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

杨勇荣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高中阶段学习工业问题,主要是以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为基础,学会运用正确的地理思维来思考工业问题,为学习和分析世界主要工业地域的形成提供理论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侧重分析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特别是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课本用了两个案例(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来分析。并且通过活动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意在培养学生从材料和地图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对于教材中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哪些因素和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引入了教材之外的鞍钢和宝钢对劳动力的要求,以完善教材的不足。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区位因素。

2.理解不同导向型工业的特点。

3.理解环境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投资理财的活动,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通过设置两个小组合作的场景,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掌握环境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3.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学会从材料和地图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视频引入场景,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2.通过环境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与人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二)教学难点

运用案例分析主要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及分析】

(一)教法:情景教学法、学案导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诱导互动法。

(二)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和案例分析法。

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通过课前的预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结合本地的一些案例,引导学生有效的讨论,积极发表个人看法。

探究学习是提升学生个体能力的主要方式,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重点内容经过分析讨论、形成观点和总结交流展示的过程,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参与中体验知识。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通过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三)案例分析

材料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也是我国与东盟国家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陆地接壤的区域。

材料二:钦州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中国南方沿海,北部湾的钦州湾内,其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地理位置十分优越。2008年5月,国务院批准在钦州港设立中国第六个沿海保税港区--钦州保税港区。

材料三:2010年9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化项目在钦州建成投产,总投资153亿元,年计划加工苏丹原油1000万吨。投产后每年可生产830多万吨汽油、柴油、航煤等燃料,年均实现销售收入500多亿元,年均实现利税100多亿元。

20世纪80年代中国石油工业分布图

读以上材料和地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80年代时期,影响中国石油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2.影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千万吨炼油石化项目落户钦州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3.钦州港具有哪些优势条件吸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千万吨炼油石化项目投资建厂?

4.读图2,从大气污染角度思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千万吨炼油石化项目的选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2.经济因素

3.其他因素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原料、燃料

市场

劳动力

交通

信息

三、环境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路是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完成教学目标。在课堂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改精神,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考空间,让学生懂得自己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既落实了三维目标,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灵山县新洲中学535400)

标签:;  ;  ;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