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喜剧小品论文-李玲

中国喜剧小品论文-李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喜剧小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喜剧小品,语用预设,语境,共知性

中国喜剧小品论文文献综述

李玲[1](2019)在《中国喜剧小品《老伴儿》的语用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喜剧小品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幽默风趣,深受大众喜爱,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兴趣点。目前,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过不同的喜剧小品,诸如词汇、修辞、语音韵律的分析,也有结合不同的语言学理论进行分析的实例。其次,对喜剧小品的语用学研究也是其中一个角度,相关文献也有很多。就语用学视角而言,每部喜剧小品中的语言本身所体现的语用学知识各不相同。许多学者就着名和典型的喜剧小品,从多个角度反复研究,但新的喜剧小品层出不穷。《老伴儿》是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一部喜剧小品,相关研究较少,其中体现的语用学知识,是有趣的亮点。因此,基于语用预设,本文对喜剧小品《老伴儿》进行探析,讨论其中应用语用预设的片段,产生的幽默效果和语用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32期)

丛日珍[2](2018)在《“预设”VS“前设”语用功能呈现及认知理据辨析——以中国现代喜剧小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预设"与"前设"源于何自然先生对同一经典外来理论术语"presupposition"的中文译文,所涉蕴涵指背景前提。本研究依据汉字语义分析和背景前提的前后存在情况开拓理论深度对两者做出不同界定,并考察两者在研究对象为中国现代喜剧小品语篇中的语用功能与实现方式及认知理据方面差异。研究发现:在中国现代喜剧小品中,"预设"起到了设置情景、深化主题的语用功能,"前设"的消失导致了幽默"笑"果的诞生;"预设"与"前设"的认知拆分理据在于前者顺应了范畴论、顺序相似原则,后者缘于偏离常规关系,致使心理期待落空出现乖讹。(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宋杰青[3](2018)在《中国电视喜剧小品形态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视喜剧小品是倚赖于媒介传播的新型艺术样式,它以“电视”为媒介载体,“喜剧”为文本基调,“小品”为艺术形式,初步形成了既具备戏剧审美性,又兼具电视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其艺术形态的变迁与媒介兴盛发展、艺术形式流变息息相关。作为一个新型艺术,它的产生与发展仅有叁十余载,却先后历经了形式单一、重视动作的初创期,声画并举、注重语言的发展期,缺乏创新、众说纷纭的徘徊期和内容为王、形式兼重的新时期,纵观它的发展,呈现出由兴盛至调整,再到稳步发展的过程阶段,因此,它的变化图景背后的根源备受艺术学者们的关注。近年来,由于喜剧类真人秀节目的出现,电视喜剧小品的形态特质与以往截然不同。从艺术手法上来看,摒弃了过去陈旧传统的喜剧手段,在喜剧效果上由“滑稽”转向“狡黠”,使其人物、语言、结构、题材都发生了明显改观,赋予观众更多深刻而理性的思考;从视听语言来看,电视喜剧小品运用全景记录、数字技术、3D效果等科技手段延展了时空,使其元素更为丰富,带给观众新颖独特的感受;从节目制作来看,其融合多方媒介,从而加强观众互动,增添受众选择性的特点更加速了它的兴盛。而针对其形态演化背后的原因,也逐步成为学者们热衷探寻的领域,但审视以往对于电视喜剧小品的研究,大都将其视为一种戏剧文本范式,在戏剧理论的基础上,审视其艺术形态的具象表现,从而归纳总结出它的审美特征;或将其视为一种电视艺术形态,探究其电视特性。然而,笔者认为,这种研究是割裂的、不完整的,由于这种分裂,导致我们在对电视喜剧小品艺术形态的演化进行探寻时往往会受限。所以,演化过程中对于电视喜剧小品的文本内容与传播形态相结合的特点,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笔者试从电视喜剧小品的形态演化入手,运用作品分析、文献查阅等方法,阐述电视喜剧小品的一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剖析其演化后形成的总体特征及具体表现,以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为理论根源,梳理了电视喜剧小品的形态演化与媒介发展密不可分,是一个自然选择、变革图存的过程,并从技术推动、新媒介发展及市场助力、政策扶持等视角剖析其演化原因,揭示媒介变化对电视喜剧小品的演化有着潜移默化却无可撼动的作用,并结合变化中的外部环境及本身创作问题,提出可行性发展对策,为电视喜剧小品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30)

