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难经》“阳虚阴盛、阳盛阴虚”观点及相关治疗

浅析《难经》“阳虚阴盛、阳盛阴虚”观点及相关治疗

原铁姚晓彬(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510006)

【摘要】《难经》记载“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古今对此段文字有着不同理解,本文从不同角度简要分析“阳虚阴盛、阳盛阴虚”观点,并论述经文中提及的汗法、下法在此类证候中的应用。

【关键词】《难经》阳虚阴盛阳盛阴虚汗法下法

《难经》共有八十一难,分别论述脉学、经络、藏象、疾病、腧穴、治疗等医学内容,对《内经》相关内容补充和阐发,也有自己的独有的见解和观点,在中医药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难经五十八难》中说到: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1“阳虚阴盛、阳盛阴虚”的含义

1.1“阴、阳”为病位的“表、里”

此段文字阐述的是:治疗伤寒病,有的使用发汗法而愈,而使用泻下法就会死亡;有的使用发汗法反致死亡,采用泻下法却能治愈,这是什么道理呢?答:病人外伤寒邪,寒为阴邪,遏抑卫表阳气,所谓阳虚阴盛,此时用发汗法,使腠理开发,卫阳布达,寒邪从表而散,故病痊愈;若使用泻下法,寒邪不散,反伤正气,可致死亡。若寒邪化热,热邪内结,阴津受灼,所谓阳盛阴虚,此时泻下结热,便可保全阴津,即下之而愈;若反用发汗法,热结不去,徒伤阴津,病进而死[1]。

对于条文中的“阴阳”,历代医家存在不同见解。上一段文字是现代医家对这段条文最常见的解释,其认为这里的“阴、阳”主要指的是疾病的表里位置,阳虚阴盛,指邪气在表,寒邪外束,汗法可解;阳盛阴虚,指病变在里,外邪化热内结,下法可愈。这种说法从表里辩证来认识阴阳有一定的依据,我们可以从汗法、下法在表证、里证的治疗上来反证这种说法的正确性。

汗法,即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即汗法应用原则及立论根据。下法,即通过泻下通便,使积聚体内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水饮等有形实邪排除体外的一种治疗方法[2]。《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其下者,引而竭之”是最早的理论依据。

“汗出而愈,下之即死”者,汗之腠理开泄,外邪可去,此法可愈合者,病位必在表;下之积滞既去,里实可通,此法可愈合者,病位必在里。由此推论,阳虚阴盛者,病位在表,阳盛阴虚者,病位在里。这是“阴阳”解释为病位表里的正确性。

1.2“阴、阳”表脉象的“尺、寸”

但是结合条文全文而讲,此处的阴阳解释为脉象的尺、寸更为合理。

《难经五十八难》全文: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

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然:皮寒热者,皮不可近席,毛发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热者,肌痛,唇舌槁,无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本槁痛。

条文第一段中提到五类伤寒的脉象,分别详析脉象的变化,其中的阴阳分别代表脉象的尺部、寸部无疑,所以,紧接的第二段文字中的阴阳考虑解释为脉象的分部也有合理的依据。

阳虚阴盛,即脉象寸部虚弱而尺部实大,示表虚为主,复感伤寒,邪气束表,则“汗之而愈”,下之邪气入里,病情加重,预后较差,即“下之即死”;阳盛阴虚,即脉象寸部实大而尺部虚弱,里虚为主,复感伤寒,邪气易于入里结实,汗之则津液更亏,预后差,即“汗出而死”,下之里实可除,疾病向愈,“下之而愈”。

2“阳虚阴盛、阳盛阴虚”汗、下法的应用

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汗法”与“下法”在伤寒病中的应用有其适应证候也有其禁忌证候。

2.1汗法

《素问·疟论》云:“腠理发泄,……,邪气与汗皆出。”说明汗法可使邪有出路从汗而解。汗法的这一功效决定了在伤寒病中的适应证为外感邪气,邪闭腠理、皮毛的表证。所谓腠理,《素问·生气通天论》称之为“气门”,认为它不仅是排泄汗液之门户,更重要的是人体内外气体出入之门户。《素问·五脏生成》云:“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说明皮毛与肺关系密切。皮毛包括皮肤、毫毛等组织。人体之皮毛需要肺宣发之卫气与津液的温润。反之,皮毛得养,汗孔开阖正常,又有助于肺气的宣散。故汗法适应证为外邪郁闭皮毛之表证。

“阳加于阴,谓之汗”,乃是对汗形成的最好概述。阳者,卫气也,阳气也。阴者,人身阴精也,如津、液、血等。表阳虚者,阳虚而阴盛,湿、饮、瘀易生,邪郁久化热,表现出里实之状,外邪所犯,导致里气不和,容易出现痰热水热互结,食积郁热,瘀血蓄积化热,邪热扰心等,在《伤寒论》中,仲景巧妙使用“汗”之大法可解,若下之,“轻者遂漏不止,四肢微急,难屈伸,重者四肢厥冷,冷汗大出,阳气欲脱”。此则“汗出而愈,下之即死”。

2.2下法

《内经》指出“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留者攻之”等理论原则。下法是指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方药,荡涤肠胃、通利大便,以祛除病邪的治疗方法。故下法的适应证候为里实证。里虚复感伤寒,阴液内亏,邪气由表入里,燥屎内结,当下之存阴,如《伤寒论》二百二十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絷杂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是邪热内入阳明与肠中糟粕相结,形成阳明腑实燥实痞满重证,用大承气汤攻下实热、荡涤燥结,燥实一去,邪自退。仲景指出“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因辛温之辈发汗则伤津,且助邪热,使火热上炎,扰乱心神,故有谵语等变。是故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参考文献

[1]王洪图,主编.难经白话解.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1.

[2]谢鸣主编.方剂学.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

标签:;  ;  ;  

浅析《难经》“阳虚阴盛、阳盛阴虚”观点及相关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