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断层地震动特征论文-夏春旭,柳春光

近断层地震动特征论文-夏春旭,柳春光

导读:本文包含了近断层地震动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斜拉桥,地震响应,近断层多脉冲地震动,内力

近断层地震动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夏春旭,柳春光[1](2018)在《近断层多脉冲地震动作用下斜拉桥地震响应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近断层多脉冲地震动的水平最强能量方向对大跨斜拉桥地震响应的影响,以港珠澳大桥青州航道桥(主跨458m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为背景,采用LS-DYNA程序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将利用多脉冲小波分析方法提取的地震动(PS类,对应水平脉冲能量最大方向上的地震动)和相应的原始记录地震动(RS类,对应地震动2个水平分量中峰值加速度较大的分量)分别沿顺桥向输入,分析桥塔、桥墩、斜拉索的位移和内力响应特征。结果表明:PS类地震动作用下,该桥塔顶纵向位移和墩顶纵向位移特征值比RS类地震动作用下分别提高35%、23.53%,塔底横向弯矩、墩底横向弯矩、墩底纵向剪力特征值比RS类地震动作用下分别增大6.92%、5.79%、14.16%;2类地震动作用下,塔底纵向剪力和斜拉索索力特征值相差不大。(本文来源于《桥梁建设》期刊2018年03期)

侯奔[2](2018)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隔震结构动力响应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隔震技术的不断研究发展和隔震项目经验的不断积累,基础隔震结构在国内外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应用。而几十年来发生的带来巨大影响的地震,如台湾集集地震、美国北岭地震、汶川地震等都引起了海内外学者对近断层地震动的研究热情,也取得了一些有用的研究成果。近断层地震动可能会对隔震结构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因为地震动具有高能量、长周期的速度脉冲。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近断层地震动对框架、框架-剪力墙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对目前国内外隔震技术的研究成果及动向进行总结及分析。并通过近年来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结构地震响应的研究情况,引出了对隔震结构抗震性能的关注,并着重于近断层地震动的特别运动特性,对近期近断层地震动研究做了介绍。2.对有着不同特性的近断层地震波进行频谱分析,地震波筛选自台湾集集地震不同特点的近断层地震波。相对于远场地震,近断层地震动低频分量更为丰富,近断层地震动两个水平分量的地震动都会对中长周期的结构产生不利影响。速度脉冲是近断层地震动对中长周期结构产生很大影响的重要因素。而上盘地震动峰值大于下盘峰值,强地震的分布区域要比下盘大并且反应谱分布呈现不均匀性。3.橡胶隔震支座已在高烈度区建筑和桥梁隔震设计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对隔震支座分类、力学性能及隔震结构动力分析模型进行介绍,对隔震装置的组成和地震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简要归纳。4.一个5层框架结构为例,应用Etabs软件对近断层地区非隔震、隔震结构进行动力响应分析。得出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铅芯橡胶隔震结构比传统抗震结构,隔震层以上结构层间位移有明显的减小,这是因为地震能量消耗主要集中在了支座上,铅芯橡胶隔震结构的变形集中在隔震支座处。5.考察近断层地震动方向性效应、速度脉冲效应、上盘效应、竖向加速度效应对框架-剪力墙橡胶隔震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得出的结论表明:在方向性效应脉冲、无速度脉冲地震动作用下,框架-剪力墙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大小关系为:含滑冲切效应脉冲>方向性效应脉冲>无速度脉冲;上盘地震动作用下框架-剪力墙隔震结构多数方面地震响应大于下盘;方向效应地震动断层法向分量作用下框架-剪力墙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比断层平行分量地震动要大。(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温增平,谢俊举,徐超[3](2016)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特征及其工程震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地震近断层强地面运动时空分布特征,为揭示汶川地震灾害分布特点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汶川地震近断层强地面运动的峰值、持时、不同周期的反应谱加速度值的空间分布及其衰减特征,分析了断层距、场地条件、方向性效应和上盘效应等多种因素对近断层地震动特性的影响,研究了近断层速度脉冲的周期和幅值特征,基于的层间位移谱分析方法,分析了(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七)——专题36: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专题37:强震震害特点及其社会影响》期刊2016-10-15)