王琳琳[4](2017)在《中国喜剧小品中幽默语言的语用分析——以“扰民了你”为案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喜剧小品,作为中国艺术的一种特殊样式,是广大群众雅俗共赏的一种艺术形式,其言语幽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目前喜剧小品语言幽默的研究文献,多是分析总结其在语音、词汇、修辞格等方面的特点。本文利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尝试性分析小品《扰民了你》的言语幽默,探讨中国喜剧小品中言语幽默的语用机制。(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期刊2017年12期)

崔梦丽[5](2017)在《中国内地小品化喜剧电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品化喜剧电影作为喜剧小品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在艺术特性与思想内涵方面都具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小品化喜剧电影无论在外在艺术形态,还是内在的价值取向上,都具有明显的民族本土特色。而且蕴含其中的传统美学意蕴与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都使其具有一般类型的喜剧电影所不具备的独特艺术品性。小品化喜剧电影也因此出现了一些口碑与票房俱佳的精品之作。本论文共分为五章,分别从概念界定、美学意蕴、艺术风格、主题思想和现状与未来等五个方面来对其进行整体细致的研究,涉及了电影学、戏剧戏曲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第一章主要对相关概念的界定与阐述,并大致分析了小品化喜剧电影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第二章从民族喜剧美学角度,对小品化喜剧电影中所蕴含的美学特质作出具体分析与研究。第叁章则主要是从小品化喜剧电影的叙事及影像视听方面的艺术风格予以探究。第四章以社会伦理学的视角对小品化喜剧电影中所体现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变迁,以及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反思等进行论述。第五章主要从总体上探究了目前国内小品化喜剧电影的创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策略,以及对该类喜剧电影所心存的一些愿望与希冀。(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10-26)

谢旭慧,翟朋[6](2017)在《从《欢乐喜剧人》看中国喜剧小品的创新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视喜剧真人秀节目《欢乐喜剧人》以其相当于春晚20年小品总和的数量,不仅在题材上更在表现手段上突破了小品的固有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主体意识,拓宽了小品的创作题材,丰富了小品的表现手法,完善了小品的舞美手段。喜剧小品正在由传统的剧场、影院走向多屏线上的拟态空间。(本文来源于《当代戏剧》期刊2017年02期)

叶思诗[7](2016)在《中国电视喜剧小品的形态嬗变:行走在内涵与形式之间》一文中研究指出走过叁十多年的中国电视喜剧小品行走出重形式——重内容——内容形式并重——重形式的清晰曲线图。20世纪80年代末期之前注重形式,主要依赖滑稽的形体表演;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电视喜剧小品编创及表演者队伍迅速壮大,小品走上了重视叙事和社会讽喻的内涵发展之路;90年代中后期电视喜剧小品在继承90年代前期叙事和讽喻传统的同时开始了形式自觉,开辟歌舞狂欢的喜剧审美领域;进入到新世纪,电视喜剧小品的形式自觉发展到游戏化阶段,注重玩味智力因素和游戏规则,因此狡黠替代讽喻成为这一时期最为显着的喜剧审美范畴。(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于宁[8](2016)在《从喜剧类真人秀节目看中国小品艺术的嬗变——以第二季《欢乐喜剧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综艺娱乐节目广泛流行的今天,《欢乐喜剧人》凭借其喜剧竞技真人秀的定位,在众多娱乐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节目中一个个高水准的小品表演,既让人发笑,又引人深思。小品艺术作为中国喜剧艺术特有的表现形式,从产生到发展都紧紧迎合了社会的发展潮流。本文以第二季《欢乐喜剧人》为例,从喜剧类真人秀节目出发来分析中国小品艺术的嬗变过程。(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6年06期)

钱珊慧[9](2015)在《当代中国喜剧小品审美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中国喜剧小品自从1983年登上第一届春晚舞台开始,便与春晚相伴相行33个年头,逐渐成为春晚舞台上的重头戏。在这33年里,喜剧小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给大众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与开心“笑果”。本文以春晚喜剧小品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理论研究与作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喜剧美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当代中国喜剧小品的发展历程、语言特征、结构特征和人物特征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考察,并针对喜剧小品的发展现状作进一步深入思考,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当代中国喜剧小品的繁荣和发展。论文主体内容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按照时代脉络梳理当代中国喜剧小品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时期所呈现的审美特征变化。喜剧小品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叁大阶段,分别是八十年代初创期、九十年代繁荣期和新世纪以来的徘徊期。不同时期的喜剧小品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审美特征,本章通过对这叁个时期春晚舞台上的代表性喜剧小品进行分析和对比,归纳出喜剧小品在不同时期所呈现的审美特征变化。第二章从口头语言和形体语言两方面分析喜剧小品的语言特征。喜剧小品是一门需要舞台表演的语言艺术,这种语言艺术是口头语言与形体语言的结合。喜剧小品的文本、表演者口中的台词是喜剧小品的口头语言,表演者的形体动作则是喜剧小品的形体语言,二者都是喜剧小品中营造喜剧效果,表情传意的重要手段。第叁章从结构类型和结构要素两方面探讨喜剧小品的结构特征。喜剧小品结构精巧短小,大致可以分成点、线、面叁种结构类型,每一种结构都具备结构要素,而要素主要由开端、发展与高潮、结局叁个部分构成,每一种结构要素都有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第四章从身份、外形、性格叁方面分析喜剧小品的人物特征。喜剧小品所表现的主要对象是小人物,因此人物身份特征主要是草根性。这些人物无论美丑,其外形都有着独特的特征。而他们的性格是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体,因而具备典型性。论文结语部分是对当前喜剧小品发展状况进行了一些思考,并对喜剧小品如何更好地发展提出了几点不成熟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5-05-01)

