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蒙学读物论文-席晨冉

传统蒙学读物论文-席晨冉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统蒙学读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字经》,儿童,小学,蒙学读物

传统蒙学读物论文文献综述

席晨冉[1](2017)在《我国传统蒙学读物在小学校本教材编制中的资源价值——以《叁字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校本课程理念盛行的形势下,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成为热门话题。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是有积极意义的,它能够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使学校能够依据自身情况,为小学生提供更为适宜的学习课程。中国古代一直十分注重蒙学,并在长期的蒙学教育实践中产生了许多至今仍被人们称颂的蒙学文本,如《叁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这些文本体现了古人对蒙学课程性质、特点与功能的思考,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些文本是成熟的(本文来源于《语文知识》期刊2017年04期)

韩东方[2](2016)在《中国传统蒙学读物《叁字经》的对外传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蒙学读物中,《叁字经》是传播最为广泛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内容涵盖了政治、文化、历史、文学等各个方面,表现了以礼仪和孝道为载体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而这一部分主要以经典故事形式出现,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更重要的是,《叁字经》字句精炼,叁字一句,结构精巧,读来朗朗上口,颇具音韵美,对于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国文化传播也相应的启发和促进。《叁字经》的对外传播开始较早,出现过不少经典翻译版本,其中重要几位译作者有: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gheman,1801-1861)和翟里斯(Herbert Allen Giles,1845-1861),这些译者为《叁字经》的传播,尤其是在西方国家传播做出重要贡献,但由于意识形态、翻译理念和历史局限等原因,他们的译作未能完全还原中国传统文学的原貌。近些年,随着对外交流的加深,国内的翻译者增多,出现了不少优秀译本,本论文将选取其中较有代表的两个译本做分析,分别是王宝童翻译的《英译叁字经·千字文》(The Three Primer&The Kiloword,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2)和赵彦春翻译的《英韵叁字经》(The Three Word Primer,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9)。论文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了蒙学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叁字经》的对外传播价值。第二部分是《叁字经》的国外传播情况简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小节:首先是《叁字经》内容概况及其在国内的教育地位,然后是《叁字经》在国际上的影响与传播,最后介绍了《叁字经》的主要翻译版本。第叁部分是《叁字经》的翻译情况和译本研究。这一部分笔者选取王宝童和赵彦春两个译本,在文本细读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两译本的异同和优劣。这一部分可分为以下几个角度:译者对于书名的翻译视角、思想和理念方面的翻译问题、知识名物等的翻译问题、与文学有关的翻译问题研究和《叁字经》中的故事部分翻译问题。第四部分主要讨论了《叁字经》在翻译的方式和策略选取,以及针对翻译问题给予解决的可能性。在译介角度分析《叁字经》的基础上,总结出译者翻译存在的共性问题,给予相应的解决之策,同时引发对于《叁字经》的教学启发。第五部分是《叁字经》在对外传播方面的发展。通过对于译介和传播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在规避问题基础上,寻求教育实践的可行性对策,进而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启发式思考。第六部分是结语和附录。附录主要是对前文中实践性材料的补充。包括关于中国传统蒙学读物了解状况的调查问卷、针对"关于中国传统蒙学读物了解状况的调查问卷"的调查报告和《叁字经》为例的蒙学读物汉语教学课,即蒙学读物《叁字经》之"孟母择邻"的教学设计。(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6-06-01)

钱伟[3](2015)在《论中华传统蒙学读物在华语教学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阐述中华传统蒙学涵义和特点的基础上,讨论了传统蒙学读物在华语教学中的语言价值和思想文化价值。在逐渐兴起的"华语热"浪潮中,中华传统蒙学读物必须经过改编和锤练,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华语教学中的作用,体现其价值。(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黎兆跂,郭洁[4](2012)在《对传统蒙学读物传播、借鉴与继承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目前传统蒙学读物广泛传播的现象及其原因,从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四有"人才出发,重点论述了传统启蒙教育可供教育工作者借鉴、继承的七个方面,同时指出历史遗产具有两重性,对传统蒙学读物的传播、借鉴等要正确引导,去芜存精。(本文来源于《新西部(理论版)》期刊2012年03期)

赵南[5](2009)在《重温《叁字经》:我国传统蒙学读物对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字经》是我国传统经典蒙学课程,它以劝学和教人立志为目的,为儿童在我国文化语境中确立了学习的根本意义;它提供了将来学习的顺序、经典及其大纲与恰当的学习方法,为儿童将来的学习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它精心设计了大量隐喻,让儿童在反复吟咏中感悟经典的思想精髓,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对克服当前幼儿园课程编制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不无当代启示与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谭建川[6](2008)在《论中日两国传统蒙学读物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学读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的启蒙教育开展得很早,蒙学读物历史悠久。日本自平安时代后期开始也出现了本土的蒙学读物。由于它们是在不断引进和借鉴中国蒙学读物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中日两国的传统蒙学读物具有一定的相似点。但是,由于两国的社会结构、民族传统等都有所不同,它们又体现出极大的差异,这些都反映出中日两国在近代之前教育文化的不同发展特点。(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亦夫[7](2008)在《千字华章传千古——中国传统蒙学读物《千字文》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千字文》是流传甚广的中国传统蒙学读物,是南朝时期梁代学者周兴嗣(?—521)所编。相传,梁武帝萧衍为了教儿子识字习书,让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拓出一千个不同的字,然后把这些拓片交给大臣周兴嗣,要求他用拓出的这一千个字编成一篇既用字不(本文来源于《老年人》期刊2008年02期)

