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与现实论文-曹方明

意象与现实论文-曹方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意象与现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边城》,生命形态,沈从文,湘西世界

意象与现实论文文献综述

曹方明[1](2019)在《《边城》之美的意象与现实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沈从文的《边城》给人们展示了湘西世界和谐自然的生命形态,描绘了一段近乎理想化的生活和一段哀伤凄美的爱情故事。它不仅体现了淳厚的人性,更使美的意象深邃,令人慨叹之余有着深刻的现实感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优美的环境、和谐的自然、(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9年29期)

贾梓璇[2](2019)在《论《汉字意象》的现实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散文诗集《汉字意象》以汉字的字形、结构、历史演变等为出发点进行抒情叙事,以生动、细致的诗性语言表现诗人喻子涵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对现代人的生存现状、人性的异变等诸多方面的思考与批判。(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9年10期)

郭景华[3](2019)在《历史记忆与现实焦虑的交融——论沈从文笔下的“浦市”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创作和审美趣味都非常具有个性的作家。其文学作品的抒情性,意味着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可从文本营造的意象空间来理解。作为湘西历史名镇的浦市,曾对湘西民众的生活和精神产生重要影响,是他们的集体记忆。对"浦市"意象的考察和分析,不失为一种理解和认识"湘西世界"文学空间性质和价值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平顶山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红艳[4](2019)在《魔幻现实·民族意象·边缘游离:《撞死了一只羊》复合题旨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撞死了一只羊》是由泽东电影出品制作的剧情片,由王家卫监制,万玛才旦执导,藏族演员金巴、更登彭措、索朗旺姆出演,于2018年9月4日在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竞赛单元首映并荣获该单元最佳剧本奖。该片改编自次仁罗布短篇小说《杀手》和万玛才旦短篇小说《撞死了一只羊》,讲述了一个因仇事件而引发的关于救赎和放下的具有东方神秘特质的故事。(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9年13期)

赵纪希[5](2019)在《浅析“香草美人”意象及其现实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其作者屈原在诗中有着大量笔墨描写各类具有灵性的"香草"及"美人",将自己的高洁品质、政治追求、爱国之情寄予其中,形成了"香草美人"这一意象。"香草美人"意象的产生与楚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以及楚国的文化风俗息息相关,并对后世文学及当代个人、社会、国家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校外教育》期刊2019年09期)

张林[6](2018)在《超现实主义神秘意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现实主义绘画从十九世纪初诞生至今,一直以神秘而富有诗意的奇妙画境感染着每一位试图进入这个梦幻国度的探险者。透过这些看似晦涩难懂、光怪陆离的画作,我们仿佛听到了画家灵魂深处的独白。正是画面中那些充满了故事而又似是而非的“神秘意象”把我们带进了那个远离喧嚣现实、清澈澄明的梦幻国度。纵观十九世纪一些超现实主义画家的作品,我们都能从画面空间中找到几个复合结构的“神秘意象”,这些神秘意象有的令人感到完全陌生,有的我们则能从日常现实中找到一些原型和线索。而毫无例外地,它们都以一种极富主观色彩和个人情感的图像形式在画面中出现,这些核心意象在构图上通常处于画面的视觉中心点,它们在涵义构造上往往高度抽象、折迭,并且包含一些哲学结构或者是一些同画家的童年回忆、创伤有关的私有语言。高度折迭的神秘意象之存在论缘起可以追溯到想象域阶段的前语言结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孩童还未进入四通八达的语言结构,他们对世界的探索主要是以视觉感知的方式进行,他们认知世界的轨迹也是蜷缩态并充满了想象性误认和迷失的。成年以后,这部分想象域的画面被清晰的语言脉络所覆盖,但是,这种覆盖是不完全的,在个体进入一种潜意识主宰的状态时,这些形象会重新浮现,并极有可能成为艺术创作的源泉。探究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的神秘意象对解读该作品具有很深的学术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12-10)

