偶联和酯的胺解反应一步法合成梯型共轭聚合物P1。C1和P1在四氢呋喃(THF)溶液中最大紫外特征吸收峰分别为383 nm和435 nm,C1和P1在THF溶液中荧光发射峰分别位于471 nm,499 nm和526 nm。C1和P1失重率5%热分解温度分别为364℃和370℃,表明C1和P1具有优良热稳定性。P1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和带隙(Band gap)分别为-5.62 eV、-3.21 eV和2.41 eV。2、一步法合成含碳氮桥的梯型共轭聚合物。化合物7与联硼酸频哪醇酯Miyaura硼酸酯化反应合成化合物8,进而与2-溴苯胺Suzuki偶联反应和羰基与胺的加成反应合成化合物C2。以化合物5与化合物8为单体Suzuki偶联和羰基与胺的加成反应一步法制备梯型共轭聚合物P2。C2和P2在THF溶液中最大紫外特征吸收峰分别为306nm和433 nm,C2和P2在THF溶液中荧光发射峰分别位于419 nm,440 nm和511 nm。C2和P2失重率5%热分解温度分别为360℃和387℃,表明C2和P2具有优良热稳定性。P2的HOMO、LUMO和Band gap分别为-5.10 eV、-2.65 eV和2.41 eV。3、合成含酯桥的梯型共轭聚合物。以邻联茴香胺为原料合成化合物9,硝化反应合成化合物10,关环后得到含咔唑单元的化合物11,Hofmann烷基化反应合成化合物12,化合物12和联硼酸新戊二醇酯Miyaura硼酸酯化反应合成化合物13。以化合物12和化合物6为单体Suzuki偶联得到聚合物P3,酯交换反应关环合成聚合物P4。以化合物13和二乙基2,5-二溴噻吩并[3,2-b]噻吩-3,6-二甲酯(化合物S)为单体Suzuki偶联得到聚合物P5,酯交换反应关环制备聚合物P6。P3和P4在THF溶液中最大紫外特征吸收峰分别为365 nm和474 nm,P3和P4荧光发射峰分别位于551 nm和554 nm。P3、P4、P5和P6失重率5%热分解温度依次为367℃、387℃、323℃和383℃,表明P3、P4、P5和P6具有优良热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兵[10](2019)在《含萘单元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的聚合物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集诱导发光(AIE)效应的发现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荧光染料在聚集态或者固态下荧光淬灭的问题,具有很好的潜在应用价值,引起了研究人员广泛关注。到目前为止,具有AIE特性的荧光探针已经应用在离子检测、生物检测、药物释放等等,其中对金属离子的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合成了两种具有AIE效应含萘单元聚合物和一种具有AIE效应含萘单元化合物,用于Fe~(3+)和HgCl_2的检测。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氯化亚砜和2,6-萘二甲酸为起始原料通过酰氯化反应合成化合物M1,M1和叔丁基苯傅-克酰基化反应合成化合物M2,进而与1,2-乙二硫醇合成化合物M3,最后以六羰基钨为催化剂分子间脱硫反应制备了含萘单元共轭聚合物PNTB。随四氢呋喃(THF)/水(H_2O)混合溶剂中水分数不断增加,PNTB的荧光强度呈递增趋势,表明PNTB具有AIE特性。与具有AIE特性的四苯乙烯(TPE)相比较,PNTB和TPE在溶液状态(THF为溶剂)和聚集状态(THF/H_2O,10/90,V/V)的荧光量子产率分别为1.83%、12.74%和0.26%、0.81%,说明PNTB的聚集效果和发光性能更佳。2、以化合物M1、叔丁基苯和苯甲醚为起始原料,通过傅-克酰基化反应合成不对称化合物B2,进而与1,2-乙二硫醇合成化合物B3,B3分子间脱硫反应合成聚合物P1,P1的侧基(甲氧基)转变为羟基制备了聚合物P2,然后与溴代异丁酰溴反应合成大分子引发剂P3,最后引发N-异丙基丙烯酰胺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了水溶性聚合物P4。P4的最低临界胶束浓度为14.4 mg·L~(-1);P4对金属离子检测发现Fe~(3+)使P4的荧光亮度变暗,表明P4对Fe~(3+)有很好的选择性;P4的荧光强度随Fe~(3+)浓度增加而减弱,检测下限为20 nM,表明P4对Fe~(3+)有较好的灵敏性;P4与Fe~(3+)作用后的荧光强度随Fe~(3+)加入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弱,36 min后趋于稳定,表明P4对Fe~(3+)的相互作用较慢。