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层面论文-高秀平,俞彬,王振斌,王文杰,杨欢

原子层面论文-高秀平,俞彬,王振斌,王文杰,杨欢

导读:本文包含了原子层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长余辉发光机理,Ca_2SnO_4,CaSnO_3

原子层面论文文献综述

高秀平,俞彬,王振斌,王文杰,杨欢[1](2019)在《从原子层面解释光学惰性稀土离子La~(3+),Gd~(3+),Lu~(3+),Y~(3+)掺杂Ca_2SnO_4和CaSnO_3的长余辉发光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长余辉发光材料具有独特的储能放能方式,即在激发光源激发充电停止后,被陷阱俘获的载流子通过热扰动、应力作用或者光照作用被缓慢释放,并转移到发光中心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发光,或者载流子直接复合发光,从而产生长时间的余辉发光。因此,除了在传统的装饰装潢、夜间照明、高能射线探测以及防伪等方面得到应用以外,长余辉发光材料还通过一些新颖的策略设计,被应用在太阳能电池、医学成像、诊疗学等方向,一些长期困扰这些行业的技术问题被有效解决[1]。因其广泛应用,行业不断提出设计新的长余辉材料的要求,但这需要正确可靠的余辉发光机理作为指导。然而目前有关余辉发光机理的研究还没有给出一个具有足够证据的、通用的机理模型,尽管所有已提出的余辉机理都认为载流子陷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对缺陷的描述仅限于笼统的陷阱能级深度以及陷阱浓度上,而对缺陷的结构、组成、分布情况缺乏实验支持和细节讨论[2]。另外,目前余辉机理中比较流行的载流子转移路径通常都是用能带模型、电子空穴模型、量子遂穿模型、掺杂和共掺杂离子的变价模型来笼统的说明,很少从原子层面推断描述电子空穴转移路径的具体物理图像。本文通过高温固相法在真空与空气两种气氛下制备了La~(3+), Gd~(3+),Lu~(3+),Y~(3+)掺杂的Ca_2SnO_4和CaSnO_3长余辉材料,利用掺杂离子的光学惰性来避免因发光中心的引入而增加的困扰。通过两种基质材料中Sn06八面体连接的一维链状结构和叁维网状结构的对比、以及真空与空气气氛煅烧的对比、并结合能带结构、余辉发光性能的对比,本文从原子层面推断了氧空位、不等价替换等缺陷的形成、分布以及结构、性能,并推测了电子空穴的转移路径,给出了余辉发光机理的具体物理图像。(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研讨会暨2019中国稀土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05-15)

[2](2018)在《纳米材料活性位点电化学传感机制构效关系首次在原子层面得到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材料活性位点与电化学传感机制的构效关系一直缺乏原子层面的解释。据近期Analytical Chemistry杂志,合肥智能所黄行九研究团队利用表面具有大量氧空位的Ti O2-x纳米片实现了对重金属离子高灵敏的电化学检测,同时在对重金属离子检测干扰机制深入探索之后,提出了"电子诱导干扰机制",为从原子层面上发展高灵敏纳米材料和研究电化学检测干扰机制夯实了坚定的道路。(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世界》期刊2018年04期)

张盖伦[3](2016)在《在原子层面把呼吸体结构看个究竟》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北京12月2日电 (张盖伦)北京时间2日凌晨,《细胞》杂志在线发表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茂君教授研究组题为《哺乳动物呼吸链超级复合物Ⅰ1Ⅲ2Ⅳ1结构》的论文。该研究首次使用冷冻电镜单颗粒叁维重构的方法,解析了线粒体呼吸链超级复合物(呼吸体)(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6-12-03)

张姝[4](2015)在《在原子层面操纵物质结构组成——记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冯昊》一文中研究指出冯昊是一个这样的人——选择合适的路.做擅长的事。这是一个极靠谱的青年.认准了.就会坚持走下去。"科研是很寂寞的事。成功之后,鲜花和掌声都来了,但大多数时候没有这些。所以更重要的是在表面上不成功的时候怎么去做。"他说。认准ALD,就全方位地去学习2002年夏天.刚刚大学毕业的冯昊登上了飞往大洋彼岸的航班。他的目的地是美国伊利诺州的芝加哥市.美国西(本文来源于《科学中国人》期刊2015年31期)

路军岭[5](2013)在《原子层面上的催化剂设计与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在很多工业反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长期以来人们通过离子交换、浸渍、沉淀等方法,致力于实现对催化剂的其颗粒大小、组份、结构的调控,从而确立起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关系以及发展出催化性能更佳的催化剂。然而,真正实现原子级别的精确调控合成,至今仍是个巨大的挑战,也是科学家们长期奋斗的目标。(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期刊2013-07-28)