丁珍薇,彭家海[7](2018)在《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之间:济慈《夜莺颂》和屈原《远游》的神话意象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意象根据其内涵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意象、人生意象和神话意象。本文通过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分析济慈《夜莺颂》和屈原《远游》中的神话意象,发现两位诗人都借助了神话意象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各自的人生期望,凸显了两首诗歌中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本文来源于《疯狂英语(理论版)》期刊2018年04期)

张加生,彭青龙[8](2018)在《澳大利亚丛林现实主义小说的“疯癫”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澳大利亚丛林现实主义小说是澳大利亚民族主义时期的主要文学题材。本文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澳大利亚社会历史背景以文本细读方法分析以劳森、弗菲、拉德为代表的澳大利亚民族主义作家丛林书写中的疯癫意象。本文认为,丛林疯癫意象是澳大利亚民族主义时期丛林现实主义小说的一大鲜明特征,也是民族主义作家作品的共同表征。丛林现实主义小说以澳大利亚丛林为书写对象,再现丛林人在早期丛林环境中求生存、求自由、求独立的艰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不断陷入疯癫的现实,建构出澳大利亚民族身份源于丛林的民族想象。(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8年05期)

鞠宁[9](2018)在《理想主义在残酷现实里的挫败——从“新”意象解读《河湾》中的两个世界》一文中研究指出有着复杂的文化背景和身份,维·苏·奈保尔是当代英国文坛上着名的后殖民主义作家,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其亲身经历使奈保尔拥有特殊的文化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因此,他的作品不仅题材广泛,而且寓意丰富。在《河湾》中,奈保尔将关注点放在了曾经是西方殖民地的非洲大陆,使用了大量的意象,描述了摆脱军事殖民统治的非洲国家仍然笼罩在原宗主国文化的阴影之下的政治独裁、贫穷落后、混乱无序的社会局面。该文通过分析这部小说中主要的四个"新"意象——新东西(水葫芦)、新领地、新总统(大人物)和新人类,解读了获得殖民独立后非洲国家在独裁统治、暴政与腐败下,人民不断游走在现实与虚幻无所归依的两个世界与理想主义在残酷现实里挫败。(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8年15期)

汪峰[10](2018)在《古典:对现实的一种疏离——对叁子古典意象诗歌内质的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言的魅力是语词在各个时代都有可能进行新的阐释或再生。语词的"再生性",使古典不断在新诗歌中出现可能。古典语词获得再生,反映了诗人在当代社会较重的压力下的一种疏离或潜逸状态,或在急剧生活的流里渴望一种慢的状态,诗人们渴望在古典的词意中安居,闺阁、蕉荫、桃花、锦瑟、剑、琴、美人等词复活在一(本文来源于《创作评谭》期刊2018年03期)

意象与现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散文诗集《汉字意象》以汉字的字形、结构、历史演变等为出发点进行抒情叙事,以生动、细致的诗性语言表现诗人喻子涵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对现代人的生存现状、人性的异变等诸多方面的思考与批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意象与现实论文参考文献

[1].曹方明.《边城》之美的意象与现实意义[J].牡丹.2019

[2].贾梓璇.论《汉字意象》的现实批判[J].文学教育(上).2019

[3].郭景华.历史记忆与现实焦虑的交融——论沈从文笔下的“浦市”意象[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9

[4].王红艳.魔幻现实·民族意象·边缘游离:《撞死了一只羊》复合题旨解析[J].电影评介.2019

[5].赵纪希.浅析“香草美人”意象及其现实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19

[6].张林.超现实主义神秘意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7].丁珍薇,彭家海.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之间:济慈《夜莺颂》和屈原《远游》的神话意象比较[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8

[8].张加生,彭青龙.澳大利亚丛林现实主义小说的“疯癫”意象[J].外语学刊.2018

[9].鞠宁.理想主义在残酷现实里的挫败——从“新”意象解读《河湾》中的两个世界[J].海外英语.2018

[10].汪峰.古典:对现实的一种疏离——对叁子古典意象诗歌内质的散读[J].创作评谭.2018

标签:;  ;  ;  ;  

意象与现实论文-曹方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