李帅,王景全,颜晓伟,冯宇[4](2016)在《近断层地震动空间分布特征对斜拉桥地震响应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近断层地震动空间分布特征对斜拉桥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以台湾集集地震近断层地震动为研究对象,根据台站与断层的空间相对位置,将近场波分为破裂前方区域(Forward District,FD)、破裂区域(Middle District,MD)和破裂后方区域(Backward District,BD)叁类波,对其进行频谱分析表明,MD区域和FD区域地震动低频成分显着而BD区域高频成分显着。以某主跨为406m的斜拉桥为依托工程,对叁个区域地震动作用下地震响应规律进行对比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叁个区域地震响应规律和量值均有显着差异,不同区域结构动力响应与地震动特征参数相关程度迥异。MD区域塔顶纵向位移较BD区域增加3.03倍,塔底弯矩和剪力增加1.0倍;FD区域塔顶纵向位移较BD区域增加1.06倍,塔底弯矩和剪力较BD区域却分别下降了35.5%和32.2%。基于上述结果,建议对于位于破裂区域的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须同时提高强度与变形需求,采用PGV及PGA作为结构动力响应参数的评估指标,还应选择合理地震动方向;对于破裂前方区域,结构动力响应受输入能和PGA影响显着,须重点控制结构的变形;对于破裂后方区域,应着重提高结构的强度需求,首选断层距及PGV作为地震动输入的控制参数。(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陈波,温增平,王芳[5](2015)在《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_S8.1地震近断层KATNP台记录长周期地震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4月25日北京时间14时11分(当地时间11时56分),在尼泊尔廓尔喀(28.2°N,84.7°E)发生了MS8.1(USGS测定MW7.8)强烈地震,震源深度15 km,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KATNP是由USGS布设在尼泊尔首府加德满都的强震台,距震中59.9 km,断层距13.9 km,该台记录到了此次地震较好(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5年09期)

荣强,吴东[6](2015)在《近断层地震动运动特征对组合隔震体系减震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输入近断层地震记录,考察了破裂向前方向性和滑冲效应脉冲对组合隔震体系减震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滑冲效应脉冲比破裂向前方向性脉冲对组合隔震结构更具有破坏性,在破裂向前方向性脉冲地震作用下,LRB隔震体系的隔震效果比组合隔震体系的效果稍好.在滑冲效应脉冲地震作用下,采用组合隔震体系可有效减小隔震层的位移幅值,但隔震结构的顶层加速度峰值和基底剪力略有增大.(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期刊2015年03期)

王勇[7](2015)在《近断层竖向地震动的特征及对连续梁桥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断层地震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通常是取为1/2-2/3。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这一比值和震级、震中距、周期等因素的关系非常密切,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谱比值的曲线在短周期段的峰值随断层距的减小而增大,很多近断层地震动记录的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超过2/3。部分竖向峰值加速度竟然超过了水平向峰值加速度,因此这一比值取值明显偏小。在铁路桥梁的抗震设计中,小于9度地震竖向地震动的影响一般是不考虑的,但随着对强震中结构破坏现象的调查和研究,以及越来越多的地震记录显示,特别是近断层区域及震中区域,竖向地震动的作用相当显着,造成了许多结构的破坏。因此,研究竖向地震动的规律特点及对连续梁桥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以四座跨径不同的铁路连续梁桥为研究对象,建立四组有限元模型,研究竖向地震动对桥梁结构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通过对大量地震动数据的处理,具体阐述了近断层竖向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比和PGV/PG4与震级、断层距、断层类型和剪切波速的关系。(2).通过有限元软件MIDAS建立四组连续梁模型,输入不同峰值的竖向加速度,研究竖向地震动作用下连续梁桥上部结构的反应;通过输入同等峰值的竖向加速度,研究竖向地震动对不同跨径连续梁桥的影响及规律。(3).研究了竖向地震动对不同高度桥墩的影响及规律特点,分析了不同高度桥墩在竖向地震动作用下可能发生的破坏形式。(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5-06-01)

贾俊峰,杜修力,韩强[8](2015)在《近断层地震动特征及其对工程结构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近断层方向性效应、滑冲效应、上盘效应和显着竖向地面运动等近断层地震动主要特征及成因;概括总结近断层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下工程结构地震响应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国内外抗震设计规范中考虑近断层地震影响有关规定进行了介绍和概况总结。提出关于近断层上盘效应引起的脉冲特性以及地震动的随机特性的发生机理等问题的研究仍不够深入,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已有的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确认和验证。建议关注近断层加速度脉冲、竖向及转动分量作用下的工程结构地震响应,可结合地震断层破裂过程的数值仿真技术来弥补近断层地震记录数量的不足,以更好地研究近断层地震动特性及工程结构地震响应,为未来结构抗震设计及评估中考虑近断层地震动效应的影响和规范修订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韩淼,段燕玲,孙欢,绳雯[9](2013)在《近断层地震动特征参数对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断层地震动有着不同于远场地震动的特征。对两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不同自振周期的钢框架基础隔震结构分别输入120条近断层地震波,分析隔震结构的隔震支座位移、上部结构顶层最大位移、顶层最大加速度、层间最大剪力等动力响应参数,与近断层地震动8个特征参数(断层距、地面峰值加速度、地面峰值速度、地面峰值位移、峰值速度与峰值加速度的比值、地震动持时、输入能、脉冲周期与自振周期的比值的相关性,比选出相关性强的能表征近断层地震动破坏作用的主要参数,为基础隔震结构设计选用近断层地震动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李扬,李自力[10](2013)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LRB隔震储罐地震反应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Bouc-Wen模型模拟铅芯橡胶支座(LRB)非线性力学性能,建立LRB基础隔震储罐地震反应的数值模型。利用迭加原理得到人工合成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从实际典型近断层地震动和人工近断层脉冲地震动输入两个角度出发,以远场地震反应为参照,系统探讨了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LRB隔震储罐地震反应特点以及近断层地震动运动特征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LRB隔震储罐地震反应明显大于远场地震反应值,显着的近断层脉冲效应是隔震储罐设计不容忽视的问题。近断层地震动的PGV/PGA值是决定隔震储罐地震反应的综合指标,PGV/PGA值较大时,隔震储罐地震反应脉冲效应突出。另外,脉冲周期、脉冲参与系数以及脉冲类型也是影响LRB隔震储罐地震反应的重要因素。在脉冲参与系数越大、含有脉冲数量越多的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隔震储罐地震反应越强烈。当脉冲周期接近储罐晃动周期时,晃动波高会出现峰值。(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3年03期)