袁婷婷[10](2014)在《言语行为视角下中国喜剧小品中刻意曲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刻意曲解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它是指,语言使用者在完全理解对方话语的基础上,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利用对方话语中模糊不确定的表达方式,故意歪曲对方真正意图的语言现象。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用策略,刻意曲解在中国喜剧小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旨在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对中国喜剧小品中的刻意曲解现象进行研究,从而为人们日常交际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借鉴。本文在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下,对中国喜剧小品中的刻意曲解现象进行了定性研究。这些语料都来源于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中国文艺》节目。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说话即行动,人们在交际中运用刻意曲解的过程就是一种言语行为。通过对言语行为这一对理论框架的研读以及借鉴中外学者对刻意曲解现象的研究,作者试图回答两个研究问题。(1)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中国喜剧小品中刻意曲解是如何实现的?(2)基于言语行为理论,中国喜剧小品中的刻意曲解有什么语用功能?本文主要从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叁个层面对刻意曲解现象进行了研究。言内行为主要解释了刻意曲解现象是如何产生的,言内即言语本身,分别从语音、词汇、句法和语境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从而回答了第一个研究问题。刻意曲解的语用功能从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两方面分别进行了说明,言外行为所产生的语用功能如幽默、讽刺、宽慰、拒绝和威胁,言后行为方面为打破交际中的僵局从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面子、保护隐私不泄露从而防止利益受损以及在交际中适当的语言攻击。通过对中国喜剧小品中刻意曲解现象的研究,作者发现言语行为理论框架指导下的刻意曲解现象的实现方式以及众多语用功能为人们日常交际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借鉴。同时,通过对喜剧小品中刻意曲解的研究,作者也发现,尽管运用刻意曲解会产生各种语用功能,但是各种语用功能都有一个共同目的就是使交际顺利进行,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本文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也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4-03-01)

中国喜剧小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预设"与"前设"源于何自然先生对同一经典外来理论术语"presupposition"的中文译文,所涉蕴涵指背景前提。本研究依据汉字语义分析和背景前提的前后存在情况开拓理论深度对两者做出不同界定,并考察两者在研究对象为中国现代喜剧小品语篇中的语用功能与实现方式及认知理据方面差异。研究发现:在中国现代喜剧小品中,"预设"起到了设置情景、深化主题的语用功能,"前设"的消失导致了幽默"笑"果的诞生;"预设"与"前设"的认知拆分理据在于前者顺应了范畴论、顺序相似原则,后者缘于偏离常规关系,致使心理期待落空出现乖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喜剧小品论文参考文献

[1].李玲.中国喜剧小品《老伴儿》的语用浅析[J].长江丛刊.2019

[2].丛日珍.“预设”VS“前设”语用功能呈现及认知理据辨析——以中国现代喜剧小品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

[3].宋杰青.中国电视喜剧小品形态演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4].王琳琳.中国喜剧小品中幽默语言的语用分析——以“扰民了你”为案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

[5].崔梦丽.中国内地小品化喜剧电影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6].谢旭慧,翟朋.从《欢乐喜剧人》看中国喜剧小品的创新与发展[J].当代戏剧.2017

[7].叶思诗.中国电视喜剧小品的形态嬗变:行走在内涵与形式之间[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8].于宁.从喜剧类真人秀节目看中国小品艺术的嬗变——以第二季《欢乐喜剧人》为例[J].视听.2016

[9].钱珊慧.当代中国喜剧小品审美特征研究[D].扬州大学.2015

[10].袁婷婷.言语行为视角下中国喜剧小品中刻意曲解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标签:;  ;  ;  ;  

中国喜剧小品论文-李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