3、以2-萘甲酰氯为起始原料,首先通过傅-克酰基化反应合成化合物NBMK,进而与四溴化碳Corey-Fuchs反应合成化合物NBM-2Br,最后与吡啶-3-硼酸Suzuki偶联反应合成具有AIE特性含萘单元化合物NBME-Dpy。在NBME-Dpy的DMSO/H_2O(1/99,V/V)溶液中,分别加入不同金属离子,发现Fe~(3+)使NBME-Dpy的荧光发生了淬灭,表明NBME-Dpy对Fe~(3+)有很好的选择性;NBME-Dpy的荧光强度随Fe~(3+)浓度增加而减弱,检测下限为4.9μM,表明NBME-Dpy对Fe~(3+)有较好的灵敏性。在NBME-Dpy的DMSO/H_2O(10/90,V/V)溶液中,加入不同汞盐,发现HgCl_2增强了NBME-Dpy的荧光,表明NBME-Dpy对HgCl_2有很好的响应性;NBME-Dpy的荧光强度随HgCl_2浓度增加而增大,检测下限为0.40μM,表明NBME-Dpy对HgCl_2有较好的灵敏性。本文成功合成了两种含萘单元具有AIE特性平面刚性较大的聚合物PNTB和P4。PNTB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P4对Fe~(3+)有较好的选择性和较高的灵敏性,有望应用与水环境中Fe~(3+)检测和生物检测。同时成功合成了一种具有AIE效应含萘单元化合物NBME-Dpy,实现了对Fe~(3+)的“荧光减弱型”检测和HgCl_2的“荧光增强型”检测,有望应用于离子检测和化学传感器领域。(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合成单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叔丁基硫杂杯[4]芳烃为配体,5-(1H-四唑)间苯二甲酸(H3L)为辅助配体,金属钴离子为金属源,在溶剂热条件下,通过自组装方式制备了一个具有叁维结构的多孔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o4(TC4A)(HL)(SO4)(CH3OH)2]n (溶剂)(简写为Co3D)。Co3D化合物的结构是由辅助配体桥连一个由硫酸根连接的八核钴簇构筑单元而成。在叁维结构中存在一维的既有亲水基团又有憎水基团的孔道空隙。通过热重分析实验证明Co3D在315℃前保持骨架稳定。N2吸附实验显示化合物比表面积高达541.8 cm2/g。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合成单元论文参考文献

[1].黄海清,徐丽,肖赛金,熊国宣.基于问题式学习(PBL)的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师.2019

[2].耿丹彤,毕研峰.硫杂杯[4]芳烃八核钴构筑单元的叁维框架结构的合成及应用研究[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9

[3].王学智,樊小宏.基于排队论的合成营单独执行任务某类装备保障单元需求测算[J].价值工程.2019

[4].况安香,卢苇,曾晓萍,梁光义,徐必学.含藜芦酸单元的马蹄金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HBV活性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19

[5].何海峰,夏芹,贺红武.含腙结构单元的氨基嘧啶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J].有机化学.2019

[6].付佳鑫.基于喹啉单元荧光传感器的合成及其应用性研究[D].河南大学.2019

[7].谭帅.基于二苯基砜单元的新型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9

[8].陈丙才.基于BDT单元的有机小分子和D-A型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9

[9].任晓洁.一步法合成含咔唑单元梯型共轭聚合物[D].河北大学.2019

[10].李兵.含萘单元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的聚合物合成与表征[D].河北大学.2019

标签:;  ;  ;  

合成单元论文-黄海清,徐丽,肖赛金,熊国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