近断层地震动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隔震技术的不断研究发展和隔震项目经验的不断积累,基础隔震结构在国内外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应用。而几十年来发生的带来巨大影响的地震,如台湾集集地震、美国北岭地震、汶川地震等都引起了海内外学者对近断层地震动的研究热情,也取得了一些有用的研究成果。近断层地震动可能会对隔震结构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因为地震动具有高能量、长周期的速度脉冲。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近断层地震动对框架、框架-剪力墙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对目前国内外隔震技术的研究成果及动向进行总结及分析。并通过近年来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结构地震响应的研究情况,引出了对隔震结构抗震性能的关注,并着重于近断层地震动的特别运动特性,对近期近断层地震动研究做了介绍。2.对有着不同特性的近断层地震波进行频谱分析,地震波筛选自台湾集集地震不同特点的近断层地震波。相对于远场地震,近断层地震动低频分量更为丰富,近断层地震动两个水平分量的地震动都会对中长周期的结构产生不利影响。速度脉冲是近断层地震动对中长周期结构产生很大影响的重要因素。而上盘地震动峰值大于下盘峰值,强地震的分布区域要比下盘大并且反应谱分布呈现不均匀性。3.橡胶隔震支座已在高烈度区建筑和桥梁隔震设计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对隔震支座分类、力学性能及隔震结构动力分析模型进行介绍,对隔震装置的组成和地震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简要归纳。4.一个5层框架结构为例,应用Etabs软件对近断层地区非隔震、隔震结构进行动力响应分析。得出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铅芯橡胶隔震结构比传统抗震结构,隔震层以上结构层间位移有明显的减小,这是因为地震能量消耗主要集中在了支座上,铅芯橡胶隔震结构的变形集中在隔震支座处。5.考察近断层地震动方向性效应、速度脉冲效应、上盘效应、竖向加速度效应对框架-剪力墙橡胶隔震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得出的结论表明:在方向性效应脉冲、无速度脉冲地震动作用下,框架-剪力墙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大小关系为:含滑冲切效应脉冲>方向性效应脉冲>无速度脉冲;上盘地震动作用下框架-剪力墙隔震结构多数方面地震响应大于下盘;方向效应地震动断层法向分量作用下框架-剪力墙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比断层平行分量地震动要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断层地震动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夏春旭,柳春光.近断层多脉冲地震动作用下斜拉桥地震响应特征分析[J].桥梁建设.2018

[2].侯奔.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隔震结构动力响应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

[3].温增平,谢俊举,徐超.2008年汶川大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特征及其工程震害[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七)——专题36: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专题37:强震震害特点及其社会影响.2016

[4].李帅,王景全,颜晓伟,冯宇.近断层地震动空间分布特征对斜拉桥地震响应影响[J].土木工程学报.2016

[5].陈波,温增平,王芳.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_S8.1地震近断层KATNP台记录长周期地震动特征[J].国际地震动态.2015

[6].荣强,吴东.近断层地震动运动特征对组合隔震体系减震性能的影响[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15

[7].王勇.近断层竖向地震动的特征及对连续梁桥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8].贾俊峰,杜修力,韩强.近断层地震动特征及其对工程结构影响的研究进展[J].建筑结构学报.2015

[9].韩淼,段燕玲,孙欢,绳雯.近断层地震动特征参数对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3

[10].李扬,李自力.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LRB隔震储罐地震反应特征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

标签:;  ;  ;  ;  

近断层地震动特征论文-夏春旭,柳春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