王晓东,舒清明,纪小龙[6](2011)在《医学中原子力显微镜在细胞层面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的问世,使人类对于细胞分子结构的探索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变化,以纳米级扫描精确范围对细胞膜结构进行精确成像,使人类可以深入探究微观世界的精妙构造。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在医学中应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方面,特别是临床学科的主要应用进展进行总结论述,并提出展望前景。(本文来源于《军医进修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卢艳丽,陈铮,李永胜,王永欣[7](2006)在《含共格畸变的立方合金粗化机制的原子层面计算机模拟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微观相场动力学模型,编制了包含共格畸变能的二元立方合金沉淀过程微观组织演化的计算机模拟程序,开展了不同共格畸变能作用下,溶质浓度为20at%的二元镍基合金的粗化机制的计算机模拟。研究发现:共格畸变能为零时,粗化遵循LSW机制,仅仅由颗粒的尺寸大小决定;随着共格畸变能的增大,粗化过程遵循混合机制,由沉淀颗粒的大小和位向(颗粒间的相对位置)共同决定;当共格畸变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粗化过程纯粹由颗粒间的位向决定,处于弹性“软”方向上的颗粒优先长大,而处于弹性“软”方向外的颗粒将消失掉。(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06年11期)

卢艳丽,陈铮,王永欣,李永胜[8](2006)在《Ni-Al合金沉淀过程含弹性能的原子层面计算机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离散格点形式的微观扩散方程和微观弹性能理论,对Ni-Al合金沉淀过程中γ’相(Ni3Al)的沉淀相形貌和早期沉淀机制进行了原子层面计算机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沉淀过程中,γ’相的形状由初始时的不规则状随机分布逐渐转化为沿弹性“软”方向([100]和[010])规则分布的长方块状,位于弹性“软”方向上的颗粒不断长大和粗化,位于弹性“软”方向外的颗粒逐渐消失,沉淀后期在基体中形成高度择优取向的微观组织。Ni-9.3at.%Al合金与Ni-11at.%Al合金的γ’相的早期沉淀机制均为非经典形核长大机制,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γ’沉淀相数目明显多于前者,且其体积分数的变化呈现出不太明显的失稳分解的特征。(本文来源于《2006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2006北京国际材料周”论文集》期刊2006-09-01)

马良[9](2003)在《外场下铝锂合金沉淀过程的原子层面计算机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Al-Li合金为对象,通过计算机模拟研究了外势场对单原子能量的影响和原子间相互作用势对δ′(Al_3Li)相沉淀机制的影响。 基于Thomas—Fermi方程,通过分析电场对原子内势场的影响,首次建立电场作用下的TF方程的内势场边界条件,确定了原子的能量在正电场作用下随着势场强度升高而增加,在负电场作用下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 基于离散格点形式的微观扩散方程和非平衡自由能函数,针对原子间相互作用势对有序金属间化合物δ′相沉淀机制的影响,编制了δ′相沉淀的原子层面计算机模拟程序,模拟和计算了原子图像、序参数、有序相体积分数和颗粒密度。 首次发现,随着原子间相互作用势的增加,亚稳区合金中δ′有序相的体积分数和颗粒密度有所增加,有序相的尺寸和形核率有所提高,有序相周围的无序基体浓度的降低有所加快,有序相内的成分序参数和长程序参数有所提高,即促进了原子簇聚过程和有序化程度。 首次发现,随着原子间相互作用势的增加,失稳区合金中δ′有序相的孕育期缩短,有序度有所增加,有序相内成分序参数提高、原子簇聚过程提前,即加快了等成分有序化的进程和失稳分解的速度。 首次发现,随着原子间相互作用势的增加,过渡区合金中δ′有序相的孕育期明显缩短,原子簇聚过程明显提前,δ′相的长大和粗化阶段也有所提前,即促使过渡区合金的沉淀机制偏向失稳区合金。(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期刊2003-06-30)

