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论文-张艳

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论文-张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北,民族地区,中小学,课程文化选择

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1](2019)在《西北地区民族中小学地方课程文化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中对课程文化的选择是影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教学条件较为落后的西北地区,民族中小学地方课程文化的选择不仅影响到学生文化价值的形成,也影响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下文将在分析西北民族地区中小学地方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对地方课程文化的选择提出几点建议。(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33期)

李明,么加利[2](2019)在《民族地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地方课程建构研究——基于地方性知识开发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为兼顾民族教育发展的民族性需要,民族师范院校必须培养具有地方性知识与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少数民族教师。扎根地方性知识与建构地方课程,成为新课改背景下民族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现实需要与价值诉求。基于地方性知识的特点与民族教师教育的多重属性,建构少数民族教师教育地方课程必须坚持方向性、民族性、科学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在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下,从学科课程、实践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叁方面对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进行深度阐释与系统整合。(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李大春,韦建萍[3](2018)在《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地方课程育人功能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实施地方课程,对培养高中学生的家国情怀、自尊自信、实践能力、合作意识、生涯规划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形成。(本文来源于《时代教育》期刊2018年08期)

王艳君,马志颖[4](2018)在《西北地区民族中小学地方课程文化选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完整、全面的对我国西北地区民族中小学地方课程文化选择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研究从"课程文化选择"、"地方课程与文化选择"、"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文化选择"叁个维度出发,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分类整理。综述发现,目前对"文化"和"文化选择"概念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国内文化类型纷繁复杂,课程改革与文化选择关系紧密。此外,通过对地方课程中文化选择的内容、主体、标准和现状四个维度进行梳理,发现较少有专门研究西北地区民族中小学地方课程的文化选择,故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和后续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陈明思,李晓华[5](2017)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多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课程开发是民心工程,是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开展文化与学术交流的基础性工作。而地方课程作为传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形式,其作用不容小觑。多民族聚居地区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中重要的人文优势集中区域,地方课程建设更为迫切。为此,针对地方课程开发的应有价值、载体形式以及教育实施阶段等问题的理性再思考,对解决多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中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具有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兵团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李泽林[6](2017)在《民族文化课程开发必须关照地方性知识——评《地方性知识与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研究——以甘南藏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初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叁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国家课程政策的引导下,学术界开始从理论上探讨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开发的一系列问题,各个民族地区也在争先恐后的开发自己的地方课程。然而,从近15年来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的状况来看,大多数都没有将地方性知(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与文化》期刊2017年04期)

安富海[7](2017)在《《地方性知识与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研究——以甘南藏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方性知识是地方人实践智慧的结晶,它有效的解决了地方人面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地方性知识融入地方人的生活之中,对地方人的生存、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应该关注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该着在地方性知识理论的指导下,以"泰勒原理"为依据,以藏族地区地方性知识为课程资源,在充分征求民族文化人、心理学专家、教育学专家、教师、学生的基础上,从课程目标、课(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与文化》期刊2017年04期)

宋生涛[8](2016)在《我国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地方课程特征与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民族教育既要放眼全球多元文化教育,也要着眼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框架。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地方课程开发,目的在于挖掘学前儿童熟悉的生境知识资源,使课程内容贴近学前儿童的生活,进而通过传承民族文化,在学前儿童的思想意识中培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地方课程体现课程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适应性,体现课程对社会发展的和谐性,具有方向性、民族性与地域性、传承性、多元性与开放性等特征,具有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彰显办园特色、传承民族文化、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健全课程体系等功能。(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与文化》期刊2016年06期)

滕志妍[9](2009)在《民族地区地方课程与多元文化课程的迷误》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叁级课程管理体制确立后,在探索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本质、目标、内容、开发等问题的过程中,由于其与多元文化课程存在诸多共通之处,研究出现了以多元文化课程取代地方课程的主张与取向。因此,应通过比较分析地方课程与多元文化课程在课程本质、理论根据、主导价值、课程内容等方面的重大区别,以求驱除地方课程与多元文化课程的迷误。(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管理》期刊2009年04期)

安富海[10](2008)在《论我国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特殊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中,地方课程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它是国家课程目标在特定地域条件下的具体化,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发展和进一步优化,同时也肩负着激发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培养其课程开发能力,引导校本课程健康发展的使命。民族地区的地方课程除了具有以上功能外,还(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教育》期刊2008年11期)

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为兼顾民族教育发展的民族性需要,民族师范院校必须培养具有地方性知识与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少数民族教师。扎根地方性知识与建构地方课程,成为新课改背景下民族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现实需要与价值诉求。基于地方性知识的特点与民族教师教育的多重属性,建构少数民族教师教育地方课程必须坚持方向性、民族性、科学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在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下,从学科课程、实践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叁方面对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进行深度阐释与系统整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论文参考文献

[1].张艳.西北地区民族中小学地方课程文化选择[J].科技风.2019

[2].李明,么加利.民族地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地方课程建构研究——基于地方性知识开发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9

[3].李大春,韦建萍.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地方课程育人功能探析[J].时代教育.2018

[4].王艳君,马志颖.西北地区民族中小学地方课程文化选择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

[5].陈明思,李晓华.“一带一路”背景下多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探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7

[6].李泽林.民族文化课程开发必须关照地方性知识——评《地方性知识与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研究——以甘南藏族为例》[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

[7].安富海.《地方性知识与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研究——以甘南藏族为例》[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

[8].宋生涛.我国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地方课程特征与功能[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

[9].滕志妍.民族地区地方课程与多元文化课程的迷误[J].现代教育管理.2009

[10].安富海.论我国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特殊性[J].中国民族教育.2008

标签:;  ;  ;  ;  

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论文-张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