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适应论文-张帅,李庆文,孙奎立

城市文化适应论文-张帅,李庆文,孙奎立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文化适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化适应,影响因素,新生代农民工,合理建议

城市文化适应论文文献综述

张帅,李庆文,孙奎立[1](2019)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状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进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状况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二元正态l ogi t模型,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自我认同状况对城市文化适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渴望获得劳动报酬、人品被认可、生活方式被认可、缺乏基本保障、认可自己与城市人一样,以及对城市文化适应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十分显着,相比较而言,模仿城市人的行为、与城市人经常相处、工作被认可、感觉经济困难和向往城市生活的影响则并不显着。分析了各种影响农民工对城市文化适应的因素,并对农民工的城市文化适应和发展方向作出了合理建议。(本文来源于《山西农经》期刊2019年18期)

师烁烁,李红月[2](2019)在《随迁老人城市文化适应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当代的背景下,发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城市随迁老人的适应问题已经成了当代社会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大部分老人都是为了更好的照顾儿女,舍弃了他们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来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如何适应这样陌生的社区生活是他们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各个国家都开始逐渐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关注他们的需求,并把社会工作介入到这个问题之中。做好随迁老人的工作对我国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外企业家》期刊2019年22期)

舒惠,徐正黄[3](2019)在《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文化适应:现实困境和学校支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镇化逐渐加快的进程中,乡村文化的衰落、城市文化的藩篱、家庭文化的缺位、学校文化的漠视使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文化适应中面临困境。基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苏州石湖中学的办学实践分析,学校应走出二元对立,在民族文化沃土中培育"文化之根";回归教育本源,重建人全面发展的"文化生态";加强家校合育,修复原生家庭"文化自信";捍卫教育公平,创设平等融合的"文化空间",以促进教育均衡充分地发展。(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Z4期)

常亚慧,王苏平[4](2018)在《协作培养:新市民子女城市文化适应的学校支持》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市民子女的相关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已有研究多集中于新市民子女遭遇的学校教育机会问题,但对其城市生活适应的细节以及深层社会结构缘由的探究略显不足。研究以文化适应为切入点,通过家长问卷调查的方式,呈现W市GX中学学生的城市文化适应状况。研究显示:家庭户口类型和父母职业是影响新市民子女文化适应的关键因素;城市文化冲击和生活方式的突变,导致新市民子女缺乏安全感;新市民文化意识已经有所转变,观念还在转型中;新市民仍将学校教育视为子女向上流动的主要通道和希望。但仅依靠新市民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城市文化适应的,故需构建以学校为主、家庭和社区为辅的叁位一体协作培养模式,共同促进新市民及其子女更好地适应城市文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洪秋兰,林媛[5](2018)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的叁维度评估——一份实证调研数据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心理适应、认知适应、行为适应"叁维度结构,设计和编制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评估问卷。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文化适应总体情况良好,其中,行为适应程度最高,心理适应程度最低。为使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适应城市文化,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面向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信息服务;举办以家庭为单位、以女性为主导的文化娱乐活动;联合政府和媒体,引导市民消除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本文来源于《国家图书馆学刊》期刊2018年02期)

洪秋兰,刘倩[6](2018)在《知识转移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知识转移视角,选取知识存量变化、知识使用效果、知识创新程度及知识使用频率四项指标作为知识转移效果的衡量构面,确定以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知识特性因素、知识源因素、知识受体因素、转移情境因素)为自变量、知识转移效果为因变量的研究思路。然后以SPSS软件对实证数据进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内部知识转移差异性分析和知识转移效果与知识转移影响因子间的回归分析。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务工年限较长、学历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在知识转移中拥有较大的优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知识转移意愿、知识吸收意愿、知识内隐性、文化差异、知识转移能力、关系质量、知识复杂性、知识转移通道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转移效果存在显着影响。最后结合数据分析结果,对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适应提出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国家图书馆学刊》期刊2018年01期)