李晓玲[10](2002)在《Al_3Li相沉淀的原子层面计算机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离散格点形式的微观扩散方程和非平衡自由能函数,在国内首先编制了Al_3Li(δ′)相沉淀的原子层面计算机模拟程序,可适用于沉淀早期至后期粗化,以及从亚稳区到失稳区的全范围;通过对原子图像、序参数、有序相体积分数等的模拟和计算分析,系统研究了相图上不同区域的合金中δ′相的沉淀机制,探明了沉淀机制随浓度的变化规律,并首次揭示了沉淀机制在跨越平均场失稳线时的行为;为客观地验证模拟结果,将其与国、内外相关的实验研究和理论进行了比对,主要结果获得印证,并得到了目前实验手段未能或难以发现的现象和规律。主要研究发现: 只有处在无序相界附近的合金沉淀机制基本为经典形核长大,δ′相直接从过饱和固溶体中沉淀,序列为:过饱和固溶体→化学计量比δ′相→长大。随浓度增加,大部分亚稳区合金沉淀非经典形核长大的特征增强,有序相临界晶核序参数分布曲线降低,且分布更加平缓,沉淀序列为:过饱和固溶体→非化学计量比有序相→化学计量比δ′相→长大,非化学计量比有序相并非热力学意义上的亚稳相,研究工作明确了这一点。有序化与原子簇聚过程同时发生,没有发现GP区的存在。 失稳区合金δ′相的早期沉淀机制为:等成分有序化+失稳分解,有序化先于原子簇聚发生。等成分有序化产生非化学计量比的单相有序畴,并被反相畴界分开。失稳分解为一特殊的分解类型,主要发生在反相畴界处,并形成无序相,反相畴界处的失稳分解促进畴内的失稳分解,在畴内形成无序相,但随时间延续,畴内无序相逐渐消失。失稳区合金沉淀序列为: 过饱和固溶体(?)非化学计量比有序相(?)化学计量比δ′相 等成分有序化也需要孕育期,首次发现随初始浓度的增加,孕育期缩短,等成分有序化速度加快,而失稳分解的速度相对减慢,有序相体积分数增加。 首次对既存在有序化又存在原子簇聚的复杂体系中平均场失稳线上合金的沉淀机制进行计算机模拟。发现处在无序失稳线和有序失稳线上的合金沉淀机制均没西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论文有发生不连续转变,合金沉淀在跨越平均场失稳线时是光滑过渡的,其中,无序失稳线上合金沉淀机制为非经典形核长大,与亚稳区靠近失稳线一侧的沉淀机制相似;有序失稳线上的合金沉淀机制为非经典形核长大十失稳分解,与失稳区靠近失稳线处合金沉淀机制更接近,但有一定差异,沉淀序列为: 非经典形核长大冲,,、*过饱和固溶体一非化学计量比有序相巴堕理生+化学计量比6相 首次系统研究了过渡区内6,相沉淀机制随浓度的变化,发现过渡区内合金,随浓度增加,逐渐由亚稳区合金的沉淀特征向失稳区合金沉淀特征转变,主要表现为:有序化过程比原子簇聚提前、加快;有序相形成时浓度降低,尺寸变大直至形成浓度起伏很低的单相有序畴;有序相出现失稳分解等。 在不同的区域,粗化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亚稳区,与(形核)长大交迭;在失稳区,与失稳分解交迭;在过渡区,与长大和失稳分解混合机制交迭。对于所有浓度的合金,有序相平均半径的立方与时间仍基本满足线性关系,但随浓度增加,斜率增加,粗化速率增大。 首次发现L12有序畴之间首先形成较宽的重合位置点阵,随时间延续,重合位置点阵逐渐向Ll:结构转变,在两有序畴之间形成反相畴界,随后,由于合金发生分解,反相畴界被有序一无序界面替代。 首次提出有序相胚芽的稳定与否,不但与其尺寸大小有关,而且取决于胚芽中B位置Li原子出现几率的高低,因而有序相临界晶核的判据应包括B位置Li原子出现的几率。(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期刊2002-03-01)

原子层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纳米材料活性位点与电化学传感机制的构效关系一直缺乏原子层面的解释。据近期Analytical Chemistry杂志,合肥智能所黄行九研究团队利用表面具有大量氧空位的Ti O2-x纳米片实现了对重金属离子高灵敏的电化学检测,同时在对重金属离子检测干扰机制深入探索之后,提出了"电子诱导干扰机制",为从原子层面上发展高灵敏纳米材料和研究电化学检测干扰机制夯实了坚定的道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子层面论文参考文献

[1].高秀平,俞彬,王振斌,王文杰,杨欢.从原子层面解释光学惰性稀土离子La~(3+),Gd~(3+),Lu~(3+),Y~(3+)掺杂Ca_2SnO_4和CaSnO_3的长余辉发光机理[C].第九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研讨会暨2019中国稀土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2]..纳米材料活性位点电化学传感机制构效关系首次在原子层面得到解释[J].传感器世界.2018

[3].张盖伦.在原子层面把呼吸体结构看个究竟[N].科技日报.2016

[4].张姝.在原子层面操纵物质结构组成——记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冯昊[J].科学中国人.2015

[5].路军岭.原子层面上的催化剂设计与合成[C].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2013

[6].王晓东,舒清明,纪小龙.医学中原子力显微镜在细胞层面的应用[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

[7].卢艳丽,陈铮,李永胜,王永欣.含共格畸变的立方合金粗化机制的原子层面计算机模拟研究(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6

[8].卢艳丽,陈铮,王永欣,李永胜.Ni-Al合金沉淀过程含弹性能的原子层面计算机模拟[C].2006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2006北京国际材料周”论文集.2006

[9].马良.外场下铝锂合金沉淀过程的原子层面计算机模拟[D].西北工业大学.2003

[10].李晓玲.Al_3Li相沉淀的原子层面计算机模拟[D].西北工业大学.2002

标签:;  ;  ;  

原子层面论文-高秀平,俞彬,王振斌,王文杰,杨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