王炳照[8](2007)在《传统蒙学读物的现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有悠久的历史。商周时期,就曾盛行“保傅之教”;汉唐之际,蒙学教育更广泛推行于宫廷王室和达官贵人家庭;宋元明清又有进一步发展,一般庶民子弟也多能受到相当程度的蒙学教育。所谓“养正于蒙”(《周易传义大全》卷叁)、(本文来源于《寻根》期刊2007年02期)

黄齐光[9](2003)在《传统蒙学读物“叁、百、千”的借鉴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鼓励好学、强调修身、传播知识、文约意丰四个方面,论述了传统蒙学读物《叁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现实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张履祥[10](1992)在《传统蒙学读物的工具性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1 我国教育源远流长,教育、教学等方面的专着,十分丰富,岳麓书社根据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规划,编选出版了《中国古代教育文献丛书》,包括传统蒙学读物多种,这是极有意义的事。本文仅就传统蒙学读物的工具性特色,选择其不同类型,作一简介和评述,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作为今天编纂启蒙性语文工具书的借鉴。(本文来源于《辞书研究》期刊1992年06期)

传统蒙学读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传统蒙学读物中,《叁字经》是传播最为广泛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内容涵盖了政治、文化、历史、文学等各个方面,表现了以礼仪和孝道为载体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而这一部分主要以经典故事形式出现,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更重要的是,《叁字经》字句精炼,叁字一句,结构精巧,读来朗朗上口,颇具音韵美,对于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国文化传播也相应的启发和促进。《叁字经》的对外传播开始较早,出现过不少经典翻译版本,其中重要几位译作者有: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gheman,1801-1861)和翟里斯(Herbert Allen Giles,1845-1861),这些译者为《叁字经》的传播,尤其是在西方国家传播做出重要贡献,但由于意识形态、翻译理念和历史局限等原因,他们的译作未能完全还原中国传统文学的原貌。近些年,随着对外交流的加深,国内的翻译者增多,出现了不少优秀译本,本论文将选取其中较有代表的两个译本做分析,分别是王宝童翻译的《英译叁字经·千字文》(The Three Primer&The Kiloword,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2)和赵彦春翻译的《英韵叁字经》(The Three Word Primer,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9)。论文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了蒙学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叁字经》的对外传播价值。第二部分是《叁字经》的国外传播情况简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小节:首先是《叁字经》内容概况及其在国内的教育地位,然后是《叁字经》在国际上的影响与传播,最后介绍了《叁字经》的主要翻译版本。第叁部分是《叁字经》的翻译情况和译本研究。这一部分笔者选取王宝童和赵彦春两个译本,在文本细读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两译本的异同和优劣。这一部分可分为以下几个角度:译者对于书名的翻译视角、思想和理念方面的翻译问题、知识名物等的翻译问题、与文学有关的翻译问题研究和《叁字经》中的故事部分翻译问题。第四部分主要讨论了《叁字经》在翻译的方式和策略选取,以及针对翻译问题给予解决的可能性。在译介角度分析《叁字经》的基础上,总结出译者翻译存在的共性问题,给予相应的解决之策,同时引发对于《叁字经》的教学启发。第五部分是《叁字经》在对外传播方面的发展。通过对于译介和传播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在规避问题基础上,寻求教育实践的可行性对策,进而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启发式思考。第六部分是结语和附录。附录主要是对前文中实践性材料的补充。包括关于中国传统蒙学读物了解状况的调查问卷、针对"关于中国传统蒙学读物了解状况的调查问卷"的调查报告和《叁字经》为例的蒙学读物汉语教学课,即蒙学读物《叁字经》之"孟母择邻"的教学设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统蒙学读物论文参考文献

[1].席晨冉.我国传统蒙学读物在小学校本教材编制中的资源价值——以《叁字经》为例[J].语文知识.2017

[2].韩东方.中国传统蒙学读物《叁字经》的对外传播研究[D].山西大学.2016

[3].钱伟.论中华传统蒙学读物在华语教学中的价值[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

[4].黎兆跂,郭洁.对传统蒙学读物传播、借鉴与继承的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2012

[5].赵南.重温《叁字经》:我国传统蒙学读物对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启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6].谭建川.论中日两国传统蒙学读物的差异[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7].亦夫.千字华章传千古——中国传统蒙学读物《千字文》简介[J].老年人.2008

[8].王炳照.传统蒙学读物的现代价值[J].寻根.2007

[9].黄齐光.传统蒙学读物“叁、百、千”的借鉴意义[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

[10].张履祥.传统蒙学读物的工具性特色[J].辞书研究.1992

标签:;  ;  ;  ;  

传统蒙学读物论文-席晨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