吴似真[7](2017)在《沿海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文化适应研究——兼论少数民族新移民子女的“叁重弱势”》一文中研究指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身处"二元结构"与"二元区隔"的夹缝之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更是一个特殊的脆弱群体。本课题以沿海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为研究对象,对其当前城市文化适应难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及归因,与汉族流动人口相比,认为他们面临着"文化弱势"、"经济弱势"与"制度弱势"叁重弱势,这是他们城市文化适应的叁大障碍因素,并提出引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进行城市文化适应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王琳[8](2016)在《手机使用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84年国家发布中央1号文件允许农民自备口粮进城,从那时至今,农民工这一特定群体已经存在了叁十多年。在这叁十多年里,他们远离家乡,步入经济水平相对来说更加发达的城市,在为城市建设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同时,也编织着一份自己的小梦想。虽然农民工群体在城市接受着现代文化的洗礼,并渴望融入其中,但是,由于农村乡土文化与城市现代文化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他们想要真正融入城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80后”农村青年成长起来并涌入城市,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相比较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城的传统老一代农民工而言,新生代农民工既继承了他们的传统特质,同时又具有自身的时代特征。他们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过重的家庭经济负担,学习能力有所增强,有更强的融入意愿。但是,想要真正地适应城市生活并融入其中,依然并非易事。正如温家宝总理2010年在新华网与广大网友交流中所言,新生代农民工相比老一代农民工还有一些特殊的困难,例如他们既没有生产资料、对农业生产不熟悉,又没有解决户籍问题,他们的恋爱、结婚与子女上学都需要妥善加以解决。对此,本文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时代性特征,对他们的手机使用行为进行研究,探讨手机使用对其城市文化适应过程所发挥的作用,以期深入理解手机媒体与特定人群城市文化适应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利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手机使用与城市文化适应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手机媒体的使用具有“手机依赖程度高”、“手机使用偏娱乐化”、“购买手机目的多元化”、“对手机的信息有较理性判断”、“对手机功能的满意度较高”等特点;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手机使用情况对其城市文化适应过程中的“文化行为”、“社会交往”、“思想观念”、“文化身份认同”等维度发生影响。此外,本文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手机使用对他们适应城市文化的影响问题,从政府、媒体(手机)、城市居民、新生代农民工等四个层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他们更好地在城市生活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6-12-20)

吕慈仙[9](2016)在《异地高考政策是否削弱了歧视知觉对随迁子女城市文化适应的负面影响——基于国内若干个大中型城市的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歧视知觉对文化适应的影响研究已较为丰富,但将目前备受关注的异地高考政策引入其中并研究它对于二者关系的影响,目前还较少人涉及。本文选取了杭州、福州等9个属于异地高考政策"率先突破型"的城市,对1436名八年级至十二年级在读的随迁子女进行问卷调查,从校园文化适应、社区文化适应、风俗习惯和语言适应叁个维度考察随迁子女的文化适应现状,并且探索异地高考政策在随迁子女歧视知觉与文化适应关系上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异地高考政策、歧视知觉均对其文化适应有显着影响;随着异地高考政策影响力的增加,歧视知觉对随迁子女校园文化适应、社区文化适应、风俗习惯和语言适应的负向影响都将减弱。(本文来源于《教育发展研究》期刊2016年23期)

王彩芳[10](2015)在《社会排斥与城郊失地农民城市文化适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郊失地农民遭受的社会排斥主要是指他们没有完全获得与其市民身份相一致的各种权利,社会关系网络被主流社会所隔绝等方面。社会排斥的存在使城郊失地农民城市文化适应步履缓慢。因此,需要从完善制度,保障其享有完整的市民待遇;改善舆论环境,促进其与原市民共生互动;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其综合素质等方面入手,以更好地促进城郊失地农民的城市文化适应。(本文来源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城市文化适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当代的背景下,发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城市随迁老人的适应问题已经成了当代社会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大部分老人都是为了更好的照顾儿女,舍弃了他们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来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如何适应这样陌生的社区生活是他们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各个国家都开始逐渐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关注他们的需求,并把社会工作介入到这个问题之中。做好随迁老人的工作对我国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文化适应论文参考文献

[1].张帅,李庆文,孙奎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状况研究[J].山西农经.2019

[2].师烁烁,李红月.随迁老人城市文化适应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9

[3].舒惠,徐正黄.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文化适应:现实困境和学校支持[J].江苏教育研究.2019

[4].常亚慧,王苏平.协作培养:新市民子女城市文化适应的学校支持[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洪秋兰,林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的叁维度评估——一份实证调研数据的发现[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8

[6].洪秋兰,刘倩.知识转移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8

[7].吴似真.沿海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文化适应研究——兼论少数民族新移民子女的“叁重弱势”[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

[8].王琳.手机使用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的影响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6

[9].吕慈仙.异地高考政策是否削弱了歧视知觉对随迁子女城市文化适应的负面影响——基于国内若干个大中型城市的调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6

[10].王彩芳.社会排斥与城郊失地农民城市文化适应[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标签:;  ;  ;  ;  

城市文化适应论文-张帅,李庆文,孙奎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